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阅读: 评论:0

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施工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收缩后浇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结构竖向刚度变化较大、区域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减少温度应力等问题。施工后浇带一些因结构及功能要求不便于设置变形缝以及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的工程,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后浇带的设计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施工,质量控制。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变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的需要,后浇带保留一段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施工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收缩后浇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结构竖向刚度变化较大、区域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减少温度应力等问题.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上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 “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
cd4543成,将后浇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师应考虑以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结构超长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处理超长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解决内外通用的减少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常用的做法之一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裙房之间,也常常使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1、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适当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而建筑又宜设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加伸缩缝间距.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制太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及外墙保温隔热措施,并适当提高外纵墙、楼层纵向梁、屋面纵向梁板等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梁板内设
圆钢矫直机置部分通常筋,同时屋面混凝土采用纤维混凝土或微膨胀混凝土提高抗渗抗裂能力.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要求。地下室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于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纵向配筋,建议纵向受拉钢筋截面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3%
~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小直径密间距,细而密的钢筋分布有利于结构抗裂。
电话控制器当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等问题时.一种办法为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即于混凝土内掺入限制膨胀率为0.02%~0。05%的微膨胀剂。如UEA、UEA-H,同时应与适当位置设置后浇膨胀加强带。另一种办法为,当实际要求不允许留缝或后浇带时,可采用全补偿混凝土。微膨胀剂的掺量较前一方法要高。同时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
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障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和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设置沉降后浇带,应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设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练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根据相关规范计算裙房与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和整体倾斜。在结构设计图纸上,应明确规定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变性要求。卡因是什么制成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出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伸缩缝和后浇带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所以在结构设计时,必要的温度内力及差异沉降计
算仍然需要进行,由此产生的附加应力在结构设计中必须予以考虑。
触摸笔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类型和结构受力情况分析计算确定。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剪力墙洞口上方连梁的跨中或内外剪力墙连接处,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在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于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所引起的结构内力。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可以采取一下方法:1.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桩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1.2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1.3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后浇带的宽度应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后浇带宽度与板、墙厚度有关
一般以700mm1000mm为宜,并且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具体宽度应由设计者根据工程情况和部位及现场情况,本着宜窄不宜宽的原则确定。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m-40m。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结构设计者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多方面对比,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个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一般不宜断开,而应让钢筋连续通过,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浇混凝土前焊接好。但有时工程具体情况无法留设后浇带,也可以允许先施工结构主体,与主体相连较小附属部分可以全跨或部分跨作为施工后浇带进行预留施工,主体完成后再按施工附属部分,要求施工单位对与主体相连的钢筋必须留设,后期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连接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有的工程将后浇带内钢筋全部断开,这时候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100%连接,宜将后浇带曲折布置,而不要沿一条直线布置。连接方式建议首选机械连接或焊接,但要注意施工质量,采用搭接连接时,应注意后浇带宽度要满足按混凝土规范计算的钢筋搭接连接长度。
>高温熔化炉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21:3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7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混凝土   施工   沉降   钢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