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查房记录

阅读: 评论:0

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理查房记录表
asmk
科室: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2019 年10月24日
主持人
主查人
日期
2019-10-24
记录人楼梯组合
参加人员:全体护理人员、进修生及实习生
查房内容:1、病种 
2、病人护理问题护理措施讨论情况
3、通过查房解决了哪些护理问题
4、护士长或主管护师指导意见 
5、13项评估表运用于查房中。   
查房目的:1.护理人员了解发病机制
          2.掌握此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                                                                                                                                                                                                                     
患者基本情况防爆电磁线圈
姓名
A
床号
8床
护理级别
特级护理
性别
    男
年龄
55岁
入院时间
201910月16
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  急性肠梗阻
入院前诊疗情况
患者谭瑶,男,55岁,因“摔伤致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5日”于2019年10月1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5日不慎摔倒,右髋部着地,致右髋部剧烈疼痛伴活动受限,不能直立行走,就诊于当地医院,当地医院诊断:股骨颈骨折,于当地医院进行保守,疼痛未见明显缓解。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我科以“股骨颈骨折”收住。患者自发病来,神清、精神差,饮食及睡眠差,二便如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增减。脊柱生理曲度存在,无明显侧弯、后突畸形,各棘突无压痛、叩击痛。双上肢感觉及运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右下肢呈短缩畸形(短缩约1cm)、外旋畸形,右髋关节处轻度肿胀,右髋部压痛及叩击痛阳性,右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下肢皮肤感觉无减退。左下肢运动、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D-dimmer 7.68mg/L,血管超声:左下肢股浅静脉下段血栓,右下肢股浅静脉瓣膜(多处)附壁血栓、左侧大隐静脉增宽。请血管外科会诊后给予抗凝,拟择期行手术,患者于2019年10月20日晚出现腹胀,CT提示肠梗阻,请普外科会诊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肠管排气和灌肠等,患者腹胀缓解不明显,拟行手术+滤器植入术,患者病情重,转我科进一步监护。
【2019年10月21日12:25】
患者入科神清,精神差,自诉腹痛、腹胀,先后泄泻4次,为稀状黄水样便,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查体示:腹部膨隆,触压全腹疼痛,叩击明显鼓音,肠鸣音亢进约10-12次/分。
【2019年10月21日14:08】
患者股骨颈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肠梗阻,拟行手术,病情危重,存在深静脉置管指征,随即给予颈内深静脉置管操作。
【2019年10月22日08:52】
拟今日于局麻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防止血栓脱落致肺栓塞发生。
【2019年10月23日10:40】
患者腹胀较前减轻,昨日已开通肠内营养,未再出现腹胀,夜间睡眠可,二便正常。患者于22日下午行下腔滤器植入术,术后病情稳定,腹胀减轻,考虑肠梗阻为低钾引起,现血钾正常,生命体征稳定,加强营养支持,联系骨科转原科继续。
疾病知识的相关介绍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高危人】
髋部骨折及术后
下肢骨折及术后尤其是术中应用止血带
原发下肢血管疾病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
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
长期卧床患者
【病因】
1.静脉壁损伤:因静脉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导致静脉炎,骨折碎片损伤血管,静脉周围感染病灶等引起静脉壁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栓的形成。
2.血流缓慢:常见于手术、肢体制动、、长期卧床或久坐者。
3.血液高凝状态:肿瘤、产后、长期服用、创伤、术后等病人。
【发病机制】
  DVT形成过程中,先是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内膜局部,释放某些活性物质,同时又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小板堆积逐渐增多,形成许多珊瑚状血小板小梁,使血流减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逐渐增多,纤维蛋白形成及沉积亦随之增多,并网罗血细胞,终成血栓。血栓形成早期,只有起源处附着于血管壁,几乎是漂浮状态,很容易脱落。继而血栓收缩,挤出血清,血栓变为相对干燥、坚实的结构。开始血栓仅是通过纤维蛋白附着于血管壁上,但内膜的内皮纤维细胞迅速入侵,使血栓固定、机化。因为由血栓挤出的血清中有激活的凝血因子及凝血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有新鲜的血凝块沉积于正在机化,甚至已经机化的血栓上,使血栓不断的扩展延伸,最终堵塞静脉管腔。
【分型】
1.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Homan阳性)。
2.中心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
3.混合型:血栓可向上延伸至下腔静脉,向下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成为混合型。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生命。
【临床表现】
1..症状
  (1)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轻,体温升高,大多不超过38.5℃。
  (2)疼痛和压痛
  由于血栓在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产生局部持续性疼痛,如大腿部或腹股沟等区域出现疼痛,并且有压痛。同时由于血液回流障碍,血液淤积,引起胀痛,站立时加重,而卧床休息或抬高患肢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2.体征
  (1)肿胀
  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特点为非凹陷性,一侧肢体肿胀,直立后症状加重。双下肢周长的测量有助于判断肿胀的程度。
  (2)浅静脉曲张
  是继发性代偿反应。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继而引起浅静脉扩张,在体表就能清晰的看到浅静脉处于曲张状态。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特别是髂-股静脉段,可造成明显的下腹部和下肢浅静脉曲张。
  (3)股青肿
  是临床上DVT最严重的类型,主要因为广泛性髂-股静脉闭塞,整个下肢静脉系统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静脉压极高、淤血严重,下肢出现高度水肿,继而出现动脉痉挛,肢体供血不足,即形成股青肿。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患肢皮肤紧张、发亮而呈发绀、起疱、皮温明显下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重,体温多超过39.0℃,易出现休克(大量体液迅速流入肿胀的肢体引起)及下肢湿性坏疽(静脉性坏疽)。
淀粉牙签【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2.彩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DVT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主要是非手术,部分患者仍需手术。
叠衣板
1.非手术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者
急性DVT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紧黏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血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2)抗凝
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正确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
2.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一般不做手术取栓。但对于广泛性髂骨静脉血栓形成伴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者(股青肿),则常需手术取栓。时间以48h内效果最好。手术时间越早,手术取栓越彻底,术后疗效更佳。近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DVT的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可以通过腔内技术进行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来此类患者。
护理诊断措施
护理诊断
1.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1)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禁止热敷、按摩,避免活动幅度过大,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血栓脱落;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改善静脉血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2)加强观察,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颜、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运动情况,下床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3)每日定时测量肢体周径,一般测量髌骨上下10cm和内踝以上15cm的周径,如两侧肢体同一平面的周径差>0.5cm,及时通知医师,警惕有DVT发生的可能。
(4)必要时药物止痛。
2.焦虑:与患者担心效果及预后有关
(1) 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
(2)做好健康宣教,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自理缺陷:与急性期绝对卧床有关
(1)床旁备常用物品,放在病人伸手可及的地方。
(2)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
(3)协助患者进行晨,晚间护理。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期需绝对卧床有关
(1)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
(2)加强营养,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加强翻身频率。
5.潜在并发症:肺栓塞、出血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肺栓塞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咯血、胸闷、心悸、血压下降。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指导病人对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使用软毛刷刷牙;观察大小便颜,有无黑便、血尿等;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
【健康教育】
(1)非手术的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10-14天,患肢垫软枕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暖。
跨栏架(2)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及行静脉输液,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3)注意患肢体温、脉搏及皮肤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效果。
(4)抗凝或溶栓期间,每日按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 抗凝强度(INR)、纤维蛋白原(FIB),检查有无出血倾向,避免外伤。
(5)经静脉使用抗凝、祛聚或溶栓药物时,最好选择患肢远端的静脉。期间应注意有无胸痛、腰痛及憋气等过敏症状,出现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
(6)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可能。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7)说服病人戒烟,以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8)进食低脂肪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9)下床活动后应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避免因弹力绷带包扎过紧而导致局部缺血或肢端水肿加重。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2:3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66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静脉   血栓   患者   下肢   形成   治疗   疼痛   病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