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
百叶窗。
背景技术:
2.为了提高船舶的隐身效果和美观性,大型舰船对主船体舷侧外板上设置的通风口数量和规格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前期设计中往往将大量密集布置且规格尺寸不一的全船外部通风口内移至内走道或集中通风处所,而与之对应的相应舷侧外板上则设置了与大气相通的固定式的百叶通风窗。
3.对设置有内走道的大型船舶而言,其舷侧外板上的通风窗往往需要兼具观察、遮光和防雨等功能,故该种通风窗既要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以方便工作人员开闭操作,又要能够防止工作人员开启百叶窗时出现百叶窗从窗口向外坠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该百叶窗结构新颖、外形美观,开闭、检修非常方便,且百叶窗安装安全牢固,兼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和防雨功能,特别适用于布置在具有内走道的船舶舷侧外板上,实用性强。
5.一种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包括:
6.焊接固定在舷侧外板上的外
窗框;
7.设置在外窗框内的封闭式的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以及可相向打开的开闭式的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
8.其中,
所述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对称固定在外窗框的两内侧壁上,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设置于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铰接固定。
9.优选地,所述第一百叶窗、第二百叶窗、第三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的内窗框的截面为
┐
型,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的内窗框均通过螺栓与外窗框进行固定。
10.优选地,所述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内窗框的端部均设有倒l型支撑架,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内窗框的中部还设置有插销式的操作手柄,
11.当第二百叶窗和/或第三百叶窗关闭时,其操作手柄与外窗框上的插销孔对中锁紧,同时设置在外窗框端部的环形螺母夹扣也与倒l型支撑架锁紧固定。
12.优选地,所述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内窗框上还设有固定环,
13.当第二百叶窗和/或第三百叶窗打开时,固定环与舷侧外板上的搭扣相固定。
14.优选地,所述搭扣的一端钩挂在焊接在舷侧外板的固定板上、另一端钩挂在固定环内。
15.优选地,所述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
┐
型内窗框相向布置,当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关闭时,第二百叶窗的
┐
型内窗框与第三百叶窗的
┐
型内窗框相互搭接。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窗结构新颖、外形美观,开闭、检修非常方便,且百叶窗安装安全牢固,兼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和防雨功能,特别适用于布置在具有内走道的船舶舷侧外板上,实用性强。
18.2、通过在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内窗框上设置倒l型支撑架和插销式的操作手柄,在关闭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时,利用环形螺母夹扣和插销式的操作手柄对其进行双层锁紧,有效地提高了百叶窗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m局部放大图。
22.图3为图1的n局部放大图。
23.图4为图1的a向视图。
24.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25.图6为图4的c-c剖视图。
26.图7为本发明百叶窗开启时的搭扣展开示意图。
27.图中标号的具体含义为:
28.1、第一百叶窗,2、第二百叶窗,3、第三百叶窗,4、第四百叶窗,5、外窗框,6、舷侧外板,7、操作手柄,8、铰链,9、环形螺母夹扣,10、搭扣,11、内窗框,21、倒l型支撑架,31、固定环,41、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0.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包括外窗框5、第一百叶窗1、第二百叶窗2、第三百叶窗3和第四百叶窗4。
34.所述外窗框5焊接固定在舷侧外板6上,第一百叶窗1、第二百叶窗2、第三百叶窗3和第四百叶窗4均设置在外窗框5上。
35.所述第一百叶窗1和第四百叶窗4为封闭式百叶窗,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为可相向打开的开合式百叶窗,所述第一百叶窗1和第四百叶窗4对称固定在外窗框5的两内侧壁上,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设置于第一百叶窗1和第四百叶窗4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百叶窗1和第四百叶窗4铰接固定。
36.所述第一百叶窗1、第二百叶窗2、第三百叶窗3和第四百叶窗4的内窗框的截面为
┐
型,第一百叶窗1和第四百叶窗4的内窗框均通过螺栓与外窗框5进行固定。
37.所述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的内窗框的端部均设有倒l型支撑架,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的内窗框的中部还设置有插销式的操作手柄7。
38.当第二百叶窗2和/或第三百叶窗3关闭时,其操作手柄7与外窗框上对应位置的插销孔对中锁紧,同时设置在外窗框5端部的环形螺母夹扣9也与倒l型支撑架21锁紧固定。
39.优选地,所述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的
┐
型内窗框相向布置,当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关闭时,第二百叶窗2的
┐
型内窗框与第三百叶窗3的
┐
型内窗框相互搭接。
40.所述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的内窗框11上还设有固定环31,当第二百叶窗2和/或第三百叶窗3打开时,固定环31与舷侧外板上的搭扣10相固定。具体地,所述搭扣10的一端钩挂在焊接在舷侧外板6的固定板41上、另一端钩挂在固定环31内。
41.如图1所示,实际使用时,第二百叶窗2可顺时针打开翻转近180
°
,第二百叶窗2彻底打开后,将一个搭扣10的一端钩挂在左舷侧外板的固定板41上,将搭扣10的另一端钩挂在钩其固定环31内,从而将第二百叶窗2锁定在打开状态。第三百叶窗3可逆时针打开翻转近180
°
,第三百叶窗3彻底打开后,将另一个搭扣10的一端钩挂在右舷侧外板的固定板41上,再将该搭扣10的另一端钩挂在钩其固定环31内,从而将第三百叶窗3锁定在打开状态。
42.当需要关闭第二百叶窗2和第三百叶窗3时,将其各自对应的搭扣10拆掉,然后,第二百叶窗2逆时针翻转,第三百叶窗3顺时针翻转,直至两者的
┐
型内窗框相互搭接,最后,将其各自的操作手柄7与外窗框上对应位置的插销孔对中锁紧、将外窗框上对应位置的环形螺母夹扣9也与其各自的倒l型支撑架21锁紧固定。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焊接固定在舷侧外板上的外窗框;设置在外窗框内的封闭式的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以及可相向打开的开闭式的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其中,所述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对称固定在外窗框的两内侧壁上,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设置于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铰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百叶窗、第二百叶窗、第三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的内窗框的截面为
┐
型,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的内窗框均通过螺栓与外窗框进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内窗框的端部均设有倒l型支撑架,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内窗框的中部还设置有插销式的操作手柄,当第二百叶窗和/或第三百叶窗关闭时,其操作手柄与外窗框上的插销孔对中锁紧,同时设置在外窗框端部的环形螺母夹扣也与倒l型支撑架锁紧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内窗框上还设有固定环,当第二百叶窗和/或第三百叶窗打开时,固定环与舷侧外板上的搭扣相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扣的一端钩挂在焊接在舷侧外板的固定板上、另一端钩挂在固定环内。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的
┐
型内窗框相向布置,当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关闭时,第二百叶窗的
┐
型内窗框与第三百叶窗的
┐
型内窗框相互搭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舶舷侧外板四门对开型百叶窗,包括焊接固定在舷侧外板上的外窗框,设置在外窗框内的封闭式的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以及可相向打开的开闭式的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所述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对称固定在外窗框的两内侧壁上,第二百叶窗和第三百叶窗设置于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百叶窗和第四百叶窗铰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外形美观,开闭、检修非常方便,且百叶窗安装安全牢固,兼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和防雨功能,特别适用于布置在具有内走道的船舶舷侧外板上,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
李爱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12.17
技术公布日:
20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