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救援装置、电梯救援系统及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电梯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救援装置、电梯救援系统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2.电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很重要的载人或物的工具,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电梯仍然会发生电梯断电或其它故障,对于如何快速、有效的救出被困人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的电梯紧急救援时,一般都需要将曳引机的抱闸打开,有机房时可借助盘车手轮进行盘车,使轿厢到达就近平层,而对于没有机房的情况,若轿厢与对重物重量相差不大时,则可能出现无法溜车的情况,救援难度更大,通常是通过增加轿厢重量向下溜车至最近平层放人,往往耗时、费力,且危险性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电梯救援系统及电梯系统,用于避免出现轿厢无法溜车的情况,降低救援难度、提高救援效率。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位于主定滑轮两侧的对重物与轿厢之间通过钢丝绳连接,所述救援装置用于设置在所述对重物与轿厢之间,所述救援装置包括:固定平台;移动机构,与所述固定平台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机构用于带动钢丝绳向对重物侧或轿厢侧移动。
5.基于第一方面,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平台上设有滑道,所述滑道的一端靠近所述对重物,所述滑道的另一端靠近所述轿厢,所述移动机构可沿所述滑道往复滑动。
6.基于第一方面,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夹持件,用于夹持所述钢丝绳;移动件,与所述夹持件固定,并带动所述夹持件沿所述滑道滑动。
7.基于第一方面,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的负荷力不低于所述对重物的重力。
8.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救援系统,包括控制件和上述的电梯救援装置,所述救援装置的移动机构响应于所述控制件的控制指令移动。
9.基于第二方面,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装置靠近所述对重物设置。
10.基于第二方面,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当对重物重于轿厢时,所述控制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带动钢丝绳向对重物侧移动。
11.基于第二方面,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当轿厢重于对重物时,所述控制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带动钢丝绳向轿厢侧移动。
12.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包括电梯运行控制模块、主定滑轮、位于主定滑轮两侧的对重物和轿厢以及如上所述的电梯救援系统,所述控制件集成于所述电梯运行控制模块中。
13.基于第三方面,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主定滑轮与对重物之间的次定滑轮,绕设于所述主定滑轮与次定滑轮之间的钢丝绳与所述滑道平行。
14.本发明提供的电梯救援装置、电梯救援系统及电梯系统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发明将电梯救援装置设置在对重物与轿厢之间,轿厢与对重物重量相差不大且高度相近时,便利用所述移动机构用于带动钢丝绳向对重物的一侧或轿厢的一侧移动,以此打破轿厢与对重物之间的平衡,使得轿厢能够顺利溜车,进而降低救援难度、提高救援效率。
16.本技术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梯救援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19.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梯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部分系统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救援装置;11-固定平台;111-滑道;12-移动机构;121-夹持件;122-移动件;13-控制件;2-主定滑轮;3-对重物;4-轿厢;5-钢丝绳;6-电梯运行控制模块;7-次定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5.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6.实施例
27.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梯救援装置1,如图1所示,对重物3和轿厢4分别位于主定滑轮2的两侧,对重物3与轿厢4之间通过钢丝绳5连接,并饶设在主定滑轮2上。本发明提供的救援装置1则设置在所述对重物3与轿厢4之间,所述救援装置1包括:固定平台11;移动机构12,所述移动机构12与所述固定平台11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机构12用于带动钢丝绳5向对重物侧或轿厢侧移动。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固定平台11上设有滑道111,所述滑道111的一端靠近所述对重物3,所述滑道111的另一端靠近所述轿厢4,所述移动机构12可
沿所述滑道111往复滑动。具体的,所述移动机构12包括:夹持件121,用于夹持所述钢丝绳5;移动件122,所述移动件122与所述夹持件121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夹持件121沿所述滑道111滑动。
28.若需要令轿厢4向下方溜车,则对救援装置1的各部件的操作如下:如图2所示,若移动部件的初始位置为a,首先令夹持件121保持打开状态,令移动件122带动夹持件121向目标位置b移动,待移动件122运动到目标位置b后停止移动,然后令夹持件121夹紧钢丝绳5,最后由移动件122带动夹持件121回到初始位置a。此时则意味着将钢丝绳5向轿厢侧移动了一些距离,此距离的长度约等于滑轨的长度,若将主定滑轮2视为等臂杠杆,则轿厢侧的力臂长度增长,对重物侧的力臂长度减短。当右侧轿厢侧的重力*右侧力臂》左侧对重物3的重力*左侧力臂时,便可令轿厢4顺利下溜(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主定滑轮2不可能光滑,因此还需考虑摩擦阻力等作用,且如图1所示,为避免令钢丝绳5承受过强的拉力,因此在轿厢侧及对重物侧还连接有动滑轮,因此主定滑轮2两侧的拉力(轿厢侧及对重物侧)可能并非轿厢4及对重物3的实际重力。由于相关理论知识皆为公知常识,在此不做多赘述。)。若单次移动钢丝绳5后,仍无法实现轿厢4向下溜车,则可令救援装置1多次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电梯可以执行溜车,然后令轿厢4运行到下方就近平层开门放人,完成救援。
29.若需要令轿厢4向上方溜车,则对救援装置1的各部件的操作如下:如图2所示,若移动部件的初始位置为a,首先令夹持件121夹紧钢丝绳5,然后令移动件122带动夹持件121向目标位置b移动,待移动件122运动到目标位置b后停止移动,夹持件121松开钢丝绳5,最后由移动件122带动夹持件121回到初始位置a。同样的,若单次移动钢丝绳5后,仍无法实现轿厢4向上溜车,则可令救援装置1多次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电梯可以执行溜车,然后令轿厢4运行到上方就近平层开门放人,完成救援。
30.进一步的,通常情况下对重物侧的重量通常是确定的,而轿厢侧由于搭乘人员数量、体重通常是不确定的,因此轿厢侧的重量通常是不确定的,为保证顺利救援,因此,本实施例中,移动件122的负荷力不能低于所述对重物侧的重力,以保证移动件122至少能移动对重物侧。
3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救援系统,包括控制件13和上述的电梯救援装置1,所述救援装置1的移动机构12响应于所述控制件13的控制指令移动。
32.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包括电梯运行控制模块6、主定滑轮2、位于主定滑轮2两侧的对重物3和轿厢4以及如上所述的电梯救援系统,所述控制件13集成于所述电梯运行控制模块6中。
33.本实施例中,电梯救援装置1作为电梯救援系统中完成救援的关键部分,安装在所述对重物3与轿厢4之间。具体的,电梯救援装置1还可以包括控制件13,该控制件13可固定在固定平台11上,移动件122和夹持件121均响应于控制件13的命令,控制救援装置1的方式包括:1)配置遥控器,近距离或远距离向控制件13下发控制命令;2)移动件122和夹持件121通过控制件13(或移动件122和夹持件121直接)与电梯的控制系统连接(如图3所示),配合检测装置(如增加平衡检测装置),当需要紧急救援时,由平衡检测装置,检测主定滑轮2两侧当前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处于平衡状态由电梯运行控制模块6控制电梯救援装置1动作,打破当前平衡,以实现自动控制。
34.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救援装置1靠近所述对重物3设置。即救援装置1位
于对重物侧,救援装置1位于对重物3与主动滑轮之间。如上所述,轿厢侧的重量通常是不确定的,且在装有乘客时,通常情况下,轿厢侧的重量会大于对重物侧,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拉动对重物3相交于拉动轿厢4会更加容易。由于夹持件121在夹紧钢丝绳5、移动件122带动夹持件121移动的过程,需要移动件122承受其中一侧几乎全部的负荷才能够拉动,因此,需要移动件122的负荷力不能低于所述对重物侧的重力,以保证移动件122至少能移动对重物侧。将钢丝绳5向轿厢侧拉动,则意味着移动件122需要承受对重侧的重力,且轿厢4会向下溜车。而尽可能让轿厢4靠近地面也更有利于保证轿厢4中乘客的安全。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中则在主定滑轮2和对重物3之间引入了次定滑轮7,以改变钢丝绳5的受力方向,更便于安装电梯救援装置1。进一步的,为使移动件122在拉动钢丝绳5的过程中更加省力,可令绕设于所述主定滑轮2与次定滑轮7之间的钢丝绳5与所述滑道111平行。
36.采用权利要求上述的电梯救援装置1,将钢丝绳5向对重物侧或轿厢侧移动,具体的:
37.当对重物3重于轿厢4时,利用移动机构12带动钢丝绳5沿滑道111向对重物3的一侧移动,具体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令轿厢4向上方溜车时,对电梯救援装置1的操作过程。
38.当轿厢4重于对重物3时,则利用移动机构12带动钢丝绳5沿滑道111向轿厢4的一侧移动,具体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令轿厢4向下方溜车时,对电梯救援装置1的操作过程。
39.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梯救援装置(1),位于主定滑轮(2)两侧的对重物(3)与轿厢(4)之间通过钢丝绳(5)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装置(1)用于设置在所述对重物(3)与轿厢(4)之间,所述救援装置(1)包括:固定平台(11);移动机构(12),与所述固定平台(11)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机构(12)用于带动钢丝绳(5)向对重物(3)侧或轿厢(4)侧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救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台(11)上设有滑道(111),所述滑道(111)的一端靠近所述对重物(3),所述滑道(111)的另一端靠近所述轿厢(4),所述移动机构(12)可沿所述滑道(111)往复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救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12)包括:夹持件(121),用于夹持所述钢丝绳(5);移动件(122),与所述夹持件(121)固定,并带动所述夹持件(121)沿所述滑道(111)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救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122)的负荷力不低于所述对重物(3)的重力。5.一种电梯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件(13)和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救援装置(1),所述救援装置(1)的移动机构(12)响应于所述控制件(13)的控制指令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装置(1)靠近所述对重物(3)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对重物(3)重于轿厢(4)时,所述控制件(13)控制所述移动机构(12)带动钢丝绳(5)向对重物(3)侧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轿厢(4)重于对重物(3)时,所述控制件(13)控制所述移动机构(12)带动钢丝绳(5)向轿厢(4)侧移动。9.一种电梯系统,包括电梯运行控制模块(6)、主定滑轮(2)、位于主定滑轮(2)两侧的对重物(3)和轿厢(4)以及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13)集成于所述电梯运行控制模块(6)中。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主定滑轮(2)与对重物(3)之间的次定滑轮(7),绕设于所述主定滑轮(2)与次定滑轮(7)之间的钢丝绳(5)与所述滑道(111)平行。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电梯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救援装置、电梯救援系统及电梯系统。一种电梯救援装置,救援装置用于设置在对重物与轿厢之间,对重物和轿厢分别位于主定滑轮的两侧且通过钢丝绳连接,救援装置包括:固定平台;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与固定平台活动连接,移动机构用于带动钢丝绳向对重物侧或轿厢侧移动。本发明将电梯救援装置设置在对重物与轿厢之间,轿厢与对重物重量相差不大且高度相近时,便利用移动机构用于带动钢丝绳向对重物的一侧或轿厢的一侧移动,以此打破轿厢与对重物之间的平衡,使得轿厢能够顺利溜车,进而降低救援难度、提高救援效率。提高救援效率。提高救援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杜玉慧 周德颀 李嘉骏 梁嘉俊 林立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1

技术公布日:

2022/11/25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06:4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70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重物   电梯   定滑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