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提到的“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一切”就是立足于“以儿童为本”这个理念的,一方面是要基于儿童,从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引领儿童和发展儿童。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形式,而区域环境和材料则是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载体。在观察中,我发现所提供的材料在幼儿的游戏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基于幼儿立场,根据我班幼儿实际情况点,围绕着支持性区域区域环境与材料,进行了调整,在进行总结时发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材料源于幼儿生活”
“材料具有多种形态”
“材料满足幼儿需要”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来分享我们的整改过程。无烟抛光剂
家谱管理系统
一、材料源于幼儿生活 关键词:经验、能力
材料来源于生活,既便于收集投放,同时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满足小班幼儿表现已有经验和获取新经验的需要,因此在第一次整改中,我们除了在园和幼儿共同收集外,还向家长发出倡议,与幼儿一起收集家中的材料,带来班级作为区域材料的补充。
1.生活区——生活能力游戏
火焰检测
结合《指南》中小班年龄目标“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者鞋袜。”我们就发动家长、孩子一起新收集了小时候的衣、裤、袜、鞋等她们小时候的物品,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小朋友可以将衣服折一折、叠一叠,在情境中练习技能,并能拓展到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同时我们也适时地增添了示范、图示等手段帮助孩子从中学习、练习七步洗手法。
2.科学区——自然观察游戏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带来的变化自然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有着天然的喜爱,每次散步他们都会对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兴趣。所以我们第一次尝试选择了一些来自幼儿生活中接触过、有一点经验的自然材料,比如种植类游戏,或是观察植物、树叶、石头 等游戏,意图能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资源进行联系。
二、材料具有多种形态 关键词:开放、多元
孩子们对于一部分材料本身,以及这些材料的使用经验相对缺乏,孩子的创造想象是需要经验的不断累积,同时孩子们更喜欢新颖的、玩法多样的开放性低结构材料,会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1.材料的互动性与层次性问题
一开始游戏材料摆满柜子,但是我观察到材料基本呈现出一种无意呈现的状态。目前大多数小朋友还不能够自己由某种材料联想出多种用途,(幼儿一对一倾听记录)“我看到有很多吸管,可以喝吗?但是我不知道怎么玩!”所以很多摆在柜子上的材料是没有实际用到的,与幼儿的互动性很差,除非是我们进行了引导,“可以用XX试一下。”,所以第一次整改,我们把可能用到的材料摆放在出来,但是有些小朋友也并没有运用起来,依然是简简单单的玩着某种单一材料,没有将多材料进行结合,所以第二次整改,我们是在这基础上引导幼儿在摆弄的同时进行想象,在互动中尝试慢慢能够自主选择并使用这些低结构材料。
比如,印画小鱼后,小鱼会做些什么呢?幼儿回答会吐泡泡,那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由此引导幼儿利用海绵印章或者是瓶盖作为小鱼吐出来的泡泡(帮助产生意识——养成习惯自主选择)
材料与幼儿产生互动的过程中,材料的层次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开始,我们的游戏区中全是全新材料,缺少半成品和完成品的展示。所以在第一次整改中,我们进行了补充,比如美工区在墙面,新增了一块未完成作品的临时摆放区,在生活区放置了小朋友绕毛线和穿小鱼的完成作品和半成品。同时由于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还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不同难度的材料,比如生活区的绕毛线,原本是利用编织器进行穿绕,幼儿难以完成,所以第一次整改中,我们只是放置了不同形状的泡沫板进行缠绕,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小朋友很快就能熟练完成,所以第二次整改时,加入了吸管,在一阶难度上增加了一上一下缠绕的难度,以此来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同样,针对上次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将益智区的“小球转转”进行了二次整改,增添了不同大小孔的托盘以及不同材质的小球,目前收集了塑料小球,接下来再收一些其他材料的。
2.PONXL材料种类和数量问题
(视频)我们在区域观察中发现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会对幼儿的游戏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候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游戏需要。一方面,小班的孩子经验相对缺乏,好模仿等原因她们在区域中往往会选择和同伴相同的材料玩具游戏,另一方面,由于游戏材料在不同游戏中有不同的用途,比如纸杯在美工区有着可绘画、可装饰的作用,在建构区有可搭建的作用,而在益智区又有进行看图对应游戏的作用,所以我们根据班级实际使用情况,调整了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吸管、纸杯、扭扭棒等使用最多的材料,我们进行了适当增添。比如果壳类增添了花生壳的数量,新添了开心果壳等果壳作为丰富;拼搭类游戏我们之前多用木桩块、树枝等,我们也请家长帮忙收集,新增添了麻将块、扑克牌等,可以作为替代和补充。
3.材料摆放的秩序与流动问题
由此,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材料摆放的秩序感和流动性。学前期是幼儿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材料取放的便捷性和有序的整体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通过观察,我发现有部分材料为了整齐美观摆放在盒子里,或者是摆放在较为隐蔽的柜子里,而且由于小班小朋友大部分根本不能够自主地去材料柜寻和选择材料,所以我调整了各个
独立区域内材料柜的整理和摆放,把材料更加开放式的展示出来,更便于幼儿拿取和观察。同时对材料在活动室里的摆放也进行了调整。我们将一些共用的、多用途的材料单独摆放在教室前方的一个柜子里,作为专门的材料收集处,比如树枝、吸管、纸杯、果壳等,便于幼儿拿取并用于任何一个游戏,形成一个非结构材料放置区(没有设定游戏目标和游戏玩法),而这里面的部分材料是与各个区域中的摆放是有同步的,区域内部的就作为低结构材料放置区(不限定玩法,游戏目标有指向但不限定,自主选择空间大),比如美工区的贝壳、树枝等也可以直接在美工区中获取,如果不够可以再去材料收集处获取。
同时我们也初步尝试让材料进行流动,希望能够进行区域“无边界”的经验整合,比如“拼搭小人”游戏,我发现在某一次游戏中有一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与建构区的小朋友玩到了一起,那么我们干脆与建构区进行联动。(幼儿一对一倾听记录)“小人在桥上走过去,然后走到袁满搭的房子里。”
三、材料满足幼儿需要 受话器关键词:兴趣、需要
1.生活区——串珠子
我们一开始就只是用现成的塑料珠子来穿项链,属于单一玩法、封闭式的高结构游戏材料,小朋友玩了一段时间就对这些小珠子失去了兴趣,所以我们将材料多元化,收集了一些树叶、吸管、纸片等低结构材料,并运用压花机、打孔机、剪刀等工具,进行按压、穿线。但是又发现,穿出来的展示效果不明显,鱼线有些细,显得有些隐形,所以我们为游戏增添了情境——穿小鱼。以鱼的身体为基础,各种材料穿过比较明显的扭扭棒,丰富展示效果,幼儿的参与性也提高了。
2.美工区——拼搭小人
“拼搭小人”的游戏一开始范围比较小,在美工区的一侧,用到的材料也只是贝壳、毛球、雪糕棒等材料,第一次整改后,我们把地点放到了教室中间,放大了拼搭范围,也增加了拼搭的材料,比如树枝、卷筒芯、麻将等。第一次整改后,材料多元了,但是幼儿产生了矛盾,谁负责躺在地上摆造型呢?摆造型时怎么保持不动呢?由于大家都想搭,完成作品的时间长度过长,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整改,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扔骰子的环节,根据每个面不同的小人动作摆造型,然后用笔把轮廓画下来再进行拼搭,减少了等待时间。同样,我们又增添了一些低结构材料,树叶、果壳、奶粉罐等,还增添了扑克牌,帮助幼儿能够发挥想象,自己进行多形式的拼搭,并尝试刚才提到的与区域进行联动。
根据上次的点评,我们将益智区的材料展示进行了调整,把高度降低到幼儿可操作的高度,便于幼儿自己拿取。
美甲片目前为止,我们进行了两次比较大变化的整改,但是整改过后的游戏中我发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材料是否适合幼儿,目前的游戏有部分幼儿已经能够熟练进行,那么我的下一步是改变游戏内容,在相同难度上还是提高难度再进行材料变化呢?这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