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技术涉及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线结构、灯具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伴随着led行业的快速发展,筒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照明灯具中,对于安全性能测试也越来越严格,其中
线材防拉设计结构和组装工艺都比较复杂,导致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比较高。现有的线材是直接焊接在灯板上然后引伸出来的,这种焊接方式会造成线材结构不稳定,如果线材遇到较强力的拉扯,焊接点受力后容易从灯板上脱落,线材就会被拉出,由此造成灯具无法使用。
3.如图1、图2所示,现有的灯具防拉技术基本采用螺丝或卡扣来锁固塑料压盖来紧固线材,达到防拉测试要求。对于螺丝锁紧,其防拉可靠性较高,但是安装及拆卸比较麻烦,成本较高。而卡扣则容易脱落,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线结构、灯具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材因拉扯而产生移位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线结构,适用于将线材固定在目标部件,
所述线材内包裹多根导线,所述压线结构包括:
6.第一
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线材外部,包括一体化设置的底部、中部以及顶部,所述中部在所述底部和所述顶部之间形成一凹槽;
7.第二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目标部件上,所述第二组件具有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凸台和在厚度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二组件的一过线孔,所述凸台位于所述过线孔的周边并朝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凸出,所述凸台的顶部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尖端;
8.所述压线结构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从所述第二组件的第一侧面穿过所述过线孔到达第二侧面,所述第一组件的凹槽扣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尖端与第二侧面之间以固定所述线材。
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呈一倒梯形体,所述倒梯形体具有靠近所述凹槽的上底部和远离所述凹槽的下底部,所述上底部的尺寸大于所述下底部的尺寸。
10.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件的中部呈一第一长方体,所述组件的顶部呈一第二长方体,所述第二长方体的尺寸大于所述倒梯形体的尺寸,所述倒梯形体的上底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长方体的尺寸,所述倒梯形体的下底部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方体的尺寸,所述第二长方体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长方体的尺寸。
1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台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在所述凸台至所述过线孔的方向上逐渐变小,所述开口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所述
开口与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适配以使得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能够穿过所述过线孔,所述第二组件从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尖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一组件的凹槽的高度适配以使得所述凹槽扣接在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尖端之间。
1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的上底部的尺寸大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而下底部的尺寸小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所述第一组件的中部的尺寸小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的尺寸大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
1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过线孔到所述开口从小到大呈弧状设计。
14.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过线孔为方形孔,所述尖端为围绕所述凸台顶部一周的齿状突起。
15.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灯具,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压线结构。
1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灯具还包括:
17.灯体;
18.反射器,其置于所述灯体内,所述反射器包括所述第二组件;
19.光源板,其置于所述反射器底部,所述光源板包括光源模组;
20.线材,其包括所述第一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的扣接以将所述线材固定在所述反射器,所述线材内部包裹的导线用于连通所述光源模组与外部电源。
21.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灯具。
2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线结构、灯具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在线材外部的第一组件和设置在目标部件的第二组件之间的扣接,以使得线材固定在目标部件上,可防止线材因拉扯产生位移,并且其组装便捷、可靠性高而且成本较低,能满足安规拉力测试的要求。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螺丝紧固线材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卡扣紧固线材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设有第一组件的线材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组件的剖面图;
28.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扣接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剖面图;
33.图10是图9中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34.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是图10的剖面图;
36.图13是图11中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37.图14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安装示意图之一;
38.图15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安装示意图之二;
39.图16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安装示意图之三。
40.附图标记:
41.100:线材;
ꢀꢀꢀꢀꢀꢀꢀꢀꢀꢀ
200:第一组件;
ꢀꢀꢀꢀꢀꢀ
300:第二组件;
42.201:底部;
ꢀꢀꢀꢀꢀꢀꢀꢀꢀꢀ
202:中部;
ꢀꢀꢀꢀꢀꢀꢀꢀꢀꢀ
203:顶部;
43.204:凹槽;
ꢀꢀꢀꢀꢀꢀꢀꢀꢀꢀ
2011:上底部;
ꢀꢀꢀꢀꢀꢀꢀ
2012:下底部;
44.301:第一侧面;
ꢀꢀꢀꢀꢀꢀ
302:第二侧面;
ꢀꢀꢀꢀꢀꢀ
303:过线孔;
45.304:凸台;
ꢀꢀꢀꢀꢀꢀꢀꢀꢀꢀ
305:尖端;
ꢀꢀꢀꢀꢀꢀꢀꢀꢀꢀ
306:开口;
46.307:弧状;
ꢀꢀꢀꢀꢀꢀꢀꢀꢀꢀ
400:灯体;
ꢀꢀꢀꢀꢀꢀꢀꢀꢀꢀ
500:反射器;
47.600:光源板;
ꢀꢀꢀꢀꢀꢀꢀꢀ
700:面罩;
ꢀꢀꢀꢀꢀꢀꢀꢀꢀꢀ
601:光源模组;
48.602:穿线槽;
ꢀꢀꢀꢀꢀꢀꢀꢀ
401:灯具空间;
ꢀꢀꢀꢀꢀꢀ
101: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0.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
51.以下对本技术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描述:
52.安规是指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到终端用户,贯穿产品使用的整个寿命周期,相对于销售地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产品安全符合性。
53.安规测试中有安规要求的零部件包括:电源线(flexible cables and cords),插头(plug),插座(socket-outlet),耦合器(coupler),连接器(connector),x/y电容(x/ycapacitor),保险丝(fuse),开关(switch),温控器(thermostat),调光器(dimmer),定时器(timer),转换器(converter),马达(motor),喇叭(speaking),镇流器(ballast),继电器(relay),非整体灯座(lamp holder),保险座(fuse-holder)。
5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材因拉扯而产生位移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线结构、灯具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在线材外部的第一组件和设置在目标部件的第二组件之间的扣接,以使得线材固定在目标部件上,可防止线材因拉扯产生位移,并且其组装便捷、可靠性高而且成本较低,能满足安规拉力测试的要求。
55.下面结合图3-图16描述本技术的压线结构、灯具及电子设备。
56.请参阅图3~图6,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设有第一组件的线材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组件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扣接的结构示意图。
57.本技术所述压线结构适用于将线材固定在目标部件,所述目标部件可以是希望将
线材固定的部件,本技术对于目标部件不做限定。所述线材内包裹有多根导线,所述线材可以是普通线缆。
58.示例性地,本技术所述压线结构包括第一组件200和第二组件300。如图3、图4所示,第一组件200设置在线材100的外部,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将第一组件200固定在线材100的外部以与线材100为一体化设置,为不可拆卸部件。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第一组件200也可以是套接在线材100的外部,为可拆卸部件。故,本技术对于第一组件200与线材10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第一组件200包括一体化设置的底部201、中部202以及顶部203,中部202在底部201和顶部203之间形成一凹槽204。
59.示例性地,如图5、图6所示,第二组件300设置在目标部件上,第二组件300具有第一侧面301和第二侧面302,所述第二组件300包括凸台304和在厚度方向上穿过第二组件300的一过线孔303。凸台304位于过线孔303的周边并朝远离第一侧面301的方向凸出,凸台304是高于第一侧面301,凸台304的顶部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尖端305。图5示出的凸台304的顶部的四周均具有尖端305,尖端305为围绕凸台304顶部一周的齿状凸起。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只在任一边或多边设置尖端305,本技术对于尖端305的数量和形状也不做限定。
60.具体地,第一组件200的底部201呈一倒梯形体,该倒梯形体具有靠近凹槽204的上底部2011和远离凹槽204的下底部2012(如图6所示),上底部2011的尺寸大于下底部2012的尺寸,从图6可看出,上底部2011的长度大于下底部2012的长度。中部202呈一第一长方体,顶部203呈一第二长方体。第二长方体的尺寸大于倒梯形体的尺寸,倒梯形体的上底部2011的尺寸大于第一长方体的尺寸,倒梯形体的下底部2012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长方体的尺寸,第二长方体的尺寸大于第一长方体的尺寸。例如,从如图6可看出,第二长方体的长度大于倒梯形体的上底部2011的长度,并且也大于倒梯形体的下底部2012的长度。第二长方体的长度大于第一长方体的长度,第一长方体的长度小于倒梯形体的上底部2011的长度而大于或等于倒梯形体的下底部2012的长度。
61.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所述压线结构在安装状态下,第一组件200的底部201从第二组件的第一侧面301穿过过线孔303到达第二侧面302,第一组件200的凹槽204扣接在第二组件的尖端305与第二侧面302之间以将线材固定。也就是说,依靠第一组件200的凹槽204可将第二组件300的具有尖端305的凸台304卡住。
62.具体地,再如图5所示,凸台304在第一侧面301上具有一开口306,开口306在凸台304至过线孔303的方向上逐渐变小,开口306的尺寸大于等于过线孔303的尺寸,过线孔303到开口306从小到大呈弧状307设计。开口306与第一组件200的底部201适配以使得第一组件200的底部201能够穿过过线孔303。再如图6所示,第二组件300从第二侧面302到尖端305的高度与第一组件200的凹槽204的高度适配以使得凹槽204扣接在第二侧面302和尖端305之间。
63.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组件200的底部201的上底部2011的尺寸略大于过线孔的尺寸而下底部2012的尺寸小于过线孔的尺寸,可使得第一组件200的下底部2012能够穿过过线孔。第一组200件的中部202的尺寸小于过线孔的尺寸,第一组件200的顶部203的尺寸大于过线孔的尺寸。由于上底部2011的尺寸略大于过线孔的尺寸,而使得拉扯线材时使得第一组件200的凹槽204恰好卡住第二组件300的凸台304,并通过凸台304上尖端305进一步锁紧线材。并且,由于过线孔303要与第一组件200适配,所以过线孔303为方形孔,但在实际
应用中,过线孔303也可以与第一组件200适配而做成圆形孔,例如第一组件200也是呈圆形的。故,本技术对于第一组件200和过线孔303的形状不做限定。
64.综上所述,本技术上述所述压线结构,通过设置在线材外部的第一组件和设置在目标部件的第二组件之间的扣接,以使得线材固定在目标部件上,可防止线材因拉扯产生位移,并且其组装便捷、可靠性高而且成本较低,能满足安规拉力测试的要求。
6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上述所述压线结构可以应用在需要固定导线的产品,例如灯具、电子设备等等。以下以灯具为例进行描述。
66.如图7~图16所示,图7示出了灯具的产品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一种灯具,包括面罩700、光源板600、线材100、反射器500以及灯体400。
67.示例性地,光源板600安装有光源模组601,光源板600上开设有穿线槽602,线材100包裹有多根导线101,导线101可以通过穿线槽602与光源模组601相连,即导线101的一端从穿线槽602穿入灯具灯体400内并光源模组601连接,导线101的另一端位于灯具灯体400外,并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可以控制光源模组601以及为光源模组601供电。
68.具体地,光源板600置于反射器500的底部,反射器500置于灯体400内,线材100的导线101的一端穿过穿线槽602与光源模组601连接,另一端穿过反射器500和灯体400对应的过线孔与外部电源连接。面罩700安装在灯体400上面以形成灯具空间401,光源模组601位于灯具空间401内,面罩700能够起到扩散光线的作用,使得照明灯具所发出的光线均匀的照射着待照射区域,从而提高照明灯具的照明效果。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模组601可以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
69.如图9~图13所示,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剖面图,图10是图9中虚线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的剖面图,图13是图11中虚线部分的放大图。为了提高光源模组601与导线101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线材100的外部设有第一组件200,在反射器50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组件300。第一组件200和第二组件300的结构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70.示例性地,反射器500可以设置在灯体400内,反射器500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端和出光端,光源模组601位于进光端所在的一侧。反射器500能够将光源模组601发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起到聚集光线的作用,避免光线浪费,从而能够提高照明灯具的光学性能。
71.从图11可以看出,第二组件300设置在反射器500的底部,并与上述图8中的光源板600的穿线槽602适配以便于导线101的一端与光源模组601连接,同时灯体400底部也设置有与反射器500的过线孔303对应的开口,以便于导线101的另一端从该开口伸出以与外部电源连接。图13可以清楚看出反射器500上设置的第二组件300的结构,第二组件300的结构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灯具可以为线性灯、筒灯、蜡烛灯等,本实施例不限定灯具的具体类型。
72.基于上述的灯具结构,图14~16是将具有第一组件200的线材100安装到反射器500的示意图。
73.在安装状态下,首先将第一组件200的底部201从第二组件300的第一侧面301穿过过线孔303到达第二侧面302(如图15所示),稍用力将线材100往外拉出,使得第一组件200的凹槽204正好扣接在第二组件300的尖端305与第二侧面302之间以固定线材100(如图6所示)。由于第一组件200的结构与第二组件300的结构适配,操作者可以轻松地将线材拉进反
射器500的过线孔303,而且反射器500的凸台304结构设置了尖端305(如图13所示),使得越想往外部拉扯线材100,尖端305的咬紧力则越大,使得线材100在标准的拉力范围内不会给拉出来,这样能保证线材组装便捷,并且不需要多余的零配件(例如螺丝、胶水、压盖等),同时也满足了安规的拉力要求。
74.由此可见,通过设置在线材100外部的第一组件200和设置在反射器500的第二组件300之间的扣接,以使得线材100固定在反射器500上,可防止线材100因拉扯产生位移,并且其组装便捷、可靠性高而且成本较低,能满足灯具的安规拉力测试的要求。
75.示例性地,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灯具还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以使得灯具为电子设备或工作平台提供照明。
7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也包括如上所述的压线结构,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压线结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7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压线结构,适用于将线材固定在目标部件,所述线材内包裹多根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线结构包括:第一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线材外部,包括一体化设置的底部、中部以及顶部,所述中部在所述底部和所述顶部之间形成一凹槽;第二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目标部件上,所述第二组件具有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凸台和在厚度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二组件的一过线孔,所述凸台位于所述过线孔的周边并朝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凸出,所述凸台的顶部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尖端;所述压线结构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从所述第二组件的第一侧面穿过所述过线孔到达第二侧面,所述第一组件的凹槽扣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尖端与第二侧面之间以固定所述线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呈一倒梯形体,所述倒梯形体具有靠近所述凹槽的上底部和远离所述凹槽的下底部,所述上底部的尺寸大于所述下底部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的中部呈一第一长方体,所述组件的顶部呈一第二长方体,所述第二长方体的尺寸大于所述倒梯形体的尺寸,所述倒梯形体的上底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长方体的尺寸,所述倒梯形体的下底部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长方体的尺寸,所述第二长方体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长方体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在所述凸台至所述过线孔的方向上逐渐变小,所述开口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适配以使得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能够穿过所述过线孔,所述第二组件从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尖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一组件的凹槽的高度适配以使得所述凹槽扣接在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尖端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的上底部的尺寸大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而下底部的尺寸小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所述第一组件的中部的尺寸小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的尺寸大于所述过线孔的尺寸。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到所述开口从小到大呈弧状设计。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为方形孔,所述尖端为围绕所述凸台顶部一周的齿状突起。8.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压线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还包括:灯体;反射器,其置于所述灯体内,所述反射器包括所述第二组件;光源板,其置于所述反射器底部,所述光源板包括光源模组;线材,其包括所述第一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的扣接以将所述线材固定在所述反射器,所述线材内部包裹的导线用于连通所述光源模组与外部电源。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灯具。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线结构、灯具及电子设备,所述压线结构包括:第一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线材外部,包括一体化设置的底部、中部以及顶部,所述中部在所述底部和所述顶部之间形成一凹槽;第二组件,其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凸台和在厚度方向上穿过第二组件的一过线孔,所述凸台位于过线孔的周边并朝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向凸出,所述凸台的顶部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尖端;所述压线结构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组件的底部从所述第二组件的第一侧面穿过所述过线孔到达第二侧面,所述第一组件的凹槽扣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尖端与第二侧面之间以固定所述线材。本申请可防止线材因拉扯产生位移,并且其组装便捷、可靠性高而且成本较低。且成本较低。且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
黎观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