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于驱动
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2.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特性,为较小的电压波动会导致电流上存在一个较大的电流波动,即称为发光二极管的频闪效应。
3.频闪效应无法通过肉眼所辨识,因频闪每秒闪烁近百次以上,肉眼只能辨识100赫兹以下,欲观察有无频闪的效应,最简单方式是利用手机对准光源拍照,有频闪的光源会明显出现条的波动。
4.然而,依据美国能源局公布的频闪说明,光源的低频闪烁会引发人类的癫痫症发作,其频闪的效应甚至可能造成夜间开车时有错觉,误以为移动物体是静止或速度减慢,造成危险状况的发生。
5.光源的频闪对某些特定族易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造成伤害,包含孩童、自闭症患者、偏头痛患者以及癫痫患者,由于频闪无法直接用肉眼察觉,因此人们时常没有意识到光源的频闪其实是某些不适症状的主因,只要改善照明质量,其负面影响或伤害都能减轻。
6.然而,需降低频闪需对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进行调光,而现行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需额外加装电容进行电流限流,且也必须针对对于不同产品都要重新额外修改驱动电路,才能降低频闪的效应,于此在驱动电路上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所以如何调节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是现今重要的研究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利用此电路可无需修改电路,即可调节发光二极管的功效,也可免除电路复杂的效应以及成本过高的问题。
8.根据申请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包括:交流电源;至少两个整流
元件,用于接收
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
信号,以整流所述交流信号产生至少两个第一直流信号;第一开关元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以依据至少两个第一控制信号导通所述第一直流信号;校正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以校正所述整流元件整流的所述第一直流信号的功率因数值,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二直流信号并依据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直流信号与所述交流信号,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二控制信号;第二开关元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依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变压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至少两个输出信号;至少两个发光元件,用于接收所述输出信号,以依据接收所述输出信号导通所述发光元件。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通过至少两个整流元件整流交流信号并产生至少两个第一直流信号,控制单元依
据交流信号与至少两个第二直流信号控制变压单元的至少两个输出信号,利用输出信号能够调节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整流元件整流交流信号时,因整流元件可进一步分流交流信号,除可解决先前技术采用单一整流元件接收交流信号,所造成电路间大量积热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可以通过交流信号与第二直流信号,达到调节发光二极管的功效;利用此电路可无需修改电路,即可调节发光二极管,也可免除电路复杂的效应以及成本过高的问题。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电磁干扰过滤电路,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用于接收所述交流信号,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与所述整流元件连接,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包括:阻抗元件,与所述交流电源成阻抗匹配,用以提高所述交流电源的阻抗;第一滤波电容,用以滤波所述交流信号的噪声;共模电感器,用以消除所述交流信号的电磁干扰;差模电感,用以搭配所述共模电感器滤波所述交流信号的电磁干扰。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整流元件用于接收滤除电磁干扰的所述交流信号,并将所述交流信号的至少两个正半周信号波形或至少两个负半周信号波形其中之一消除,或将所述交流信号的所述正半周信号波形与所述负半周信号波形转换为单一极性,以产生所述第一直流信号。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校正电路包括:整流件,用以于导通时间接收且整流所述第一直流信号;第二滤波电容,用以接收所述整流件的所述第一直流信号并对应产生所述第二直流信号。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设有第一切换端、第一感测端、第一回授端与第一补偿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以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开关元件,而控制导通时间;第一回授元件,用以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产生至少两个第一回授信号至所述第一回授端;第一补偿元件,用以补偿第一回授信号的压降;第一感测元件,用以感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流;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用于依据所述第一直流信号、所述第一回授信号以及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流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调变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依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至少两个脉波宽度调变信号而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元件。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变电路包括:第二控制芯片,设有控制输入端、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输出控制端、第二感测端与第二回授端,所述控制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直流信号,所述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第二回授元件,用以依据所述变压单元的一次侧绕组的能量产生至少两个第二回授信号至所述第二回授端;第二感测元件,用以感测所述输出信号对应的至少两个个电流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用于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所述第二回授信号以及所述电流信号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设有交流输入端与脉波宽度调变输出端,所述交流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的所述交流信号,所述控制单元用于依据所述交流信号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调变电路的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以控制所述调变电路产生所述脉波宽度调变信号。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的
占空比。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变电路用于产生所述脉波宽度调变信号至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导通所述变压单元,使所述变压单元的一次侧绕组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的转移能量至所述变压单元的二次侧绕组,用以产生所述输出信号。
2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技术的上述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详细电路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部分详细电路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12%功率对应的占空比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50%功率对应的占空比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100%功率对应的占空比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示意图。
28.附图标号:
29.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第一开关元件12;校正电路14;第一控制芯片142;第一回授元件144;第一补偿元件146;第一感测元件148;整流件150;第二滤波电容152;调变电路16;第二控制芯片162;第二回授元件164;第二感测元件166;第二开关元件17;控制单元18;电磁干扰过滤电路20;阻抗元件202;第一滤波电容204;共模电感器206;差模电感208;整流元件22;变压单元30;一次侧绕组32;第一一次侧线圈322;第二一次侧线圈324;二次侧绕组34;发光元件4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交流信号s02;第一信号s04;第二信号s06;第三信号s08;第一直流信号s20;第四信号s22;第五信号s24;第六信号s26;第一控制信号s30;第二直流信号s40;第七信号s42;第八信号s44;第九信号s46;第二控制信号s50;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输出信号s70;第十信号s72;第十一信号s74;第一回授信号s90;第二回授信号s92;交流电源v
ac
;功率因数值pfc;转移能量tr。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3.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整流元件22整流交流信号s02,因为整流元件22可进一步分流交流信号s02,除可解决先前技术的单一整流元件22再接收交流信号s02时,所造成电路大量积热的缺点外,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可以通过交流信号s02与第二直流信号s40,达到调节发光二极管的技术特征,因此不需要再修改电路,即可达到调节发光二极管的功效,能够免除电路的复杂性,并具有较低成本的优点。
35.参照图1,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包括:交流电源v
ac
、至少两个整流元件22、第一开关元件12、校正电路14、控制单元18、第二开关元件17、变压单元30以及至少两个发光元件40。
36.参照图1和图2,附图2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部分详细电路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接收交流电源v
ac
的交流信号s02,交流信号s02经过节点分流为第一信号s04、第二信号s06以及第三信号s08,整流元件22接收第一信号s04以及第二信号s06用以整流交流信号s02外,并产生至少两个第一直流信号s20,其中,整流元件22可进一步分担交流信号s02,以此减少电路的积热问题产生。例如本实施例中,整流元件22除了能够解决以往单一整流元件22会造成电路的积热问题外,更可提高电路的整体效率。
37.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还包括电磁干扰过滤电路20,电磁干扰过滤电路20接收交流信号s02,电磁干扰过滤电路20包括阻抗元件202、第一滤波电容204、共模电感器206以及差模电感208,阻抗元件202与交流电源v
ac
成阻抗匹配,能够提高交流电源v
ac
的阻抗,而第一滤波电容204用于滤波交流信号s02的噪声,因为第一滤波电容204与阻抗元件202为并联,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滤波电容204的滤波效果,且通过差模电感208搭配共模电感器206,可以滤除交流信号s02的电磁干扰。例如本实施例中,通过差模电感208搭配共模电感器206,不仅保留共模电感器206的高阻抗特性外,同时利用共模电感器206的漏电感,可以形成差模电感208,不仅具有良好的滤波特性外,还可以缩小滤波电路的体积以及节省滤波器成本。
38.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整流元件22接收滤除电磁干扰的交流信号s02外,整流元件22可进一步将交流信号s02的至少两个正半周信号波形或至少两个负半周信号波形其中之一消除,或将交流信号s02的正半周信号波形与负半周信号波形转换为单一极性,以产生第一直流信号s20。例如本实施例中,因为整流元件22可以将交流信号s02的输入波形转换为单一极性以产生第一直流信号s20,由于整流元件22可以充分利用交流信号s02的正半周信号波形与负半周信号波形两部份,以此可提高整流元件22的转换效率。
39.参照图1至图3,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部分详细电路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流信号s20经过节点分流为第四信号s22以及第五信号s24,校正电路14校正整流元件22整流的第五信号s24的功率因数值pfc,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二直流信号s40,并依据第五信号s24产生至少两个第一控制信号s30至第一开关元件12,且第一开关元件12接收第四信号s22,第一开关元件12依据第一控制信号s30导通整流元件22的第六信号s26,其中第二直流信号s40经过节点分流为第七信号s42、第八信号s44以及第九信号s46。例如本实
施例中,第一开关元件12可以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且提供滤波后的交流信号s02实现第一直流信号s20的波形校正,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值pfc,并提供稳定的第二直流信号s40。
40.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校正电路14包括整流件150、第二滤波电容152、第一控制芯片142、第一回授元件144、第一补偿元件146以及第一感测元件148,整流件150于导通时间接收且整流第一直流信号s20,第二滤波电容152用以接收第一直流信号s20并对应产生第二直流信号s40,其中,第一控制芯片142设有第一切换端、第一感测端、第一回授端与第一补偿端,第一控制芯片142接收第一直流信号s20的第五分流s24,以产生第一控制信号s30至第一开关元件12,进而控制整流件150的导通时间,通过导通时间控制第二滤波电容152并对应产生第二直流信号s40,第一回授元件144接收第二直流信号s40,且依据第二直流信号s40产生至少两个第一回授信号s90至第一回授端,第一补偿元件146用于补偿第一回授信号s90的压降,第一感测元件148感测第一控制信号s30的电流,其中第一控制芯片142可以依据第一直流信号s20、第一回授信号s90以及第一控制信号s30的电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s30。例如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补偿元件146补偿第一回授信号s90的压降,即补偿第一直流信号s20的损耗,从而稳定输出第二直流信号s40,且当第一直流信号s20的功率因数值pfc提高时,其可衡量电力被有效利用的程度,当功率因数值pfc的数值越大,则代表电力利用率越高。
41.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接收第二直流信号s40的第八信号s44与整流元件22整流的交流信号s02的第三信号s08,控制单元18利用第八信号s44与第三信号s08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二控制信号s50,第二开关元件17接收第二控制信号s50。例如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可直接接收交流信号s02的第三信号s08,由此可以减少需要将交流信号s02转换成第二直流信号s40的电路设计,也可以简化电路的结构性。其中第二开关元件17可以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
42.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还包括调变电路16,调变电路16接收第二开关元件17的第二控制信号s50与第二直流信号s40的第七信号s42,且依据第二控制信号s50与第七信号s42,产生至少两个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元件17依据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作为切换的依据,当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处于高准位时,第二开关元件17开启而导通电路,当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处于低准位时,第二开关元件17关闭且断开电路。
43.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压单元30依据第二控制信号s50与第二直流信号s40产生至少两个输出信号s70,输出信号s70经过节点分流为第十信号s72以及第十一信号s74,并依据第十信号s72以及第十一信号s74导通发光元件40。例如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开关元件17导通时,以导通发光元件40,当第二开关元件17关闭而断开电路时,此时就不会有电流流入发光元件40。
44.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调变电路16包括第二控制芯片162、第二回授元件164以及第二感测元件166,第二控制芯片162设有控制输入端、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输出控制端、第二感测端与第二回授端,第二控制芯片162的控制输入端接收第二直流信号s40的第七信号s42,第二控制芯片162的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耦接收校正电路14的第二控制信号s50,第二回授元件164依据变压单元30的一次侧绕组32的能量产生至少两个第二回授信
号s92至第二回授端,第二感测元件166感测变压单元30的输出信号s70所对应的至少两个电流信号,其中第二控制芯片162依据第二直流信号s40的第七信号s42、第二回授信号s92以及电流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s50。例如本实施例中,调变电路16根据第二回授元件164的第二回授信号s92与第二感测元件166的电流信号,产生控制单元18的第二控制信号s50,并将第二控制信号s50传送至第二开关元件17,调变电路16通过第二控制芯片162的控制输入端,接收第二直流信号s40后开始工作,并通过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控制第二开关元件17的导通与截止。
45.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设有交流输入端与脉波宽度调变输出端,交流输入端接收电磁干扰过滤电路20的交流信号s02的第三信号s08,控制单元18依据第三信号s08产生第二控制信号s50,且传送至调变电路16的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以此控制调变电路16产生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例如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依据交流信号s02的第三信号s08产生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通常而言,一般的电路需要先将交流信号s02转换为第二直流信号s40,才可以进一步产生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既可以免除电路的复杂性外,也可以减少交流信号s02转换成第二直流信号s40时,所造成的损失。
46.参照图1至图6,附图4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12%功率对应的占空比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50%功率对应的占空比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示意图以及附图6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100%功率对应的占空比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其为所得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的第二控制信号s50的占空比,对应于调变电路16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的占空比,其为12%、50%或100%。例如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通过检测交流信号s02以控制第二控制信号s50的占空比,进一步控制调变电路16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的占空比,进而调变变压单元30的输出信号s70的基准电压,所以通过调变输出信号s70的基准电压,而调节发光元件40的亮度,因此,当使用者需要维持当前发光元件40的亮度时,只需要在切断交流信号s02前,将交流信号s02导通一段时间,例如导通5秒以上,就可以在下次交流信号s02的导通时,即可以让使用者使用上次发光元件40的亮度。
47.如图1至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调变电路16产生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至第二开关元件17,通过导通变压单元30,使变压单元30的一次侧绕组32依据第二直流信号s40的转移能量tr至变压单元30的二次侧绕组34,从而产生输出信号s70至发光元件40。例如本实施例中,一次侧绕组32与二次侧绕组34间相互隔离,而且因为变压单元30具有一次侧绕组32与二次侧绕组34,其可以分压第二直流信号s40外,并且通过一次侧绕组32与二次侧绕可以确保输入端与输出端的安全性。
48.如图1至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压单元30的一次侧绕组32包括第一一次侧线圈322与第二一次侧线圈324,第一一次侧线圈322用于接收第二直流信号s40,调变电路16产生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并导通第二开关元件17,使得变压单元30的第一一次侧线圈322依据第二直流信号s40的转移能量tr至二次侧绕组34,从而产生输出信号s70,其中,第二一次侧线圈324是以感应方式感应第一一次侧线圈322的第二直流信号s40,而且对应产生第二回授信号s92至调变电路16,这可以增加第二直流信号s40至调变电路16的输入端的安全性外,调变电路16可以进一步依据第二控制信号s50,产生脉波宽度调变信号s60,进而导通第二开关元件17。例如本实施例中,其中二次侧绕组34通过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
一电容c1以及第二电容c2,以稳定产生输出信号s70。
49.在本实施例中,整流元件22接收并整流交流讯s02以产生第一直流信号s20,控制单元18依据第二直流信号s40与交流信号s02控制变压单元30产生输出信号s70,输出信号s70通过导通发光元件40,并且通过第二直流信号s40与交流信号s02达到调节发光元件40的功效外,也可以通过导通交流信号s02的一段时间,就可以记忆当前发光元件40的亮度,以供使用者下次导通发光元件40的亮度与上次发光元件40的亮度相同;利用此电路可以免除在电路加装交流转换为直流的转换电路,除了可以避免电路的复杂性外,也具有低成本的优点,此外本技术申请除了可以调节发光元件的亮度外,也可以进一步记忆当前发光元件的亮度,以供使用者于下次导通发光元件时,可以应用于上次发光元件的亮度。
50.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为驱动单一的变压单元30,产生单一的输出信号s70,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也可以为驱动至少两个变压单元30,以产生输出信号s70,换而言之,是通过至少两个第一开关元件12导通第一直流信号s20,且通过至少两个校正电路14产生第二直流信号s40,以及至少两个控制单元18产生第二控制信号s50,而第二控制信号s50导通至少两个第二开关元件17,以及变压单元30依据第二直流信号s40产生输出信号s70,是通过输出信号s70导通发光元件40。例如本实施可以为当输出信号s70的功率不一致时,会导致对应的发光元件40的亮度不一的情况,此时可切换交流电源v
ac
的开关三次(图未示),使得输出信号s70的输出功率重置的预设功率(例如:100%),以此让发光元件40的亮度为一致。
51.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连接输出信号s70,利用切换交流电源v
ac
的开关(图未示),使得发光元件40所接收到的输出信号s70的输出功率相同;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当发光元件40出现亮度不一致时,只需要切换交流电源v
ac
的开关三次,可以使得输出信号s70的输出功率一致,用于解决发光元件40的亮度不一致的情况。
5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1,通过整流元件22整流交流信号s02并产生第一直流信号s20,控制单元18依据第二直流信号s40与交流信号s02,控制变压单元30产生的输出信号s70,利用输出信号s70可以达成调节发光二极管的功效,而且因为本技术的控制单元18可以直接接收交流信号s02,与相关技术的电路需要先加装交流转换为直流的转换电路对比,本技术除了可以优化电路外,也可以减少交流转换为直流时所造成的损失,本技术除了可以调节发光元件40的亮度外,也可以记忆当前发光元件40的亮度,以供使用者在下次导通发光元件40时,可以应用于上次发光元件40的亮度。且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当输出信号s70使得发光元件40出现亮度不一致时,只需要切换交流电源v
ac
的开关,就可以重置输出信号s70的输出功率,用于解决发光元件40的亮度不一致的情况。
5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电源;至少两个整流元件,用于接收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信号,以整流所述交流信号产生至少两个第一直流信号;第一开关元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以依据至少两个第一控制信号导通所述第一直流信号;校正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以校正所述整流元件整流的所述第一直流信号的功率因数值,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二直流信号并依据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直流信号与所述交流信号,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二控制信号;第二开关元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依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变压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至少两个输出信号;至少两个发光元件,用于接收所述输出信号,以依据接收所述输出信号导通所述发光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干扰过滤电路,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用于接收所述交流信号,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与所述整流元件连接,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包括:阻抗元件,与所述交流电源成阻抗匹配,用以提高所述交流电源的阻抗;第一滤波电容,用以滤波所述交流信号的噪声;共模电感器,用以消除所述交流信号的电磁干扰;差模电感,用以搭配所述共模电感器滤波所述交流信号的电磁干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元件用于接收滤除电磁干扰的所述交流信号,并将所述交流信号的至少两个正半周信号波形或至少两个负半周信号波形其中之一消除,或将所述交流信号的所述正半周信号波形与所述负半周信号波形转换为单一极性,以产生所述第一直流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电路包括:整流件,用以于导通时间接收且整流所述第一直流信号;第二滤波电容,用以接收所述整流件的所述第一直流信号并对应产生所述第二直流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设有第一切换端、第一感测端、第一回授端与第一补偿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信号,以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开关元件,而控制导通时间;第一回授元件,用以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产生至少两个第一回授信号至所述第一回授端;第一补偿元件,用以补偿第一回授信号的压降;第一感测元件,用以感测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流;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用于依据所述第一直流信号、所述第一回授信号以及所述第
一控制信号的电流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变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依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至少两个脉波宽度调变信号而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元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变电路包括:第二控制芯片,设有控制输入端、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输出控制端、第二感测端与第二回授端,所述控制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直流信号,所述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第二回授元件,用以依据所述变压单元的一次侧绕组的能量产生至少两个第二回授信号至所述第二回授端;第二感测元件,用以感测所述输出信号对应的至少两个电流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用于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所述第二回授信号以及所述电流信号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设有交流输入端与脉波宽度调变输出端,所述交流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电磁干扰过滤电路的所述交流信号,所述控制单元用于依据所述交流信号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调变电路的脉波宽度调变输入端,以控制所述调变电路产生所述脉波宽度调变信号。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脉波宽度调变信号的占空比。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变电路用于产生所述脉波宽度调变信号至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导通所述变压单元,使所述变压单元的一次侧绕组依据所述第二直流信号的转移能量至所述变压单元的二次侧绕组,用以产生所述输出信号。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涉及于驱动电路技术领域。发光二极管调光驱动电路用于发光二极管调节亮度的功能,包括至少两个整流元件、校正电路、控制单元、变压单元、以及至少两个发光元件,整流元件接收并整流交流电源的交流信号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一直流信号,校正电路校正第一直流信号以产生至少两个第二直流信号,控制单元依据第二直流信号与交流信号控制变压单元产生至少两个输出信号,输出信号导通至少两个发光元件,通过第二直流信号与交流信号达到调节发光元件的功效。直流信号与交流信号达到调节发光元件的功效。直流信号与交流信号达到调节发光元件的功效。
技术研发人员:
王鸿展 何昆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莞艾笛森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6.16
技术公布日:
20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