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直升机起降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折叠
甲板系统。
背景技术:
2.当自然灾害和工程事故突发时,直升机空运在紧急救援以及物质转运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然而灾害现场或者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区域很难满足直升机起落对场地的要求。所以急需一个可移动式临时起降平台,车载移动甲板可以在复杂及恶劣环境下为直升机提供安全可靠的起落场。
3.现有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式可折叠直升机坪,包括卡车,液压杆,甲板,滑槽,钢轮,标示漆,液压杆与卡车固定连接,滑槽固定镶嵌在甲板上,钢轮固定连接在甲板下,滑槽与钢轮嵌套连接钢轮大小与滑槽相对应,标示漆涂刷在甲板上,甲板整齐堆叠在卡车上。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可折叠直升机坪在使用时,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展开各个甲板,而后液压杆方能进行液压顶升,为直升机提供平稳的起降平面,然而,操作人员手动展开各个甲板,使甲板展开动作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减少甲板展开动作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甲板的展开效率。
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包括支撑甲板,
所述支撑甲板上活动连接有延伸甲板,所述支撑甲板两端均设有用于移动所述延伸甲板的吊装机构;所述支撑甲板两端均设有
滑轨组件,所述吊装机构置于所述滑轨组件上且与所述滑轨组件滑动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为直升机提供起降平面时,吊装机构起吊位于支撑甲板上方的延伸甲板,而后吊装机构沿滑轨组件的长度方向与滑轨组件滑动连接,在此过程中,吊装机构带动延伸甲板逐渐移向支撑甲板的两侧,从而实现延伸甲板的自动展开过程,减少延伸甲板展开动作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延伸甲板的展开效率。
9.进一步的,所述吊装机构包括滑动小车、立桩、
横梁以及吊装滑轮,所述滑动小车滑动置于所述滑轨组件上,所述立桩底端与所述滑动小车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立桩顶端与所述横梁相连接,所述吊装滑轮设置于所述横梁,所述吊装滑轮下端部设有用于起吊所述延伸甲板的起吊钩。
10.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小车设有自锁件,所述自锁件用于锁定滑动小车与所述滑轨组件的相对位置。
11.进一步的,所述立桩通过折叠铰与所述滑动小车转动连接,所述立桩的转动轴方向与所述支撑甲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12.进一步的,所述延伸甲板两端均设有支撑横梁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吊装件,所述吊装件用于与所述吊装机构配合连接,所述吊装件包括甲板吊点以及与所述甲板
吊点固定连接的吊索,所述吊索用于与所述起吊钩相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横梁的下端面均铰接有折叠支柱,当所述延伸甲板展开时,所述折叠支柱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横梁以及延伸甲板。
14.进一步的,所述滑轨组件包括固定滑轨以及折叠滑轨,所述固定滑轨与所述支撑甲板固定连接,所述折叠滑轨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滑轨两端,所述折叠滑轨的转动轴沿竖直方向设置。
15.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滑轨的下端面均铰接有折叠支撑腿,当所述折叠滑轨展开时,所述折叠支撑腿用于支撑所述折叠滑轨。
1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甲板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侧向立柱,所述侧向立柱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
1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甲板两侧均设有榫式连接件,所述延伸甲板一侧设有与所述榫式连接件配合连接的卯式连接件。
18.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9.当需要为直升机提供起降平面时,吊装机构起吊位于支撑甲板上方的延伸甲板,而后吊装机构沿滑轨组件的长度方向与滑轨组件滑动连接,在此过程中,吊装机构带动延伸甲板逐渐移向支撑甲板的两侧,从而实现延伸甲板的自动展开过程,减少延伸甲板展开动作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延伸甲板的展开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甲板与延伸甲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滑动小车与立桩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榫式连接件与卯式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运载车;2、支撑甲板;3、延伸甲板;4、吊装机构;41、滑动小车;42、立桩;43、横梁;44、吊装滑轮;45、起吊钩;46、折叠铰;5、滑轨组件;51、固定滑轨;511、内滑轨;512、外滑轨;52、折叠滑轨;53、折叠支撑腿;6、支撑横梁;7、吊装件;71、甲板吊点;72、吊索;73、吊环;8、折叠支柱;9、侧向立柱;10、榫式连接件;11、卯式连接件;12、销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
27.参照图1-图4,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包括运载车1以及支撑甲板2,支撑甲板2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与运载车1固定连接,支撑甲板2上活动连接有延伸甲板3,其中,延伸甲板3的数量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延伸甲板3的数量为两个。
28.当运载车1对支撑甲板2以及延伸甲板3进行输送时,两个延伸甲板3均位于支撑甲板2的正上方,相对于将延伸甲板3直接展开输送或是将延伸甲板3竖直放置在支撑甲板2两侧进行输送的情况来说,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车体体积以及车体的侧向迎风面,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同时在大风等恶劣自然条件下减少运输安全隐患。
29.当需要为直升机提供起降平面时,延伸甲板3分别移动至支撑甲板2的两侧,能够组装成一个平稳的平面,便于直升机的起飞和降落,通过改变延伸甲板3的数量,能够满足不同情形下直升机的升降需求,进而提高车载甲板的使用灵活性。
30.支撑甲板2两端均设有用于移动延伸甲板3的吊装机构4,支撑甲板2两端均设有滑轨组件5,吊装机构4置于滑轨组件5上且与滑轨组件5滑动连接,当吊装机构4带动延伸甲板3移动时,吊装机构4沿支撑甲板2的宽度方向移动。
31.当需要为直升机提供起降平面时,吊装机构4起吊位于支撑甲板2上方的延伸甲板3,而后吊装机构4沿滑轨组件5的长度方向与滑轨组件5滑动连接,在此过程中,吊装机构4带动延伸甲板3逐渐移向支撑甲板2的两侧,从而实现延伸甲板3的自动展开过程,减少延伸甲板3展开动作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吊装机构4设置有两组,两组吊装机构4的高度分别对应两块延伸甲板3的高度设置。当需要为直升机提供起降平面时,两组吊装机构4分别起吊两块延伸甲板3,同时展开两块延伸甲板3,能够进一步提高延伸甲板3的展开效率。
33.吊装机构4包括滑动小车41、立桩42、横梁43以及吊装滑轮44,滑动小车41滑动置于滑轨组件5上,立桩42底端与滑动小车41的上端面相连接,立桩42顶端与横梁43相连接,吊装滑轮44设置于横梁43,吊装滑轮44下端部设有用于起吊延伸甲板3的起吊钩45。
34.当吊装机构4需要起吊位于支撑甲板2上方的延伸甲板3时,起吊钩45将延伸甲板3吊起,实现延伸甲板3与吊装机构4之间的连接关系,而后滑动小车41在滑轨组件5上滑动,在此过程中,立桩42、横梁43以及吊装滑轮44均与滑动小车41同步移动,进而带动延伸甲板3移动,实现延伸甲板3的自动移动过程。
35.吊装滑轮44内设置有用于带动起吊钩45升降的升降件(图中未画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升降件具体为环链葫芦结构。当起吊钩45与延伸甲板3连接后,操作人员通过升降件带动起吊钩45上升,起吊钩45进而将延伸甲板3吊起,便于延伸甲板3从支撑甲板2上方移下,升降件使起吊钩45带动延伸甲板3的升降过程更加省力,极大地节约了人力资源。
36.滑动小车41设有自锁件,自锁件用于锁定滑动小车41与滑轨组件5的相对位置。当滑动小车41移动至所需位置后,自锁件锁定滑动小车41,使滑动小车41与滑轨组件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稳定,使吊装机构4能够将延伸甲板3稳定的置于所需位置上,进而使滑动小车41对延伸甲板3的输送过程更加稳定。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自锁件包括四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自锁螺母,自锁螺母贯穿滑动小车41的上端面,滑轨组件5底部开设有多个螺孔,自锁螺母均与螺孔螺纹连接。当小车到达需要固定的位置后,操作人员旋转自锁螺母,将自锁螺母拧紧至螺孔,即可实现滑动小车41与滑轨组件5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
38.立桩42通过折叠铰46与滑动小车41转动连接,立桩42的转动轴方向与支撑甲板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折叠铰46通过机械铰安装在滑动小车41的上端面,立桩42与折叠铰46固定连接,随着机械铰的收放,能够实现折叠铰46的转动锁紧功能。
39.当延伸甲板3移动置于支撑甲板2两侧后,起吊装置处于空闲状态,此时操作人员转动立桩42,可实现立桩42与滑动小车41之间的相对转动过程,进而将立桩42放倒,使立桩42、横梁43以及吊装滑轮44均置于水平面上,从而使立桩42不会对直升机的起降过程造成干扰。
40.延伸甲板3两端均设有支撑横梁6以及设置于支撑横梁6上的吊装件7,吊装件7用于与吊装机构4配合连接,吊装件7包括甲板吊点71以及吊索72,延伸甲板3的每一端均固设有两个甲板吊点71,吊索72位于两个甲板吊点71之间,吊索7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甲板吊点71固定连接,吊索72中部固设有吊环73,吊环73用于与起吊钩45相连接。
41.当吊装机构4需要起吊位于支撑甲板2上方的延伸甲板3时,起吊钩45穿过吊环73,实现起吊钩45与吊索72之间的连接关系,此时吊装机构4起吊,使起吊钩45依次起吊吊环73、吊索72以及甲板吊点71,进而将延伸甲板3吊起,起吊钩45与吊环73之间的配合连接关系,能够实现延伸甲板3与吊装机构4之间的稳定连接关系。
42.支撑横梁6的下端面均铰接有折叠支柱8,当延伸甲板3收起时,折叠支柱8位于水平方向,节省输送空间;当延伸甲板3展开时,折叠支柱8位于竖直方向,此时折叠支柱8用于支撑支撑横梁6以及延伸甲板3。
43.当运载车1对支撑甲板2以及延伸甲板3进行输送时,操作人员将折叠支柱8转动置于水平方向,使折叠支柱8收放在支撑横梁6的下端,便于节省输送空间;当延伸甲板3展开时,操作人员将折叠支柱8转动置于竖直方向,此时折叠支柱8上端与支撑横梁6相抵接,折叠支柱8下端与地面相抵接,使延伸甲板3能够稳定置于水平位置上,使延伸甲板3与支撑甲板2组装成的平面结构更加稳定。
44.滑轨组件5包括固定滑轨51以及折叠滑轨52,固定滑轨51与支撑甲板2固定连接,折叠滑轨52分别转动连接于固定滑轨51两端,折叠滑轨52的转动轴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固定滑轨51包括内滑轨511以及外滑轨512,高度较低的吊装机构4与内滑轨511活动连接,高度较高的吊装机构4与外滑轨512活动连接,一个折叠滑轨52与内滑轨511转动连接,另一个折叠滑轨52与外滑轨512转动连接。
45.当运载车1对支撑甲板2以及延伸甲板3进行输送时,操作人员将折叠滑轨52转动置于支撑甲板2两侧,以节省输送空间;当需要展开延伸甲板3时,操作人员将折叠滑轨52转动置于支撑甲板2的宽度方向,此时折叠滑轨52与固定滑轨51位于同一直线,便于吊装机构4的水平移动过程。
46.折叠滑轨52的下端面均铰接有折叠支撑腿53,当折叠滑轨52展开时,折叠支撑腿53用于支撑折叠滑轨52。当折叠滑轨52与固定滑轨51位于同一直线时,操作人员旋转打开折叠支撑腿53,使折叠支撑腿53位于竖直方向上,此时折叠支撑腿53下端与地面相抵接,使折叠滑轨52能够稳定置于水平位置上,进而使折叠滑轨52与固定滑轨51组成的水平轨道结构更加稳定。
47.支撑甲板2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侧向立柱9,侧向立柱9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当运载车1对支撑甲板2以及延伸甲板3进行输送时,操作人员将侧向立柱9转动置于竖直方向,使侧向立柱9位于支撑甲板2两侧,以节省输送空间,同时对支撑甲板2以及延伸甲板3进行限位,使支撑甲板2以及延伸甲板3不易掉落。
48.当需要展开延伸甲板3时,操作人员将侧向立柱9转动置于水平方向,此时侧向立柱9沿支撑甲板2的宽度方向设置,此时侧向立柱9能够对延伸甲板3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使延伸甲板3能够更加稳定的置于水平方向上使用。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甲板2两侧均设有榫式连接件10,延伸甲板3一侧设有与榫式连接件10配合连接的卯式连接件11。当支撑甲板2两侧均设有多组延伸甲板3时,延伸
甲板3的一侧设有卯式连接件11,延伸甲板3的另一侧设有榫式连接件10。当延伸甲板3移动至支撑甲板2一侧时,卯式连接件11与榫式连接件10配合连接,使支撑甲板2与延伸甲板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稳定。
50.支撑甲板2与延伸甲板3的两端均设有销栓孔12以及与销栓孔12配合连接的固定销轴,当延伸甲板3移动至支撑甲板2一侧时,操作人员将固定销轴插入相邻的两个销栓孔12内,进行定位拼接并保证甲板的整体性,提高支撑甲板2与延伸甲板3相对位置关系的稳定性。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为直升机提供起降平面时,操作人员分别转动侧向立柱9、折叠滑轨52以及折叠支撑腿53,使侧向立柱9与折叠滑轨52均沿支撑甲板2的宽度方向设置,吊装机构4起吊位于支撑甲板2上方的延伸甲板3,而后吊装机构4沿滑轨组件5的长度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吊装机构4带动延伸甲板3逐渐移向支撑甲板2的两侧,从而实现延伸甲板3的自动展开过程,减少延伸甲板3展开动作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延伸甲板3的展开效率。
5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包括支撑甲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甲板(2)上活动连接有延伸甲板(3),所述支撑甲板(2)两端均设有用于移动所述延伸甲板(3)的吊装机构(4);所述支撑甲板(2)两端均设有滑轨组件(5),所述吊装机构(4)置于所述滑轨组件(5)上且与所述滑轨组件(5)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机构(4)包括滑动小车(41)、立桩(42)、横梁(43)以及吊装滑轮(44),所述滑动小车(41)滑动置于所述滑轨组件(5)上,所述立桩(42)底端与所述滑动小车(41)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立桩(42)顶端与所述横梁(43)相连接,所述吊装滑轮(44)设置于所述横梁(43),所述吊装滑轮(44)下端部设有用于起吊所述延伸甲板(3)的起吊钩(4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小车(41)设有自锁件,所述自锁件用于锁定滑动小车(41)与所述滑轨组件(5)的相对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桩(42)通过折叠铰(46)与所述滑动小车(41)转动连接,所述立桩(42)的转动轴方向与所述支撑甲板(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甲板(3)两端均设有支撑横梁(6)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梁(6)上的吊装件(7),所述吊装件(7)用于与所述吊装机构(4)配合连接,所述吊装件(7)包括甲板吊点(71)以及与所述甲板吊点(71)固定连接的吊索(72),所述吊索(72)用于与所述起吊钩(45)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横梁(6)的下端面均铰接有折叠支柱(8),当所述延伸甲板(3)展开时,所述折叠支柱(8)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横梁(6)以及延伸甲板(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组件(5)包括固定滑轨(51)以及折叠滑轨(52),所述固定滑轨(51)与所述支撑甲板(2)固定连接,所述折叠滑轨(52)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滑轨(51)两端,所述折叠滑轨(52)的转动轴沿竖直方向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滑轨(52)的下端面均铰接有折叠支撑腿(53),当所述折叠滑轨(52)展开时,所述折叠支撑腿(53)用于支撑所述折叠滑轨(5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甲板(2)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侧向立柱(9),所述侧向立柱(9)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甲板(2)两侧均设有榫式连接件(10),所述延伸甲板(3)一侧设有与所述榫式连接件(10)配合连接的卯式连接件(11)。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载折叠甲板系统,属于直升机起降的技术领域,包括支撑甲板,支撑甲板上活动连接有延伸甲板,支撑甲板两端均设有用于移动延伸甲板的吊装机构;支撑甲板两端均设有滑轨组件,吊装机构置于滑轨组件上且与滑轨组件滑动连接。本申请具有减少延伸甲板展开动作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延伸甲板的展开效率的效果。板的展开效率的效果。板的展开效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徐明晓 马小燕 臧春月 刘刚 王刚 李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烟台市北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2.16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