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地铁安防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踏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地铁、轻轨、动车、高铁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3.目前在各列车站内,站台屏蔽门边缘安装有一种防踏空胶条,防踏空胶条突出于屏蔽门设置,防踏空胶条缩短了站台与列车之间的间距,可以减少乘客上下车辆过程中出现踏空的危险发生或减少物品从间隙中掉落至轨行区的事故发生。
4.但实际情况中,因图像设计精度、基建施工误差或因车体宽度不同,往往导致了在屏蔽门处安装防踏空胶条后,车体与防踏空胶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间隙,这使得实际情况中当乘客的随身小物件无意间掉落时,随身小物件掉落至轨行区的情况还是会时常发生,且乘客尤其是小孩依然存在有踏空的危险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乘客因屏蔽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而发生踏空或物品掉落至行轨区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防踏空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踏空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踏空装置,应用于站台,包括防踏空板和驱动件,
所述驱动件水平设置在站台的侧壁上,所述防踏空板与所述驱动件配合连接,所述防踏空板水平设置且沿水平方向滑移设置在站台的底端,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防踏空板向靠近驱动件或远离驱动件的方向移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列车进站时,操作人员开启驱动件,使驱动件驱动防踏空板伸出站台,并向
车身方向移动,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抵紧在车身上,以此将车身与站台之间的间隙填满,减少因屏蔽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而发生踏空或物品掉落的可能性。
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件正向工作或反向工作以对所述防踏空板进行移动的控制
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驱动电路、第二检测电路和定位电路,其中,
10.所述第一检测电路用于获取车辆到站后的外界触发
信号,并输出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
11.所述驱动电路与驱动件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并根据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控制驱动件的工作状态;
12.所述第二检测电路用于检测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是否与车体接触,并输出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
13.所述定位电路与所述驱动件电连接,所述定位电路连接于第二检测电路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根据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控制驱动件的供电回路的通断。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列车没有到站时,驱动件使得防踏空板处于站台的底端,当列车到站,第一检测电路接收到列车到站后的触发信号,并输出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后开始驱动防踏空板伸出于站台,当防踏空板伸出一定距离后与列车车身发生接触,第二检测电路检测到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接触到了车身,并输出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定位电路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后,将驱动件关断,使得驱动件不再驱动防踏空板继续伸出,而是使得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抵接在车身上,以此将车身与站台之间的间隙填满,减少因屏蔽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而发生踏空或物品掉落的可能性。
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电路包括比较电路和开关电路,所述比较电路连接于第二检测电路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将第二检测信号与预设值信号进行比较以输出相应的比较信号,所述开关电路连接于比较电路以接收比较信号,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驱动件的供电回路的通断。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比较电路将第二检测信号与预设值信号进行比较,当第二检测信号大于预设值信号时,说明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与车身发生接触,这时比较电路输出相应的比较信号,开关电路接收到比较信号后,相应的将驱动件进行关断。
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电路为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检测电路设置于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位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是否与车身发生了接触,因当防踏空板与车身发生接触的瞬间,车身会对防卡孔板产生相应的反向作用力,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这个反向力的大小,并将反向力的大小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以确定一个值,当反向作用力的数值到达这个值后,不再使驱动件对防踏空板进行驱动。
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电路为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检测电路设置于防踏空板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件驱动防踏空板靠近车身时防踏空板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在防踏空板接触到车身时,防踏空板上的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显然发生变化,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加速度的变化以此判断防踏空板是否接触到车身。
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踏空板为具有弹性的弹性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踏空板具有弹性,使得防踏空板与车身进行接触时,可以在电路触发中的误差时间内发生一定的形变,减少防踏空板与车身发生刚性接触而划坏车身或使防踏空板发生断裂等可能性,同时,防踏空板与列车车身接触后,因有一定的弹力,故发生形变后可以与车身无缝隙的紧密贴合。
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平滑的弧形倒角。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弧形倒角减少防踏空板与车身发生抵接时对车身的损坏,同时也能使得防踏空板更容易的发生形变。
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设置有若干锯齿状突起,若干所述锯齿状突起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皆设置有平滑的弧形倒角。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若干锯齿状突起进一步减少防踏空板对车身的刮
伤,且更容易发生形变,同时因为每个锯齿状突起之间存在有间隙,故当防踏空板与车身发生抵接引起防踏空板发生形变后,防踏空板可以更紧密的贴紧车身。
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踏空板底端设置有支撑龙骨,所述支撑龙骨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所述支撑龙骨与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互不接触。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撑龙骨提升防踏空板的支撑能力,出现某处站台与列车之间的间隙过大时,当防踏空板与车身发生抵接后,如有小孩子正好踩到了防踏空板上时,支撑龙骨可以对防踏空板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出现小孩子踩到防踏空板后,防踏空板因橡胶材质而发生过大变形而无法支撑的情况。
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警示电路和警示件,所述警示电路与所述驱动件电连接,当驱动件发生损坏时,警示电路接收到驱动件损坏的信号,并控制所述警示件进行警示。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件发生损坏时,警示电路控制警示件发生警示,提醒工作人员来修理。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2.当列车没有到站时,驱动件使得防踏空板处于站台的底端,当列车到站,第一检测电路接收到列车到站后的触发信号,并输出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驱动电路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后开始驱动防踏空板伸出于站台,当防踏空板伸出一定距离后与列车车身发生接触,第二检测电路检测到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接触到了车身,并输出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定位电路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后,将驱动件关断,使得驱动件不再驱动防踏空板继续伸出,而是使得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抵接在车身上,以此将车身与站台之间的间隙填满,减少因屏蔽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而发生踏空或物品掉落的可能性;
33.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是否与车身发生了接触,因当防踏空板与车身发生接触的瞬间,车身会对防卡孔板产生相应的反向作用力,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这个反向力的大小,并将反向力的大小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以确定一个值,当反向作用力的数值到达这个值后,不再使驱动件对防踏空板进行驱动;
34.设置弧形倒角减少防踏空板与车身发生抵接时对车身的损坏,同时也能使得防踏空板更容易的发生形变。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3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简易示意图;
3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38.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踏空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是图4的底视图;
40.图6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防踏空板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是图6的底视图。
42.附图标记说明:1、防踏空板;2、驱动件;3、控制电路;31、第一检测电路;32、驱动电路;33、第二检测电路;34、定位电路;341、比较电路;342、开关电路;4、弧形倒角;5、锯齿状突起;6、支撑龙骨;7、警示电路;8、警示件。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踏空装置。
45.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踏空装置包括防踏空板1、驱动件2和控制电路3。
46.如图2所示,现在列车站台的屏蔽门与行轨区之间接设置有踏板,踏板突出于站台的边缘设置。驱动件2水平设置在站台的底端,进一步的,驱动件2固定设置在站台踏板处的底端,驱动件2的输出端朝向朝向行轨区,行轨区为列车行驶的轨道区域。
4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2为气缸,气缸的活塞端与防踏空板固定连接,气缸的活塞端进行伸缩以控制防踏空板发生移动。
4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2为驱动电机。
49.防踏空板1端部固定连接于驱动件2的输出端。防踏空板1水平设置在站台的底端,进一步的为设置在站台踏板处的底端。防踏空板1沿水平方向滑移设置在站台踏板的底端,滑移方向为靠近行轨区的方向和远离行轨区的方向。
50.进一步的,防踏空板1为具有一定弹力的橡胶材质,且橡胶材质具有耐磨、耐腐蚀的特点。防踏空板1为矩形板状,一个列车的站台处设置有多个防踏空板1,防踏空板1与站台上各个屏蔽门的位置相对应,数量也对应。防踏空板1的宽度与屏蔽门的宽度相等,也可以略宽于屏蔽门的宽度。
51.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平滑的弧形倒角4,弧形倒角4朝向行轨区。
52.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设置有若干锯齿状突起5,若干锯齿状突起5之间设置有间隙,若干锯齿状突起5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皆设置有平滑的弧形倒角4。锯齿状突起5朝向行轨区设置。锯齿状突起5与防踏空板1之间一体连接设置。
53.如图5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防踏空板1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龙骨6,支撑龙骨6可以为有一定强度的金属材料。支撑龙骨6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支撑龙骨6与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互不接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防踏空板1底端固定连接有五个支撑龙骨6,五个支撑龙骨6沿着防踏空板1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个支撑龙骨6之间存在相同距离的间隙。
54.如图1和图3所示,控制电路3用于控制防踏空板1进行伸缩,控制电路3包括第一检测电路31、驱动电路32、第二检测电路33和定位电路34。
55.第一检测电路31用于检测车辆到站后的触发信号,并输出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这个触发信号可以是工作人员手动发出的信号,也可以是接入信号控制系统后和屏蔽门打开时相同的触发信号。驱动电路32与驱动件2电连接,驱动电路32连接于第一检测电路31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并根据第一检测信号控制驱动件2的工作状态。第二检测电路33用于检测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是否与车体接触,并输出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定位电路34与驱动件2电连接,定位电路34连接与第二检测电路33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根据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控制驱动件2的通断。
56.第一驱动电路32与站台的屏蔽门电连接,当车辆到站时,司机打开屏蔽门,这时第一检测信号可以检测到屏蔽门打开时的信号,并将这时的第一检测信号发送至驱动电路32
上。同时,当车辆要离站时,司机关闭屏蔽门,这时第一检测信号可以检测到屏蔽门关闭时的信号,并将这时的第一检测信号发送至驱动电路32上。
57.驱动电路32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传统驱动电路32,只需满足根据不用的信号驱动气缸伸缩运动或驱动电机进行正反转即可。
58.以此实现当屏蔽门打开的同时,驱动电路32接收到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并相应第一检测信号,驱动驱动件2将防踏空板1从站台下伸出;而当车辆即将离开,屏蔽门关闭的同时,驱动电路32接收到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并相应第一检测信号,驱动驱动件2将防踏空板1缩回。
5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测电路33为压力传感器,第二检测电路33设置于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位置,用于检测当防踏空板1与车体发生接触的瞬间,车体对防踏空板1产生的反向作用力。
6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测电路33为加速度传感器,第二检测电路设置在防踏空板内,用于检测防踏空板移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当驱动件驱动防踏空板向车身方向移动时,防踏空板有可能匀速向车身靠近,也可能加速向车身运动,当匀速时,防踏空板上的加速度大小为0,当加速时,防踏空板的加速度方向为防踏空板移动方向,而当防踏空板接触到车身时,因防踏空板与车身的相对作用力,防踏空板上的加速度数值发生变化,且因防踏空板做减速运动,故加速度方向发生反转,以此确定防踏空板是否抵接到车身。
61.如图3所示,定位电路34包括比较电路341和开关电路342,比较电路341连接于第二检测电路33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将第二检测信号与预设值信号进行比较以输出相应的比较信号,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驱动件2的开关通断。开关电路342连接于比较电路341以接收比较信号,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驱动件2的开关通断。
62.比较电路341包括比较器u1、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连接于vcc,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电阻器r2,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节点连接于比较器u1的反向输入端,比较器u1的同向输入端连接于第二检测电路33,比较器u1的输出端连接于开关电路342。
63.如图3所示,开关电路342包括三极管q1和继电器km1。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于比较器u1的输出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于继电器km1的线圈,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km1的常闭触点km1连接于驱动件2的供电电路。
64.当驱动件2驱动防踏空板1伸出并靠近车体时,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与车身发生接触时,车身给防踏空板1一个反向的作用力,第二检测电路33检测到这个反向的作用力大小,当反向的作用力到达一定的数值后,第二检测信号的大小大于了预设值信号,比较器u1输出高电平,三极管q1接收到高电平后导通,继电器km1的常闭触点km1-1断开,供电电路停止给驱动件2供电,驱动件2不再驱动防踏空板1继续伸出,使得防踏空板1与车身发生一定程度的抵紧后便不再发生移动。
65.如图1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警示电路7和警示件8。警示电路7内可以包括一用于检测驱动件2是否发生损坏的检测件,并当检测件检测到驱动件2发生损坏时,给警示件8一触发信号,控制警示件8发出警示。进一步的警示件8可以为led灯、蜂鸣器、喇叭等任意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的部件。
66.实施原理为:
67.当列车没有到站时,驱动件2使得防踏空板1处于站台的底端,当列车到站,第一检测电路31接收到列车到站后的触发信号,并输出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驱动电路32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后开始驱动防踏空板1伸出于站台,当防踏空板1伸出一定距离后与列车车身发生接触,第二检测电路33检测到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接触到了车身,并输出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比较电路341将第二检测信号与预设值信号进行比较,当第二检测信号大于预设值信号时,说明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与车身发生接触,这时比较电路341输出相应的比较信号,开关电路342接收到比较信号后,相应的将驱动件2进行关断,使得驱动件2不再驱动防踏空板1继续伸出,而是使得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抵接在车身上,以此将车身与站台之间的间隙填满,减少因屏蔽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而发生踏空或物品掉落的可能性。
6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站台,包括防踏空板(1)和驱动件(2),所述驱动件(2)水平设置在站台的侧壁上,所述防踏空板(1)与所述驱动件(2)配合连接,所述防踏空板(1)水平设置且沿水平方向滑移设置在站台的底端,所述驱动件(2)用于驱动防踏空板(1)向靠近驱动件(2)或远离驱动件(2)的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件(2)正向工作或反向工作以对所述防踏空板进行移动的控制电路(3),所述控制电路(3)包括第一检测电路(31)、驱动电路(32)、第二检测电路(33)和定位电路(34),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电路(31)用于获取车辆到站后的外界触发信号,并输出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所述驱动电路(32)与驱动件(2)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32)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电路(31)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并根据相应的第一检测信号控制驱动件(2)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检测电路(33)用于检测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是否与车体接触,并输出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所述定位电路(34)与所述驱动件(2)电连接,所述定位电路(34)连接于第二检测电路(33)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根据相应的第二检测信号控制驱动件(2)的供电回路的通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电路(34)包括比较电路(341)和开关电路(342),所述比较电路(341)连接于第二检测电路(33)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将第二检测信号与预设值信号进行比较以输出相应的比较信号,所述开关电路(342)连接于比较电路(341)以接收比较信号,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驱动件(2)的供电回路的通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电路(33)为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检测电路(33)设置于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电路(33)为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检测电路(33)设置于防踏空板(1)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踏空板(1)为具有弹性的弹性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平滑的弧形倒角(4)。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设置有若干锯齿状突起(5),若干所述锯齿状突起(5)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皆设置有平滑的弧形倒角(4)。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踏空板(1)底端设置有支撑龙骨(6),所述支撑龙骨(6)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所述支撑龙骨(6)与防踏空板(1)远离驱动件(2)的一端端部互不接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踏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警示电路(7)和警示件(8),所述警示电路(7)与所述驱动件(2)电连接,当驱动件(2)发生损坏时,警示电路(7)接收到驱动件(2)损坏的信号,并控制所述警示件(8)进行警示。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地铁安防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踏空装置,其包括防踏空板和驱动件,驱动件水平设置在站台的底端,防踏空板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防踏空板水平设置且沿水平方向滑移设置在站台的底端,还包括用于控制防踏空板伸缩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驱动电路、第二检测电路和定位电路,第一检测电路用于检测车辆到站后的触发信号;驱动电路与驱动件电连接,驱动电路控制驱动件的工作状态;第二检测电路用于检测防踏空板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端部是否与车体接触;定位电路与所述驱动件电连接,定位电路控制驱动件的通断。本申请具有减少乘客因屏蔽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而发生踏空或物品掉落的可能性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许小康 邱志伟 熊宏贵 邓道举 李京乐 杨莉 徐越瀚 杨嘉炀 寿梦娜 何丹妮 朱志东 谢李洪 彭海霞 钟航勋 孔菁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微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1.08
技术公布日:
20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