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文物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现有技术中,一般在对“可移动文物”移动过程中直接采用小推车进行搬运和转移,但是由于这些文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如一些手稿、丝织品、玉器等,一般的振动都很可能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需要一种专用的文物推车。
3.例如一种申请号为cn201410549791.3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减震式文物推车,包括:支撑架和容置箱;
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固定有多个滚轮,所述容置箱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所述容置箱内铺设有一层高密度海绵防护层。
4.综上所述,虽然现有的一些技术方案通过减震弹簧可上下形变从而吸收滚轮支架与转向架之间轻微震动,但是一旦滚轮碰到了如石头等较大的障碍物,仍然存在无法避免磕碰的问题,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文物搬运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包括:
7.
车体;
8.固定座,其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所述固定座的侧部延伸形成有第一抵接部;
9.减震座,其通过所述铰接轴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减震座的一端铰接有滚轮,所述减震座可带动所述滚轮绕所述铰接轴转动,所述减震座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有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
10.减震弹簧,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安装组件抵触连接,所述减震弹簧可推动所述安装组件从而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触连接。
11.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调节螺栓以及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并与所述调节螺母连接,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栓并且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调节螺栓的头部抵触连接。
12.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所述减震座铰接有刹车件,所述刹车件可转动至所述滚轮的下方从而使所述滚轮与地面分离。
13.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车体
可拆卸连接。
14.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还包括连接螺栓以及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把手以及所述车体并与所述连接螺母连接从而使所述把手与所述车体可拆卸连接。
15.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所述把手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把手内设置有加强衬管,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把手的同时穿过所述加强衬管。
16.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所述车体包括
底座以及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底座连接。
17.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所述底座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加强筋。
18.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所述侧板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有保护垫。
19.在上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中,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防撞条。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1.1、遇到障碍物时减震座可带动滚轮绕铰接轴转动从而使滚轮与地面分离并且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抵接部分离,离开障碍物时减震弹簧可推动安装组件从而使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抵接部抵触连接并且滚轮重新接触地面,因此具有一定的避障减震功能。
22.2、调节螺栓依次穿过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并与调节螺母连接,调节螺母可调节调节螺母头部与第一抵接部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减震弹簧的松紧度。
23.3、为了整体的减重,将底座设置为中空结构,底座内设置有加强筋从而增加底座的承重能力,使得具有加强筋的底座不易发生形变。
24.4、为了整体的减重,将把手设置为中空结构,把手内设置加强衬管从而增加把手与车体之间局部的连接强度,使得把手与车体连接位置处不易发生形变。
25.5、为了整体的减重,将底座设置为中空结构,底座内设置有加强筋从而增加底座的承重能力,使得具有加强筋的底座不易发生形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文物搬运装置的主视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座、减震座以及减震弹簧的放大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把手以及加强衬管的放大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文物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文物搬运装置的左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文物搬运装置的行走状态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文物搬运装置的减震状态示意图。
33.图中,100、车体;110、底座;111、加强筋;120、侧板;121、保护垫;122、防撞条;200、固定座;210、铰接轴;220、第一抵接部;300、减震座;310、滚轮;320、第二抵接部;330、安装组件;331、调节螺栓;332、调节螺母;340、刹车件;400、减震弹簧;500、把手;510、加强衬管;610、连接螺栓;620、连接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5.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40.如图1-图7所示,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包括:车体100、固定座200、减震座300以及减震弹簧400。
41.其中,固定座200的一端与所述车体100连接,所述固定座200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210,所述固定座200的侧部延伸形成有第一抵接部220。
42.其中,减震座300通过所述铰接轴210与所述固定座200铰接,所述减震座300的一端铰接有滚轮310,所述减震座300可带动所述滚轮310绕所述铰接轴210转动,所述减震座300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抵接部320,所述第二抵接部320设置有安装组件330,所述安装组件330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220。
43.其中,减震弹簧4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20以及所述安装组件330抵触连接,所述减震弹簧400可推动所述安装组件330从而使所述第二抵接部320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20抵触连接。
44.在本实施方式中,遇到障碍物时减震座300可带动滚轮310绕铰接轴210转动从而使滚轮310与地面分离并且第二抵接部320与第一抵接部220分离,离开障碍物时减震弹簧400可推动安装组件330从而使第二抵接部320与第一抵接部220抵触连接并且滚轮310重新接触地面,因此具有一定的避障减震功能。
45.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安装组件330包括调节螺栓331以及调节螺母332,所述调节螺栓33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220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320并与所述调节螺母332连接,所述减震弹簧400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栓331并且所述减震弹簧4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20以及所述调节螺栓331的头部抵触连接。
46.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螺栓331依次穿过第一抵接部220以及第二抵接部320并与调节螺母332连接,调节螺母332可调节调节螺母332头部与第一抵接部220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减震弹簧400的松紧度。
47.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减震座300铰接有刹车件340,所述刹车件340可转动至所述滚轮310的下方从而使所述滚轮310与地面分离。
48.在本实施方式中,刹车件340可转动至滚轮310的下方从而使滚轮310与地面分离,起到刹车作用。
49.较佳地,刹车件340与减震座300的铰接点与铰接轴210同轴。
50.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把手500,所述把手500与所述车体100可拆卸连接。
51.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500与车体100可拆卸连接,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可将把手500收纳起来或者直接放入车体100内部,减小闲置时的占地面积。
52.较佳地,把手500设置有用于握持的软性套管。
53.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连接螺栓610以及连接螺母620,所述连接螺栓610依次穿过所述把手500以及所述车体100并与所述连接螺母620连接从而使所述把手500与所述车体100可拆卸连接。
54.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螺栓610依次穿过把手500以及车体100并与连接螺母620连接从而使把手500与车体100可拆卸连接,保证把手500与车体100可拆卸连接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
55.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把手500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把手500内设置有加强衬管510,所述连接螺栓610穿过所述把手500的同时穿过所述加强衬管510。
5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整体的减重,将把手500设置为中空结构,把手500内设置加强衬管510从而增加把手500与车体100之间局部的连接强度,使得把手500与车体100连接位置处不易发生形变。
57.如图1、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车体100包括底座110以及侧板120,所述侧板120与所述底座110连接。
58.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板12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侧板120分别连接于底座110四条边的上部并形成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
59.如图1、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底座110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底座110内设置有加强筋111。
6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整体的减重,将底座110设置为中空结构,底座110内设置有加强筋111从而增加底座110的承重能力,使得具有加强筋111的底座110不易发生形变。
61.如图1、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侧板120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有保护垫121。
62.较佳地,底座110的顶面也可拆卸连接有保护垫121。
63.如图1、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侧板120远离所述底座11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防撞条122。
64.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撞条122为l字形结构,防撞条122粘贴于侧板120远离底座110的一端,可确保在取放文物时侧板120的边框不与文物发生直接触碰,确保存取过程的防护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固定座,其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所述固定座的侧部延伸形成有第一抵接部;减震座,其通过所述铰接轴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减震座的一端铰接有滚轮,所述减震座可带动所述滚轮绕所述铰接轴转动,所述减震座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有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减震弹簧,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安装组件抵触连接,所述减震弹簧可推动所述安装组件从而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触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调节螺栓以及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并与所述调节螺母连接,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栓并且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调节螺栓的头部抵触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座铰接有刹车件,所述刹车件可转动至所述滚轮的下方从而使所述滚轮与地面分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车体可拆卸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螺栓以及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把手以及所述车体并与所述连接螺母连接从而使所述把手与所述车体可拆卸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把手内设置有加强衬管,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把手的同时穿过所述加强衬管。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底座以及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底座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加强筋。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有保护垫。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防撞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文物搬运装置,属于运输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车体;固定座,其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所述固定座的侧部延伸形成有第一抵接部;减震座,其通过所述铰接轴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减震座的一端铰接有滚轮,所述减震座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有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穿过所述第一抵接部;减震弹簧,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安装组件抵触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遇到障碍物时减震座可带动滚轮绕铰接轴转动从而使滚轮与地面分离,离开障碍物时减震弹簧可推动安装组件从而使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抵接部抵触连接并且滚轮重新接触地面,具有一定的避障减震功能。定的避障减震功能。定的避障减震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
王邦龙 张璐 张红杰 周文胜 朱建华 孙露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30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