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丝印机,尤其涉及一种覆油
均匀的丝印机。
背景技术:
2.在丝网印刷设备的印刷过程中,会先将待印刷的承印物料输送至印刷台网版下方的承印台上,接着刮墨刀向下运动下压网版,使网版的下压部位压紧在承印物料上,随后刮墨刀从网版的一端运动至另一端,在将网版上的
油墨刮到另一端的同时,通过挤压作用,将网版上的图案印刷到承印物料上,从而完成印刷加工。以上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向网版添加油墨,油墨的消耗也需要频繁添加,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操作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人工添加油墨也导致了油墨分布不均匀。
3.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10390443u,公开了一种可充分利用油墨的丝印机,其技术点有:刮墨刀装置可以在水平方向来回滑动和竖直方向升降,便于刮墨和回墨,进行印刷。
4.对于上述现有技术,仍存在向网版频繁添加油墨的问题,且刮墨刀装置也并不能保证油墨分布均匀,即如何避免人工频繁添加油墨,且保证油墨分布均匀,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覆油均匀的丝印机,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频繁添加油墨,且油墨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6.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包括:架体、夹持机构、印刷组件以及油墨存储组件;
所述夹持机构与架体连接,以用于夹持网版;所述印刷组件具有第一移动部和刮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刮墨部固定连接,所述刮墨部与所述网版抵接,所述刮墨部具有导流腔和若干导流孔,所述导流腔与若干所述导流孔连通,且所述导流孔均匀布置于所述刮墨部靠近所述网版的一端;所述油墨存储组件具有至少一
导管,所述导管与所述导流腔连通。
7.进一步的,所述导流腔的腔壁上开设有若干导流道,若干所述导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导管连通,若干所述导流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所述导流孔连通。
8.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导流孔均与所述网版抵触。
9.进一步的,所述油墨存储组件包括油墨盒、粘度检测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油墨盒上开设有进墨孔,所述进墨孔上安装有柱塞,所述导管远离所述导流腔的一端与所述油墨盒连通;所述粘度检测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油墨盒内,以用于检测油墨粘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粘度检测传感器电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油墨存储组件还包括流量控制阀和触摸控制屏,所述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所述导管上,以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的出墨量,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流量控制阀和所述触摸控制屏电连接,所述触摸控制屏能够显示油墨粘度或调节所述导管的出墨量。
11.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两个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具有第二移动部和夹持部,所述第二移动部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第二移动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与所述网版的左右两端相抵。
12.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包括u型板和调节压块,所述u型板与所述第二移动部固定连接,所述网版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u型板内;所述调节压块的一端螺纹穿过所述u型板、并与所述网版的上端面抵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移动座和伸缩件,所述移动座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移动座远离所述架体的一端与所述伸缩件固定连接,所述伸缩件的输出端与所述u型板固定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u型板作竖直伸缩运动。
14.进一步的,所述架体包括基座和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移动座和所述第一移动部均横向滑设于所述升降板上,且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两个所述移动座之间。
15.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的型号为stm32f103c8t6。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第一移动部横向滑设于架体上,第一移动部与刮墨部固定连接,刮墨部与网版抵接,刮墨部具有导流腔和若干导流孔,导流腔与若干导流孔连通,且导流孔均匀布置于刮墨部靠近网版的一端,导管与导流腔连通,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油墨从均匀分布的导流孔流出,保证了刮墨部覆油均匀,同时油墨存储组件能够存储油墨,从而避免了在整个丝印过程中频繁添加油墨。
附图说明
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覆油均匀的丝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刮墨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油墨存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架体,11.基座,12.升降板,2.夹持机构,21.第二移动部,211.移动座,212.伸缩件,22.夹持部,221.u型板,222.调节压块,3.印刷组件,31.第一移动部,32.刮墨部,32a.导流腔,32b.导流孔,4.油墨存储组件,41.导管,a.网版。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包括:架体1、夹持机构2、印刷组件3以及油墨存储组件4。
23.其中,所述夹持机构2与架体1连接,以用于夹持网版a。
24.所述印刷组件3具有第一移动部31和刮墨部32,所述第一移动部31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1上,所述第一移动部31与所述刮墨部32固定连接,所述刮墨部32与所述网版a抵接,所述刮墨部32具有导流腔32a和若干导流孔32b,所述导流腔32a与若干所述导流孔32b连通,且所述导流孔32b均匀布置于所述刮墨部32靠近所述网版a的一端。
25.所述油墨存储组件4具有至少一导管41,所述导管41与所述导流腔32a连通。
26.于本实施例中,油墨存储组件4内的油墨会从导管41流入导流腔32a中,第一移动部31能够带动刮墨部32横向移动,在刮墨部32覆油的过程中,油墨经过导流腔32a从均匀分布的导流孔32b流出,本实施例未对导流孔32b的孔径和数量作具体限定,应当认为导流孔32b的孔径越小,且数量越多,刮墨部32覆油越均匀,另外,使用时需在油墨存储组件4中加入一定量的油墨,从而避免了在整个丝印过程中频繁添加油墨。
27.具体的,刮墨部32采用软质材料制成,优选刮墨部32为橡胶刮刀,由于刮墨部32与网版a接触过程存在一定的挤压,而刮墨部32处于网版a的不同部位,其挤压力度并不相同,为了避免挤压力度的不同导致出墨量的不同,将导流孔32b布置于刮墨部32的底面,且与网版a抵触。
28.进一步的,所述导流腔32a的腔壁上开设有若干导流道,若干所述导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导管41连通,若干所述导流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所述导流孔32b连通。
29.于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导流孔32b出墨量更为均匀,在导流腔32a的腔壁开设若干导流道,且导流道与导流孔32b一一对应,使得油墨从导管41顺着若干导流道直接流入导流孔32b中,从而避免了油墨在导流腔32a内分布不均的情况发生。
30.再进一步的,所述油墨存储组件4包括油墨盒、粘度检测传感器、流量控制阀、触摸控制屏和控制器,所述油墨盒上开设有进墨孔,所述进墨孔上安装有柱塞,所述导管41远离所述导流腔32a的一端与所述油墨盒连通;所述粘度检测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油墨盒内,以用于检测油墨粘度,所述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所述导管41上,以用于控制所述导管41的出墨量,所述触摸控制屏能够显示油墨粘度或调节所述导管41的出墨量,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粘度检测传感器、所述流量控制阀和所述触摸控制屏电连接。
31.于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调节油墨的量及粘度,对油墨存储组件4的结构作进一步限定,其中可通过流量控制阀控制导管41的出墨量,通过粘度检测传感器检测油墨粘度,若油墨粘度较高,从进墨孔加入一定的稀释液,若油墨粘度较低,从进墨孔加入一定的增稠液,以将油墨粘度调整至合理的范围,其中优选控制器的型号为stm32f103c8t6。
32.更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2包括两个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具有第二移动部21和夹持部22,所述第二移动部21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1上,所述夹持部22与所述第二移动部2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夹持部22分别与所述网版a的左右两端相抵。
33.其中,所述夹持部22包括u型板221和调节压块222,所述u型板221与所述第二移动部21固定连接,所述网版a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u型板221内,所述调节压块222的一端螺纹穿过所述u型板221、并与所述网版a的上端面抵接。
34.于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网版a的夹持需求,对夹持机构2的结构作进一步限定,其中两个第二移动部21分别带动两个u型板221相向运动或反向运动,当u型板221相向运动时,网版a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u型板221的u型口中,从而完成网版a的初步固定,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对不同大小的网版a夹持;接着旋转调节压块222,以使调节压块222的一端能够与网版a的上端面相抵,从而完成网版a的二次固定;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对不同厚度的网版a夹持。
35.另外,所述第二移动部21包括移动座211和伸缩件212,所述移动座211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1上,所述移动座211远离所述架体1的一端与所述伸缩件212固定连接,所述伸缩件212的输出端与所述u型板221固定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u型板221作竖直伸缩运动。
36.所述架体1包括基座11和升降板12,所述升降板12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基座11的一侧,所述移动座211和所述第一移动部31均横向滑设于所述升降板12上,且所述第一移动部31位于两个所述移动座211之间。
37.于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为了更便于夹持网版a,分别对第二移动部21和架体1的结构作进一步限定,通过升降板12沿基座11的侧面竖直升降,使得夹持机构2和印刷组件3同步升降,从而调整网版a的上料位置;通过伸缩件212带动u型板221竖直升降,从而对调整网版a的上料位置作再一次的微调,其中伸缩件212可为电动推杆或气缸。
38.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流程:
39.首先,升降板12沿基座11的侧面竖直升降,从而带动夹持机构2和印刷组件3同步升降,通过伸缩件212输出端竖直升降,从而带动u型板221同步升降,上述方式用于确定网版a的上料位置,以便于夹持网版a。
40.接着,两个第二移动部21分别带动两个u型板221相向运动或反向运动,当u型板221相向运动时,网版a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u型板221的u型口中,从而完成网版a的初步固定;再接着旋转调节压块222,以使调节压块222的一端能够与网版a的上端面相抵,从而完成网版a的二次固定,上述方式能够对不同尺寸的网版a夹持。
41.最后,油墨盒内的油墨会从导管41流入导流腔32a中,第一移动部31能够带动刮墨部32横向移动,在刮墨部32覆油的过程中,油墨经过导流腔32a、并从均匀分布的导流孔32b流出,上述方式可以避免在整个丝印过程中频繁添加油墨。
42.整个工作流程结束,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夹持机构、印刷组件以及油墨存储组件;所述夹持机构与架体连接,以用于夹持网版;所述印刷组件具有第一移动部和刮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刮墨部固定连接,所述刮墨部与所述网版抵接,所述刮墨部具有导流腔和若干导流孔,所述导流腔与若干所述导流孔连通,且所述导流孔均匀布置于所述刮墨部靠近所述网版的一端;所述油墨存储组件具有至少一导管,所述导管与所述导流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腔的腔壁上开设有若干导流道,若干所述导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导管连通,若干所述导流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所述导流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导流孔均与所述网版抵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存储组件包括油墨盒、粘度检测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油墨盒上开设有进墨孔,所述进墨孔上安装有柱塞,所述导管远离所述导流腔的一端与所述油墨盒连通;所述粘度检测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油墨盒内,以用于检测油墨粘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粘度检测传感器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存储组件还包括流量控制阀和触摸控制屏,所述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所述导管上,以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的出墨量,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流量控制阀和所述触摸控制屏电连接,所述触摸控制屏能够显示油墨粘度或调节所述导管的出墨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两个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具有第二移动部和夹持部,所述第二移动部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第二移动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与所述网版的左右两端相抵。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包括u型板和调节压块,所述u型板与所述第二移动部固定连接,所述网版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u型板的u型口内;所述调节压块的一端螺纹穿过所述u型板、并与所述网版的上端面抵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移动座和伸缩件,所述移动座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移动座远离所述架体的一端与所述伸缩件固定连接,所述伸缩件的输出端与所述u型板固定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u型板作竖直伸缩运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基座和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移动座和所述第一移动部均横向滑设于所述升降板上,且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两个所述移动座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的型号为stm32f103c8t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覆油均匀的丝印机,包括:架体、夹持机构、印刷组件以及油墨存储组件;所述夹持机构与架体连接,以用于夹持网版;所述印刷组件具有第一移动部和刮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横向滑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刮墨部固定连接,所述刮墨部与所述网版抵接,所述刮墨部具有导流腔和若干导流孔,所述导流腔与若干所述导流孔连通,且所述导流孔均匀布置于所述刮墨部靠近所述网版的一端;所述油墨存储组件具有至少一导管,所述导管与所述导流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保证了刮墨部覆油均匀,同时可以避免在整个丝印过程中频繁添加油墨。油墨。油墨。
技术研发人员:
陈良峰 胡斌 何自立 向福林 邓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湖北龙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09
技术公布日:
20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