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
套管针。
背景技术:
2.留置针是医院里常用到的一种医疗器材,分为多种不同用途的留置针,而透析过程也是需要用到留置针的,但是现有的透析用留置针,穿刺时不方便。现有的穿刺针在将外面的软管留在患者血管中时,需要一只手按着软管,另一只手将针芯拔出,如此两只手都空不出来,就不能有多的手来做操作超声探头之类的事,非常不方便。
3.在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授权公告号为:cn215194297u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便于稳定穿刺及拔管的透析用留置针”,并具体公开了包括:留置针,留置针的一端设有通过橡胶塞密封的穿针口,穿过橡胶塞进入留置针内穿设有穿刺针,穿针口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吸盘,吸盘的底部一圈设有表面通过硅油纸覆盖的粘胶圈,留置针靠近穿针口的外部一圈绕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敷料贴,且两个敷料贴的外部通过离型纸进行包裹,穿针口的一侧连接有引流管,引流管上活动套设有止流夹,引流管的一端设有帽盖,穿刺针的一侧固定设有持针柄。该专利通过吸盘固定留置针,只需要单手就能通过持针柄将穿刺针拔出,但是吸盘吸附位置需跟随留置针深入血管的位置进行调节并固定,依旧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管针,其能够通过设置
弹性件,利用弹性件自身弹力,单手操作就能完成穿刺针与留置针的分离,解放出一只手来,更加方便。
5.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套管针,包括内部中空的留置针以及贯穿上述留置针的穿刺针,上述穿刺针设有套设于上述留置针尾端的底座;上述留置针内部设有第一弹性件,上述底座设有抵接块,上述第一弹性件一端固定设于上述留置针,上述第一弹性件另一端与上述抵接块抵接;上述留置针外侧壁设有限位槽,上述底座活动设有第一限位块,上述第一限位块嵌入上述限位槽。
7.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底座设有用于容纳上述第一限位块的容纳槽,上述底座沿上述容纳槽内侧壁设有转轴,上述第一限位块设有第一通孔,上述第一限位块转动设于上述转轴。
8.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底座设有与上述第一限位块连接的第二弹性件。
9.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留置针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
空腔和第二空腔,上述留置针设有与上述第二空腔连通的引流管,上述第一弹性件位于上述第一空腔。
10.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留置针设有位于上述第二空腔的橡胶塞,上述橡胶塞与上述留置针内侧壁抵接,上述穿刺针穿过上述橡胶塞;上述橡胶塞位于上
述引流管入口与上述第一弹性件之间。
11.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设有第二限位块,上述留置针内侧壁设有第三限位块,上述橡胶塞位于上述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之间;上述第三限位块位于上述橡胶塞与上述第一弹性件之间。
12.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套设有止流夹。
13.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远离上述留置针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透析装置的连接管。
14.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管设有用于注射药物的支管。
15.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穿刺针内部中空,上述穿刺针尖端设有用于流入血液的第一开口;上述留置针设有与上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三空腔,上述穿刺针的外径小于上述第三空腔的内径,上述穿刺针设有与上述第三空腔连通的第二开口。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套管针,包括内部中空的留置针以及贯穿上述留置针的穿刺针,上述穿刺针设有套设于上述留置针尾端的底座;上述留置针内部设有第一弹性件,上述底座设有抵接块,上述第一弹性件一端固定设于上述留置针,上述第一弹性件另一端与上述抵接块抵接;上述留置针外侧壁设有限位槽,上述底座活动设有第一限位块,上述第一限位块嵌入上述限位槽。
18.使用前,通过抵接块将第一弹性件压缩,并通过第一限位块嵌入限位槽,可以防止第一弹性件恢复形变,从而保持穿刺针与留置针的相对静止。实际使用时,通过左手持超声探头贴在穿刺区血管皮肤上,从而对穿刺的过程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右手两个手指将这种套管针刺进血管,见到留置针中出现回血的时候,通过右手其它手指就能将第一限位块移出限位槽,此时第一弹性件恢复形变,从而使穿刺针背离留置针运动一定距离,最后只将留置针留置在血管中。相对于传统的留置针需要双手共同配合来退出穿刺针,这种套管针操作更加简单,可以解放出一只手来,更加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套管针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套管针的剖视图;
22.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3.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4.图标:1-留置针,2-穿刺针,3-底座,4-第一弹性件,5-抵接块,6-限位槽,7-第一限位块,8-容纳槽,9-转轴,10-第二弹性件,11-第一空腔,12-第二空腔,13-橡胶塞,14-第二限位块,15-第三限位块,16-止流夹,17-连接管,18-支管,19-第一开口,20-第三空腔,21-第二开口,22-引流管,23-凸块,24-夹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8.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0.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1.实施例1
32.请参照图1-图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套管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套管针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套管针,包括内部中空的留置针1以及贯穿上述留置针1的穿刺针2,上述穿刺针2设有套设于上述留置针1尾端的底座3;上述留置针1内部设有第一弹性件4,上述底座3设有抵接块5,上述第一弹性件4一端固定设于上述留置针1,上述第一弹性件4另一端与上述抵接块5抵接;上述留置针1外侧壁设有限位槽6,上述底座3活动设有第一限位块7,上述第一限位块7嵌入上述限位槽6。
34.使用前,通过抵接块5将第一弹性件4压缩,并通过第一限位块7嵌入限位槽6,可以防止第一弹性件4恢复形变,从而保持穿刺针2与留置针1的相对静止。实际使用时,通过左手持超声探头贴在穿刺区血管皮肤上,从而对穿刺的过程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右手两个手指将这种套管针刺进血管,见到留置针1中出现回血的时候,通过右手其它手指就能将第一限位块7移出限位槽6,此时第一弹性件4恢复形变,从而使穿刺针2背离留置针1运动一定距离,最后只将留置针1留置在血管中。相对于传统的留置针1需要双手共同配合来退出穿刺
针2,这种套管针操作更加简单,可以解放出一只手来,更加方便实用。
35.可选地,本实例的第一弹性件4可采用弹簧、高弹海绵,如图2所示,本实例的第一弹性件4采用高弹海绵。
36.实施例2
37.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底座3设有用于容纳上述第一限位块7的容纳槽8,上述底座3沿上述容纳槽8内侧壁设有转轴9,上述第一限位块7设有第一通孔,上述第一限位块7转动设于上述转轴9。
38.实际使用时,通过按压第一限位块7,使第一限位块7绕转轴9转动到完全进入容纳槽8中,此时第一限位块7从限位槽6中移出,从而消除了留置针1对穿刺针2的限位,于是使得穿刺针2背离留置针1移动一定距离,只剩下留置针1留置在血管中。如此设计,结构比较简单,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更具实用性。
39.实施例3
40.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底座3设有与上述第一限位块7连接的第二弹性件10。
41.通过第二弹性件10与第一限位块7连接,可以在未按动第一限位块7的时候,通过第二弹性件10将第一限位块7支撑起来,防止第一限位块7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绕转轴9转动,从而防止穿刺针2和留置针1在未按动第一限位块7的时候,穿刺针2背离留置针1而移动出来,更加安全卫生。而当按动第一限位块7时,第二弹性件10受力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限位块7在第二弹性件10的带动下绕着转轴9转动,并随着第二弹性件10完全进入容纳槽8中,进而使得第一限位块7从限位槽6中移出,从而在失去限位作用后使得穿刺针2和留置针1分离开,更加方便实用。
42.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二弹性件10可采用弹簧。
43.实施例4
44.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留置针1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空腔11和第二空腔12,上述留置针1设有与上述第二空腔12连通的引流管22,上述第一弹性件4位于上述第一空腔11。
45.设置引流管22,目的在于可以使血液从第一空腔11流入第二空腔12,然后从第二空腔12进入引流管22,通过引流管22与透析装置相连来对血液进行透析,更加方便。
46.实施例5
47.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留置针1设有位于上述第二空腔12的橡胶塞13,上述橡胶塞13与上述留置针1内侧壁抵接,上述穿刺针2穿过上述橡胶塞13;上述橡胶塞13位于上述引流管22入口与上述第一弹性件4之间。
48.当只有留置针1在血管中时,就可以将穿刺针2从橡胶塞13中拔出,由于橡胶塞13具有弹性,拔出穿刺针2后在橡胶塞13自身弹性作用下可以将针孔堵住,而此时橡胶塞13与留置针1内侧壁抵接,从而可以防止血液沿留置针1轴向流出,进而使得血液只能流入引流管22中,利于透析的进行。
49.实施例6
50.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22设有第二限位块14,上述留置针1内侧壁设有第三限位块15,上述橡胶塞13位于上述第二限位块14与第三限位块
15之间;上述第三限位块15位于上述橡胶塞13与上述第一弹性件4之间。
51.通过设置第三限位块15,可以防止在拔出穿刺针2的时候限制橡胶塞13的移动范围,进而防止将橡胶塞13一起从留置针1中拨出,从而防止血液沿留置针1轴向流出而不利于透析的进行。而再通过设置第二限位块14,可以防止橡胶塞13沿着留置针1内侧壁向留置针1尖端方向移动至引流管22入口与留置针1尖端之间,进而可以连通第二空腔12和引流管22,从而保证血液可以流进引流管22,利于透析的进行。
52.实施例7
53.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22套设有止流夹16。
54.透析前,通过止流夹16夹住引流管22,可以防止血液从引流管22流出,更加方便实用;而当需要进行透析时,打开止流夹16,使引流管22内部保持通路,从而使血液可以从引流管22流出即可,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更具实用性。
55.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止流夹16可采用塑料材质,塑料具有弹性。本实施例的止流夹16可制作为环形并设有开口,开口的一端为凸块23,开口的另一端自由。实际使用时将止流夹16沿着引流管22走向套设于引流管22,在止流夹16两内侧设有相互配合的夹块24并位于引流管22两外侧,利用止流夹16自身弹性,按压止流夹16自由端并使之卡进凸块23内侧,与此同时两个夹块24相互靠近就可以夹住引流管22,从而关闭引流管22的内部通路,进而防止血液流过止流夹16所夹持位置;而从凸块23内测移出止流夹16的自由端,两个夹块24在止流夹16回复弹性形变的过程中相互分离,以此就可以松开引流管22,从而使引流管22内部恢复通路状态,如此设计结构更加简单,提高了这种套管针的实用性。
56.实施例8
57.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22远离上述留置针1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透析装置的连接管17。
58.实际使用时,通过连接管17连接到透析装置上,从而将引流管22与透析装置连通,便于血液从引流管22中进入透析装置进行透析,更加实用。
59.可选地,本实施例的连接管17可设有第一盖体,第一盖体与连接管17通过螺纹连接来实现可拆卸连接,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拧松第一盖体并从连接管17上取下第一盖体,从而暴露出连接管17的开口,便于将连接管17连接到透析装置上;而在没有进行透析前,可以通过拧紧第一盖体,从而把第一盖体安装到连接管17上以遮挡连接管17的开口,防止血液流出。如此设计,结构更加简单,操作起来也就更加方便,提高了这种套管针的实用性。
60.实施例9
61.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管17设有用于注射药物的支管18。
62.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支管18注入抗凝剂等药物,防止透析用的血液凝固,从而便于透析的进行。
63.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支管18可设有第二盖体,在不需要注射药物时,可以将第二盖体盖在支管18上,而使用时再打开第二盖体即可。
64.实施例10
65.请参照图1-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穿刺针2内部中空,上述穿刺针2尖端设有用于流入血液的第一开口19;上述留置针1设有与上述第二空腔12连通的第三空
腔20,上述穿刺针2的外径小于上述第三空腔20的内径,上述穿刺针2设有与上述第三空腔20连通的第二开口21。
66.当穿刺针2刺破血管时,血液即刻便能从穿刺针2尖端的第一开口19流入,沿着穿刺针2内部流动至第二开口21并进入第三空腔20,如此设计可以更加快速地观察到回血现象,从而避免穿刺针2刺入血管过多造成伤害,更加安全实用。
67.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套管针,包括内部中空的留置针1以及贯穿上述留置针1的穿刺针2,上述穿刺针2设有套设于上述留置针1尾端的底座3;上述留置针1内部设有第一弹性件4,上述底座3设有抵接块5,上述第一弹性件4一端固定设于上述留置针1,上述第一弹性件4另一端与上述抵接块5抵接;上述留置针1外侧壁设有限位槽6,上述底座3活动设有第一限位块7,上述第一限位块7嵌入上述限位槽6。
68.使用前,通过抵接块5将第一弹性件4压缩,并通过第一限位块7嵌入限位槽6,可以防止第一弹性件4恢复形变,从而保持穿刺针2与留置针1的相对静止。实际使用时,通过左手持超声探头贴在穿刺区血管皮肤上,从而对穿刺的过程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右手两个手指将这种套管针刺进血管,见到留置针1中出现回血的时候,通过右手其它手指就能将第一限位块7移出限位槽6,此时第一弹性件4恢复形变,从而使穿刺针2背离留置针1运动一定距离,最后只将留置针1留置在血管中。相对于传统的留置针1需要双手共同配合来退出穿刺针2,这种套管针操作更加简单,可以解放出一只手来,更加方便实用。
69.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套管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的留置针以及贯穿
所述留置针的穿刺针,所述穿刺针设有套设于所述留置针尾端的底座;所述留置针内部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底座设有抵接块,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固定设于所述留置针,所述第一弹性件另一端与所述抵接块抵接;所述留置针外侧壁设有限位槽,所述底座活动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嵌入所述限位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容纳槽,所述底座沿所述容纳槽内侧壁设有转轴,所述第一限位块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限位块转动设于所述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连接的第二弹性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针依次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留置针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引流管,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空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针设有位于所述第二空腔的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与所述留置针内侧壁抵接,所述穿刺针穿过所述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位于所述引流管入口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留置针内侧壁设有第三限位块,所述橡胶塞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三限位块位于所述橡胶塞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套设有止流夹。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远离所述留置针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透析装置的连接管。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设有用于注射药物的支管。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内部中空,所述穿刺针尖端设有用于流入血液的第一开口;所述留置针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三空腔,所述穿刺针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三空腔的内径,所述穿刺针设有与所述第三空腔连通的第二开口。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套管针,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一种套管针,包括内部中空的留置针以及贯穿留置针的穿刺针,穿刺针设有套设于留置针尾端的底座;留置针内部设有第一弹性件,底座设有抵接块,第一弹性件一端固定设于留置针,第一弹性件另一端与抵接块抵接;留置针外侧壁设有限位槽,底座活动设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嵌入限位槽。采用本发明,其能够通过设置弹性件,利用弹性件自身弹力,单手操作就能完成穿刺针与留置针的分离,解放出一只手来,更加方便。更加方便。更加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
张东娟 梁静 杨杨 贺发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8.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