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凉水塔。
背景技术:
2.大型化工厂多采用循环水进行换热降温,即通过换热器以循环水为介质和需要降温的物料进行换热,物料中的热量转移到循环水中。降温后的物料按工艺要求去下道工序;温度升高的循环水进入循环水场中的凉水塔,通过分布器进入填料堆里进行,通过和环境空气换热及自蒸发吸热来降低循环水温度。为提高换热效率,通常凉水塔设置风机,由电能驱动来强制空气流通。为保证循环水流速满足工艺要求,通常换热后循环水进入凉水塔分布器时是带有余压,该部分压力白白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凉水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后循环水的余压浪费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凉水塔,包括:塔体;上水管,上水管穿设在塔体上;
叶轮组件,叶轮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塔体内,上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叶轮组件上方;吹风组件,吹风组件设置在塔体顶部的出风口处;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叶轮组件和吹风组件驱动连接,并将叶轮组件的动力传递至吹风组件,供吹风组件动作。
5.进一步地,叶轮组件位于塔体高度方向的中部,并位于吹风组件的下方。
6.进一步地,传动组件包括
传动带和转向组件,传动带与转向组件驱动连接,并将叶轮组件的动力传递至转向组件,并由转向组件改变传递方向后传递至吹风组件。
7.进一步地,转向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位于传动头端和尾端的齿轮具有同步转动的转轴,传动带套设在转轴上,位于传动头端和尾端的齿轮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
8.进一步地,叶轮组件包括转轮和多个叶片,转轮可转动设置,传动组件与转轮的中心轴驱动连接,叶片径向设置在转轮外侧,各叶片沿转轮的周向间隔设置。
9.进一步地,凉水塔还包括用于将水体分散均布的分布器,分布器位于叶轮组件的下方。
10.进一步地,凉水塔还包括集水盘,集水盘位于叶轮组件的正下方和分布器的上方,集水盘的底部与分布器连通。
11.进一步地,集水盘呈弧形,集水盘的边缘处高度高、靠近底部出口的位置高度低。
12.进一步地,凉水塔还包括填料层,填料层位于分布器的下方。
13.进一步地,塔体包括塔身和塔底,塔底位于塔身下部,塔身和塔底围成容纳腔,叶轮组件、吹风组件和传动组件均容纳在容纳腔内,塔身和塔底之间具有通风通道。
14.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叶轮组件和传动组件,换热后的循环水进入到塔体内时会冲击到叶轮组件上,带动叶轮组件转动,叶轮组件的转动通过传动组件传递至吹风组件,从而驱动吹风组件转动进行吹风。上述设置方式利用了循环水中的余压,
将循环水中的余压转化为机械能,用来驱动吹风组件转动实现对循环水的进一步降温,这样不必单独设置电机驱动吹风组件,实现能源的再利用,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凉水塔的主视图;
17.图2示出了图1中的凉水塔的侧视图。
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9.10、塔体;11、塔身;12、塔底;20、上水管;30、叶轮组件;31、转轮;32、叶片;40、吹风组件;50、传动组件;60、分布器;70、集水盘;80、填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后循环水的余压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凉水塔。
24.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凉水塔,包括塔体10、上水管20、叶轮组件30、吹风组件40和传动组件50,上水管20穿设在塔体10上;叶轮组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塔体10内,上水管20的出水口位于叶轮组件30上方;吹风组件40设置在塔体10顶部的出风口处;传动组件50的两端分别与叶轮组件30和吹风组件40驱动连接,并将叶轮组件30的动力传递至吹风组件40,供吹风组件40动作。
25.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叶轮组件30和传动组件50,换热后的循环水进入到塔体10内时会冲击到叶轮组件30上,带动叶轮组件30转动,叶轮组件30的转动通过传动组件50传递至吹风组件40,从而驱动吹风组件40转动进行吹风。上述设置方式利用了循环水中的余压,将循环水中的余压转化为机械能,用来驱动吹风组件40转动实现对循环水的进一步降温,这样不必单独设置电机驱动吹风组件40,实现能源的再利用,降低运行成本。
26.在本实施例中,塔体10的顶部为开口设置,吹风组件40即设置在塔体10顶部的出风口处,通过吹风组件40即可将塔体10内的热量吹出,实现降温效果。叶轮组件30则位于塔体10高度方向的中部,并位于吹风组件40的下方,这样循环水冲击到叶轮组件30上,在冲击过程中一方面驱动叶轮组件30转动,实现驱动吹风组件40的效果,另一方面冲击散开的水花更加有利于循环水的散热,配合吹风组件40的吹风提高降温效果。
27.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50包括传动带和转向组件,传动带用于直线传递叶轮组件30的动力,而转向组件则用于改变动力传递方向。本实施例设置有三个传动带和两个转向组件,三个传动带依次连接,相邻两个传动带之间分别设置一个转向组件,具体而言,按照动力传递方向,动力头端的传动带的两端分别与叶轮组件30和一个转向组件的输入端驱动连接,该一个转向组件的输出端与中间的传动带一端驱动连接,该中间的传动带另一端与另一个转向组件的输入端驱动连接,该另一个转向组件的输出端与动力尾端的传动带一端驱动连接,该动力尾端的传动带另一端与吹风组件40驱动连接,这样,叶轮组件30的转动力依次通过动力头端的传动带、转向组件、中间的传动带、另一个转向组件、动力尾端的传动带传递至吹风组件40,实现吹风组件40的转动。由于本实施例的叶轮组件30位于吹风组件40的正下方,因而上述的动力头端的传动带横向设置,中间的传动带纵向设置,二者之间的转向组件90
°
转向将横向动力改变传递方向至向上传递,而动力尾端的传动带也横向设置,中间的传动带与动力尾端的传动带之间的转向组件90
°
转向将纵向的动力再次改变传递方向至横向传递至动力尾端的传动带,进而传递至吹风组件40,实现吹风组件40的转动。当然,上述动力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传递方式、传递方向等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8.本实施例的转向组件采用齿轮组转向的方式。具体而言,转向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位于转向组件的传动头端,即输入端的齿轮和位于转向组件的传动尾端,即输出端的齿轮均具有转轴,传动带套设在转轴上,齿轮设置在转轴上并与转轴同步转动,各齿轮之间相互啮合,从而将动力从传动头端的齿轮传递至传动尾端的齿轮,并且由于位于传动头端和尾端的齿轮的轴线之间不平行而是形成夹角,因而即可实现改变动力传递方向的效果。本实施例的转向组件仅设置有两个齿轮,两个齿轮的轴线垂直设置,并且两个齿轮采用斜齿轮。当然,也可以在两个齿轮之间设置更多个齿轮,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转向结构实现动力换向传递。
29.在本实施例中,叶轮组件30包括转轮31和多个叶片32,转轮31可转动设置,传动组件50的传动头端的传动带与转轮31的中心轴驱动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转轮31带动传动带转动,实现动力传递。而叶片32径向设置在转轮31外侧,各叶片32沿转轮31的周向间隔设置,上方的出水口流出的循环水即可冲击到叶片32上,实现带动转轮31转动的效果。
30.在本实施例中,吹风组件40采用风扇,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部件实现吹风效果。
31.在本实施例中,凉水塔还包括用于将水体分散均布的分布器60,分布器60位于叶轮组件30的下方,循环水冲击叶轮组件30后落到分布器60上,经由分布器60将水流分散,使得循环水进一步向下流。本实施例的凉水塔还包括填料层80,填料层80位于分布器60的下方。这样,经由分布器60分散均布的水流即可进入到填料层80,在填料层80中与底部的循环回水进行质、热交换后,经风机排出凉水塔。
3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水管20的出水口在叶轮组件30上方集中出水,因而本实施例的凉水塔还包括集水盘70,集水盘70位于叶轮组件30的正下方且位于分布器60的上方,集水盘70的底部与分布器60连通,这样,经过叶轮组件30的循环水集中流到集水盘70内,经过集水盘70集中流到分布器60内。
33.优选地,集水盘70呈弧形,本实施例的集水盘70的中心处开设有出口,与分布器60连通,为了保证集水盘70内的水快速流入至分布器60内,因而将集水盘70的边缘处设置成
高度较高、而靠近底部出口的位置高度较低,从而形成斜面,使得水流在斜面作用下快速流入分布器60。
34.在本实施例中,塔体10包括塔身11和塔底12,塔底12位于塔身11下部,塔身11顶部开口形成出风口,塔身11的底部开口设置,塔底12呈容器状承接在塔身11的底部,从而使得塔身11和塔底12围成容纳腔,叶轮组件30、吹风组件40和传动组件50均容纳在容纳腔内。并且塔底12的大小大于塔身11的大小,从而可以将塔身11的一部分容纳在且塔底12内,塔身11和塔底12之间具有通风通道,从而保证容纳腔内的气体流通顺畅。
3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36.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37.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后循环水的余压浪费的问题;
38.2、利用了循环水中的余压,将循环水中的余压转化为机械能,用来驱动吹风组件转动实现对循环水的进一步降温,这样不必单独设置电机驱动吹风组件,实现能源的再利用,
39.降低运行成本。
40.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3.以上
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凉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0);上水管(20),所述上水管(20)穿设在所述塔体(10)上;叶轮组件(30),所述叶轮组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塔体(10)内,所述上水管(20)的出水口位于所述叶轮组件(30)上方;吹风组件(40),所述吹风组件(40)设置在所述塔体(10)顶部的出风口处;传动组件(50),所述传动组件(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叶轮组件(30)和所述吹风组件(40)驱动连接,并将所述叶轮组件(30)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吹风组件(40),供所述吹风组件(40)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30)位于所述塔体(10)高度方向的中部,并位于所述吹风组件(40)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50)包括传动带和转向组件,所述传动带与所述转向组件驱动连接,并将所述叶轮组件(30)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转向组件,并由所述转向组件改变传递方向后传递至所述吹风组件(4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位于传动头端和尾端的所述齿轮具有同步转动的转轴,所述传动带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位于传动头端和尾端的所述齿轮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30)包括转轮(31)和多个叶片(32),所述转轮(31)可转动设置,所述传动组件(50)与所述转轮(31)的中心轴驱动连接,所述叶片(32)径向设置在所述转轮(31)外侧,各所述叶片(32)沿所述转轮(31)的周向间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凉水塔还包括用于将水体分散均布的分布器(60),所述分布器(60)位于所述叶轮组件(30)的下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凉水塔还包括集水盘(70),所述集水盘(70)位于所述叶轮组件(30)的正下方和所述分布器(60)的上方,所述集水盘(70)的底部与所述分布器(60)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盘(70)呈弧形,所述集水盘(70)的边缘处高度高、靠近底部出口的位置高度低。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凉水塔还包括填料层(80),所述填料层(80)位于所述分布器(60)的下方。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凉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10)包括塔身(11)和塔底(12),所述塔底(12)位于所述塔身(11)下部,所述塔身(11)和塔底(12)围成容纳腔,所述叶轮组件(30)、所述吹风组件(40)和所述传动组件(50)均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塔身(11)和所述塔底(12)之间具有通风通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凉水塔,包括:塔体;上水管,上水管穿设在塔体上;叶轮组件,叶轮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塔体内,上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叶轮组件上方;吹风组件,吹风组件设置在塔体顶部的出风口处;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叶轮组件和吹风组件驱动连接,并将叶轮组件的动力传递至吹风组件,供吹风组件动作。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后循环水的余压浪费的问题。余压浪费的问题。余压浪费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杨冰 姜永 宋占文 孟卫宁 张丽 杨冬梅 王婷 朱晓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