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建筑混凝土现浇楼板预留
洞口支模使用的支护模具。
背景技术:
2.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预先进行模板支护施工作业,浇筑施工完成后,又要对支护模板进行拆除。常规的支护模板以及支撑件都是采用木料,在拆除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损毁和施工垃圾,对施工非常不利,尤其是一些特定
结构的支护作业,基本上用料在拆除时完全做损毁处理,预留洞口就是其中一项。楼板预留洞口是所有建筑施工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施工内容,如管井预留洞口,检修洞口等,传统的预留洞口支护作业都是采用木质模板做成洞口大小的框架,然后固定在预留洞口位置的楼板支护上,用钉子等辅助固定牢靠,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从混凝土预留洞口上取下,由于浇筑后的预留洞口将木质框架固定的比较牢固,无法整体从预留洞口上拆除,都是采用强力破碎拆除,拆下后基本全成了废料做建筑垃圾处理,因此属于支护作业中较为浪费的施工作业。
3.为了改善施工作业,减少建筑垃圾,提高施工效率,现有技术中像预留洞口的支护作业已经选择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预制结构件进行作业,预先根据预留洞口大小焊接制造框架模具,混凝凝土楼板凝固后再从预留洞口上整体取下,敲打修复后即可重复利用。但是此种模具的问题依旧是拆除不便,仍然采用强力敲下,因此对预留洞口的破坏时有发生,及其影响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混凝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支护模具拆除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折叠的方式,缩小尺寸,方便从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上取下的支护模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呈矩形框体结构设置,包括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前侧板体、后侧板体、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其中前侧板体和后侧板体的位置平行相对,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的位置平行相对。所述前侧板体分三段设置,依次为前侧板体左侧板、前侧板体收缩板和前侧板体右侧板,前侧板体收缩板居中设置,左右两
侧边分别与前侧板体左侧板的右侧边和前侧板体右侧板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后侧板体分三段设置,依次为后侧板体左侧板、后侧板体收缩板和后侧板体右侧板,后侧板体收缩板居中设置,左右两侧边分别与后侧板体左侧板的右侧边和后侧板体右侧板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左侧板体分两段设置,依次为左侧板体前侧板和左侧板体后侧板,左侧板体前侧板的后侧边与左侧板体后侧板的前侧边铰接;所述右侧板体分两段设置,依次为右侧板体前侧板和右侧板体后侧板,右侧板体前侧板的后侧边与右侧板体后侧板的前侧边铰接;所述前侧板体左侧板的左侧边与左侧板体前侧板的前侧边铰接,前侧板体右侧板的右侧边与右侧板体前侧板的前侧边铰接,后侧板体左侧板的左侧边与左侧板体后侧板的后侧边铰接,后侧板体右侧板的右侧边与铰接右侧板体后侧
板的后侧边铰接;所述前侧板体收缩板和后侧板体收缩板之间设置有调节伸缩杆,调节伸缩杆包括了前端
螺纹杆、后端螺纹杆和调节螺纹套管,调节螺纹套管两端管内螺纹结构反向设置,前端螺纹杆和后端螺纹杆分别通过设置有螺纹结构的一端螺纹配置安装在调节螺纹套管的两端,前端螺纹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前侧板体收缩板上,后端螺纹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后侧板体收缩板上。
6.所述前侧板体、后侧板体、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上的铰接采用合页安装连接固定。
7.所述前侧板体上前侧板体收缩板与前侧板体左侧板和前侧板体右侧板的铰接方式、后侧板体上后侧板体收缩板与后侧板体左侧板和后侧板体右侧板的铰接方式、左侧板体上左侧板体前侧板和左侧板体后侧板的铰接方式、右侧板体上右侧板体前侧板和右侧板体后侧板的铰接方式,均采用0-180
°
的开合角设置,其中前侧板体和后侧板体上的铰接方式开合角沿矩形框体结构外侧设置,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上的铰接方式开合角沿矩形框体结构内侧设置。
8.所述调节伸缩杆的调节螺纹套管上设置有拧转结构,拧转结构呈六角柱体结构设置。
9.所述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之间配置设置辅助支撑杆,辅助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的板面上。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铰接板体结构使矩形框体模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折叠,配合支撑结构对板体的展开和收缩进行控制,从而做到合理使用工具对模板进行拆除,避免了拆除过程对模具以及楼板预留洞口结构的损伤问题,不但保证了预留洞口的施工质量,而且不同规格模具根据使用需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节省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11.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2.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支撑结构示意图;
13.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14.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外板面结构示意图;
15.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内板面结构示意图;
16.附图中:前侧板体1、前侧板体左侧板11、前侧板体收缩板12、前侧板体右侧板13、后侧板体2、后侧板体左侧板21、后侧板体收缩板22、后侧板体右侧板23、左侧板体3、左侧板体前侧板31、左侧板体后侧板32、右侧板体4、右侧板体前侧板41、右侧板体后侧板42、调节伸缩杆5、前端螺纹杆51、后端螺纹杆52、调节螺纹套管53、拧转结构531、辅助支撑杆6。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18.实施例1
19.如附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的具体模具板体结构,及其折叠方式及原理。
20.本实用新型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根据通用预留洞口的常规
尺寸大小设置制作配套规格的模具,便于根据使用安排重复配套使用,整体呈矩形框体结构,包括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前侧板体1、后侧板体2、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其中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的位置平行相对,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的位置平行相对。所述前侧板体1分三段设置,依次为前侧板体左侧板11、前侧板体收缩板12和前侧板体右侧板13,前侧板体收缩板12居中设置,左右两侧边分别与前侧板体左侧板11的右侧边和前侧板体右侧板13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后侧板体2分三段设置,依次为后侧板体左侧板21、后侧板体收缩板22和后侧板体右侧板23,后侧板体收缩板22居中设置,左右两侧边分别与后侧板体左侧板21的右侧边和后侧板体右侧板23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左侧板体3分两段设置,依次为左侧板体前侧板31和左侧板体后侧板32,左侧板体前侧板31的后侧边与左侧板体后侧板32的前侧边铰接;所述右侧板体4分两段设置,依次为右侧板体前侧板41和右侧板体后侧板42,右侧板体前侧板41的后侧边与右侧板体后侧板42的前侧边铰接;所述前侧板体左侧板11的左侧边与左侧板体前侧板31的前侧边铰接,前侧板体右侧板13的右侧边与右侧板体前侧板41的前侧边铰接,后侧板体左侧板21的左侧边与左侧板体后侧板32的后侧边铰接,后侧板体右侧板23的右侧边与铰接右侧板体后侧板42的后侧边铰接。所述前侧板体1、后侧板体2、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上的铰接采用合页安装连接固定。
21.上述结构的折叠方式结合附图2所示,在预留洞口大限制的情况下,如果前侧板体1、后侧板体2、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的板体分别为整体结构,是无法沿铰接处折叠,因此只有将板体做成分段铰接的链板结构才能通过链板铰接部位在预留洞口范围内进行折叠。最初方案的提出,前侧板体1、后侧板体2、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的板体全部分两段铰接即可折叠,但是其折叠方式不利于支撑和板体拆卸,需要同时向不同方向施力才能完成作业。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分三段设置的方式,通过中间板体向内收缩塌陷的方式,通过单方向的施力完成双侧面板的折叠收缩,从而便于支撑和拆卸的实施,从预留洞口上拆卸后,可以完全折叠成板,携带储存方便。
22.实施例2
23.结合附图1-5所示,实施例1中记载的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的支撑拆卸方式,通过控制铰接部位开合角的开合方向和角度,结合支撑构件完成模具的支撑作业。
24.技术方案在于:前侧板体收缩板12和后侧板体收缩板22之间设置有调节伸缩杆5,调节伸缩杆5包括了前端螺纹杆51、后端螺纹杆52和调节螺纹套管53,调节螺纹套管53两端管内螺纹结构反向设置,前端螺纹杆51和后端螺纹杆52分别通过设置有螺纹结构的一端螺纹配置安装在调节螺纹套管53的两端,前端螺纹杆5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前侧板体收缩板12上,后端螺纹杆5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后侧板体收缩板22上。同时,所述前侧板体1上前侧板体收缩板12与前侧板体左侧板11和前侧板体右侧板13的铰接方式、后侧板体2上后侧板体收缩板22与后侧板体左侧板21和后侧板体右侧板23的铰接方式、左侧板体3上左侧板体前侧板31和左侧板体后侧板32的铰接方式、右侧板体4上右侧板体前侧板41和右侧板体后侧板42的铰接方式,均采用0-180
°
的开合角设置,其中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上的铰接方式开合角沿矩形框体结构外侧设置,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上的铰接方式开合角沿矩形框体结构内侧设置。
25.其原理在于,通过限制四个板体上分段板体铰接方式的开合角和开合方向,使板
体的折叠方式成为唯一的折叠和展开方案,展开作业时,只需要调节旋转调节螺纹套管53,从两端同时向外调节增加前端螺纹杆51和后端螺纹杆52的伸出长度,直至将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上的三段板体撑到平直状态,即无法再增加调节伸缩杆5的长度,同时,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可分别成为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两侧的支撑结构,使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上的两端板体撑到平直状态,保证了模具在浇筑过程中形态的稳定。
26.调节伸缩杆5的调节螺纹套管53上设置有拧转结构531,拧转结构531呈六角柱体结构设置,便于安装和拆卸模具时,对调节伸缩杆5长度的调节,可利用配套工具,如万能扳手配合作业,省时省力,提高作业效率。
27.实施例3
28.结合附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1中记载的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的支撑拆卸方式,通过沿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之间的垂直方向,以及沿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之间的垂直方向同时设置支撑件,从而完成模具的支撑作业。
29.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之间的支撑作业选择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在前侧板体收缩板12和后侧板体收缩板22之间沿垂直方向设置调节伸缩杆5,从而实现对三段板体收缩折叠的目的,施工作业中,模具整体框架的状态稳定通过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之间配置设置辅助支撑杆6完成,辅助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的板面上,辅助支撑杆6的长度设置为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的展开长度,从而使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上的两端板体保持平直状态并且支撑稳定,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在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的辅助支撑下三段板体撑到平直状态,即可在浇筑过程中不发生形变。
30.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特点在于,四个板体上分段板体铰接方式的开合角和开合方向不受限制,制作要求低。
技术特征:
1.一种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呈矩形框体结构设置,包括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前侧板体(1)、后侧板体(2)、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其中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的位置平行相对,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的位置平行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体(1)分三段设置,依次为前侧板体左侧板(11)、前侧板体收缩板(12)和前侧板体右侧板(13),前侧板体收缩板(12)居中设置,左右两侧边分别与前侧板体左侧板(11)的右侧边和前侧板体右侧板(13)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后侧板体(2)分三段设置,依次为后侧板体左侧板(21)、后侧板体收缩板(22)和后侧板体右侧板(23),后侧板体收缩板(22)居中设置,左右两侧边分别与后侧板体左侧板(21)的右侧边和后侧板体右侧板(23)的左侧边铰接;所述左侧板体(3)分两段设置,依次为左侧板体前侧板(31)和左侧板体后侧板(32),左侧板体前侧板(31)的后侧边与左侧板体后侧板(32)的前侧边铰接;所述右侧板体(4)分两段设置,依次为右侧板体前侧板(41)和右侧板体后侧板(42),右侧板体前侧板(41)的后侧边与右侧板体后侧板(42)的前侧边铰接;所述前侧板体左侧板(11)的左侧边与左侧板体前侧板(31)的前侧边铰接,前侧板体右侧板(13)的右侧边与右侧板体前侧板(41)的前侧边铰接,后侧板体左侧板(21)的左侧边与左侧板体后侧板(32)的后侧边铰接,后侧板体右侧板(23)的右侧边与铰接右侧板体后侧板(42)的后侧边铰接;所述前侧板体收缩板(12)和后侧板体收缩板(22)之间设置有调节伸缩杆(5),调节伸缩杆(5)包括了前端螺纹杆(51)、后端螺纹杆(52)和调节螺纹套管(53),调节螺纹套管(53)两端管内螺纹结构反向设置,前端螺纹杆(51)和后端螺纹杆(52)分别通过设置有螺纹结构的一端螺纹配置安装在调节螺纹套管(53)的两端,前端螺纹杆(5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前侧板体收缩板(12)上,后端螺纹杆(5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后侧板体收缩板(22)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体(1)、后侧板体(2)、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上的铰接采用合页安装连接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体(1)上前侧板体收缩板(12)与前侧板体左侧板(11)和前侧板体右侧板(13)的铰接方式、后侧板体(2)上后侧板体收缩板(22)与后侧板体左侧板(21)和后侧板体右侧板(23)的铰接方式、左侧板体(3)上左侧板体前侧板(31)和左侧板体后侧板(32)的铰接方式、右侧板体(4)上右侧板体前侧板(41)和右侧板体后侧板(42)的铰接方式,均采用0-180
°
的开合角设置,其中前侧板体(1)和后侧板体(2)上的铰接方式开合角沿矩形框体结构外侧设置,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上的铰接方式开合角沿矩形框体结构内侧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伸缩杆(5)的调节螺纹套管(53)上设置有拧转结构(531),拧转结构(531)呈六角柱体结构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之间配置设置辅助支撑杆(6),辅助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左侧板体(3)和右侧板体(4)的板面上。
技术总结
一种折叠式混凝土楼板预留洞口浇筑支护模具,呈矩形框体结构设置,包括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前侧板体、后侧板体、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其中前侧板体和后侧板体的位置平行相对,左侧板体和右侧板体的位置平行相对。有益效果在于:利用铰接板体结构使矩形框体模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折叠,配合支撑结构对板体的展开和收缩进行控制,从而做到合理使用工具对模板进行拆除,避免了拆除过程对模具以及楼板预留洞口结构的损伤问题,不但保证了预留洞口的施工质量,而且不同规格模具根据使用需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节省了施工成本。节省了施工成本。节省了施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
李强 孙福堂 魏开泰 孙富平 裴晶 王艳飞 王钊 陈大凌 韩银虎 李博良 聂福刚 王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夏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3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