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驾乘室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车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家庭和工业中。由于车辆体积有限,一般的驾乘空间都相对有限,在长期乘坐过程中,会导致各种不适。随着车辆速度提升,车辆与支撑面之间会产生的噪声,而环境中也会有各种噪声,车辆中的驾乘人员由于空间限制,会对噪声更为敏感,仅依赖驾乘室的封闭进行降噪的方式,很难满足当前的驾乘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车辆驾乘室及车辆,以至少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驾乘室,
所述驾乘室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的内表面设置有吸声装置,所述吸声装置包括:结构不同的第一吸声体和第二吸声体;所述第一吸声体具有至少两个腔体,所述第一吸声体的第一表面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中每个腔体连通的
开孔;所述第二吸声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声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吸声体覆盖所述开孔,外部环境的声音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吸声体从所述开孔进入所述至少两个腔体;其中,所述第一吸声体用于吸收第一
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体用于吸收第二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频率范围和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不同。
5.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声装置包括:插入壁体,所述插入壁体位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的至少一个腔体内,所述插入壁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对应的开孔处,所述插入壁体的第二端悬空位于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内,所述插入壁体用于为从所述开孔进入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内的声音提供导向作用。
6.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插入壁体为环状结构,所述插入壁体的内表面与形成所述开孔的表面满足平齐条件。
7.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声体包括:至少两类吸声单体,所述至少两类吸声单体用于吸收不同频率范围的声音。
8.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声体包括:第一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三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吸声单体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第二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二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四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单体具有第二腔体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第三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三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五频率范围的声音;所
述第三吸声单体具有第三腔体和第三开孔,所述第三开孔和所述第三腔体连通;第四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四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六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四吸声单体具有第四腔体和第四开孔,所述第四开孔和所述第四腔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频率范围、所述第四频率范围、所述第五频率范围和所述第六频率范围均不同。
9.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在第一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在第二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吸声单体与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10.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声单体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腔体为l形,所述第一开孔的
截面为正方式形和/或长方形;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的数量为6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的数量为8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形成的l形凹槽内而与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相邻;其中,所述第三频率范围为90hz至244hz。
11.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在第三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在第四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在第五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和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12.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吸声单体为长方体形结构,所述第二腔体为长方体形,所述第二开孔的截面为正方式形和/或长方形;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的数量为9个,所述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的数量为3个;其中,所述第四频率范围为250hz至490hz。
13.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吸声单体为长方体形结构,所述第三腔体为长方体形,所述第三开孔的截面为圆形和/或长方形;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吸声单体形成l状结构,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在第一方向设置有6个第三吸声单体,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设置有2个第三吸声单体;其中,所述第五频率范围为515hz至680hz。
14.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吸声单体为长方体形结构,所述第四腔体为长方体形,所述第四开孔的截面为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中的第四吸声单体形成l状结构,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包括:36个第四吸声单体;其中,所述第六频率范围为705hz至1500hz。
15.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声体在第一方向的长度为267.5mm,所述第一吸声体在第二方向的长度为230.5mm,所述第一吸声体在第三方向的长度为247mm。
16.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吸声体的材料为多孔材料;所述第二吸声体的吸声频率范围大于等于1500 hz;其中,所述第二吸声体的吸声频率范围为1500 hz 至10000hz。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安装有所述的车辆驾乘室。
18.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驾乘室及车辆,通过在驾乘室的驾乘空间中设置吸声装置,通过不同吸声频率范围的吸声体使吸声装置能够吸收更宽频率范围的声音,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车辆驾乘室内的噪声水平,对很多频率范围内的噪声特别是低频噪声具有更佳的降噪效果,提升了车辆的驾乘体验。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腔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第一腔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第二腔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第三腔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第四腔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可选的结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第一吸声体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吸声系数曲线图。
20.附图标记:100、第一吸声体;101、开孔;102、腔体;103、插入壁体;104、壁体部;105、主体部;110、第一吸声单体;111、第一开孔;112、第一腔体;113、第一插入壁体;120、第二吸声单体;121、第二开孔;122、第二腔体;123、第二插入壁体;130、第三吸声单体;131、第三开孔;132、第三腔体;133、第三插入壁体;140、第四吸声单体;141、第四开孔;142、第四腔体;143、第四插入壁体;200、第二吸声体。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22.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23.在本技术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25.以下结合图1至图11对本技术实施例记载的吸声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驾乘室,可以是商务车、货车或家庭用车等车辆的驾乘室,车辆驾乘室的驾乘空间中设置有吸声装置,如可以设置于车辆驾乘室的内表面,如可以设置于驾乘室的地板上,或设置于驾乘室的顶部等。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驾乘室中所安装的吸声装置包括:结构不同的第一吸声体100和第二吸声体200;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具有至少两个腔体102,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的第一表面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102中每个腔体102连通的开孔101;所述第二吸声体200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吸声体200覆盖所述开孔101,外部环境的声音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吸声体200从所述开孔101进入所述至少两个腔体102;其中,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用于吸收第一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体200用于吸收第二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频率范围和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不同;以便通过不同吸声频率范围的吸声体使吸声装置能够吸收更宽频率范围的声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吸声装置吸声频率的范围。
2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声装置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吸声装置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以便吸声装置制造及安装。又例如,吸声装置也可以为正方体状结构。再例如,如图1所示,吸声装置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
28.这里,吸声装置的吸声频率范围不作限定。例如,吸声装置的吸声频率范围可以为90 hz 至10000hz,通过两个吸声体大大地增大了吸声装置的吸声频率范围。
2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吸声体100可以为超材料吸声体。
30.这里,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具有至少两个腔体102,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的第一表面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102中每个腔体102连通的开孔101,以便第一吸声体100通过开孔101和腔体102吸收声音。
31.这里,第一吸声体10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吸声体100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以便吸声装置制造及安装。又例如,第一吸声体100也可以为正方体状结构。再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吸声体100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
32.这里,第一吸声体100的材料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吸声体100的材料可以金属,也可以为非金属。作为一示例,第一吸声体100的材料为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33.当然,第一吸声体100也可以包括多种材料。作为又一示例,第一吸声体100的材料可以为r4环氧树脂、abs 树脂、有机玻璃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这里是指第一吸声体100的不同区域使用不同材料,并不是指不同种材料的混合。
34.这里,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用于吸收第一频率范围的声音,第一频率范围的值不作限定。例如,第一频率范围可以为90hz至1500 hz。
35.这里,第一吸声体100的尺寸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吸声体100为不规则形状,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在第一方向的长度为267.5mm,例如图2中的b1方向;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在第二方向的长度为230.5mm,例如图2中的b2方向;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在第三方向的长度为247mm,例如图2中的b3方向;其中,第三方向可以为第一吸声体100的深度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腔体102的深度方向。这里,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中的两个方向可以满足垂直条件,垂直条件是指垂直或大体垂直。第一方向可以为第一吸声体10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第一吸声体100的宽度方向;其中,第一表面位于第一吸声体100的长度方向和第一吸声体100的宽度方向形成的平面内。
36.这里,腔体102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腔体102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形,以便第一吸声体100能够通过注塑方式加工成型,相较于3d打印(3dp)的方式能够降低第一吸声体100的制造成本。当然,第一吸声体100也可以通过3d打印(3dp)方式加工成型。又例如,腔体102可以为正方体形。再例如,腔体102可以为l形。当然,第一腔体112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此时,第一吸声体100可以通过3d打印(3dp)方式加工成型。
37.这里,至少两个腔体102可以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声体100,至少两个腔体10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一示例,至少两个腔体102为长方体状腔体102的情况下,至少两个长方体状腔体102的长度方向满足平行条件,平行条件是指平行或大体平行。
38.这里,开孔101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开孔101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以便于开孔101的加工;这里,开孔101的直径范围可以为3.6mm至12mm。又例如,1所示,开孔101的截面可以为矩形或正方形,这里,开孔101的边长范围可以为14mm至37mm。再例如,开孔101的截面可以为三角形。
39.这里,开孔101的数量与腔体102的数量相同,以便每一个腔体102都对应于一个开孔101。
40.这里,第一吸声体100的第一表面为形成第一吸声体100深度的表面。作为一示例,如图2所示,第一吸声体100可以包括主体部105和壁体部104,腔体102设置于主体部105,开孔101设置于壁体部104,第一表面位于壁体部104;这里,主体部105和壁体部104可以为一个结构件的不同部分,也可以为通过连接方式形成的一体结构。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吸声体20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第二吸声体200的结构与第一吸声体100的结构不同即可。例如,第二吸声体200可以为不同于第一吸声体100的超材料吸声体。又例如,所述第二吸声体200的材料为多孔材料,以便通过第二吸声体200的孔吸收声音;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二吸声体200的材料可以为泡棉。
42.这里,第二吸声体20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第二吸声体200可以为板状结构,这里,第二吸声体200的厚度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第二吸声体200的厚度为50mm。又例如,第二吸声体200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再例如,第二吸声体200可以为正方体状结构。
43.这里, 第一吸声体100和第二吸声体200可以通过连接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的吸声装置。这里,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定。例如,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也可以为粘接。
44.这里,所述第二吸声体200用于吸收第二频率范围的声音。第二频率范围不作限
定。例如,所述第二吸声体200的吸声频率范围大于等于1500 hz;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二吸声体200的吸声频率范围为1500 hz 至10000hz,以便通过第二吸声体200吸收高频率的声音,通过第一吸声体100吸收中低频率的声音。
4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声装置可以包括:插入壁体103,所述插入壁体103位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102的至少一个腔体102内,所述插入壁体103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02对应的开孔101处,所述插入壁体103的第二端悬空位于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02内,所述插入壁体103用于为从所述开孔101进入所述至少一个腔体102内的声音提供导向作用,以便声音能够沿着插入壁体103传递;同时,插入壁体103还能够将至少一个腔体102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区域,以便增大声音在至少一个腔体102内的传递路径,从而通过插入壁体103能够增加声音在至少一个腔体102内的传递行程,大大地提高了至少一个腔体102的吸声能力。
46.在本实现方式中,插入壁体103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插入壁体103可以为平板状结构,也可以为弯板状结构。
47.又例如,所述插入壁体103可以为环状结构,以便通过开孔101的大部分声音都能够沿着插入壁体103传递;这里,插入壁体103可以为圆环状结构,也可以为方环状结构。
48.这里,所述插入壁体103的第一端与开孔101的相对位置不作限定。例如,形成开孔101的表面位于插入壁体103的内表面内,此时,通过开孔101的全部声音都能够沿着插入壁体103的内表面传递。又例如,形成开孔101的表面位于插入壁体103的外表面之外,此时,通过开孔101的部分声音能够沿着插入壁体103的内表面传递,通过开孔101的另一部分声音能够沿着插入壁体103的外表面传递。再例如,如图2和图9所示,所述插入壁体103的内表面与形成所述开孔101的表面满足平齐条件,以便通过开孔101的全部声音顺畅地沿插入壁体103的内表面传递。插入壁体103的内表面是指形成插入壁体103的内腔的表面,插入壁体103的外表面是指与插入壁体103的内表面背对设置的表面。平齐条件是指平齐或大体平齐。
49.在本实现方式中,每个腔体102内都可以设置插入壁体103,每个腔体102内设置的插入壁体10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然,第一吸声体100也可以仅部分腔体102内设置有插入壁体103,如图2所示,第一吸声体100的部分腔体102内设置有插入壁体103,第一吸声体100的另一部分腔体102内没有设置插入壁体103。
50.多个插入壁体103的插入深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一示例,如图9所示,部分插入壁体103的插入深度相同,部分插入壁体103的插入深度不同,以便通过不同插入深度的插入壁体103使第一吸声单体110能够吸收不同频率的声音。这里,插入壁体103位于腔体102内的深度范围值可以为5mm至148mm。
5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可以包括:至少两类吸声单体,所述至少两类吸声单体用于吸收不同频率范围的声音,以便第一吸声体100通过不同类的吸声单体吸收不同频率范围的声音,从而增加第一吸声体100的吸收频率范围。
52.在本实现方式中,至少两类吸声单体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至少两类吸声单体能够吸收不同频率范围的声音即可。
53.这里,至少两类吸声单体可以通过连接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的第一吸声体100。这里,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定。例如,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也可以粘接。当然,第一吸声体100
也可以直接通过注塑方式加工成型,至少两类吸声单体可以为第一吸声体100的不同部分,不同名称便于说明和区分。
54.例如,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可以包括:第一类吸声单体、第二类吸声单体、第三类吸声单体和第四类吸声单体中的至少两类。
55.在本示例中,第一类吸声单体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吸声单体110,第一类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三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吸声单体110具有第一腔体112和第一开孔111,所述第一开孔111和所述第一腔体112连通。
56.至少两个第一吸声单体110的排布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110在第一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110在第二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吸声单体与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相邻设置;如图3和图10所示a1区域的第一吸声单体110;这里,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不同。
57.这里,第一吸声单体110、第一腔体112和第一开孔111与上述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上述关于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的描述同样适用于这里的第一吸声单体110、第一腔体112和第一开孔111,在此不再赘述。
58.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一吸声单体110为l形结构,如图3所示a1区域的第一吸声单体110;所述第一腔体112为l形,如图5所示,以及如图4所示a1区域的第一腔体112;所述第一开孔11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也可以为长方形;当然,第一开孔11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如图3所示。
59.需要注意的是,图4显示为第一吸声体100的腔体102及开孔101区域,图5为对应图4中a1区域的第一腔体112及第一开孔111区域,图4和图5的空间均用于吸收声音。
60.这里,第一吸声单体11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110的数量为6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110的数量为8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110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110形成的l形凹槽内而与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110相邻。
61.这里,第三频率范围的值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三频率范围可以为90hz至244hz。
62.这里,吸声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插入壁体113,所述第一插入壁体113位于至少一个第一腔体112内,所述第一插入壁体113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腔体112对应的第一开孔111处,所述第一插入壁体113的第二端悬空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腔体112内,所述第一插入壁体113用于为从所述第一开孔111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腔体112内的声音提供导向作用。
63.这里,第一插入壁体113、第一腔体112和第一开孔111与上述插入壁体103、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64.作为一示例,如图3所示,第一插入壁体113为方环状结构,第一开孔111的截面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每个第一腔体112内均设置有一个第一插入壁体113。
65.在本示例中,第二类吸声单体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第二吸声单体120,第二类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四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单体120具有第二腔体122和第二开孔121,所述第二开孔121和所述第二腔体122连通。
66.至少两个第二吸声单体120的排布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
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在第三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在第四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在第五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和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在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如图3和图10所示a2区域的第二吸声单体120,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四位置和所述第五位置均不同。
67.这里,第二吸声单体120、第二腔体122和第二开孔121与上述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上述关于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的描述同样适用于这里的第二吸声单体120、第二腔体122和第二开孔121,在此不再赘述。
68.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二吸声单体120为长方体形结构,如图3所示a2区域的第二吸声单体120;所述第二腔体122为长方体形,如图6所示,以及如图4所示a2区域的第二腔体122;所述第二开孔12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也可以为长方形;当然,第二开孔12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如图3所示。
69.需要注意的是,图4显示为第一吸声体100的腔体102及开孔101区域,图6为对应图4中a2区域的第二腔体122及第二开孔121区域,图4和图6的空间均用于吸收声音。
70.这里,第二吸声单体12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的数量为9个,所述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120的数量为3个。
71.这里,第四频率范围的值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四频率范围可以为250hz至490hz。
72.这里,吸声装置可以包括:第二插入壁体123,所述第二插入壁体123位于至少一个第二腔体122内,所述第二插入壁体123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腔体122对应的第二开孔121处,所述第二插入壁体123的第二端悬空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腔体122内,所述第二插入壁体123用于为从所述第二开孔121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腔体122内的声音提供导向作用。
73.这里,第二插入壁体123、第二腔体122和第二开孔121与上述插入壁体103、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74.作为一示例,如图3所示,第二插入壁体123为方环状结构,第二开孔121的截面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每个第二腔体122内均设置有一个第二插入壁体123。
75.在本示例中,第三类吸声单体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第三吸声单体130,第三类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五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三吸声单体130具有第三腔体132和第三开孔131,所述第三开孔131和所述第三腔体132连通。
76.至少两个第三吸声单体130的排布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吸声单体130形成l状结构;如图3和图10所示a3区域的第三吸声单体130。
77.这里,第三吸声单体130、第三腔体132和第三开孔131与上述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上述关于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的描述同样适用于这里的第三吸声单体130、第三腔体132和第三开孔131,在此不再赘述。
78.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三吸声单体130为长方体形结构,如图3所示a3区域的第三吸声单体130;所述第三腔体132为长方体形,如图7所示,以及如图4所示a3区域的第三腔体
132;所述第三开孔13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也可以为长方形,还可以为长方形;当然,第三开孔13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如图3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图4显示为第一吸声体100的腔体102及开孔101区域,图7为对应图4中a3区域的第三腔体132及第三开孔131区域,图4和图7的空间均用于吸收声音。
79.这里,第三吸声单体13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吸声单体130形成l状结构,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在第一方向设置有6个第三吸声单体130,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设置有2个第三吸声单体130。
80.这里,第五频率范围的值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五频率范围可以为515hz至680hz。
81.这里,吸声装置可以包括:第三插入壁体133,所述第三插入壁体133位于至少一个第三腔体132内,所述第三插入壁体133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腔体132对应的第三开孔131处,所述第三插入壁体133的第二端悬空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腔体132内,所述第三插入壁体133用于为从所述第三开孔131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腔体132内的声音提供导向作用。
82.这里,第三插入壁体133、第三腔体132和第三开孔131与上述插入壁体103、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83.作为一示例,如图3所示,第三插入壁体133为方环状结构,截面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三开孔131对应的第三腔体132设置有第三插入壁体133,截面为圆形的第三开孔131对应的第三腔体132没有设置第三插入壁体133。在一应用中,如图3和图7所示,第三类吸声单体包括3个截面为圆形的第三开孔131和4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第三开孔131。
84.在本示例中,第四类吸声单体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第四吸声单体140,第四类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六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四吸声单体140具有第四腔体142和第四开孔141,所述第四开孔141和所述第四腔体142连通。
85.至少两个第四吸声单体140的排布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中的第四吸声单体140形成l状结构;如图3和图10所示a4区域的第四吸声单体140。
86.这里,第四吸声单体140、第四腔体142和第四开孔141与上述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上述关于第一吸声体100、腔体102和开孔101的描述同样适用于这里的第四吸声单体140、第四腔体142和第四开孔141,在此不再赘述。
87.作为一示例,所述第四吸声单体140为长方体形结构,如图3所示a4区域的第四吸声单体140;所述第四腔体142为长方体形,如图8所示,以及如图4所示a4区域的第四腔体142;所述第四开孔14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也可以为长方形,还可以为圆形;当然,第四开孔141的截面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如图3和图10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图4显示为第一吸声体100的腔体102及开孔101区域,图8为对应图4中a4区域的第四腔体142及第四开孔141区域,图4和图8的空间均用于吸收声音。
88.这里,第四吸声单体14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中的第四吸声单体140形成l状结构;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包括:36个第四吸声单体140。
89.这里,第六频率范围的值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六频率范围可以为705hz至1500hz。
90.这里,吸声装置可以包括:第四插入壁体143,所述第四插入壁体143位于至少一个第四腔体142内,所述第四插入壁体143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四腔体142对应的第四开孔141处,所述第四插入壁体143的第二端悬空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四腔体142内,所述第四插入壁体143用于为从所述第四开孔141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四腔体142内的声音提供导向作用。
91.这里,第四插入壁体143、第四腔体142和第四开孔141与上述插入壁体103、腔体102和开孔10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92.作为一示例,如图3所示,第四插入壁体143为方环状结构,截面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四开孔141对应的第四腔体142设置有第四插入壁体143,截面为圆形的第四开孔141对应的第四腔体142没有设置第四插入壁体143。在一应用中,如图3和图8所示,第四类吸声单体包括32个截面为圆形的第四开孔141和4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第四开孔141。
93.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频率范围、所述第四频率范围、所述第五频率范围和所述第六频率范围均不同。
94.在一应用中,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可以包括:第一类吸声单体、第二类吸声单体、第三类吸声单体和第四类吸声单体。第一类吸声单体包括14个第一吸声单体110,其中,第一开孔111的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第二类吸声单体包括14个第二吸声单体120,其中,第二开孔121的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第三类吸声单体包括7个第三吸声单体130,其中,3个截面为圆形的第三开孔131,4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第三开孔131。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包括:36个第四吸声单体140;其中, 32个截面为圆形的第四开孔141和4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第四开孔141。此时,第一吸声体100具有35个截面为圆形的开孔101,36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开孔101,与36个截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开孔101对应的吸声单体的腔体102内设置有插入壁体103。
95.图11为吸声装置的吸声系数曲线图,所述吸声装置的吸声系数平均值大于0.9。
96.这里,吸声装置的吸声系数α计算如下:这里,吸声装置的吸声系数α计算如下:这里,吸声装置的吸声系数α计算如下:这里,吸声装置的吸声系数α计算如下:插入型为第i个吸声单体的阻抗,共有36,即具有插入壁体103的吸声单体。
97.为第i个吸声单体的插入长颈的等效直径;为第i个吸声单体的内腔边长;为第i个吸声单体的插入长颈的深度;为第i个吸声单体的插入长颈的截面积;为第i个吸声单体的内腔截面积;为流体的切变粘滞系数,在15℃下;为定压比热容;、是0阶和2阶贝塞尔函数;v为去除掺入颈部分的内部腔体102体积;非插入型为第x个吸声单体的阻抗,共有35组。
98.,,,
,为相对声阻;表示虚数,为角频率,为声音的频率;为相对声质量; 和分别为声阻常数和声质量常数;为黏滞系数;为空气密度;,和分别为单元的穿孔率、穿孔直径和板厚度;为穿孔常数,可由下式计算:,,是空气的特性阻抗 (为空气密度,为空气中的声速);,为第x个非掺入型吸声单体的空气腔深度,cot()表示余切运算。
99.这里,如图11所示,通过对吸声装置的吸声系数测定, 90hz-10000hz的吸声系数平均值大于0.9,在此频段内具备优异的吸声性能。
100.本技术实施例的吸声装置包括:结构不同的第一吸声体100和第二吸声体200;所述第一吸声体100具有至少两个腔体102,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的第一表面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102中每个腔体102连通的开孔101;所述第二吸声体200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吸声体200覆盖所述开孔101,外部环境的声音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吸声体200从所述开孔101进入所述至少两个腔体102;其中,所述第一吸声体100用于吸收第一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体200用于吸收第二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频率范围和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不同;以便通过不同吸声频率范围的吸声体使吸声装置能够吸收更宽频率范围的声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吸声装置吸声频率的范围。
101.本技术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安装有前述的车辆驾乘室,该车辆驾乘室中设置有前述的吸声装置,通过该吸声装置,使车辆驾乘室具有更佳的驾乘体验。这里的车辆包括货车如箱式货车、拖车、挂车等,家用汽车、商务用车等车辆,车辆可以是燃油车、电动车、或其他新能源车辆等。
10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驾乘室,所述驾乘室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的内表面设置有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装置包括:结构不同的第一吸声体和第二吸声体;所述第一吸声体具有至少两个腔体,所述第一吸声体的第一表面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中每个腔体连通的开孔;所述第二吸声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声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吸声体覆盖所述开孔,外部环境的声音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吸声体从所述开孔进入所述至少两个腔体;其中,所述第一吸声体用于吸收第一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体用于吸收第二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频率范围和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装置包括:插入壁体,所述插入壁体位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的至少一个腔体内,所述插入壁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对应的开孔处,所述插入壁体的第二端悬空位于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内,所述插入壁体用于为从所述开孔进入所述至少一个腔体内的声音提供导向作用;所述插入壁体为环状结构,所述插入壁体的内表面与形成所述开孔的表面满足平齐条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声体包括:至少两类吸声单体,所述至少两类吸声单体用于吸收不同频率范围的声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声体包括:第一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三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吸声单体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第二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二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四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单体具有第二腔体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第三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三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五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三吸声单体具有第三腔体和第三开孔,所述第三开孔和所述第三腔体连通;第四类吸声单体,具有至少两个第四吸声单体,用于吸收第六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四吸声单体具有第四腔体和第四开孔,所述第四开孔和所述第四腔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频率范围、所述第四频率范围、所述第五频率范围和所述第六频率范围均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在第一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在第二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吸声单体与所述第一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满足垂直条件;所述第一吸声单体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腔体为l形,所述第一开孔的截面为正方式形和/或长方形;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的数量为6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的数量为8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一吸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形成的l形凹槽内而与所述第一部分第一吸声单体相邻;其中,所述第三频率范围为90hz至244hz。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
第二吸声单体在第三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在第四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在第五位置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和所述第二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满足垂直条件;所述第二吸声单体为长方体形结构,所述第二腔体为长方体形,所述第二开孔的截面为正方式形和/或长方形;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吸声单体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部分第二吸声单体的数量为9个,所述第三部分第二吸声单体的数量为3个;其中,所述第四频率范围为250hz至490hz。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声单体为长方体形结构,所述第三腔体为长方体形,所述第三开孔的截面为圆形和/或长方形;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中的第三吸声单体形成l状结构,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在第一方向设置有6个第三吸声单体,所述第三类吸声单体在第二方向设置有2个第三吸声单体;其中,所述第五频率范围为515hz至680hz。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吸声单体为长方体形结构,所述第四腔体为长方体形,所述第四开孔的截面为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中的第四吸声单体形成l状结构,所述第四类吸声单体包括:36个第四吸声单体;其中,所述第六频率范围为705hz至1500hz。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驾乘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声体在第一方向的长度为267.5mm,所述第一吸声体在第二方向的长度为230.5mm,所述第一吸声体在第三方向的长度为247mm;所述第二吸声体的材料为多孔材料;所述第二吸声体的吸声频率范围大于等于1500 hz;其中,所述第二吸声体的吸声频率范围为1500 hz 至10000hz。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安装有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车辆驾乘室。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驾乘室及车辆,所述车辆具有驾乘室,所述驾乘室的内表面设置有吸声装置,该吸声装置包括:结构不同的第一吸声体和第二吸声体;所述第一吸声体具有至少两个腔体,所述第一吸声体的第一表面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腔体中每个腔体连通的开孔;所述第二吸声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声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吸声体覆盖所述开孔,外部环境的声音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吸声体从所述开孔进入所述至少两个腔体;其中,所述第一吸声体用于吸收第一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二吸声体用于吸收第二频率范围的声音,所述第一频率范围和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不同。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不同。所述第二频率范围不同。
技术研发人员:
黄森 何海浪 王淼 王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4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