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轻量化检具。
背景技术:
2.检具是工业生产企业用于控制产品各种尺寸(例如孔径、空间尺寸等)的简捷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和控制质量,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如汽车零部件,以替代专业测量工具,如光滑塞规、螺纹塞规、外径卡规等,在汽车生产中需要使用检具对汽车车窗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3.现有技术中汽车生产后需要对汽车的车窗气密性进行检测,现有的检测装置都较重,实用起来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量化检具,具有检测车窗气密性和结构简单和轻便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轻量化检具,包括底座,
所述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空心管,两个所述空心管内滑动连接有安装架,且安装架呈“凹”型,所述安装架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
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轻质膜,所述安装架的上端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一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
滑块,所述安装架的一侧设置有
螺杆,所述螺杆活动贯穿矩形槽的侧壁并与滑块的一侧相抵,所述安装框和滑块之间活动铰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杆和滑块配合,螺杆可以推动滑块滑动,滑块和弹簧配合使得滑块在不受到螺杆的作用力时回到原位,滑块可以带安装框移动,使得安装框调整位置更加贴合车前窗或者后窗。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形槽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槽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和限位槽滑动连接可以提高滑块的滑动稳定性。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两组升降机构。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万向轮可以带动底座移动,方便搬运。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每组所述升降机构均包括安装槽、两个丝杆螺母、双头丝杆和两个支杆,所述安装槽开设于底座的下端,所述双头丝杆转动连接于安装槽的侧壁之间,两个所述丝杆螺母均螺纹连接于双头丝杆的周向侧,两个所述支杆分别活动铰接于两个丝杆螺母的下侧,两个所述支杆的下端均与底板活动铰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升降机构与底板配合,从而带动万向轮的升降,达到限制万向轮移动,同时更加稳定的作用。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
有两个限位杆,两个所述丝杆螺母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杆的周向侧。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丝杆螺母和限位杆滑动配合可以提高丝杆螺母的移动稳定性。
16.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空心管的一侧均开设有多个插孔,所述安装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框。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孔内可插入插杆,对安装架与空心管的高度进行限制,密封框可以提高安装框和车窗的紧密性。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9.1.设置有螺杆、滑块和弹簧,螺杆和滑块配合,螺杆可以推动滑块滑动,滑块和弹簧配合,弹簧由于自身弹性回复使得滑块在不受到螺杆的作用力时回到原位,滑块可以带安装框移动,使得安装框调整位置更加贴合车前窗或者后窗,对汽车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20.2.设置有底板和万向轮,底板通过升降机构以实现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万向轮的升降,达到限制万向轮移动,同时使得底座更加稳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立体图;
22.图2是本实施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3是本实施例的第二立体图;
24.图4是本实施例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中,1、底座;2、空心管;3、安装架;4、密封框;5、安装框;6、轻质膜;7、矩形槽;8、螺杆;9、滑块;10、弹簧;11、限位槽;12、安装槽;13、丝杆螺母;14、双头丝杆;15、限位杆;16、支杆;17、底板;18、万向轮;19、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实施例:
28.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轻量化检具,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空心管2,两个空心管2内滑动连接有安装架3,且安装架3呈“凹”型,安装架3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框5,安装框5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轻质膜6,轻质膜6可以选择较轻的薄膜,能快速的感受风力,将安装框5贴在车窗周围,在车内对车车窗用鼓风机吹风,通过轻质膜6可以感受风力,安装架3的上端开设有矩形槽7,矩形槽7的一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10,弹簧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9,安装架3的一侧设置有螺杆8,螺杆8活动贯穿矩形槽7的侧壁并与滑块9的一侧相抵,安装框5和滑块9之间活动铰接,矩形槽7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槽11,滑块9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槽11内,滑块9和限位槽11滑动连接可以提高滑块9的滑动稳定性,螺杆8和滑块9配合,螺杆8可以推动滑块9滑动,滑块9和弹簧10配合使得滑块9在不受到螺杆8的作用力时回到原位,滑块9可以带安装框5移动,使得安装框5调整位置更加贴合车前窗或者后窗,本方案中安装框5、安装架3等可以采用空心结构,减轻重量,达到轻便的目的。
29.底座1的下方设置有四个万向轮18,四个万向轮1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底板17,底板
17和底座1之间设置有两组升降机构,万向轮18可以带动底座1移动,方便搬运。每组升降机构均包括安装槽12、两个丝杆螺母13、双头丝杆14和两个支杆16,安装槽12开设于底座1的下端,双头丝杆14转动连接于安装槽12的侧壁之间,两个丝杆螺母13均螺纹连接于双头丝杆14的周向侧,两个支杆16分别活动铰接于两个丝杆螺母13的下侧,两个支杆16的下端均与底板17活动铰接,安装槽12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15,两个丝杆螺母13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杆15的周向侧,丝杆螺母13和限位杆15滑动配合可以提高丝杆螺母13的移动稳定性,通过升降机构与底板17配合,从而带动万向轮18的升降,达到限制万向轮18移动,同时更加稳定的作用。
30.两个空心管2的一侧均开设有多个插孔19,安装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框4,插孔19内可插入插杆,对安装架3与空心管2的高度进行限制,密封框4可以提高安装框5和车窗的紧密性。
31.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螺杆8和滑块9配合,螺杆8可以推动滑块9滑动,滑块9和弹簧10配合,弹簧10由于自身弹性回复使得滑块9在不受到螺杆8的作用力时回到原位,滑块9可以带安装框5移动,使得安装框5调整位置更加贴合车前窗或者后窗,对汽车的气密性进行检测,安装框5、安装架3等可以采用空心结构,减轻重量,达到轻便的目的,底板17通过升降机构以实现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万向轮18的升降,达到限制万向轮18移动,同时使得底座1更加稳定的作用。
32.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轻量化检具,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空心管(2),两个所述空心管(2)内滑动连接有安装架(3),且安装架(3)呈“凹”型,所述安装架(3)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框(5),所述安装框(5)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轻质膜(6),所述安装架(3)的上端开设有矩形槽(7),所述矩形槽(7)的一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9),所述安装架(3)的一侧设置有螺杆(8),所述螺杆(8)活动贯穿矩形槽(7)的侧壁并与滑块(9)的一侧相抵,所述安装框(5)和滑块(9)之间活动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槽(7)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滑块(9)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槽(1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方设置有四个万向轮(18),四个所述万向轮(1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底板(17),所述底板(17)和底座(1)之间设置有两组升降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检具,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升降机构均包括安装槽(12)、两个丝杆螺母(13)、双头丝杆(14)和两个支杆(16),所述安装槽(12)开设于底座(1)的下端,所述双头丝杆(14)转动连接于安装槽(12)的侧壁之间,两个所述丝杆螺母(13)均螺纹连接于双头丝杆(14)的周向侧,两个所述支杆(16)分别活动铰接于两个丝杆螺母(13)的下侧,两个所述支杆(16)的下端均与底板(17)活动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2)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15),两个所述丝杆螺母(13)滑动连接于两个限位杆(15)的周向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检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空心管(2)的一侧均开设有多个插孔(19),所述安装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框(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量化检具,本实用新型涉及检具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空心管,两个空心管内滑动连接有安装架,且安装架呈“凹”型,安装架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框,安装框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轻质膜,安装架的上端开设有矩形槽,矩形槽的一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安装架的一侧设置有螺杆,螺杆活动贯穿矩形槽的侧壁并与滑块的一侧相抵,安装框和滑块之间活动铰接,螺杆和滑块配合,螺杆可以推动滑块滑动,滑块和弹簧配合使得滑块在不受到螺杆的作用力时回到原位,滑块可以带安装框移动,使得安装框调整位置更加贴合车前窗或者后窗。或者后窗。或者后窗。
技术研发人员:
马创 陈欢 吴志勇 刘刚 吴克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聚力检具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