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液压系统来对直臂式高空作业车进行转向控制及车桥平衡控制,如图1所示,用于直臂式高空作业车转向控制及车桥平衡控制的液压系统包括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单向阀2’、阻尼一3’和阻尼二4’,液压油源给该液压系统p’口供油,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具有
压力油口p’、回油口t’、
工作油口a’、工作油口b’和反馈油口ls’,压力油口p’与液压系统p’口连通,回油口t’与液压系统t’口连通,工作油口a’与油缸a’口连通,工作油口b’与油缸b’口连通,反馈油口ls’与液压系统ls’口连通,压力油口p’与液压系统p’口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阻尼一3’,反馈油口ls’与液压系统ls’口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阻尼二4’。当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处于中位时,液压泵处于最小排量或液压系统处于溢流状态;当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左位得电时,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处于左位,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的压力油口p’、工作油口b’和反馈油口ls’连通,工作油口a’和回油口t’连通,液压油从液压系统p’口通过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一部分进入油缸b’口,一部分通过单向阀2’反馈给液压系统ls’口,控制液压泵输出流量;当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右位得电时,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处于右位,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的压力油口p’、工作油口a’和反馈油口ls’连通,工作油口b’和回油口t’连通,液压油从液压系统p’口通过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1’一部分进入油缸a’口,一部分通过单向阀2’反馈给液压系统ls’口,控制液压泵输出流量。
3.上述的液压系统可实现对直臂式高空作业车的转向控制,但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的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故障率高,且通流能力低,动作速度慢,能量损失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系统采用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故障率高,且通流能力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转向系统,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包括:
6.液压泵,
所述液压泵为系统压力油口p泵送压力油;
7.转向致动器,所述转向致动器通过来自所述液压泵的压力油的供应而工作;
8.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为两个,两个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系统压力油口p和所述转向致动器之间,两个控制阀为两位四通阀,两个控制阀共同控制所述转向致动器的动作。
9.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系统,通过设置两个控制阀,两个控制阀为两位四通阀,来取代现有技术中的三位五通电磁阀,可实现控制转向致动器的双向动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三位五通电磁阀,本技术的两位四通阀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两位四通阀的通流能力为22l/min,相较于三位五通电磁阀的通流能力为13l/min,本技术的液压控制系统的通
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致动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两个控制阀分别为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腔体进油,所述第二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二腔体进油。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或,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压力油口p1、回油口t1和两个工作油口a1、b1,所述压力油口p1与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工作油口a1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1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1、回油口t1和两个工作油口a1、b1均不连通;或者,仅所述工作油口a1与回油口t1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1与工作油口a1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1与所述回油口t1连通。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反馈油口ls,所述工作油口a1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所述工作油口a1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控制阀包括压力油口p2、回油口t2和两个工作油口a2、b2,所述压力油口p2与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工作油口a2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2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当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2、回油口t2和两个工作油口a2、b2均不连通;或者,仅所述工作油口b2与回油口t2连通;当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2与工作油口b2连通,所述工作油口a2与所述回油口t2连通。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反馈油口ls,所述工作油口b2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2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阀为电磁控制阀。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泄油油路,所述泄油油路与所述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所述泄油油路上设置有安全阀。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补油油路,所述补油油路上设置有补油溢流阀,所述补油油路与系统回油油口t连通,系统回油油口t处的液压油经补油油路补充至所述转向致动器的呈负压的腔体内。
19.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为:
20.1.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转向系统,通过设置两个控制阀,两个控制阀为两位四通阀,来取代现有技术中的三位五通电磁阀,可实现控制转向致动器的双向动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三位五通电磁阀,本技术的两位四通阀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两位四通阀的通流能力为22l/min,相较于三位五通电磁阀的通流能力为13l/min,本技术的液压控制系统的通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1.2.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转向系统,通过在控制阀与转向致动器之间设置单向阀,可控制压力油在控制阀的控制下单向流通至转向致动器,而不会反向流通,进而可以有效降低控制阀的内泄漏;
22.3.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转向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结构,可实
现第一控制阀控制第一腔体进油,第二腔体回油的工作状态;第二控制阀控制第二腔体进油,第一腔体回油的工作状态;
23.4.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转向系统,通过设置反馈油口ls,第一控制阀的工作油口a1和第二控制阀的工作油口b2均与反馈油口ls连通,则经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控制的压力油均部分进入到反馈油口ls,以控制液压泵的输出流量;
24.5.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转向系统,通过设置泄油油路,泄油油路上设置安全阀,可控制整个液压转向系统的油压,防止压力过高;还设置有补油油路,可对转向致动器的呈负压的腔体进行补油,防止吸空。
附图说明
25.图1为现有技术中用于直臂式高空作业车转向控制及车桥平衡控制的液压系统的原理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转向系统的原理图;
27.图中:1-第一控制阀;2-第二控制阀;3-第一单向阀;4-第二单向阀;5-第三单向阀;6-第四单向阀;7-泄油油路;71-安全阀;72-第五单向阀;8-补油油路;81-补油溢流阀;91-第一阻尼;92-第二阻尼;1
’‑
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2
’‑
单向阀;3
’‑
阻尼一;4
’‑
阻尼二。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0.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
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33.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4.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可用于对直臂式高空作业车进行转向控制,液压转向系统包括液压泵、转向致动器和控制阀,液压泵为系统压力油口p泵送压力油;转向致动器通过来自液压泵的压力油的供应而工作,控制阀为两个,两个控制阀设置在液压泵和转向致动器之间,共同控制转向致动器的动作。
35.转向致动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转向致动器上形成有油口a和油口b,油口a与第一腔体连通,通过油口a可实现第一腔体的进油和回油;油口b与第二腔体连通,通过油口b可实现第二腔体的进油和回油。
36.控制阀为两个,两个控制阀分别为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均介于系统压力油口p和转向致动器之间,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共同控制转向致动器的动作。
37.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均为二位四通阀,第一控制阀1包括压力油口p1、回油口t1和两个工作油口a1、b1,其中,压力油口p1与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回油口t1与系统回油油口t连通,工作油口a1与油口a连通,工作油口b1与油口b连通,当第一控制阀1位于第一位置,即初始位置时,压力油口p1、回油口t1和两个工作油口a1、b1均不连通;或者,仅工作油口a1与回油口t1连通;当第一控制阀1位于第二位置,即工作位置时,压力油口p1与工作油口a1连通,工作油口b1与回油口t1连通,此时可实现压力油经第一控制阀1、油口a进入到转向致动器的第一腔体,转向致动器的第二腔体内的液压油经油口b、第一控制阀1回油。
38.第二控制阀2包括压力油口p2、回油口t2和两个工作油口a2、b2,压力油口p2与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回油口t2与系统回油油口t连通,工作油口a2与油口a连通,工作油口b2与油口b连通,当第二控制阀2位于第一位置,即初始位置时,压力油口p2、回油口t2和两个工作油口a2、b2均不连通;或者,仅工作油口b2与回油口t2连通;当第二控制阀2位于第二位置,即工作位置时,压力油口p2与工作油口b2连通,工作油口a2与所述回油口t2连通,此时可实现压力油经第二控制阀2、油口b进入到转向致动器的第二腔体,转向致动器的第一腔体内的液压油经油口a、第二控制阀2回油。
39.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可均设置为电磁控制阀,当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不得电时,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位于第一位置,即
初始位置;当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得电时,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位于第二位置,即工作位置。
40.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了防止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的泄漏,本实施例的液压转向系统中还设置有单向阀,具体地,第一控制阀1和第一腔体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具体为第一控制阀1的工作油口a1与转向致动器的油口a连通的油路上设置第一单向阀3,第一单向阀3控制油液仅可从第一控制阀1的工作油口a1单向流通至转向致动器的油口a,进而进入到转向致动器的第一腔体内,而第一腔体内的油液无法经油口a流通至第一控制阀1的工作油口a1处;
41.第二控制阀2和第二腔体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具体为第二控制阀2的工作油口b2与转向致动器的油口b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第二单向阀4控制油液仅可从第二控制阀2的工作油口b2单向流通至转向致动器的油口b,从而进而到转向致动器的第二腔体内,而第二腔体内的油液无法经油口b流通至第二控制阀2的工作油口b2处。
42.为了实现对液压泵的流量控制,本实施例的液压转向系统还包括反馈油口ls,反馈油口ls与工作油口a1连通,如此,当压力油经第一控制阀1流通至工作油口a1处时,部分压力油可反馈至反馈油口ls,以控制液压泵的输出流量;此外,反馈油口ls还与工作油口b2连通,如此,当压力油经第二控制阀2流通至工作油口b2时,部分压力油可反馈至反馈油口ls,以控制液压泵的输出流量。
43.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工作油口a1与反馈油口ls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5,第三单向阀5可控制油液自工作油口a1单向流通至反馈油口ls,而无法从反馈油口ls流通至工作油口a1处;工作油口b2与反馈油口ls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6,第四单向阀6可控制油液自工作油口b2单向流通至反馈油口ls,而无法从反馈油口ls流通至工作油口b2处。
44.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反馈油口ls可先经一条总反馈油路,再经两条分支反馈油路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的工作油口a1、第二控制阀2的工作油口b2连通,第三单向阀5设置在与第一控制阀1的工作油口a1连通的分支反馈油路上,第四单向阀6设置在与第二控制阀2的工作油口b2连通的分支反馈油路上。优选地,总反馈油路上可设置第一阻尼91,以限定总反馈油路上的流通量。
45.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系统压力油口p可先经一条总压力油路,再经两条分支压力油路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的压力油口p1、第二控制阀2的压力油口p2连通,总压力油路上可设置第二阻尼92,以限定总压力油路上的流通量。
46.为了保证液压转向系统的安全性,本实施例的液压转向系统还包括安全油路7,安全油路7与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安全油路7上设置有安全阀71,当系统压力油口p处的油压过高时,压力油可经安全油路7泄压。安全阀71可选但不限于减压溢流阀。
47.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安全油路7上还设置有第五单向阀72,第五单向阀72控制安全油路7上油液的单向流通。
48.为了防止转向致动器吸空,本实施例的液压转向系统还包括补油油路8,补油油路8与系统回油油口t连通,可补油给转向致动器的呈负压的腔体。
49.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补油油路8上还设置有补油溢流阀81,补油溢流阀
81控制补油油路8的油液流通。当需要补油时,即转向致动器的腔体呈现负压,则补油溢流阀81位于第一位置,系统回油油口t的油液可经补油油路8单向流通至转向致动器的呈负压的腔体内;当无需补油,且转向致动器的腔体内的压力过高时,补油溢流阀81位于第二位置,转向致动器的腔体内的压力油可经补油油路8泄油至系统回油油口t。
50.基于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在液压泵的作用下,液压油源给系统压力油口p供油,当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都不得电时,液压泵处于最小排量或液压转向系统处于溢流状态;当第一控制阀1得电时,第一控制阀1处于工作位置,第一控制阀1的压力油口p1和工作油口a1连通,工作油口b1与回油口t1连通,压力油从系统压力油口p通过第一控制阀1一部分进入油口a,最终进入到转向致动器的第一腔体,一部分通过第三单向阀5反馈给反馈油口ls,控制液压泵输出流量。当第二控制阀2得电时,第二控制阀2处于工作位置,第二控制阀2的压力油口p2与工作油口b2连通,工作油口a2与回油口t2连通,液压油从系统压力油口p通过第二控制阀2一部分进入油口b口,最终进入到转向致动器的第二腔体,一部分通过第四单向阀6反馈给反馈油口ls,控制液压泵输出流量。同时,由于增加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可以有效降低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的泄漏。
5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泵,所述液压泵为系统压力油口p泵送压力油;转向致动器,所述转向致动器通过来自所述液压泵的压力油的供应而工作;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为两个,两个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系统压力油口p和所述转向致动器之间,两个控制阀为两位四通阀,两个控制阀共同控制所述转向致动器的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致动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两个控制阀分别为第一控制阀(1)和第二控制阀(2),所述第一控制阀(1)控制所述第一腔体进油,所述第二控制阀(2)控制所述第二腔体进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1)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和/或,所述第二控制阀(2)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1)包括压力油口p1、回油口t1和两个工作油口a1、b1,所述压力油口p1与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工作油口a1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1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阀(1)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1、回油口t1和两个工作油口a1、b1均不连通;或者,仅所述工作油口a1与回油口t1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阀(1)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1与工作油口a1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1与所述回油口t1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馈油口ls,所述工作油口a1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所述工作油口a1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5)。6.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阀(2)包括压力油口p2、回油口t2和两个工作油口a2、b2,所述压力油口p2与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工作油口a2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2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当所述第二控制阀(2)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2、回油口t2和两个工作油口a2、b2均不连通;或者,仅所述工作油口b2与回油口t2连通;当所述第二控制阀(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压力油口p2与工作油口b2连通,所述工作油口a2与所述回油口t2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馈油口ls,所述工作油口b2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所述工作油口b2与所述反馈油口ls连通的油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为电磁控制阀。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泄油油路(7),所述泄油油路(7)与所述系统压力油口p连通,所述泄油油路(7)上设置有安全阀(71)。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油油路(8),所述补油油路(8)上设置有补油溢流阀(81),所述补油油路(8)与系统回油油口t连通,系统回油油口t处的液压油经补油油路(8)补充至所述转向致动器的呈负压的腔体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转向系统。一种液压转向系统,包括:液压泵,所述液压泵为系统压力油口P泵送压力油;转向致动器,所述转向致动器通过来自所述液压泵的压力油的供应而工作;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为两个,两个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系统压力油口P和所述转向致动器之间,两个控制阀为两位四通阀,两个控制阀共同控制所述转向致动器的动作。所述转向致动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两个控制阀分别为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腔体进油,所述第二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二腔体进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系统采用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故障率高,且通流能力低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汪立平 孔祥教 周海强 张耀成 陈堃锋 李浩飞 王得军 黄金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07
技术公布日:
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