1.本发明涉及针织
面料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2.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的不同之处在于纱线在织物中的形态不同。
3.现有的针织面料为了避免起球,通常采用高
纤维和新型材料的纤维制成面料的单丝,再通过纺织方式的改进达到防起球的目的,
4.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针织面料的起球取决于面料的厚度和摩擦,对于厚实的面料,为了起到保暖、柔顺的目的,通常需要设置毛绒层,二随着面料的使用和摩擦,造成起球,传统工艺对面料和纺织方式的改进只能适配于单薄面料的改进,对于需要保暖、柔顺的特性的面料,改进纤维不发达到保暖的目的,因此无法满足对厚实针织面料的防起球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以解决厚实针织面料的防起球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
所述防起球针织面料是由三层面料组成,三层面料包括:
8.
外层面料,所述外层面料是由高配比的混合纤维织线纺织而成,外层面料的表面设置有去毛处理;
9.中层面料,所述中层面料是由纯净的毛纺纤维织线纺织而成,中层面料纺织后层压处理;
10.内层面料,所述内层面料是由低配比的混合纤维织线纺织而成,内层面料的表面设置有极细的毛绒层;
11.连接层,三组所述面料之间通过纵横排列的连接层缝纫连接,纵横排雷的缝纫连接层之间的间隙小于连接层的宽度;
12.所述混合纤维织线是由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组成的单丝组成;
13.所述防起球针织面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4.面料制备,通过调节配比,制备中层面料、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
15.缝纫连接,将三组面料依次叠加平铺,并通过缝纫线闭环缝合,形成纵横分布的连接层。
16.优选的,所述外层面料中混合纤维织线的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质量份数比为1:4,外层面料中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的长度为75-90mm,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形成的单丝的加捻捻度为1500捻/米。
17.优选的,所述中层面料中毛纺纤维的长度为45mm,中层面料中毛纺纤维的质量份数为80-100,中层面料的质量大于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的和,毛纺纤维的加捻捻度为1000
捻/米。
18.优选的,所述连接层中缝纫连接线采用双线绞合组成,单一位置的连接层内形成闭环缝纫连接。
19.优选的,所述内层面料中混合纤维织线的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质量份数比为1:1,内层面料中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的长度为75-90mm,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形成的单丝的加捻捻度为1200捻/米
20.优选的,所述外层面料的去毛处理采用碱液浸泡,使得纺织的纤维柔化,并通过毛刷实现去毛加工。
21.优选的,所述内层面料成型后,通过带有倒刺的转辊沿内层面料内壁转动,勾起面料表面的毛绒,形成毛绒层,毛绒层的厚度小于内层面料的厚度。
22.优选的,所述中层面料纺织后,将面料放置在层压机下,在500-750n的压力下,持续层压20-30分钟,至中层面料的厚度小于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的厚度之和。
23.优选的,所述连接层单位面积内缝纫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针。
24.优选的,所述连接层的线缆贯穿中层面料、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连接层中缝纫的双线厚度小于毛绒层厚度。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6.本发明通过设置三层面料,通过设置不同配比的混合纤维,达到对面料使用的不同要求,通过高配比的外层面料,达到耐摩擦、防起球的目的,通过毛纺纤维组成的中间面料达到保暖的目的,利用低配比的内层面料,在防起球的同时,提高柔顺度和亲肤性,进而在满足保暖、柔顺的同时达到对针织面料的防起球功能。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面料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30.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防起球针织面料是由三层面料组成,三层面料包括外层面料、中层面料和内层面料、连接层。
31.外层面料是由高配比的混合纤维织线纺织而成,外层面料的表面设置有去毛处理;中层面料是由纯净的毛纺纤维织线纺织而成,中层面料纺织后层压处理;内层面料是由低配比的混合纤维织线纺织而成,内层面料的表面设置有极细的毛绒层;三组面料之间通过纵横排列的连接层缝纫连接,纵横排雷的缝纫连接层之间的间隙小于连接层的宽度;混合纤维织线是由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组成的单丝组成;
32.防起球针织面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33.s1:面料制备,通过调节配比,制备中层面料、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
34.s2:缝纫连接,将三组面料依次叠加平铺,并通过缝纫线闭环缝合,形成纵横分布的连接层。
35.其中:
36.外层面料中混合纤维织线的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质量份数比为1:4,外层面料中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的长度为75-90mm,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形成的单丝的加捻捻度为1500捻/米;中层面料中毛纺纤维的长度为45mm,中层面料中毛纺纤维的质量份数为80-100,中层面料的质量大于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的和,毛纺纤维的加捻捻度为1000捻/米;内层面料中混合纤维织线的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质量份数比为1:1,内层面料中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的长度为75-90mm,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形成的单丝的加捻捻度为1200捻/米。
37.连接层中缝纫连接线采用双线绞合组成,单一位置的连接层内形成闭环缝纫连接,连接层单位面积内缝纫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针,连接层的线缆贯穿中层面料、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连接层中缝纫的双线厚度小于毛绒层厚度。
38.面料的处理工艺包括:
39.外层面料的去毛处理采用碱液浸泡,使得纺织的纤维柔化,并通过毛刷实现去毛加工。
40.内层面料成型后,通过带有倒刺的转辊沿内层面料内壁转动,勾起面料表面的毛绒,形成毛绒层,毛绒层的厚度小于内层面料的厚度。
41.中层面料纺织后,将面料放置在层压机下,在500-750n的压力下,持续层压20-30分钟,至中层面料的厚度小于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的厚度之和。
4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起球针织面料是由三层面料组成,三层面料包括:外层面料,所述外层面料是由高配比的混合纤维织线纺织而成,外层面料的表面设置有去毛处理;中层面料,所述中层面料是由纯净的毛纺纤维织线纺织而成,中层面料纺织后层压处理;内层面料,所述内层面料是由低配比的混合纤维织线纺织而成,内层面料的表面设置有极细的毛绒层;连接层,三组所述面料之间通过纵横排列的连接层缝纫连接,纵横排雷的缝纫连接层之间的间隙小于连接层的宽度;所述混合纤维织线是由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组成的单丝组成;所述防起球针织面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面料制备,通过调节配比,制备中层面料、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缝纫连接,将三组面料依次叠加平铺,并通过缝纫线闭环缝合,形成纵横分布的连接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面料中混合纤维织线的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质量份数比为1:4,外层面料中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的长度为75-90mm,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形成的单丝的加捻捻度为1500捻/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面料中毛纺纤维的长度为45mm,中层面料中毛纺纤维的质量份数为80-100,中层面料的质量大于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的和,毛纺纤维的加捻捻度为1000捻/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中缝纫连接线采用双线绞合组成,单一位置的连接层内形成闭环缝纫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面料中混合纤维织线的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质量份数比为1:1,内层面料中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的长度为75-90mm,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形成的单丝的加捻捻度为1200捻/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面料的去毛处理采用碱液浸泡,使得纺织的纤维柔化,并通过毛刷实现去毛加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面料成型后,通过带有倒刺的转辊沿内层面料内壁转动,勾起面料表面的毛绒,形成毛绒层,毛绒层的厚度小于内层面料的厚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面料纺织后,将面料放置在层压机下,在500-750n的压力下,持续层压20-30分钟,至中层面料的厚度小于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的厚度之和。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单位面积内缝纫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针。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的线缆贯穿中层面料、外层面料和内层面料,连接层中缝纫的双线厚度小于毛绒层厚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针织面料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起球针织面料,混合纤维织线是由毛纺纤维和细纱纤维组成的单丝组成,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三层面料,通过设置不同配比的混合纤维,达到对面料使用的不同要求,通过高配比的外层面料,达到耐摩擦、防起球的目的,通过毛纺纤维组成的中间面料达到保暖的目的,利用低配比的内层面料,在防起球的同时,提高柔顺度和亲肤性,进而在满足保暖、柔顺的同时达到对针织面料的防起球功能。织面料的防起球功能。织面料的防起球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
沈松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绍兴嘉松针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0
技术公布日:
20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