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波真空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带状
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
背景技术:
2.带状束微波真空器件是通过电子在真空中的运动将带状电子束所携带的电子动能转换成微波能量的器件。电子产生带状束电子注,电子注在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压和外加磁场的约束下向高频结构运动。电子注在高频结构中与高频场相互作用,将电子的能量转化成高频能量。为了实现注波互作用过程,需要通过输入结构将高频输入信号能量耦合到慢波线上,进而与电子注互作用被放大,而被放大的高频信号能量则通过输出结构耦合到输出回路上去。合理的输出结构对提高器件整体的性能,增加器件的稳定性以及扩展器件的工作频带起着重要的作用。
3.现有的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通常为整体浇筑成型,当其内部元件发生故障时,不便于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为:
6.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包括行波
装置,
所述行波装置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
圆筒和第二圆筒,且所述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朝向行波装置的一侧均构造有插入行波装置内的圆环,所述行波装置内开设有供圆环插接的槽,槽内安装有橡胶垫,所述行波装置的外缘面螺旋连接有两个抵接于两个圆环外缘面的紧固螺栓,通过圆环插接安装,由紧固螺栓进行固定,便于拆卸。
7.进一步地,所述行波装置包括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所述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组成一个行波管,由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组成的行波管便于维修保养。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弧板的顶端对称构造有两个圆管,且所述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分别构造有延伸入第二弧板和第一弧板内的第一凸板和第二凸板,插接安装的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在抽取装置内空气时,通过压强的作用会被压紧。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筒内安装有收集极,所述第二圆筒内安装有电子,所述电子朝向收集极设置有电子注,通过电子注转换能量。
10.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注的外缘面安装有慢波线,且所述慢波线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延伸入两个圆管内,将电子的能量转化成高频能量。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安装在行波装置两端的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由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上构造的圆环插入行波装置内,然后由紧固螺栓进行固定,可以在内部元件故障时,快速拆卸行波装置、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进行维修,
方便快捷;通过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组成的行波装置,便于根据需求更换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行波装置的剖视图。
16.图中:1、行波装置;101、第一弧板;102、第二弧板;103、圆管;104、第一凸板;105、第二凸板;106、紧固螺栓;2、第一圆筒;201、收集极;3、第二圆筒;301、电子;4、电子注;401、慢波线;402、输入端;403、输出端;5、圆环;6、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8.如图1-4所示,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包括行波装置1,行波装置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圆筒2和第二圆筒3,且第一圆筒2和第二圆筒3朝向行波装置1的一侧均构造有插入行波装置1内的圆环5,行波装置1内开设有供圆环5插接的槽,槽内安装有橡胶垫6,具体实施时,橡胶垫6在抽取装置内的空气时,对圆环5进行缓冲,避免过度挤压行波装置1,行波装置1的外缘面螺旋连接有两个抵接于两个圆环5外缘面的紧固螺栓106。
19.其中,行波装置1包括第一弧板101和第二弧板102,第一弧板101和第二弧板102组成一个行波管。
20.其中,第二弧板102的顶端对称构造有两个圆管103,且第一弧板101和第二弧板102上分别构造有延伸入第二弧板102和第一弧板101内的第一凸板104和第二凸板105。
21.其中,第一圆筒2内安装有收集极201,第二圆筒3内安装有电子301,电子301朝向收集极201设置有电子注4。
22.其中,电子注4的外缘面安装有慢波线401,且慢波线40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输入端402和输出端403,输入端402和输出端403分别延伸入两个圆管103内。
23.工作原理:该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使用时,根据需求选择第一弧板101和第二弧板102,然后将慢波线401固定在行波装置1内,将输入端402和输出端403分别与两个圆管103连接,然后将第一圆筒2和第二圆筒3上的圆环5插入行波装置1内,通过(206)固定,然后打开电子301,向收集极201输送电子注4。
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包括行波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波装置(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圆筒(2)和第二圆筒(3),且所述第一圆筒(2)和第二圆筒(3)朝向行波装置(1)的一侧均构造有插入行波装置(1)内的圆环(5),所述行波装置(1)内开设有供圆环(5)插接的槽,槽内安装有橡胶垫(6),所述行波装置(1)的外缘面螺旋连接有两个抵接于两个圆环(5)外缘面的紧固螺栓(10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波装置(1)包括第一弧板(101)和第二弧板(102),所述第一弧板(101)和第二弧板(102)组成一个行波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板(102)的顶端对称构造有两个圆管(103),且所述第一弧板(101)和第二弧板(102)上分别构造有延伸入第二弧板(102)和第一弧板(101)内的第一凸板(104)和第二凸板(1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2)内安装有收集极(201),所述第二圆筒(3)内安装有电子(301),所述电子(301)朝向收集极(201)设置有电子注(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注(4)的外缘面安装有慢波线(401),且所述慢波线(40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输入端(402)和输出端(403),所述输入端(402)和输出端(403)分别延伸入两个圆管(103)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包括行波装置,所述行波装置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且所述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朝向行波装置的一侧均构造有插入行波装置内的圆环,所述行波装置内开设有供圆环插接的槽,槽内安装有橡胶垫,所述行波装置的外缘面螺旋连接有两个抵接于两个圆环外缘面的紧固螺栓,所述行波装置包括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所述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组成一个行波管,所述第二弧板的顶端对称构造有两个圆管,且所述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分别构造有延伸入第二弧板和第一弧板内的第一凸板和第二凸板,该带状电子束行波管输出结构,便于在内部元件发生故障时进行维修。元件发生故障时进行维修。元件发生故障时进行维修。
技术研发人员:
杨梦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7.25
技术公布日: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