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L67/02 C08L23/06 C08K13/06 C08K9/06 C08K7/14 C08J3/22 B29B9/06 B29C47/92
1.一种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其特征在于,其组分按质量百分数配比为:PBT 20%~50%、PET 20%~50%、玻璃纤维10%~25%、抗静电母粒5%~15%、复合成核剂0.1%~1%、抗氧剂0.5%~1%、光稳定剂0.1%~1%、润滑剂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静电母粒是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70wt%、抗静电剂25wt%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5wt%组成的抗静电母粒,其中,所述的抗静电剂为双(2-羟乙基)辛基甲基双对甲苯磺酸铵、季铵盐类化合物、烷基磺酸盐、硬脂酸单甘酯(GMS)、聚醚酯、纳米级掺锑氧化锡(ATO)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成核剂为滑石粉、硬脂酸钠、苯甲酸钠、乙烯-甲基丙烯酸钠离子聚合物中的任意两种的复配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稳定剂为受阻胺类高分子量光稳定剂GW-944Z。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PBT在130℃~140℃下干燥3~5小时,PET在130℃~150℃下干燥3~4小时,待用;
(2)、制备抗静电母粒:按重量配比称取低密度聚乙烯(LDPE)、抗静电剂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然后加入高速混合机或超声波发生器中混合5~15分钟,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冷却、切粒、干燥后制得抗静电母粒,待用;
(3)、按重量配比称取干燥的PBT和PET,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1~3分钟,再加入按重量配比称取的抗静电母粒、复合成核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和润滑剂,继续混合5~15分钟,使充分混合均匀后出料;
(4)、将步骤(3)的混合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主喂料口,将按重量配比称取的玻璃纤维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侧喂料口,控制加工温度在190℃~260℃,螺杆转速200~400rpm,经过双螺杆挤出机塑化混合后挤出、冷却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
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PBT/PET合金(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一种综合性能较为理想的工程塑料,它具有耐高温、耐湿、耐化学腐蚀、电绝缘性能好和良好的弹性等特点,且在较宽温度范围内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在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新型材料。但PBT/PET合金应用于电器相关行业时,难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静电,形成静电压,会导致静电击穿制品,更严重的会带来人身伤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其组分按质量百分数配比为:PBT 20%~50%、PET 20%~50%、玻璃纤维10%~25%、抗静电母粒5%~15%、复合成核剂0.1%~1%、抗氧剂0.5%~1%、光稳定剂0.1%~1%、润滑剂0.1%~1%。
所述的PBT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其特征粘度0.6~1.0dL/g。
所述的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特征粘度0.8~1.1dL/g。
所述的玻璃纤维为表面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无碱玻璃纤维。
所述的抗静电母粒是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70wt%、抗静电剂25wt%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5wt%组成的抗静电母粒,其中,所述的抗静电剂为双(2-羟乙基)辛基甲基双对甲苯磺酸铵、季铵盐类化合物、烷基磺酸盐、硬脂酸单甘酯(GMS)、聚醚酯、纳米级掺锑氧化锡(ATO)中的一种。
所述的复合成核剂为滑石粉、硬脂酸钠、苯甲酸钠、乙烯-甲基丙烯酸钠离子聚合物中的任意两种的复配物。
所述的抗氧剂为抗氧剂1076与抗氧剂168的复配物。
所述的光稳定剂为受阻胺类高分子量光稳定剂GW-944Z。
所述的润滑剂为乙撑双硬酯酰胺。
上述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PBT在130℃~140℃下干燥3~5小时,PET在130℃~150℃下干燥3~4小时,待用;
(2)、制备抗静电母粒:按重量配比称取低密度聚乙烯(LDPE)、抗静电剂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然后加入高速混合机或超声波发生器中混合5~15分钟,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冷却、切粒、干燥后制得抗静电母粒,待用;
(3)、按重量配比称取干燥的PBT和PET,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1~3分钟,再加入按重量配比称取的抗静电母粒、复合成核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和润滑剂,继续混合5~15分钟,使充分混合均匀后出料;
(4)、将步骤(3)的混合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主喂料口,将按重量配比称取的玻璃纤维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侧喂料口,控制加工温度在190℃~260℃,螺杆转速200~400rpm,经过双螺杆挤出机塑化混合后挤出、冷却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玻纤增强和抗静电母粒改性制得的PBT/PET合金不仅具有PBT和PET各自的优点,其收缩率低,耐热性和冲击好,电气性能优异,成本低,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高抗静电性、高光泽性和高耐漏电痕迹指数(CTI),可广泛用于家电、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其组分按质量百分数配比为:PBT 45%、PET 24%、表面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无碱玻璃纤维18%、抗静电母粒10%、滑石粉与苯甲酸钠的复配物0.7%、抗氧剂1076与抗氧剂168的复配物1%、受阻胺类高分子量光稳定剂GW-944Z 0.3%、乙撑双硬酯酰胺1%。其中,所述的PBT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其特征粘度0.6~1.0dL/g;所述的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特征粘度0.8~1.1dL/g;所述的抗静电母粒是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70wt%、硬脂酸单甘酯(GMS)25wt%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5wt%组成的抗静电母粒。
制备方法:(1)、将PBT在130℃~140℃下干燥3~5小时,PET在130℃~150℃下干燥3~4小时,待用;(2)、制备抗静电母粒:按重量配比称取低密度聚乙烯(LDPE)、硬脂酸单甘酯(GMS)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然后加入高速混合机或超声波发生器中混合5~15分钟,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冷却、切粒、干燥后制得抗静电母粒,待用;(3)、按重量配比称取干燥的PBT和PET,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1~3分钟,再加入按重量配比称取的抗静电母粒、滑石粉与苯甲酸钠的复配物、抗氧剂1076与抗氧剂168的复配物、受阻胺类高分子量光稳定剂GW-944Z和乙撑双硬酯酰胺,继续混合5~15分钟,使充分混合均匀后出料;(4)、将步骤(3)的混合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主喂料口,将按重量配比称取的表面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无碱玻璃纤维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侧喂料口,控制加工温度在190℃~260℃,螺杆转速200~400rpm,经过双螺杆挤出机塑化混合后挤出、冷却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
实施例2:
一种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其组分按质量百分数配比为:PBT 35%、PET 35%、表面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无碱玻璃纤维12%、抗静电母粒15%、苯甲酸钠与乙烯-甲基丙烯酸钠离子聚合物的复配物0.7%、抗氧剂1076与抗氧剂168的复配物0.8%、受阻胺类高分子量光稳定剂GW-944Z 0.5%、乙撑双硬酯酰胺1%。其中,所述的PBT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其特征粘度0.6~1.0dL/g;所述的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特征粘度0.8~1.1dL/g;所述的抗静电母粒是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70wt%、纳米级掺锑氧化锡(ATO)25wt%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5wt%组成的抗静电母粒。
制备方法:(1)、将PBT在130℃~140℃下干燥3~5小时,PET在130℃~150℃下干燥3~4小时,待用;(2)、制备抗静电母粒:按重量配比称取低密度聚乙烯(LDPE)、纳米级掺锑氧化锡(ATO)和低分子量聚乙烯蜡,然后加入高速混合机或超声波发生器中混合5~15分钟,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冷却、切粒、干燥后制得抗静电母粒,待用;(3)、按重量配比称取干燥的PBT和PET,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1~3分钟,再加入按重量配比称取的抗静电母粒、苯甲酸钠与乙烯-甲基丙烯酸钠离子聚合物的复配物、抗氧剂1076与抗氧剂168的复配物、受阻胺类高分子量光稳定剂GW-944Z和乙撑双硬酯酰胺,继续混合5~15分钟,使充分混合均匀后出料;(4)、将步骤(3)的混合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主喂料口,将按重量配比称取的表面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无碱玻璃纤维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侧喂料口,控制加工温度在190℃~260℃,螺杆转速200~400rpm,经过双螺杆挤出机塑化混合后挤出、冷却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抗静电增强级PBT/PET合金。
本文发布于:2023-03-31 03:2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3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