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隧道
围岩支护机构。
背景技术:
2.隧道的结构体系是由围岩和支护结构共同组成的,其中围岩是主要的承载单元,支护结构是辅助性的,通常也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大多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围岩的变形会产生形变,对围岩的支撑作用会大幅度减弱。
3.对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以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
所述技术缺陷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包括第一支护层和第二支护层,所述第一支护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块,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护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支撑块,若干所述第二支持块的一侧均开设有一个承接腔,若干所述承接腔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压缩弹簧,所述第二支护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
支撑架。
7.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块均匀分布于第一支护层的内表面,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块均匀分布于第二支护层的外表面。
8.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尺寸大小和第一支撑块的尺寸大小相同,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位置与第一支撑块的位置相对应。
9.采用上述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二支护层可以为第一支护层提供一个额外支撑。
10.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柱的尺寸大小大于承接腔的尺寸大小,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与承接腔的深度相同,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插接于承接腔的内部。
11.采用上述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支撑柱和承接腔的过盈配合设置,使得第二支撑块对支撑柱提供一个支撑的同时,使得支撑柱可以在承接腔的内部进行移动。
12.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压缩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承接腔的内部,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支撑柱的一侧。
13.采用上述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承接腔和压缩弹簧的配合设置,使得压缩弹簧对支撑柱提供一个支撑力。
14.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架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所述支撑架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将支撑架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15.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架的位置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位置相对应。
16.采用上述方案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支撑架与支撑板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二支护层更加稳固。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8.1、通过第一支护层为围岩提供第一层支护,通过支撑柱和压缩弹簧为第一支护层提供支撑,使得第一支护层更稳固,当第一支护层形变较大时,第二支护层通过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为围岩提供第二层支护。
19.2、通过支撑板将支撑架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从而使第二支护层更加稳定。
20.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正剖示意图;
24.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侧剖示意图;
25.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支护层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支护层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第一支护层,2-第二支护层,3-第一支撑块,4-支撑柱,5-第二支撑块,6-承接腔,7-压缩弹簧,8-支撑架,81-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它包括第一支护层1和第二支护层2,第二支护层2设置于第一支护层1的内部,第一支护层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块3,若干第一支撑块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柱4,第二支护层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支撑块5,若干第二支持块5的一侧均开设有一个承接腔6,若干承接腔6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压缩弹簧7,第二支护层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架8。
31.若干第一支撑块3均匀分布于第一支护层1的内表面,若干第二支撑块5均匀分布于第二支护层的外表面。
32.第二支撑块5的尺寸大小和第一支撑块3的尺寸大小相同,第二支撑块5的位置与第一支撑块3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支护层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支撑块3和第二支撑块5为第一支护层1和围岩提供第二层支护,使得支护机构更加稳定。
33.支撑柱4的尺寸大小大于承接腔6的尺寸大小,支撑柱4的长度与承接腔6的深度相同,支撑柱4的外表面插接于承接腔6的内部,通过尺寸略大于承接腔6的支撑柱4,使得承接腔6与支撑柱4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使得承接腔6本身对支撑柱4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同时又能使支撑柱4进行一定的位移。
34.压缩弹簧7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承接腔6的内部,压缩弹簧7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支撑柱4的一侧,第二支护层通过支撑柱4和压缩弹簧7为第一支护层1提供一个支撑作用,从而使得第一支护层1更加稳定。
35.支撑架8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支撑架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板81,支撑板81将支撑架8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支撑架8的位置与第一支撑块3和第二支撑块5的位置相对应,通过三角形结构的支撑架8使得第二支护层2更加稳固,通过支撑板81将支撑架8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使支撑架8的支撑能力和稳定形更强,从而使得支护机构更稳定,支护能力更强。
36.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工作原理如下:
37.通过第一支护层1为围岩提供第一层支护,当围岩因各种原因产生轻微形变导致第一支护层向内挤压时,第二支护层通过支撑柱4和压缩弹簧7为形变的第一支护层1提供支撑,使其迅速稳定并严密贴合围岩层,当长时间使用导致围岩层产生较大的形变致使第一支护层1大幅度向内挤压时,第一支撑块3与第二支撑块5贴合,第二支护层2为第一支护层1和围岩提供第二层支护,通过支撑板81将支撑架8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从而使第二支护层2更加稳定。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9.1、通过第一支护层1为围岩提供第一层支护,通过支撑柱4和压缩弹簧7为第一支护层1提供支撑,使得第一支护层1更稳固,当第一支护层1形变较大时,第二支护层2通过第一支撑块3和第二支撑块5为围岩提供第二层支护。
40.2、通过支撑板81将支撑架8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从而使第二支护层2更加稳定。
4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2.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述说明书的实用新型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以及附图所示出的各部分的任意组合,限于篇幅并为使说明书简明而没有将这些组合构成的各方案一一描述。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
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护层(1)和第二支护层(2),所述第一支护层(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块(3),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块(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柱(4),所述第二支护层(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支撑块(5),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块(5)的一侧均开设有一个承接腔(6),若干所述承接腔(6)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压缩弹簧(7),所述第二支护层(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块(3)均匀分布于第一支护层(1)的内表面,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块(5)均匀分布于第二支护层(2)的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块(5)的尺寸大小和第一支撑块(3)的尺寸大小相同,所述第二支撑块(5)的位置与第一支撑块(3)的位置相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4)的尺寸大小大于承接腔(6)的尺寸大小,所述支撑柱(4)的长度与承接腔(6)的深度相同,所述支撑柱(4)的外表面插接于承接腔(6)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弹簧(7)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承接腔(6)的内部,所述压缩弹簧(7)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支撑柱(4)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8)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所述支撑架(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板(81),所述支撑板(81)将支撑架(8)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8)的位置与第一支撑块(3)和第二支撑块(5)的位置相对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隧道围岩支护机构,包括第一支护层和第二支护层,所述第一支护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块,若干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护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支撑块,若干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一侧均开设有一个承接腔,若干承接腔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压缩弹簧。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支护层为围岩提供第一层支护,通过支撑柱和压缩弹簧为第一支护层提供支撑,使得第一支护层更稳固,当第一支护层形变较大时,第二支护层通过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为围岩提供第二层支护,通过支撑板将支撑架分隔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从而使第二支护层更加稳定。稳定。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
鞠明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鞠明福
技术研发日:
2022.12.28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