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现状综述

阅读: 评论:0

摘要:全球环境问题伴随着现代工业化步伐迅速产生,危险废物的不断增加,对整个环境生态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甚至对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极大威胁。如果不设法到科学高效的处置方法,进行有效地控制,势必影响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因此就需要针对各种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处理与处置,从而有效降低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现状
引言:
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工业化建设进程迅速提升,这一过程会出现不少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其中有些还是危险废物,在处理这些危险废物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反应,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产物,也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一、危险废物概述
危险废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我们按照当下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划分,可划分为46个大类,一共有467种。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是危险废物的几个很重要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危害,有些会对大气环境有危害,有些会对水环境有危害,还有些会对土壤环境有危害;并且对于这些危害的时间周期而言,有长有短,如果是长期的严重危害,则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根据其产品来源形式和理化性质不同,分为一般工业来源产物和其他特殊社会来源产物。
二、危险废物的危害
(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
危险废弃物被任意放置、存储、不施加科学处理等都会导致环境被污染,会引起严重的污染[1]。危险废物长时间堆放得不到及时处理的话,某些小粒径的、有机的小分子有可能会挥发,一旦与有其它介质反应,有可能会生成有毒的粉尘,或者挥发特殊气味的恶臭气体,甚至进一步腐蚀城市钢铁结构。其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可因泄漏导致排放出剧毒物质,污染附近空气。同时长时间堆放某些危险废物,可能会产生各种渗滤液,有些渗滤液带有腐蚀性或其他有害性,一旦流入或渗透到地表水系统,会危害地下水中的生物,导致对水
国徽制作生态的直接污染,破坏水体生态,从而进一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危险废物可直接进入到人类肌体,并能长期通过人类体内循环的积累而危害人类健康。直接接触危险废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吸入、身体皮肤或其他器官接触危险废物,或吸入被危险废物污染的空气等,从而导致人体受损伤、基因突变甚至致癌等危害。此外,它还可能直接引发人体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等重大恶性事件。
(三)制约可持续发展
由于一些危险废物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及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危害,会进一步损害我国经济事业的持续发展,现阶段日益出现的诸如水污染、土壤化学污染事故等已严重制约我国工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2]
三、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现状
(一)固体废物的现状
目前,对于固体废物的处置,焚烧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根据所处置的固体废物种类不同,对应的焚烧设施有多种形式,如炉排炉配套二燃室、硫化床配套二燃室、回转窑配套二燃室等,其中焚烧技术用得较多的为回转窑配套二燃室,这一技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生产线规模也已从最初的10吨/天演变为更经济的100吨/天。
焚烧法并不能将固体废物完全处置干净,在焚烧的过程中往往还会产生次生危险废物,如焚烧炉渣及焚烧烟气中收集下来的飞灰等,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处理。这就涉及到另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即安全填埋法,当然,除了炉渣、飞灰可进行安全填埋外,其他也有一些危险废物可直接进行填埋。所以,填埋法可单独进行,也可与焚烧法配套进行设计。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当地危险废物的特性等,等离子体熔融、超临界氧化等处置方式逐渐兴起,但从目前情况看,其运营成本的控制还是当下需要不断优化的课题。
对于固体废物而言,最优的处理手段还是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目前也涌现出不少类似无害化处理技术,如水泥窑的协同处置,就是利用一些固体危险废物的特性将之转化为水泥产品,从而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再如,将一些含贵金属污泥中的贵金属通过熔炼技术提取出来,并将熔炼渣制成可直接利用的建筑材料等,都是较好的资源化利用
的例子。大米添加剂
(二)液体危险废物处理现状
在人类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除了会产生一些固体废物,也会产生大量的液体危险废物,这些液体危险废物,可能包含有机物,也可能以无机物的形态存在。典型的就是一些化工废水、电子行业产生的废液以及一些涂料废液等;这些废液有的成份相当复杂,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些有热值,也有些并没有热值。
彩印业务对于液体危险废物,部分通过焚烧的方法处置,其前提是这些危险废物要具有一定的热值。但用得比较广泛的还是综合利用,如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通过精馏的方法提取一些有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液体危险废物的循环利用;利用化学方法也是处理液体危险废物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可针对不同的液体废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中和、合成、裂解、催化等。超临界氧化也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处理方法,其既可以处理液体废物,也可以处理固体废物。
(三)危险废物的源头处理
电动加油泵
危险废物的源头处理,就是尽量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从过程控制层面来讲,包括对危险废物合理回收利用的过程;通过采用危险废物收集新技术,以及危险废物管理监控等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日常安全监督检验,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对环境高危害的材料产品的再使用等。源头控制是整个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过程污染控制体系中最简单、直接、效果最好的控制方式。近些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地区的政府单位和废物处理企业都一直在致力于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不断研究怎么进行变废为宝。例如:我国居民家庭用的废旧镍铅电池材料中,对于含镉铜铅锌元素电池的综合利用情况还有待改进,其利用的比例应要优于当前形势下我国的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现状;再如,澳大利亚政府建议,要修改政府对目前国家的城乡居民垃圾处理方式,在城市居民自发的进行城市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利用上要切实落实,在废弃物回收处置以及再利用上要结合国家的科技进步,国家和政府要推广绿经济的相关政策来支持环保再利用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台湾环保局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例如:建议修改一些陈旧的政策法规,建议政府能够及时出台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对城市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做出一些指导,监督有害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工作。近几年许多化工企业集团,也积极引进国外城市废弃垃圾的综合治理等项目,回收利用国内各类危险废物。
发电机冷却器
四、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
(一)填埋法
填埋法就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至填埋场,当然国家对安全填埋的废物指标有严格的规定,有些危险废物并不能直接填埋,需要进行一些安全处理如稳定、固化等,达到安全填埋指标要求后才可以进行后续填埋处置。填埋法与其他处置方法相比,投资少、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处置危险废物量也大,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填埋法主要分为钢性填埋和柔性填埋两种方式。由于填埋后会产生一定的渗漏液等危害,即使封场后仍需要连续对填埋场进行一定的维护处理,所以填埋法还是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填埋法需要用到大量的土地,而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填埋法必将会被更安全、更科学的其他方法所替代。
(二)焚烧法
对危险废物科学分类并进行无害化焚烧,可以快速实现危险废物的减量化,同时该方法可进行危险废物的热能回收利用,如利用余热蒸汽进行发电、工艺伴热等。当然,其焚烧处
理后的炉渣及飞灰还是需要进一步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安全填埋、资源化利用等。焚烧法在我国当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技术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绝大部分危险废物都可以通过焚烧法处置。但焚烧法投资及运营成本总体较高,在目前危险废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单独利用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并不是最优的处理方式。
(三)化学处理
化学处理主要是利用危险废物的组份特性,通过各种化学反应,改变其原来危害性质,部分或全部转变为无害的或可利用的物质。例如,对于某一化学过程中产生的废酸,我们就可以利用酸碱中和的特性,用碱对其进行中和,生成危害较小或没有危害的盐,再对其进行安全填埋或综合利用等。化学处理最好是针对成份或性质相对单一、且批次数量较大的化学危险废物,如果危险废物成份复杂、数量偏少、来源纷杂,则用化学处理会极大地增加处置成本。
(四)综合利用处理
综合利用处理其实是把危险废物当作资源来进行处置设计的,不但要将危险废物进行无害
化、减量化处理,还要尽量回收其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从而实现部分或全部变废为宝,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当前综合利用的主要对象包括有对废有机溶剂的回收,对废矿物油的回收利用,以及对一些金属及报废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等。当然,针对不同类别的危险废物,也会有不同途径的综合利用方法:废金属液的回收途径目前是通过酸碱中和反应,还可通过氧化还原、焚烧分离、浓缩结晶等分离方式,废有机溶剂液体和废矿物油的回收方式有高温蒸馏、过滤、冷却干燥等,废有机电子产品回收方式则主要体现在机械拆解、破碎、磁选等[3]。其中资源化利用应用较广的如水泥窑协同炉渣处置、含铜污泥的熔炼等。在危险废物再利用的政策实践环节中,不仅需要关注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更需要关注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进行全面排查把关,严格做到分级防治。综合利用方式可以有效达到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目的,是当下最有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之一。
玻璃瓶网

本文发布于:2023-07-30 14:3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85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危险废物   利用   处理   进行   处置   填埋   危害   回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