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与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2.本技术主张基于2020年10月05日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20-0128146号的优先权利益,并且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包括记载于相应的韩国专利申请文件的所有内容。
3.技术领域
4.本发明涉及窗式通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与窗户的结构相似的加强件,从而提高施工方便性的窗式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5.一般来说,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的方法是打开与建筑物外部连通的窗户或出入门,以进行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交换。
6.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因为细尘、车辆的尾气等,室外空气质量不佳,因此,通过打开窗户或者出入门简单地交换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方法,难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7.因此,近年来,已开发出许多将过滤器或窗式通风装置一体地安装在窗户的窗式通风装置。
8.但是,由于传统的窗式通风装置作为电子产品大多是注塑成型,因此,为了与挤压式产品的窗户结合,需要出成为窗式通风装置的结构的部分并打孔,在相反侧再次用锚栓固定的方式固定窗式通风装置的位置,从而施工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9.技术问题
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性提高的窗式通风装置。
1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不限定于上述的课题,并且,未提及的其他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的记载明确地理解。
12.技术方案
13.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窗式通风装置可达到所述目的,其中,安装在窗户与墙体之间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的窗式通风装置包括:壳体;通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加强件,具有预定的宽度、长度及高度;下部加强件,沿着高度方向与所述上部加强件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内部空间。
14.有益效果
15.本发明的窗式通风装置优点在于,通过包括与窗户结构相同的加强件构成的壳体,可在所需位置与窗户方便地结合,并且施工墙体时与窗户的施工方法相同,因此,提高了施工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窗式通风装置安装在窗户和墙体之间的模样的示意图。
17.图2是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窗式通风装置的立体图。
18.图3是图2所示的b-b的示意图。
19.图4是图2所示的a-a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发明。本发明能够以几种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限于这里描述的实施例。
21.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不是按比例绘制的。为了附图的清楚和方便,附图中的部件的相对尺寸和比例被放大或缩小显示,并且任何尺寸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此外,显示在两个以上的附图的相同结构、元件或部件中,为了显示相似的特征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22.本发明的实施例具体显示本发明的理想的实施例。其结果,预计对附图的各种修改。因此,本实施方式不限于示出区域的特定形状,例如包括通过制造进行的形状变更等。
23.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窗式通风装置。
24.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窗式通风装置安装在窗户和墙体之间的模样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窗式通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b-b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a-a的示意图。
25.所述窗式通风装置安装在窗户10与墙体20之间用于室内空气的通风。
26.具体地,所述窗式通风装置包括壳体100及通风模块200。
27.首先,所述壳体100包括具有预定的宽度(x方向)、长度(y方向)、高度(z方向)的上部加强件110,以及沿着高度方向与所述上部加强件110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内部空间的下部加强件120。即,所述壳体100由两个加强件相互隔开并上下配置。并且,所述壳体100通过锚固螺栓或者螺丝分别固定安装在窗户10和墙体20之间,由于包括在壳体100的加强件具有与窗户10相似的构成,因此,改善施工时的方便性。
28.并且,所述通风模块2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的内部空间,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例如,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被形成为开放,通风模块200可通过所述开放区域设置在内部空间中。具体地,所述通风模块200可通过所述开放的区域并以滑动方式设置在内部空间。
29.据此,根据本技术的窗式通风装置可包括用于覆盖所述开放区域的壳体盖(未示出)。所述壳体盖覆盖开放区域,从而在外观上观察时看不到通风模块200,并且,所述壳体盖可提高横跨室内及室外(或者阳台)设置的窗式通风装置的稳定性。
30.根据本技术的窗式通风装置,例如可根据所述上部加强件110及下部加强件120的高度来调整所述内部空间的位置。由此,具有无需另外的开孔及固定操作,也便于在所需位置与窗户10结合的优点。
31.作为一个示例,所述上部加强件110及下部加强件120可以是挤压式加强件。本发明包括与挤压式产品的窗户10相同的挤压式加强件,壳体100进行墙体20施工时,与窗户10
的施工方法相同,因此,具有提高施工方便性的优点。
32.以下,对于上部加强件110的形状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33.具体地,所述上部加强件110及下部加强件120分别包括:具有预定的宽度、长度及高度的第一加强件111;沿着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加强件111隔开预定间隔的第二加强件1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112的相对的第一面的多个隔热条113。上部加强件110通过包括用于连接加强件的隔热条113,能够改善隔热性能。所述第一加强件111及第二加强件112的面向窗户10及墙体20的区域呈平行形态,而且,出于轻量化的考虑,优选采用在内部形成中空的形态。例如,所述第一加强件111及第二加强件112可以是内部中空的型材(profile)形态,但不限于此,根据需要也可形成为圆形等各种形态。
34.另外,在所述第一加强件111及第二加强件112的相对的第一面111a,112a设置有用于结合多个隔热条113的结合槽,并且所述隔热条113的两端可设置结合到所述结合槽的结合凸起。
35.在一具体例中,所述壳体100可包括安装在第一加强件111的与第一面111a相反的方向的第二面111b的前面盖114;安装在第二加强件112的与第一面112a相反的方向的第二面112b的后面盖115;以及,连接所述前面盖114及后面盖115,并且分别与窗户10及墙体20接触的一对侧面盖116。所述前面盖114、后面盖115及侧面盖116分别沿着高度方向延伸,从而分别安装在下部加强件120的对应的结构上。即,壳体100可具有上部加强件110及下部加强件120被所述前面盖114、后面盖115及侧面盖116包围的结构。另外,上述说明的开放区域可形成在所述前面盖114及后面盖115中的至少一个上。
36.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侧面盖116可以是与前面盖114及后面盖115不同的材料。所述侧面盖116是以分别接触到窗户10及墙体20的状态,通过锚固螺栓或者螺丝固定在窗户10及墙体20的部分。因此,所述侧面盖116的材料优选使用便于开孔并容易冲击吸收,且具有优秀的隔热性能的物理性质的材料形成。
37.考虑到如上所述的物理性质,所述侧面盖116的材料可以是聚氯乙烯(pvc)。
38.一方面,考虑到强度及轻量化,前面盖114及后面盖115可选择适当的材料,例如,所述前面盖114及后面盖115的材料可以是铝。
39.在其他示例中,所述多个隔热条113可追加安装在第一加强件111及第二加强件112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面或者两侧面。所述多个隔热条113考虑隔热性能及轻量化,可追加适当的个数。
40.另外,所述第一加强件111及第二加强件112的材料可以是铝,但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挤压成形的材料,则不进行特别限定。
41.还有,所述隔热条113的材料可以是聚酰胺(pa)。聚酰胺便于成型,并且隔热性能优秀,从而适合作为隔热条113的材料。
42.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壳体100可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件111及第二加强件112的与第一面111a,112a相反的方向的第二面111b,112b上的隔热件117。所述隔热件117填充第一加强件111及第二加强件112与前面盖114及后面盖115之间的缝隙,从而起到提高窗式通风装置的隔音及隔热形成的作用,其可以是一种填充构件。例如,所述隔热件117可以是与隔热条113不同的材料,可以是隔热泡沫。更具体地,可以是发泡聚丙烯(epp)。
43.一方面,所述通风模块200作为通常使用的热交换器(heat exchanger),对流入的
室外空气和污染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清洁空气流入室内。
44.具体地,在通风模块200设置有用于将从外部流入到室内的室外空气和污染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未示出)。
45.在通风模块200的各个侧部可设置吸气口(未示出)及排气口(未示出)。例如,通风模块200设置有室内侧吸气口,以使污染的室内空气流入其内部,并设置有室外侧吸气口,以使室外空气流入通风模块200的内部。在通风模块200,通过室外侧吸气口流入的室外空气和通过室内侧吸气口流入的室内空气可由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由此,通风模块200可设置有室内侧供给部(未示出),以将经过热交换的所述清洁空气供给到室内。另外,通风模块200可设置有室外侧排气口(未示出),以便将经过热交换的污染的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46.即,通风模块200利用设置在内部的热交换元件对流入内部的新鲜的室外空气和污染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污染的室内空气和经过热交换后的污染的空气排出到室外,并且使清洁的空气流入室内,从而进行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
47.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描述了诸如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特定事项,以及有限的实施例和附图,但这些提供仅用于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从这些记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因此,本发明的思想不应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并且不仅是后述的权利要求,而且与权利要求均等或等价变更的所有变形都视为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48.符号标记:
49.100:壳体
50.110:上部加强件
51.120:下部加强件
52.200:通风模块

技术特征:


1.一种窗式通风装置,安装在窗户与墙体之间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其包括:壳体;以及通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加强件,具有预定的宽度、长度及高度;以及下部加强件,沿着高度方向与所述上部加强件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内部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根据所述上部加强件及下部加强件的高度来调整所述内部空间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上部加强件及下部加强件为挤压式加强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上部加强件及下部加强件分别包括:第一加强件,具有预定的宽度、长度及高度;第二加强件,沿着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加强件隔开预定间隔;以及多个隔热条,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的相对的第一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壳体包括:前面盖,安装在第一加强件的与第一面相反的方向的第二面上;后面盖,安装在第二加强件的与第一面相反的方向的第二面上;一对侧面盖,连接所述前面盖及后面盖,并且分别与窗户及墙体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侧面盖使用与前面盖及后面盖不同的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侧面盖使用聚氯乙烯材料。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隔热条进一步安装在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面或者两侧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的材料为铝。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隔热条的材料为聚酰胺。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在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的与第一面相反的方向的第二面上。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隔热件使用与隔热条不同的材料。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隔热件为发泡聚丙烯。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通风装置,其中,通风模块具备热交换元件,所述热交换元件用于对从外部流入室内的室外空气和污染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窗式通风装置,安装在窗户与墙体之间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所述窗式通风装置包括:壳体;以及通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加强件,具有预定的宽度、长度及高度;以及下部加强件,沿着高度方向与所述上部加强件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内部空间。述上部加强件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内部空间。述上部加强件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内部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

明济民 许宽 李泰浩 金宗台 吴明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乐尔幸华奥斯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1.10.05

技术公布日:

2022/11/11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16:43: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2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壳体   装置   窗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