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均热板。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5g手机的不同散热方案中,均热板作为解决手机散热问题的新型方式,已逐步成为5g时代的主力产品。但现有的均热板仍存在着结构强度不足,或传热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均热板的散热性能,使其无法满足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
3.因此,亟需一种均热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热板,能够提高结构强度,增大
换热效率。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均热板,
所述均热板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源区、蒸汽流道区、换热
导向区和毛细回流区,所述毛细回流区同心设置有
多个相平行的回流支撑条,相邻所述回流支撑条之间形成回流流道,多个所述回流流道均一端连通于所述换热导向区,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热源区。
7.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毛细结构覆盖所述热源区和所述毛细回流区。
8.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所述均热板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的边沿和所述下盖的边沿密封连接,以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
9.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回流支撑条,每个所述回流支撑条均为c型。
10.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盖上同心设置有多个上换热导向支撑条,相邻的所述上换热导向支撑条之间形成导向流道,每个所述导向流道均一端连通于所述蒸汽流道区,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回流流道。
11.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流道包括相连接的直线流道和弧线流道,所述直线流道连通于所述蒸汽流道区,所述弧线流道连通于所述回流流道。
12.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所述下盖上同心设置有多个下换热导向支撑条,每个所述下换热导向支撑条沿自身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多个间断点。
13.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多个所述下换热导向支撑条与多个所述上换热导向支撑条一一对应。
14.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盖上还设置有多个上支撑柱,所述上支撑柱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上支撑柱设置在所述上盖未设置所述回流支撑条以及所述上换热导向支撑条的区域内。
15.作为一种均热板的优选方案,所述下盖上还设置有多个下支撑柱,所述下支撑柱
设置在所述蒸汽流道区。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热板,该均热板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源区、蒸汽流道区、换热导向区和毛细回流区,毛细回流区同心设置有多个相平行的回流支撑条,相邻回流支撑条之间形成回流流道,多个回流流道均一端连通于换热导向区,另一端连通于热源区。可知的是,回流支撑条设置在容置腔内,对容置腔具有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均热板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受力被压损。另一方面,相邻回流支撑条之间形成的回流流道还能提高液相换热介质朝向热源区的回流速度,从而提高均热板内换热介质的循环换热速度,提高换热效率,提升均热板对电子产品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均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毛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
23.101、热源区;102、蒸汽流道区;103、换热导向区;1031、导向流道;104、毛细回流区;1041、回流流道;105、注液口;
24.1、上盖;11、回流支撑条;12、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3、上支撑柱;
25.2、下盖;21、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2、下支撑柱;
26.3、毛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现有的均热板仍存在着结构强度不足,或传热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均热板的散热性能,使其无法满足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
31.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均热板,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换热效率,以解决上述问题。
32.如图1所示,该均热板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源区101、蒸汽流道区102、换热导向区103和毛细回流区104。其中,热源区101对应着电子产品的发热元件,换热介质在热源区101内吸热汽化,然后顺着蒸汽流道区102远离热源区101流动,并通过换热导向区103和毛细回流区104,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放热液化,以使液化后的换热介质再次流至热源区101进行吸热。
33.该均热板的毛细回流区104同心设置有多个相平行的回流支撑条11,相邻回流支撑条11之间形成回流流道1041,多个回流流道1041均一端连通于换热导向区103,另一端连通于热源区101。
34.可知的是,回流支撑条11设置在容置腔内,对容置腔具有支撑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均热板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受力被压损。另一方面,相邻回流支撑条11之间形成的回流流道1041还能提高液相换热介质的回流速度,从而提高均热板内换热介质的循环换热速度,提高换热效率,提升均热板对电子产品的散热性能。
35.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容置腔内的毛细作用,加强液相换热介质的流动能力,优选地,该均热板还包括毛细结构3,毛细结构3设置在容置腔内,毛细结构3覆盖热源区101和毛细回流区104。可选地,毛细结构3为铜网或纤维铜线,或由铜粉烧结或印刷而成。优选地,毛细结构3的体积不大于容置腔总体积的一半。
36.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均热板包括上盖1和下盖2,上盖1的边沿和下盖2的边沿密封连接,以在上盖1和下盖2之间形成容置腔。
37.优选地,上盖1上设置有多个回流支撑条11,每个回流支撑条11均为c型。同心设置的多个回流支撑条11,形成了多条c型的回流流通,保证液相换热介质快速顺畅回流至热源区101,就不会因热源区101的蒸汽压力造成液相换热介质的流动受阻。
38.优选地,上盖1上同心设置有多个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相邻的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之间形成导向流道1031,每个导向流道1031均一端连通于蒸汽流道区102,另一端连通于回流流道1041。可知的是,设置在换热导向区103的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不仅能够保证换热导向区103的结构强度,还能提高此区域内换热介质的流动速度。
39.优选地,导向流道1031包括相连接的直线流道和弧线流道,直线流道连通于蒸汽流道区102,弧线流道连通于回流流道1041。弧线流道与c型的回流流通的弧线部分共同保证了换热介质的转向,以保证其能够流至离热源区101最远处以散热液化,再回流至热源区101吸热。
40.优选地,下盖2上同心设置有多个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每个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沿自身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多个间断点。优选地,多个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与多个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一一对应,以保证换热导向区103内的换热介质的流动顺畅并且混合均匀。
41.优选地,上盖1上还设置有多个上支撑柱13,上支撑柱13设置在容置腔内,上支撑柱13设置在上盖1未设置回流支撑条11以及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的区域内,以保证这些区域的结构强度。
42.优选地,下盖2上还设置有多个下支撑柱22,下支撑柱22设置在容置腔内,下支撑柱22设置在蒸汽流道区102,以进一步保证蒸汽流道区102内换热介质的流动空间。
43.可选地,上盖1和下盖2的材料为铜、不锈钢、钛、铝、镁等,也可为其他的复合金属,且上盖1和下盖2均能够通过冲压、蚀刻成型或激光成型等工艺加工而成。回流支撑条11、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上支撑柱13、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下支撑柱22均能够由冲压、蚀刻成型或激光成型等工艺加工而成。
44.可选地,毛细结构3通过钎焊、扩散焊、真空扩散焊等焊接工艺结合到下盖2上。上该和下盖2的边沿通过钎焊、扩散焊、真空扩散焊、超声波焊接、高频焊、氩弧焊或激光焊等工艺进行密封焊接。该均热板的整体厚度的最优值在0.23mm以上。
45.可选地,回流支撑条11、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和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的最小直径为0.2mm,最优直径为0.6mm,相邻间距的最小值为0.8mm,最优为1mm。
46.可选地,上支撑柱13和下支撑柱22同心设置,但上支撑柱13和下支撑柱22的大小不同。上支撑柱13和下支撑柱22可为矩形柱、圆柱、多边型柱或其他特定形状的柱体,形状可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47.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板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源区(101)、蒸汽流道区(102)、换热导向区(103)和毛细回流区(104),所述毛细回流区(104)同心设置有多个相平行的回流支撑条(11),相邻所述回流支撑条(11)之间形成回流流道(1041),多个所述回流流道(1041)均一端连通于所述换热导向区(103),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热源区(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毛细结构(3),所述毛细结构(3)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毛细结构(3)覆盖所述热源区(101)和所述毛细回流区(1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板包括上盖(1)和下盖(2),所述上盖(1)的边沿和所述下盖(2)的边沿密封连接,以在所述上盖(1)和所述下盖(2)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回流支撑条(11),每个所述回流支撑条(11)均为c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上同心设置有多个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相邻的所述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之间形成导向流道(1031),每个所述导向流道(1031)均一端连通于所述蒸汽流道区(102),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回流流道(104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流道(1031)包括相连接的直线流道和弧线流道,所述直线流道连通于所述蒸汽流道区(102),所述弧线流道连通于所述回流流道(104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2)上同心设置有多个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每个所述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沿自身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多个间断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下换热导向支撑条(21)与多个所述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一一对应。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上还设置有多个上支撑柱(13),所述上支撑柱(13)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上支撑柱(13)设置在所述上盖(1)未设置所述回流支撑条(11)以及所述上换热导向支撑条(12)的区域内。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2)上还设置有多个下支撑柱(22),所述下支撑柱(22)设置在所述蒸汽流道区(10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均热板,该均热板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源区、蒸汽流道区、换热导向区和毛细回流区,毛细回流区同心设置有多个相平行的回流支撑条,相邻回流支撑条之间形成回流流道,多个回流流道均一端连通于换热导向区,另一端连通于热源区。可知的是,回流支撑条设置在容置腔内,对容置腔具有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均热板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受力被压损。另一方面,相邻回流支撑条之间形成的回流流道还能提高液相换热介质朝向热源区的回流速度,从而提高均热板内换热介质的循环换热速度,提高换热效率,提升均热板对电子产品的散热性能。提升均热板对电子产品的散热性能。提升均热板对电子产品的散热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
何志兴 刘哲洪 李金波 刘秋国 孙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宝德华南(深圳)热能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0
技术公布日: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