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配件,尤其涉及
电机轮毂。
背景技术:
2.轮毂电机技术也被称为车轮内装电机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装置都整合一起到轮毂内,得以将电动车辆的机械部分大为简化。如公开号为cn210821649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就是一种类似的电机轮毂。
3.现有的电机轮毂在运行过程中,置于轮毂内的电机需要持续输出动力,因此发热量较大。然而在轮毂狭小的空间内,积聚的热量若无法及时排出,容易导致电机性能降低甚至烧毁,故,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电机轮毂,能够及时将置于轮毂内驱动电机所产生的热量排出,以保证电机稳定运行。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6.一种电机轮毂,包括轮毂罩,轮毂罩包括端盖及围设于端盖边沿的轮圈,轮圈围设形成有供轮毂电机容置的容腔,端盖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与
外圈,内圈与外圈之间环设有若干连接筋,每根连接筋沿着外圈的径向设置,连接筋于轮毂正向转动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侧边与相邻连接筋之间保持有通风间隔,连接块靠近容腔的侧面并于远离对应连接筋的一侧边沿开设有斜面。
7.采用上述方案,当电机轮毂快速正向转动时,利用连接块边沿处的斜面,能够形成吹向容腔的气流,以及时带走容腔内轮毂电机所产生的热量,从而保证电机稳定运行。通风间隔能够为斜面补充气流,以保证散热效率。
8.作为优选,连接块远离内圈的一侧衔接于外圈的内
侧壁。
9.采用上述方案,使得连接块能够在连接筋与外圈之间形成有效支撑,以提升轮毂罩的整体强度。
10.作为优选,外圈的内侧壁并于连接块及相邻连接筋之间开设有倾斜的引导弧面。
11.采用上述方案,引导弧面能够将经过通风间隔的部分气流引导至容腔的中心位置,以对容腔内轮毂电机的核心发热部件进行散热降温,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12.作为优选,引导弧面与斜面的衔接处过渡有衔接弧面,衔接弧面朝向外圈的内侧壁设置。
13.采用上述方案,衔接弧面能够将经过通风间隔的部分气流引导至外圈内侧壁,以吹散附着于外圈内侧壁的杂质或灰尘,使得电机轮毂内部不易发生堵塞,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14.作为优选,轮圈的内侧壁环设有挡流环,挡流环与端盖之间保持有间隔。
15.采用上述方案,当气流通过衔接弧面吹送至外圈内侧壁时,挡流环的隔挡作用能
够使气流更加集中于外圈的内侧壁,使得气流吹扫外圈内侧壁的效率大幅提升。
16.作为优选,挡流环靠近端盖的端面环绕开设有朝着远离端盖方向倾斜的引导环面。
17.采用上述方案,开设于挡流环上的引导环面能够使吹散后的杂质或灰尘更加容易地脱离挡流环,提升了杂质或灰尘的排放效率。
18.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当电机轮毂快速正向转动时,利用连接块边沿处的斜面,能够形成吹向容腔的气流,以及时带走容腔内轮毂电机所产生的热量,从而保证电机稳定运行。通风间隔能够为斜面补充气流,以保证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施例中轮毂罩的结构示意图一;
20.图2为本实施例中轮毂罩的结构示意图二;
21.图3为本实施例中轮毂罩的结构示意图三;
22.图4为图3所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施例中轮毂罩的剖视图。
24.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轮毂罩;2、端盖;3、轮圈;4、容腔;5、内圈;6、外圈;7、连接筋;8、连接块;9、通风间隔;10、斜面;11、引导弧面;12、衔接弧面;13、挡流环;14、引导环面。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机轮毂,包括轮毂罩1,轮毂罩1包括端盖2及围设于端盖2边沿的轮圈3,轮圈3用于安装轮胎(未图示),轮圈3围设形成有供轮毂电机(未图示)容置的容腔4,其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作赘述。端盖2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5与外圈6,内圈5与外圈6之间环设有若干连接筋7,每根连接筋7沿着外圈6的径向设置,连接筋7于轮毂正向转动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块8,连接块8呈三角形,其底边朝向外圈6的内侧壁。连接块8的侧边与相邻连接筋7之间保持有通风间隔9,以使外界空气能够进入容腔4。连接块8靠近容腔4的侧面并于远离对应连接筋7的一侧边沿开设有斜面10。同时,连接块8远离内圈5的一侧衔接于外圈6的内侧壁,以提升轮毂罩1的整体强度。
27.如图3和图4所示,为加强电机核心部件的散热效果,外圈6的内侧壁并于连接块8及相邻连接筋7之间开设有倾斜的引导弧面11。
28.如图4所示,为清洁外圈6的内侧壁,引导弧面11与斜面10的衔接处过渡有衔接弧面12,衔接弧面12朝向外圈6的内侧壁设置。
29.如图5所示,为提升外圈6内侧壁的清扫效率,轮圈3的内侧壁环设有挡流环13,挡流环13与端盖2之间保持有间隔。挡流环13靠近端盖2的端面环绕开设有朝着远离端盖2方向倾斜的引导环面14,以使杂质或灰尘能够更加容易地脱离挡流环13。
30.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31.当安装有该电机轮毂的汽车前进时,轮毂罩1随之正向转动,以使端盖2外侧的空
气能够在斜面10作用下穿过通风间隔9,以形成气流吹向容腔4,以及时带走轮毂电机(未图示)所产生的热量,从而保证轮毂电机(未图示)正常运行。与此同时,经过通风间隔9的部分气流能够在引导弧面11的引导作用下吹向容腔4的中心,以对轮毂电机(未图示)的核心部件进行降温,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此时,经过通风间隔9的部分气流能够在衔接弧面12的引导下吹向外圈6的内侧壁,并在挡流环13的隔挡作用下形成较强气流,以吹扫残留于外圈6内侧壁上的杂质或灰尘,这些杂质或灰尘最后可沿着引导环面14离开挡流环13以进行排放。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轮毂,包括轮毂罩(1),轮毂罩(1)包括端盖(2)及围设于端盖(2)边沿的轮圈(3),轮圈(3)围设形成有供轮毂电机容置的容腔(4),其特征在于:端盖(2)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5)与外圈(6),内圈(5)与外圈(6)之间环设有若干连接筋(7),每根连接筋(7)沿着外圈(6)的径向设置,连接筋(7)于轮毂正向转动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块(8),连接块(8)的侧边与相邻连接筋(7)之间保持有通风间隔(9),连接块(8)靠近容腔(4)的侧面并于远离对应连接筋(7)的一侧边沿开设有斜面(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轮毂,其特征在于:连接块(8)远离内圈(5)的一侧衔接于外圈(6)的内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轮毂,其特征在于:外圈(6)的内侧壁并于连接块(8)及相邻连接筋(7)之间开设有倾斜的引导弧面(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轮毂,其特征在于:引导弧面(11)与斜面(10)的衔接处过渡有衔接弧面(12),衔接弧面(12)朝向外圈(6)的内侧壁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轮毂,其特征在于:轮圈(3)的内侧壁环设有挡流环(13),挡流环(13)与端盖(2)之间保持有间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轮毂,其特征在于:挡流环(13)靠近端盖(2)的端面环绕开设有朝着远离端盖(2)方向倾斜的引导环面(1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配件,公开一种电机轮毂,包括轮毂罩,轮毂罩包括端盖及围设于端盖边沿的轮圈,轮圈围设形成有供轮毂电机容置的容腔,端盖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与外圈,内圈与外圈之间环设有若干连接筋,每根连接筋沿着外圈的径向设置,连接筋于轮毂正向转动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侧边与相邻连接筋之间保持有通风间隔,连接块靠近容腔的侧面并于远离对应连接筋的一侧边沿开设有斜面,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轮毂,当电机轮毂快速正向转动时,利用连接块边沿处的斜面,能够形成吹向容腔的气流,以及时带走容腔内轮毂电机所产生的热量,从而保证电机稳定运行。通风间隔能够为斜面补充气流,以保证散热效率。以保证散热效率。以保证散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邓伟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润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09
技术公布日:
20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