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模具对接的
端子盒。
背景技术:
2.注塑模具的主体是若干个金属板、金属块体,模具也会搭配其他部件,比如要搭配液体的进入、进出的流道,有些模具还要搭配外部电线,这些电线一般是为模具内部的元器件提供动力的。所以这类模具在设计中就要考虑与外部电线如何对接,如何保证整洁、可靠,如何保证外部电线的快速通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提升模具内部
导线与外部导线连接效率、可靠性、改善钢模与其他部件搭配后的品质。
底板的加工与固定方式也比较简洁可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包括:底板,与模具的一个侧立面贴合,底板具备镂空洞,镂空洞的底部边沿具备水平延伸的折边板,折边板为原先镂空洞内的局部底板弯折构成;折边板下表面与模具上的凹陷槽的底面装配;
罩壳,与底板上背离折边板的一面装配;金属端子,位于罩壳与底板包围的空间内;搭扣,罩壳背离底板的一侧设有搭扣,搭扣具备连通罩壳内壁和外壁的贯通腔;凹陷槽、镂空洞内共同穿有导线,导线的一端与金属端子构成电连接。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端子盒,用于固定在模具的侧面,将模具内所用到的导线引出并将导线的一端集成在此端子盒内,这样就方便与外部导线的连接。提升了内部导线与外部导线连接的速度,也改善了导线连接的可靠性,单位体积内也可以集成更多导线端头,实现了集成化,品质得到提升。
7.折边板正好用镂空洞内的底板折弯构成,为底板提供了与模具固定的阴角,底板的加工成本低。折边板搭在凹陷槽一头的底面上,这种固定方式也较为稳定。金属端子就是起到与导线束连接的作用,保证电连接在此处的可靠。罩壳为内部金属端子提供保护,搭扣是为了与外部导线的端头插拔对接,并能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防止外部导线在无意间挣脱。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底板上具备型材条,金属端子在每根型材条上呈单排布置。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型材条方便金属端子一个挨一个装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若干根型材条均水平布置,型材条均位于镂空洞下方。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模具内部导线从内向外,依次穿过凹陷槽、镂空
洞,接着向下并将每根导线与指定的金属端子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型材条的数量与搭扣的数量相等,搭扣的贯通腔沿自身贯通方向的投影均与金属端子相交。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部导线的一端在插入罩壳并被搭扣限位后即可直接与金属端子实现电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折边板穿有两根螺栓,螺栓与凹陷槽的底面固定。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螺栓固定方式比较可靠。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折边板竖向的投影面积小于镂空洞的水平投影面积,折边板的宽度等于凹陷槽的底部的宽度,折边板的宽度小于镂空洞的宽度。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镂空洞内原本的局部底板足够折边板的加工,同时镂空洞相对大,保证导线有足够的穿过空间。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底板、罩壳、搭扣均为绝缘塑料。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非电连接零件都尽量做到绝缘,保证用电可靠。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a-a剖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应用示意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b处局部放大图。
28.1-底板;2-镂空洞;3-折边板;4-螺栓;5-罩壳;6-搭扣;7-金属端子;8-型材条;9-凹陷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0.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包括:底板1,与模具的一个侧立面贴合,底板1具备镂空洞2,镂空洞2的底部边沿具备水平延伸的折边板3,折边板3为原先镂空洞2内的局部底板1弯折构成;折边板3下表面与模具上的凹陷槽9的底面装配;罩壳5,与底板1上背离折边板3的一面装配;金属端子7,位于罩壳5与底板1包围的空间内;搭扣6,罩壳5背离底板1的一侧设有搭扣6,搭扣6具备连通罩壳5内壁和外壁的贯通腔;凹陷槽9、镂空洞2内共同穿有导线,导线的一端与金属端子7构成电连接。
3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端子盒,用于固
定在模具的侧面,将模具内所用到的导线引出并将导线的一端集成在此端子盒内,这样就方便与外部导线的连接。提升了内部导线与外部导线连接的速度,也改善了导线连接的可靠性,单位体积内也可以集成更多导线端头,实现了集成化,品质得到提升。折边板正好用镂空洞内的底板折弯构成,为底板提供了与模具固定的阴角,底板的加工成本低。折边板搭在凹陷槽一头的底面上,这种固定方式也较为稳定。金属端子就是起到与导线束连接的作用,保证电连接在此处的可靠。罩壳为内部金属端子提供保护,搭扣是为了与外部导线的端头插拔对接,并能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防止外部导线在无意间挣脱。
3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板1上具备型材条8,金属端子7在每根型材条8上呈单排布置。
3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型材条方便金属端子一个挨一个装配。
3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干根型材条8均水平布置,型材条8均位于镂空洞2下方。
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模具内部导线从内向外,依次穿过凹陷槽、镂空洞,接着向下并将每根导线与指定的金属端子连接。
3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型材条8的数量与搭扣6的数量相等,搭扣6的贯通腔沿自身贯通方向的投影均与金属端子7相交。
3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部导线的一端在插入罩壳并被搭扣限位后即可直接与金属端子实现电连接。
3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折边板3穿有两根螺栓4,螺栓4与凹陷槽9的底面固定。
3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螺栓固定方式比较可靠。
4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折边板3竖向的投影面积小于镂空洞2的水平投影面积,折边板3的宽度等于凹陷槽9的底部的宽度,如图4所示,折边板3的宽度小于镂空洞2的宽度。
4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镂空洞内原本的局部底板足够折边板的加工,同时镂空洞相对大,保证导线有足够的穿过空间。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板1、罩壳5、搭扣6均为绝缘塑料。
43.搭扣6自身具备死点机构。
4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非电连接零件都尽量做到绝缘,保证用电可靠。
45.图6显示了本技术方案在整个模具的装配状态。为了方便表现内部结构,图5隐藏了罩壳5。
46.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与模具的一个侧立面贴合,所述底板具备镂空洞,所述镂空洞的底部边沿具备水平延伸的折边板,所述折边板为原先镂空洞内的局部底板弯折构成;所述折边板下表面与模具上的凹陷槽的底面装配;罩壳,与底板上背离折边板的一面装配;金属端子,位于罩壳与底板包围的空间内;搭扣,所述罩壳背离底板的一侧设有搭扣,所述搭扣具备连通罩壳内壁和外壁的贯通腔;所述凹陷槽、镂空洞内共同穿有导线,所述导线的一端与金属端子构成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具备型材条,所述金属端子在每根型材条上呈单排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其特征在于:若干根型材条均水平布置,所述型材条均位于镂空洞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条的数量与搭扣的数量相等,所述搭扣的贯通腔沿自身贯通方向的投影均与金属端子相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板穿有两根螺栓,所述螺栓与凹陷槽的底面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板竖向的投影面积小于镂空洞的水平投影面积,所述折边板的宽度等于凹陷槽的底部的宽度,所述折边板的宽度小于镂空洞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罩壳、搭扣均为绝缘塑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与模具对接的端子盒,包括底板,与模具的一个侧立面贴合,底板具备镂空洞,镂空洞的底部边沿具备水平延伸的折边板,折边板为原先镂空洞内的局部底板弯折构成;折边板下表面与模具上的凹陷槽的底面装配;罩壳,与底板上背离折边板的一面装配;金属端子,位于罩壳与底板包围的空间内;搭扣,罩壳背离底板的一侧设有搭扣,搭扣具备连通罩壳内壁和外壁的贯通腔;凹陷槽、镂空洞内共同穿有导线,导线的一端与金属端子构成电连接。采用此实用新型提升模具内部导线与外部导线连接效率、可靠性、改善钢模与其他部件搭配后的品质。底板的加工与固定方式也比较简洁可靠。质。底板的加工与固定方式也比较简洁可靠。质。底板的加工与固定方式也比较简洁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
白东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昆山特辉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6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