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
装置。
背景技术:
2.受疫情影响,消费者的健康与防护意识普遍增强,具有抗菌防护功能的
面料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开发一种具有抗菌性、透气透湿性和强力良好的环保型复合面料。
3.苎麻纤维独特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使苎麻产品不但具有优良的吸湿、散热、凉爽、挺括等特性,同时具有天然的抗菌抑菌性能,但纯苎麻面料的刺痒感、柔软性、耐磨性和抗皱性能与消费者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使得苎麻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结合熔喷聚丙烯无纺布粘合,研究制造高强高抗(菌)耐用舒适的苎麻功能复合材料。
4.目前,壳聚糖溶液作为苎麻与聚丙烯无纺布粘合剂,粘合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5.(1)针对苎麻与聚丙烯熔喷无纺布复合粘合剂暂无;
6.(2)粘合溶液分布密度不匀导致粘合剂量难以控制;
7.(3)粘合剂涂抹深浅不匀,力值无法精准确定;
8.(4)粘合过程溶液温度不可控;
9.(5)基本采用整块面料粘合,粘合面料服用效果没有分区粘合效果好。
10.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一种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剂与粘合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精准控制粘合溶液量、温度及分布情况,实现粘合温度及力值可视化的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
1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包括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及粘合装置;
所述的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包括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及控制装置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安装在传送台i上,传送台ⅱ位于传送台ⅲ后方;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上分别设有传送辊,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上的传送辊轴线平行;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底部分别设有喷口;控制装置i与传送辊的驱动装置及喷口连接;
13.所述的粘合装置包括加热
压板、驱动机构、面料平台、控制装置ⅱ及加热底座;所述的面料平台与传送台i衔接,所述的面料平台固定安装在加热底座上,加热压板设置在面料平台正上方,加热压板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对面料平台上的复合面料加压;所述的控制装置ⅱ与驱动机构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底座上设有四个导向板,四个导向板竖直设置,导向板上设有导向槽,所述的加热压板侧壁上对应于四个导向槽分别设有滑块;滑块置于导向槽内,导向槽内固定安装有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与相对应的滑块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压板底面上设有多个矩形凸块,多个矩形凸块在加热压板底面上均匀布置。
16.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压板底面上设有pid恒温装置及测力传感器,pid恒温装置及测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ⅱ连接。
17.进一步的,加热底座上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对辊传输装置;所述的对辊传输装置包括安装在加热底座上的若干组辊轮,每组辊轮包括正上正下布置的两个辊轮,每组辊轮之一通过传动装置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电机与控制装置ⅱ连接。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20.2.本实用新型粘合装置中加热“麻将”压板与喷口程序统一,喷口根据设定“麻将”图形处均匀喷洒粘合剂,精准控制粘合剂分布密度及粘合剂量。
21.3.本实用新型粘合装置粘合过程恒温控制,力值可视化,使得在苎麻聚丙烯复合面料生产工艺中,技术人员可以合理准确调控,还可以用于其他复合面料复合使用。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模拟加热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复合面料的流程图。
28.图中:控制台显示器1、控制装置i2、传送台ⅱ3、传送台ⅲ4、传送辊5、传送台ⅰ6、参数显示器7、加热底座8、控制装置ⅱ9、触摸控制显示器10、加热压板11、对辊输送装置12、喷口13、喷口14、导向槽15、对辊输送装置16、支撑底座17、pid恒温装置ⅰ18、面料平台19、驱动装置20、气缸21、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22、粘合装置23、pid恒温装置ⅱ111、测力传感器112、凸块113。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30.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22及粘合装置23。所述的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22包括传送台i6、传送台ⅱ3、传送台ⅲ4及控制装置i2;传送台ⅱ3、传送台ⅲ4安装在传送台i6上,传送台ⅱ3位于传送台ⅲ4后方;传送台i6、传送台ⅱ3、传送台ⅲ4上分别设有传送辊,用于输送物料;传送台i6、传送台ⅱ3、传送台ⅲ4上的传送辊轴线平行。传送台ⅱ3、传送台ⅲ4底部分别设有喷口13、14;控制装置i2与传送辊的驱动装置20及喷口13、14连接。驱动装置20采用的是电机,电机20通过链传动装置分别与每个传送辊5连接,对传动辊5进行驱动。传送台ⅱ3、传送台ⅲ4的后端处分别设有一个粘合剂箱,两个粘合剂箱分别与两喷口13、14连接;粘合剂箱内设有pid恒温装置ⅰ18。
31.所述的粘合装置23包括加热压板11、驱动机构(采用的是气缸21)、面料平台19、控制装置ⅱ9、两个对辊输送装置12、16及加热底座8;所述的面料平台19与传送台i6衔接,所
述的面料平台19固定安装在加热底座8上。加热底座8上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对辊传输装置12、16;所述的对辊传输装置包括安装在加热底座上的若干组辊轮,每组辊轮包括正上正下布置的两个辊轮,每组辊轮之一通过传动装置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电机与控制装置ⅱ连接。所述的加热底座8上设有四个导向板,四个导向板竖直设置,导向板上设有导向槽15,所述的加热压板11侧壁上对应于四个导向槽分别设有滑块;滑块置于导向槽内,导向槽内固定安装有气缸21,气缸21的活塞杆与相对应的滑块连接。加热压板11设置在面料平台19正上方,加热压板11通过气缸21驱动对面料平台19上的复合面料加压。所述的控制装置ⅱ9与气缸21连接。
32.所述的加热压板11底面上设有多个矩形凸块113,多个矩形凸块113在加热压板11底面上均匀布置。所述的加热压板底面11上设有pid恒温装置111及测力传感器112,pid恒温装置111及测力传感器112与控制装置ⅱ9连接。
33.本实用新型用于苎麻聚丙烯复合面料粘合时,包括如下步骤:
34.1)将复合面料粘合图形上传到粘合装置23触摸控制显示屏10中,启动控制装置ⅱ9中的加热控制系统,调节加热压板11参数温度130℃、压力为0.3kpa、施压时间60s,并完成粘合剂配制,将粘合剂倒至喷口13、喷口14内,控制台2调节喷口温度至25℃;
35.2)喂入苎麻面料布样到传送台i6处,启动喷口13、传送辊5、传送台ⅱ3,牵引面料并平铺于传送台i6;
36.3)苎麻面料与增强面料复合时启动喷口14,喷口14工作直至图形喷绘完成自动停止;
37.4)喷口14启动瞬间启动传送台ⅲ4,将最终需要复合面料牵引至传送双滚轮16对复合面料进行整理并预加张力;
38.5)复合面料进入到面料平台19停止,当参数显示器7显示温度已达到时,启动加热压板11,气缸21带动加热压板11下压,粘合结束后停止归位;
39.6)复合面料经对辊输送装置12送出并卷绕。
技术特征:
1.一种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及粘合装置;所述的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包括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及控制装置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安装在传送台i上,传送台ⅱ位于传送台ⅲ后方;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上分别设有传送辊,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上的传送辊轴线平行;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底部分别设有喷口;控制装置i与传送辊的驱动装置及喷口连接;所述的粘合装置包括加热压板、驱动机构、面料平台、控制装置ⅱ及加热底座;所述的面料平台与传送台i衔接,所述的面料平台固定安装在加热底座上,加热压板设置在面料平台正上方,加热压板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对面料平台上的复合面料加压;所述的控制装置ⅱ与驱动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底座上设有四个导向板,四个导向板竖直设置,导向板上设有导向槽,所述的加热压板侧壁上对应于四个导向槽分别设有滑块;滑块置于导向槽内,导向槽内固定安装有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与相对应的滑块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压板底面上设有多个矩形凸块,多个矩形凸块在加热压板底面上均匀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压板底面上设有pid恒温装置及测力传感器,pid恒温装置及测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ⅱ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其特征是:加热底座上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对辊传输装置;所述的对辊传输装置包括安装在加热底座上的若干组辊轮,每组辊轮包括正上正下布置的两个辊轮,每组辊轮之一通过传动装置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电机与控制装置ⅱ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合苎麻与聚丙烯熔喷纤维复合的粘合装置,包括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及粘合装置;所述的复合面料前整理装置包括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及控制装置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安装在传送台I上,传送台Ⅱ位于传送台Ⅲ后方;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上分别设有传送辊,传送台I、传送台Ⅱ、传送台Ⅲ上的传送辊轴线平行;传送台Ⅱ、传送台Ⅲ底部分别设有喷口;控制装置I与传送辊的驱动装置及喷口连接;所述的粘合装置包括加热压板、驱动机构、面料平台、控制装置Ⅱ及加热底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精准控制粘合溶液量。合溶液量。合溶液量。
技术研发人员:
周衡书 刘海燕 任柯 肖锋 易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湖南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6.30
技术公布日:
20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