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
遮阳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驾驶室位置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来自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的阳光的
遮阳板。
技术背景
2.现有的用于驾驶室位置,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阳光的遮阳板,是驾驶员或副驾驶员,在行车时的主要遮阳方式,此种遮阳板是设置在驾驶员或副驾驶员的前上方的车内顶面位置,当在行车过程中,需要遮挡阳光照射时,把它从车内顶面位置翻转下来,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从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的阳光。然而,此种遮阳板在翻转下来遮挡阳光时,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视线,因此,它的遮阳面积,不能做得足够大,以至影响遮阳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遮阳板因为不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视线,而致使遮阳板面积的大小受到限制,从而影响遮阳效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它即能很好地为驾驶员或副驾驶员遮挡来自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的阳光,增强遮阳效果,又能和原遮阳板一样,不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视线。当不需要遮挡阳光时,又能方便快速地收放回原来位置处,基本上与原来的驾驶方式一致。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包括,支撑杆、卡座、原遮阳板、新增遮阳板、车内顶面。
5.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支撑杆是固定在驾驶员位置的左前上方车内顶面位置处。
6.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卡座是固定在驾驶员位置的右前上方车内顶面位置处。
7.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原遮阳板形状是立方体遮阳板,原遮阳板左侧顶部内设有套筒。
8.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原遮阳板通过套筒,套接在水平方向的支撑杆上,使整个原遮阳板围绕支撑杆上下转动,用来遮挡来自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的阳光。
9.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新增遮阳板形状是立方体,新增遮阳板与原遮阳板形状相同,体积大小相等。
10.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新增遮阳板与原遮阳板是通过四个铰链装置相连接,铰链之间相互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
°‑
180
°
。
11.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原遮阳板的后侧面底边右端与新增遮阳板的顶面前边右端,通过铰链装置
转轴2相互连接,原遮阳板与新增遮阳板围绕转轴2,沿着上下方向相互转动,相互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
°‑
180
°
。
12.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是在原遮阳板后侧面
所在的平面内,且垂直于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转轴1的中心线,也在
连杆5的底面所在的平面内。
13.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与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的交点,到原遮阳板后侧面顶边的右端点的距离,等于套筒1的半径长度,转轴1固定设置在该交点处。
14.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1固定设置在紧贴驾驶员位置前上方车内顶面处。
15.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2的中心线,是与原遮阳板后侧面底边及新增遮阳板顶面前边相重合,转轴2的中心线也在连杆7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内。转轴2固定设置在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与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的交点处。
16.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3的中心线,是在新增遮阳板顶面所在的平面内,且垂直于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转轴3的中心线也在连杆7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内。转轴3设置在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处。
17.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到转轴2的中心线的距离等于转轴3的中心线到转轴4的中心线的距离。
18.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到转轴4的中心线距离等于转轴2的中心线到转轴3的中心线的距离。
19.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转轴2的中心线、转轴3的中心线、转轴4的中心线,是相互平行。
20.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4,是卡扣在驾驶员位置右前上方的车顶面卡座处。
21.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3,设置在转轴2的前挡风玻璃方向的前面。
22.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铰链装置的转轴4,设置在转轴1的前挡风玻璃方向的前面。
23.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四个铰链装置的转轴1、转轴2、转轴3、转轴4,相互平行。
24.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在四个铰链装置中,把转轴1与转轴4相连的连杆5和把转轴2与转轴3相连的连杆7,是互相平行的,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形状都是立方体连杆,体积都相等。
25.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4与转轴3相连的连杆6和把转轴1和转轴2相连的连杆8,是互相平行的,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形状都是立方体连杆,体积都相等。
26.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1与转轴4相连的连杆5,是垂直于转轴1,并且围绕转轴1转动。
27.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1与转轴4相连的连杆5,是垂直于转轴4,并且围绕转轴4转动。
28.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3与转轴4相连的连杆6,是垂直于转轴3,并且围绕转轴3转动。
29.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3与转轴4相连的连杆6,是垂直于转轴4,并
且围绕转轴4转动。
30.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2与转轴3相连的连杆7,是垂直于转轴2,并且围绕转轴2转动。
31.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1与转轴2相连的连杆8,是原遮阳板的右侧边缘部分。
32.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2与转轴3相连的连杆7,是固定在新增遮阳板的右侧边缘部分。
33.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2与转轴3相连的连杆7,设置有套筒5,套筒5设置在此连杆的一端,套筒5是套接在转轴2上,且紧贴原遮阳板右侧面设置。
34.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1与转轴4相连的连杆5,此连杆的两端分别设有1个套筒,一端的套筒1套接在转轴1上,且紧贴原遮阳板右侧面设置,另一端的套筒2套接在转轴4上。
35.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把转轴3与转轴4相连的连杆6,连杆6的两端分别设有1个套筒,一端的套筒4套接在转轴3上,且套筒4紧贴连杆7设置,另一端的套筒3套接在转轴4上,且套筒3紧贴套筒2设置。
36.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所有的套筒与转轴是紧密相连接,套筒1、套筒2、套筒3、套筒4、套筒5的形状都相同,内半径都相等。
37.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新增遮阳板的大小,是不影响驾驶员的原来驾驶视线。
38.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新增遮阳板的顶面,通过新增遮阳板的右侧边缘部分连杆7上的套筒5,围绕转轴2转动,可与原遮阳板的后侧面全部重合。
39.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新增遮阳板随着原遮阳板的展开遮阳而展开遮阳,以增大遮阳面积。
40.上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在处于收放状态时,新增遮阳板顶面与原遮阳板后侧面全部重叠,且原遮阳板正面紧贴在车内顶面位置。
4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原遮阳板上,新增加一个遮阳板,增大面积的遮阳板,能够更多地遮挡来自前挡风玻璃窗照射进车内的阳光,提高遮阳效果。由于,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是原遮阳板和新增遮阳板通过四个铰链装置连接,因此,在需要遮阳时,随着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由起始位置展开遮阳,新增遮阳板始终被原遮阳板遮挡在驾驶员的原来驾驶视线之外,同时,又能增加遮挡来自前挡风玻璃窗外照射进车内阳光的面积。在不需要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遮阳时,又能方便快速的把它收起,新增遮阳板顶面与原遮阳板后侧面重叠在一起,返回到起始状态处。这样,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即增大了遮阳面积,又不影响驾驶员原来驾驶视线,基本上和原来的驾驶方式一致。
附图说明
4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43.图1为本发明结构立体示意图。
44.图2为本发明收合状态立体示意图。
4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示意图。
46.图4为本发明在车中收合状态示意图。
47.图5为本发明在车中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实施例
49.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包括:支撑杆13、卡座14、原遮阳板9、新增遮阳板10,原遮阳板9通过套筒24,紧密套接在支撑杆13上。新增遮阳板10通过套筒15套接在转轴2上,与原遮阳板9连接,套筒15是与转轴2紧密相连的,连杆6的两端分别设置套筒17和套筒19,其中套筒17是紧密套接在转轴4上,套筒19是紧密套接在转轴3上,连杆5的两端分别设置套筒16,套筒18,其中套筒16是紧密套接在转轴1上,套筒18是紧密套接在转轴4上,连杆5和连杆7是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体积相等,连杆6和连杆8是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体积相等。连杆7固定在新增遮阳板10的右侧边缘处,连杆8是原遮阳板9的右侧边缘部分。转轴1、转轴2、转轴3、转轴4,这四个转轴是相互平行。连杆5垂直于转轴1,并围绕转轴1转动,连杆5垂直于转轴4,并围绕转轴4转动,连杆6垂直于转轴3,并围绕转轴3转动,连杆6垂直于转轴4,并围绕转轴4转动,连杆7垂直于转轴2,并围绕转轴2转动。
50.在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处于收放状态时,新增遮阳板顶面12与原遮阳板后侧面11重叠,且原遮阳板9的正面25紧贴在车内顶面位置,当需要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遮阳时,把原遮阳板9翻转下来,展开遮阳,此时,新增遮阳板10也随着原遮阳板9的展开而展开,以增大遮阳面积,但它始终被原遮阳板9遮挡在驾驶员的原来驾驶视线之外,在不需要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遮阳时,能方便快速地把它收起,新增遮阳板顶面12与原遮阳后侧面11重叠在一起,又返回到收放状态,因此,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既能增大遮阳面积,有很好地遮阳效果,又不影响驾驶员的原来驾驶视线,与原来的驾驶方式基本一致。
技术特征:
1.一种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包括,支撑杆13,原遮阳板9,卡座14,其特征在于,原遮阳板9与新增遮阳板10是通过四个铰链装置相互连接,每个铰链相互转动的角度范围都是0
°‑
180
°
,原遮阳板的后侧面底边21右端与新增遮阳板的顶面前边23右端,通过铰链装置中的转轴2相互连接,使原遮阳板9与新增遮阳板10围绕转轴2,沿着上下方向相互转动,相互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
°‑
18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原遮阳板9与新增遮阳板10是体积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立方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是在原遮阳板后侧面11所在的平面内,中心线29是垂直于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26,中心线29也在连杆5的底面35所在的平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与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26的交点,到原遮阳板后侧面顶边20右端点22的距离等于套筒15的半径38的长度,转轴1固定设置在该交点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固定设置在紧贴驾驶员位置前上方车内顶面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2的中心线30,是与原遮阳板后侧面底边21及新增遮阳板顶面前边23相重合,中心线30也在连杆7的顶面33所在的平面内,转轴2固定设置在原遮阳板后侧面右边26与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27的交点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3的中心线31,是在新增遮阳板顶面12所在的平面内,且垂直于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27,中心线31也在连杆7的顶面33所在的平面内,转轴3设置在新增遮阳板顶面右边27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到转轴2的中心线30的距离等于转轴3的中心线31到转轴4的中心线32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到转轴4的中心线32的距离,等于转轴2的中心线30到转轴3的中心线31的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1的中心线29,转轴2的中心线30,转轴3的中心线31,转轴4的中心线32,是相互平行。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4是卡扣在驾驶员位置前上方的车内顶面卡座14处。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3,设置在转轴2的前挡风玻璃方向的前面。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转轴4,设置在转轴1的前挡风玻璃方向的前面。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四个铰链装置的转轴1、转轴2、转轴3、转轴4,都相互平行。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四个铰链装置中,连杆5与连杆7是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形状都相同的立方体。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连杆6和连杆8是相互平
行,长度相等,形状都是相同的立方体。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连杆5垂直于转轴1,并且围绕转轴1转动。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连杆5垂直于转轴4,并且围绕转轴4转动。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连杆6垂直于转轴3,并且围绕转轴3转动。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连杆6垂直于转轴4,并且围绕转轴4转动。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连杆7,垂直于转轴2,并且围绕转轴2转动。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连杆5上设置套筒16,套筒16是套接在转轴1上,与转轴1紧密相连,且套筒16紧贴原遮阳板右侧面28设置。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连杆5上设置套筒18,套筒18是套接在转轴4上,且与转轴4紧密相连。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连杆6上设置套筒17,套筒17是套接在转轴4上,与转轴4紧密相连,且套筒17紧贴套筒18设置。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连杆6上设置套筒19,套筒19是套接在转轴3上,与转轴3紧密相连,且套筒19紧贴连杆7设置。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连杆7上设置套筒15,套筒15是套接在转轴2上,与转轴2紧密相连,且套筒15紧贴原遮阳板右侧面28设置。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套筒15、套筒16、套筒17、套筒18、套筒19,每个形状都相同,内半径都相等。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连杆8,是原遮阳板9的右侧边缘部分。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的连杆7,是固定在新增遮阳板10的右侧边缘部位。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新增遮阳板10的顶面12,通过连杆7的套筒15,围绕转轴2转动,可与原遮阳板的后侧面11全部重叠在一起。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新增遮阳板10随着原遮阳板9的展开遮阳而展开遮阳,以增大遮阳面积。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其特征在于,新增遮阳板10的大小,不影响驾驶员的原来驾驶视线。
技术总结
一种增大遮阳面积的遮阳板,原遮阳板9与新增遮阳板10通过四个铰链装置相连接,铰链装置的转动角度范围是0
技术研发人员:
方移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方移平
技术研发日:
2021.05.19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