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折叠帐篷别名广告帐篷、遮阳蓬。可用于举行户外展览和产品推广宣传、庆典晚会、展览展销、旅游休闲、野外作业、大排档。歌舞晚会等临时活动、也可以作为公园旅游度假区风景区长期的休闲设施,操作简单,轻而易举。
3.大多数折叠篷都正方形为主,如3*3米等,这样满足不了想要更大更长尺寸使用者的要求,于是就有了如普通3*6米或更长的折叠篷(如图1)。现有的技术中存在着以下缺陷:
4.1、打开与收合困难,使用起来比较吃力;
5.2、篷顶布面支撑不足,容易下塌积水,有损篷布的寿命。
6.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文件提出了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打开与收合困难,使用起来比较吃力,篷顶布面支撑不足,容易下塌积水,有损篷布寿命的缺点。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六个立柱;
10.四个第二固定座,四个所述第二固定座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四个立柱的顶部;
11.两个第一固定座,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两个立柱的顶部;
12.四个第二滑动座,四个所述第二滑动座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四个立柱的外壁;
13.两个第三滑动座,两个所述第三滑动座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两个立柱的外壁;
14.所述第二滑动座和第三滑动座的一侧均铰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固定座和第一固定座的一侧均铰接有下顶管,所述下顶管和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下顶管的一端铰接有上顶管,其中四个所述下顶管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上顶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15.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上顶管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两端;
16.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连接块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中间;
17.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和两个第二固定座之间,用于六个立柱折叠收纳,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的设置,通过手推第一滑动座就能轻松将本架子撑开,通过拉动第一滑动座就能将本架子收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开与收合困难的问题,通过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配合使用,手推第一滑动座将本架子撑开,两个第二顶座形成对称的顶棚支撑,第一顶座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
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布面有多处相互作用的线骨支撑,很好的保证了大面积布面不下塌积水,保证了篷面及整个架子的稳定性,确保了架子寿命。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四个上顶管之间的同一个第二顶座,所述第二顶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壁滑动套设有第一滑动座,所述第一滑动座和四个上顶管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的设置,通过手推第一滑动座就能轻松将本架子撑开,通过拉动第一滑动座就能将本架子收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开与收合困难的问题。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连接在四个连接块一侧的四个中顶管,四个所述中顶管之间转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顶座,第一顶座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折叠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之间的同一个第一z型折杆,以及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座之间的同一个第二z型折杆,所述第二z型折杆和第一z型折杆之间交叉枢接而成,可将架子展开与收合。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其中四个所述第二z型折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座转动连接,其中四个所述第一z型折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滑动座转动连接,第一固定座和第三滑动座位于中间的两个立柱上,可连接多个方向的架子支撑杆,使架子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顶座为塑料材质,材质轻,成本低。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24.本实用新型中,有益效果如下:
2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的设置,通过手推第一滑动座就能轻松将本架子撑开,通过拉动第一滑动座就能将本架子收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开与收合困难的问题;
2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配合使用,手推第一滑动座将本架子撑开,两个第二顶座形成对称的顶棚支撑,第一顶座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布面有多处相互作用的线骨支撑,很好的保证了大面积布面不下塌积水,保证了篷面及整个架子的稳定性,确保了架子寿命;
2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配合使用,第一顶座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布面有多处相互作用的线骨支撑,很好的保证了大面积布面不下塌积水,保证了篷面及整个架子的稳定性,确保了架子寿命。
附图说明
28.图1为现有技术折叠帐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第一视角
三维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第二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第三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
38.1、上顶管;2、下顶管;3、连接块;4、中顶管;5、第一顶座;6、限位块;7、第二顶座;8、连接杆;9、第一滑动座;10、第一支撑杆;11、立柱;12、第二滑动座;13、第三滑动座;14、第一z型折杆;15、第一固定座;16、第二固定座;17、第二z型折杆;18、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描述。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此外“连通”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其中,“固定”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3.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44.实施例1
45.参照图2-图9,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六个立柱11;
46.四个第二固定座16,四个第二固定座16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四个立柱11的顶部;
47.两个第一固定座15,两个第一固定座15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两个立柱11的顶部;
48.四个第二滑动座12,四个第二滑动座12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四个立柱11的外壁;
49.两个第三滑动座13,两个第三滑动座13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两个立柱11的外壁;
50.第二滑动座12和第三滑动座13的一侧均铰接有第二支撑杆18,第二固定座16和第一固定座15的一侧均铰接有下顶管2,下顶管2和第二支撑杆18转动连接,下顶管2的一端铰接有上顶管1,其中四个下顶管2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上顶管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
51.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上顶管1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两端;
52.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连接块3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中间;
53.折叠组件:折叠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12和两个16第二固定座之间,用于六个立柱11折叠收纳。
54.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的设置,通过手推第一滑动座9就能轻松将本架子撑开,通过拉动第一滑动座9就能将本架子收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开与收合困难的问题,通过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配合使用,手推第一滑动座9将本架子撑开,两个第二顶座7形成对称的顶棚支撑,第一顶座5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布面有多处相互作用的线骨支撑,很好的保证了大面积布面不下塌积水,保证了篷面及整个架子的稳定性,确保了架子寿命。
55.参照图7,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四个上顶管1之间的同一个第二顶座7,第二顶座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连接杆8的外壁滑动套设有第一滑动座9,第一滑动座9和四个上顶管1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0。
56.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的设置,通过手推第一滑动座9就能轻松将本架子撑开,通过拉动第一滑动座9就能将本架子收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开与收合困难的问题。
57.参照图3-图5,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连接在四个连接块3一侧的四个中顶管4,四个中顶管4之间转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顶座5。
58.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顶座5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
59.参照图2、图6和图8,折叠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12之间的同一个第一z型折杆14,以及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座16之间的同一个第二z型折杆17,第二z型折杆17和第一z型折杆14之间交叉枢接而成。
60.上述技术方案,可将架子展开与收合。
61.实施例2
62.参照图2-图9,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六个立柱11;
63.四个第二固定座16,四个第二固定座16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四个立柱11的顶部;
64.两个第一固定座15,两个第一固定座15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两个立柱11的顶部;
65.四个第二滑动座12,四个第二滑动座12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四个立柱11的外壁;
66.两个第三滑动座13,两个第三滑动座13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两个立柱11的外壁;
67.第二滑动座12和第三滑动座13的一侧均铰接有第二支撑杆18,第二固定座16和第一固定座15的一侧均铰接有下顶管2,下顶管2和第二支撑杆18转动连接,下顶管2的一端铰接有上顶管1,其中四个下顶管2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上顶管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
68.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上顶管1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两端;
69.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连接块3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中间;
70.折叠组件:折叠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12和两个16第二固定座之间,用于六个立柱11折叠收纳。
71.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的设置,通过手推第一滑动座9就能轻松将本架子撑开,通过拉动第一滑动座9就能将本架子收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开与收合困难的问题,通过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配合使用,手推第一滑动座9将本架子撑开,两个第二顶座7形成对称的顶棚支撑,第一顶座5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布面有多处相互作用的线骨支撑,很好的保证了大面积布面不下塌积水,保证了篷面及整个架子的稳定性,确保了架子寿命。
72.参照图7,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四个上顶管1之间的同一个第二顶座7,第二顶座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连接杆8的外壁滑动套设有第一滑动座9,第一滑动座9和四个上顶管1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0。
73.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的设置,通过手推第一滑动座9就能轻松将本架子撑开,通过拉动第一滑动座9就能将本架子收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开与收合困难的问题。
74.参照图3-图5,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连接在四个连接块3一侧的四个中顶管4,四个中顶管4之间转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顶座5。
75.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顶座5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解决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形成的凹陷在下雨天时容易积水的问题。
76.参照图2、图6和图8,折叠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12之间的同一个第一z型折杆14,以及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座16之间的同一个第二z型折杆17,第二z型折杆17和第一z型折杆14之间交叉枢接而成。
77.上述技术方案,可将架子展开与收合。
78.参照图2、图6和图9,其中四个第二z型折杆17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
定座15转动连接,其中四个第一z型折杆14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滑动座13转动连接,第一固定座15和第三滑动座13位于中间的两个立柱11上,可连接多个方向的架子支撑杆,使架子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79.第一顶座5为塑料材质,材质轻,成本低。
80.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为:手推第一滑动座9将本架子撑开,六个立柱11组合将架子支撑起来,防止架子左右摇晃,两个第二顶座7形成对称的顶棚支撑,第一顶座5将两个第二顶座7之间的凹陷处撑起,如图6所示:架子左右两侧都形成cdef斜坡大面,多个上顶管1、多个下顶管2以及多个中顶管4支撑都位于cdef所形成的斜坡大面上,使布面有多处相互作用的线骨支撑,很好的保证了大面积布面不下塌积水,保证了篷面及整个架子的稳定性,确保了架子寿命。
8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六个立柱(11),四个第二固定座(16),四个所述第二固定座(16)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四个立柱(11)的顶部;两个第一固定座(15),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5)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两个立柱(11)的顶部;四个第二滑动座(12),四个所述第二滑动座(12)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四个立柱(11)的外壁;两个第三滑动座(13),两个所述第三滑动座(13)分别滑动套设在其中两个立柱(11)的外壁;所述第二滑动座(12)和第三滑动座(13)的一侧均铰接有第二支撑杆(18),所述第二固定座(16)和第一固定座(15)的一侧均铰接有下顶管(2),所述下顶管(2)和第二支撑杆(18)转动连接,所述下顶管(2)的一端铰接有上顶管(1),其中四个所述下顶管(2)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所述上顶管(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上顶管(1)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两端;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四个连接块(3)之间,并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中间;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12)和两个第二固定座(16)之间,用于六个立柱(11)折叠收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四个上顶管(1)之间的同一个第二顶座(7),所述第二顶座(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的外壁滑动套设有第一滑动座(9),所述第一滑动座(9)和四个上顶管(1)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连接在四个连接块(3)一侧的四个中顶管(4),四个所述中顶管(4)之间转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顶座(5)。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滑动座(12)之间的同一个第一z型折杆(14),以及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座(16)之间的同一个第二z型折杆(17),所述第二z型折杆(17)和第一z型折杆(14)之间交叉枢接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四个所述第二z型折杆(17)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座(15)转动连接,其中四个所述第一z型折杆(14)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滑动座(13)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座(5)为塑料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帐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折叠帐新型中顶连接支撑结构,针对现有的打开与收合困难,使用起来比较吃力,篷顶布面支撑不足,容易下塌积水,有损篷布寿命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六个立柱,四个第二固定座,四个所述第二固定座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四个立柱的顶部,两个第一固定座,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两个立柱的顶部,通过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配合使用,第一顶座将两个第二顶座之间形成的凹陷处撑起,布面有多处相互作用的线骨支撑,很好的保证了大面积布面不下塌积水,保证了篷面及整个架子的稳定性,确保了架子寿命。确保了架子寿命。确保了架子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

宋立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东润矿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0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3-03-30 13:4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1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两个   所述   组件   架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