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器件及变玻璃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器件及变玻璃。


背景技术:



2.电致变现象是指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材料发生稳定的、可逆的变现象。电致变的实质是材料在外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吸收光谱和光学性能(如吸收率、透射率、反射率)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近年来,电致变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节能窗、汽车车窗、建筑玻璃幕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3.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膜片在吸收光线后会发热,长时间下来会导致电致变膜片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而高温会加速电致变膜片的老化,影响电致变膜片的使用寿命。而在低温环境(温度低于0度时),电致变膜在外界电压作用下的变速度不佳,低温环境会影响电致变膜片的变速度而影响用户体验。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器件无法适用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致变器件及变玻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膜片在高温环境下加速老化而影响使用寿命,在低温环境下变速度不佳而影响用户体验,导致其无法适用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致变器件,包括电致变膜片和温度调节机构;
7.所述温度调节机构包括换热件,所述换热件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膜片的一侧,所述换热件内限定形成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容纳腔,以使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电致变膜片进行热交换。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度调节机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换热容纳腔连通,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介质于所述换热容纳腔流通。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器件还包括粘接层,所述换热件与所述电致变膜片通过所述粘接层连接。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件包括管道结构,所述管道结构内形成所述换热容纳腔,且所述换热容纳腔呈蛇形结构设置。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道结构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粘接层厚度的两倍。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道结构在所述电致变膜片上的投影面积为s1,所述电致变膜片侧面的面积为s2,满足关系式:s1/s2=k,0.8≤k≤1。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的折光系数与所述换热件的折光系数的差值不超过0.5。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件包括连接板和加强筋,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加强筋限定形成所述换热容纳腔。
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变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层、第二玻璃层以及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电致变器件。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玻璃层和/或所述第二玻璃层内。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件位于所述第一玻璃层与所述第二玻璃层之间。
1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9.本技术提出一种电致变器件,通过在电致变膜片的一侧设置换热件,且换热件内限定形成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容纳腔,使得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件与电致变膜片进行热交换,起到对电致变膜片调温的作用,从而使得电致变膜片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工作。
20.具体的,当电致变膜片工作的环境温度过高或者电致变膜片在工作的时候吸收光产生热量而导致自身温度过高时,换热介质为冷介质,冷介质的温度范围优选为20℃至30℃,通过冷介质吸收电致变膜片或者环境的热量,以对电致变膜片降温,由于设置了冷介质的温度范围,优选将电致变器件降温至25℃即可;进一步,还可以根据当前器件的温度,选择通入冷介质的温度,当电致变膜片的温度发生变化后,调整通入冷介质的温度,从而确保电致变膜片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工作。当环境温度过低时,换热介质为热介质,通过热介质对电致变膜片辅热而起到加热电致变膜片的效果,为电致变膜片提供适宜温度的工作环境。减少了电致变膜片在高温下工作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了电致变膜片的老化速度,延长了使用寿命;在低温条件下,起到对电致变膜片升温,保证其电致变速度;温度调节机构能够根据温度来调节电致变膜片所处的环境温度,从而使电致变器件能够适用于极端恶劣环境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膜片在高温环境下加速老化而影响使用寿命,在低温环境下变速度不佳而影响用户体验,导致其无法适用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的技术问题。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器件的一结构示意图;
24.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变玻璃的一结构示意图;
25.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器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6.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28.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变玻璃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0.100-电致变器件;10-电致变膜片;20-温度调节机构;201-换热件;2011-换热容纳腔;2012-管道结构;2013-连接板;2014-加强筋;30-粘接层;400-变玻璃;40-第一玻璃层;401-容纳槽;50-第二玻璃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6.以下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37.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器件100,用于变玻璃400,主要应用于建筑玻璃幕墙或汽车天窗中。该电致变器件100包括电致变膜片10和温度调节机构20。
38.其中,所述温度调节机构20包括换热件201,所述换热件201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膜片10的一侧,具体的,换热件201沿电致变膜片10的厚度方向设置在电致变膜片10的一侧,且电致变膜片10包括可视区域,换热件201至少覆盖电致变膜片10的可视区域。所述换热件201内限定形成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图未示)的换热容纳腔2011,以使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电致变膜片10进行热交换。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器件100,通过在电致变膜片10的一侧设置换热
件201,且换热件201内限定形成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容纳腔2011,使得换热介质与电致变膜片10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电致变膜片10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工作。
40.具体的,当电致变膜片10工作的环境温度过高或者电致变膜片10在工作的时候吸收光产生热量而导致自身温度过高时,换热介质为冷介质,冷介质的温度范围优选为20℃至30℃,通过冷介质吸收电致变膜片10或者环境的热量,以对电致变膜片10降温,由于设置了冷介质的温度范围,优选将电致变器件100降温至25℃即可;进一步,还可以根据当前器件的温度,选择通入冷介质的温度,当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发生变化后,调整通入冷介质的温度,从而确保电致变膜片10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工作。当环境温度过低时,换热介质为热介质,通过热介质对电致变膜片10辅热而起到加热电致变膜片10的效果,为电致变膜片10提供适宜温度的工作环境。减少了电致变膜片10在高温下工作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了电致变膜片10在高温环境下的老化速度,延长了使用寿命;在低温条件下,起到对电致变膜片10升温,保证其电致变速度;温度调节机构20能够根据温度来调节电致变膜片10所处的环境温度,从而使电致变器件100能够适用于极端恶劣环境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膜片在高温环境下加速老化而影响使用寿命,在低温环境下变速度不佳而影响用户体验,导致其无法适用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的技术问题。
41.可以理解的是,当应用在建筑玻璃幕墙时,换热件201分别与制冷单元和制热单元连通,可以通过加热换热介质或者对换热介质降温,以分别为换热容纳腔2011提供冷介质和热介质,实现对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调节。
42.当应用在汽车天窗时,换热件201与汽车的空调连接以提供冷介质,或与汽车的发动机连接,发动机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以提供热介质,实现对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调节。
4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温度调节机构20还包括驱动件(图未示),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换热容纳腔2011连通,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介质于所述换热容纳腔2011流通。
44.在本实施例中,当换热介质为液体或气体时,温度调节机构20还包括驱动件。其中,驱动件与换热容纳腔2011连通,驱动件用于驱动换热介质于换热容纳腔2011流通。
45.具体的,驱动件可以为泵体,具体可以设置为微流泵,微流泵能够喷出微流体的液体,可以将换热容纳腔2011的尺寸微型化设置,进一步,保证幕墙或天窗的一致性。微流泵与换热容纳腔2011连通,用于朝向换热容纳腔2011通入换热介质,优选的,驱动件驱动换热介质在换热容纳腔2011内循环流通,使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件201与电致变膜片10进行快速、高效地热交换,从而实现调节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
46.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换热容纳腔2011的一端具有进口,另一端具有出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分别与所述驱动件连通。
47.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容纳腔2011的一端具有进口,另一端具有出口。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与驱动件连通。
48.具体的,通过使驱动件分别与换热容纳腔2011的进口和出口连通,以驱使换热介质在换热容纳腔2011内循环流动,实现对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调节,并减少了换热介质的损耗,具体的,可在电致变器件100设置温度控制机构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或降温。
49.可以理解的是,当应用在建筑玻璃幕墙时,驱动件为微流泵,微流泵分别与制冷单
元和制热单元连通,以提供冷介质和热介质,实现对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调节。
50.当应用在汽车天窗时,换热容纳腔2011的一端可以与汽车的空调连通,以提供冷介质/热介质,实现与电致变膜片10进行热交换,从而调节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
51.示例性的,当应用在建筑玻璃幕墙时,且当通入冷介质时,换热容纳腔2011的进口位于较低的位置,换热容纳腔2011的出口位于较高的位置。冷介质下进上出,保证冷介质在驱动件的作用下具有更好的循环流动性,冷介质能够不停的填充换热容纳腔2011,进一步保证能够充分的对电致变膜片10降温。当通入热介质时,换热容纳腔2011的进口位于较高的位置,换热容纳腔2011的出口位于较低的位置,起到快速降温且保证降温效果。
52.当应用在汽车天窗时,由于汽车天窗具有一定的弧度,可以设置两个换热件201沿汽车天窗的长度方向拼接,两个换热件201位于汽车天窗的底部分别设置一接口,且位于汽车天窗的顶部分别设置另一接口。这样起到通冷介质的时候下进上出,通热介质的时候上进下出的作用。
53.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电致变器件100还包括粘接层30,所述换热件201与所述电致变膜片10通过所述粘接层30连接。
54.在本实施例中,换热件201与电致变膜片10通过粘接层30连接,以使换热件201粘附在电致变膜片10上,实现稳固连接,提高了连接稳定性,利于换热件201与电致变膜片10进行热交换。示例性的,粘接层30采用的材料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酯(pvb)、oca等。此外,换热件201还可以埋设于粘接层30的内部,由于粘接层30通常具有一定的粘性,在加热后会软化,将换热件201设置在粘接层30的内部,在加压合片的时候,软化后的粘接层30可为换热件201的提供缓冲作用,降低在合片的时候,换热件201受外力而被损坏;因此粘接层30除了起到粘接连接换热件201和电致变膜片10之外,还起到了保护换热件201的作用。
5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粘接层的折光系数与换热件的折光系数的差值不超过0.5。换热件通过粘接层与电致变膜片连接。换热介质的折光系数与粘接层的折光系数差值也不超过0.5。
56.优选的,粘接层选择为pvb,pvb的折光系数为1.5左右,换热介质和换热件201的折光系数n在1.4至1.6之间,由于本技术的电致变器件100应用在汽车天窗或者建筑幕墙中的时候,需要为用户提供可视区域,以便用户能从室内/车内环境中观察到室外/车外的情况;为了保证电致变器件100的外观一致性,在电致变器件100的一侧不容易察觉到换热件201和换热介质的存在,选用折光系数n设在1.4至1.6之间的换热介质和换热件201。值得注意的是,当粘接层选择的材料不同,对应的换热件和换热介质的材料可以选择不同,使它们之间的折光系数的差值在0.5以内,保证天幕的外观性一致,人眼在外部看起来不会观察到换热介质即可。
57.示例性的,换热介质可以为流动的液体或气体,如水、醇类等有机液体及其混合物或汽车温控系统,换热介质优选为乙二醇型防冻液。乙二醇型防冻液一般由乙二醇、蒸馏水、添加剂(丙二酸、防蚀阻垢精和三乙醇胺)混合而成,折光系数n=1.4-1.43,冰点小于-30℃,沸点大于105℃。汽车温控系统一般由空调和发动机组成,以产生冷气流或热气流。换热介质也可以为固体,如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自身物理性质发生转变,在转变物理性质的过程中吸收或
释放大量的热量,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效果。
58.换热件201采用透明的材质的塑料,如pc、pmma、pvc、pet、ps等,优选的可以设置为聚碳酸酯(pc),折光系数n=1.585,工作温度在-40℃至135℃之间,聚碳酸酯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延展性好,易于加工,且抗压能力强,具有较高的耐压能力和耐热性。
59.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换热件201包括管道结构2012,所述管道结构2012内形成所述换热容纳腔2011,且所述换热容纳腔2011呈蛇形结构设置。
60.在本实施例中,换热件201包括管道结构2012。其中,管道结构2012内形成换热容纳腔2011,且换热容纳腔2011呈蛇形结构设置。通过将换热容纳腔2011设置为蛇形结构,增大换热件201与电致变膜片1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件201与电致变膜片10之间的换热效率。
61.具体的,可根据电致变膜片10侧面的面积大小,也可以根据可视区域面积的大小,对应设置管道结构2012的数量,使管道结构2012能够最大程度铺满电致变膜片10的侧面,以快速地对电致变膜片10进行升温或者降温。管道结构2012采用的材料可以为透明的塑料材质,使其在通入换热介质后不影响电致变膜片10的外观。示例性的,管道结构2012的内直径在0.1毫米至5毫米之间,优选设置0.5毫米。
62.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管道结构2012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粘接层30厚度的两倍。
63.在本实施例中,管道结构2012的外直径小于粘接层30厚度的两倍,以通过粘接层30对管道结构2012提供保护及在压合的时候起到缓冲的作用。粘接层设置为pvb,粘接层的厚度可选为0.38毫米或者0.76毫米;管道结构2012的外直径小于第一粘接层30厚度的两倍,可以将管道结构2012设置在粘接层30内部(或者夹设在两层粘接层30的内部)而不会凸出粘接层30,使管道结构2012能够更好地与粘接层30结合,一方面使整个电致变器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一方面,能够使粘接层30更好地保护管道结构2012,使整个电致变器件100安全性、稳定性更高。
64.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管道结构2012在所述电致变膜片10上的投影面积为s1,所述电致变膜片10侧面的面积为s2,满足关系式:s1/s2=k,0.8≤k≤1。
65.在本实施例中,管道结构2012在电致变膜片10上的投影面积为s1,电致变膜片10侧面的面积为s2,满足关系式:s1/s2=k,0.8≤k≤1。管道结构2012与电致变膜片10接触,k值越大,意味着管道结构2012与电致变膜片10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从而换热件201和电致变膜片10之间的换热效率则越高。将k值设置在0.8≤k≤1的范围,使得管道结构2012能够最大程度地铺满电致变膜片10,增大换热件201和电致变膜片1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管道结构2012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整个电致变膜片10进行升温或者降温,提高了换热效率。
66.当比值k等于0.8时,管道结构2012在电致变膜片10上的投影面积与电致变膜片10侧面的面积之比为百分之八十,换热效率相对较差,无法快速地对电致变膜片调温。当比值k等于0.9时,管道结构2012在电致变膜片10上的投影面积与电致变膜片10侧面的面积之比为百分之九十,换热效率相对较好。当比值k等于1时,管道结构2012在电致变
膜片10上的投影面积与电致变膜片10侧面的面积之比为百分之百,换热效率最佳,能快速有效地对电致变膜片调温。
67.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换热件201包括连接板2013和加强筋2014,所述连接板2013与所述加强筋201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2013与所述加强筋2014限定形成所述换热容纳腔2011,所述换热容纳腔2011呈s型结构设置。
68.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0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连接板2013,两连接板2013相对的两侧面之间通过加强筋2014固定连接。其中,加强筋2014一端对应连接板2013的相对两侧中的第一侧设置,加强筋2014的另一端距离连接板2013的相对两侧中的第二侧形成有供换热介质通过的流通空间;另一加强筋2014的一端与连接板2013的第二侧连接,其另一端与连接板2013的第一侧形成有供换热介质通过的流通空间;各加强筋2014如此交叉错位设置形成s型换热容纳腔2011。
69.换热件201包括连接板2013和加强筋2014。其中,连接板2013与加强筋2014固定连接,以限定形成换热容纳腔2011,换热容纳腔2011呈s型结构设置,换热件201整体厚度可以做得很小,且尽可能大面积地与电致变膜片10贴合,以提高换热效率。
70.具体的,呈s型设置的换热容纳腔2011的一端具有进口,另一端具有出口,以供换热介质流通,从而使换热介质与电致变膜片10进行热交换,进而实现对电致变膜片10的温度调节。
71.示例性的,加强筋2014可以是通过点胶的方式制成。加强筋2014起到加强连接板2013强度的作用,以及与连接板2013限定形成呈s型结构设置的换热容纳腔2011的作用。加强筋2014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半圆形、梯形等结构,以增强加强筋2014的耐压能力。连接板2013和加强筋2014采用的材料可以为透明、软性材质,整个换热件201的厚度可以设置在1至2毫米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筋2014和连接板2013之间还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
72.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板2013可以为第一玻璃层40或第二玻璃层50,使得换热件201设置在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内,以减小变玻璃400的整体厚度,并提高稳固性。
73.如图2和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玻璃400,包括第一玻璃层40、第二玻璃层50及以上实施例中的电致变器件100。
74.本实施例提供的变玻璃400,包括第一玻璃层40、电致变器件100和第二玻璃层50。通过设置第一玻璃层40和第二玻璃层50,以对电致变膜片10和温度调节机构20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延长了使用寿命。
75.换热容纳腔位于第一玻璃层和/或所述第二玻璃层内。具体的,可以将换热件201设置于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内,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内开设有与换热件201相适配的容纳槽401。这样使得换热件201不与电致变膜片10直接接触,减少了换热介质泄露而影响电致变膜片10使用寿命的概率,并减小了变玻璃400整体的厚度,此外,将换热件201设置在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的内部,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对换热件201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76.示例性的,容纳槽401可以通过蚀刻等方式或压铸成型的方式制成。
77.优选的,换热容纳腔2011位于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内,具体实现方式还可以包括:换热件201为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换句话说换热件201与第一玻
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一体成型,在第一玻璃层40和/或第二玻璃层50内形成换热容纳腔2011。具体的,可以在一块玻璃上压膜成型有凹槽,再在凹槽的一面覆盖另外一层玻璃,两层玻璃合片限定形成换热容纳腔。
78.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换热件201位于所述第一玻璃层40与所述第二玻璃层50之间。
79.在本实施例中,换热件201位于第一玻璃层40与第二玻璃层50之间,即换热件201夹设于第一玻璃层40与第二玻璃层50之间,第一玻璃层40和第二玻璃层50位于外侧,实现对换热件201提供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延长了使用寿命。
80.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玻璃层40与所述电致变膜片10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玻璃层50与所述换热件201之间设有第三粘接层。
8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玻璃层40与电致变膜片10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第二玻璃层50与换热件201之间设有第三粘接层。这样使得电致变膜片10和换热件201稳固地设置于第一玻璃层40和第二玻璃层50之间,当将电致变器件100应用在汽车中时,减少换热件201受汽车的高速行驶、震动等晃动造成的位移的可能,提高了电致变器件100的稳定性;此外,第一玻璃层40和第二玻璃层50位于外侧,实现对电致变膜片10和换热件201提供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82.示例性的,第二粘接层和第三粘接层采用的材料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酯(pvb)或者oca胶。
83.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件201夹设于粘接层30和第三粘接层之间,以通过粘接层30和第三粘接层对换热件201提供保护作用,以及在将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压合的时候,粘接层30和第三粘接层对换热件201起到缓冲的作用。
84.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8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8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致变膜片和温度调节机构;所述温度调节机构包括换热件,所述换热件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膜片的一侧,所述换热件内限定形成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容纳腔,以使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电致变膜片进行热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机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换热容纳腔连通,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介质于所述换热容纳腔流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器件还包括粘接层,所述换热件与所述电致变膜片通过所述粘接层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管道结构,所述管道结构内形成所述换热容纳腔,且所述换热容纳腔呈蛇形结构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结构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粘接层厚度的两倍。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结构在所述电致变膜片上的投影面积为s1,所述电致变膜片侧面的面积为s2,满足关系式:s1/s2=k,0.8≤k≤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折光系数与所述换热件的折光系数的差值不超过0.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连接板和加强筋,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加强筋限定形成所述换热容纳腔。9.一种变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玻璃层、第二玻璃层以及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器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玻璃层和/或所述第二玻璃层内。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位于所述第一玻璃层与所述第二玻璃层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器件及变玻璃,涉及电致变技术领域。其中,电致变器件包括电致变膜片和温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包括换热件,换热件设置于电致变膜片的一侧,换热件内限定形成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换热容纳腔,以使换热介质与电致变膜片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器件,能够在电致变膜片温度过高的时候,对电致变膜片降温,当电致变膜片所处环境温度过低的时候,能够对电致变膜片加热,使电致变膜片能适应温度的变化;有效降低了电致变膜片的老化速度,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电致变膜片在低温环境下的电致变速度,使电致变膜片能够适用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片能够适用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片能够适用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技术研发人员:

何嘉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5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20:1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59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膜片   换热   所述   介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