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力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柜。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光伏能源的应用也在日益增加,也因此需要建设更多的户外功率设备,功率设备中的功率器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现有大功率户外产品,通常通过风冷的方式进行散热,机柜吹出的热风向机柜底部输送,经常会出现烘烤底部设置的电缆的问题,从而使电缆载流密度降低,加速绝缘层老化,降低电缆使用寿命。如果在出风口加装隔热部件来隔离电缆,增添的隔离部件在机柜底部又会影响叉车转运机柜时叉齿的叉装位置,从而影响单机柜或多机集成并柜时的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柜,实现散热柜单柜或并柜安装的自由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在叉装结束后可自动恢复挡风功能,避免散热的热风烘烤线缆。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柜,包括
风道腔体、接线腔体和挡风
结构;
5.
所述风道腔体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远离所述散热柜的底部
平面上;所述散热柜的底部平面与地面之间具有通流空间,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底部平面转动连接,所述挡风结构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在受力时靠近所述底部平面转动。
6.可选的,功率器件设置在所述风道腔体内。
7.可选的,所述接线腔体包括配件通口;所述挡风结构在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形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对应的所述底部平面上,所述配件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对应的所述底部平面上。
8.可选的,所述的散热柜,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挡风结构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底部平面连接,所述挡风结构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在受力时以连接结构为轴转动。
9.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转轴杆;所述转轴杆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部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挡风结构上;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受力时以所述转轴杆为轴转动。
10.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一扭力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表面接触,所述扭簧的另一扭力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接触。
11.可选的,所述散热柜还包括磁力模块;所述挡风结构的材料为磁吸材料,所述磁力模块设置在所述挡风结构的至少一端的一侧,所述磁力模块用于提供磁引力;其中,所述挡风结构的至少一端为所述挡风结构靠近所述底部平面转动时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
12.可选的,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磁吸增强部和挡板部;所述磁吸增强部设置在所述挡板部靠近所述磁力模块的一侧,所述磁吸增强部与所述挡板部垂直连接;其中,所述磁吸增
强部的材料为磁吸材料。
13.可选的,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磁吸增强部在所述磁力模块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磁力模块,所述磁吸增强部用于增加磁吸面积,所述挡板部用于在所述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
14.可选的,所述底部平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磁吸增强部以所述连接结构为轴转动时,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磁吸增强部。
15.可选的,所述的散热柜,还包括侧挡风结构;所述侧挡风结构与所述底部平面固定连接,所述侧挡风结构设置在所述挡风结构两端的侧面延伸面上,所述侧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和所述底部平面合围构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用于导流所述出风口热气体。
16.可选的,所述的散热柜,还包括散热风机;
17.所述散热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腔体内;所述散热风机用于提供空气流动动力。
18.可选的,所述散热柜还包括保进风口保护部件,所述风道腔体还包括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底部平面的相对表面上,所述进风口保护部件覆盖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保护部件用于保护所述进风口。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底部平面设置挡风结构,并将挡风结构和底部平面形成转动连接,在挡风结构受到外力时,挡风结构可以双向靠近底部平面转动,从而可以使流通空间贯通,从而在散热柜安装时不影响叉车的叉齿的插入方向,无需特殊在散热柜上设置标识来指导叉装,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并在多机柜并列放置安装时,由于叉装方向灵活没有限制,也提高了散热柜布局安装效率,在散热柜转运或安装结束后叉齿抽出,挡风结构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又恢复自然状态,发挥挡风导流作用,避免热风烘烤机柜底部的线缆。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柜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现有大功率户外产品,主功率器件散热常采用上进风,下出风的通风方式,即冷风从机柜顶部吸入,热风从机柜底部吹出。这就导致机柜底部吹出的热风通过电缆附近的缝隙流入机柜下方的电缆沟槽中,从而烘烤电缆,使得电缆载流密度降低,加速绝缘层老化,
降低电缆使用寿命,存在使用隐患,如果在底部设置挡风隔离结构,在叉车叉装机柜时,挡风隔离结构又会影响叉齿插入方向,从而造成机柜转运不便,影响安装转运效率。
29.有鉴于此,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柜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4,包括风道腔体1、接线腔体6和挡风结构3;
30.风道腔体1包括出风口5,出风口设置于散热柜的底部平面上;散热柜的底部平面与地面之间具有通流空间,挡风结构3与底部平面转动连接,挡风结构3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通流空间,在受力时靠近底部平面转动。
31.具体的,风道腔体1是散热气体流通的通道,风道腔体1由风道隔板合围成一个密闭的腔体,示例性的,风道腔体1可以为桶状腔体,也可以利用散热柜的柜体和风道隔板组合合围成长方体状的腔体。风道腔体1贯穿散热柜,散热柜正常放置时靠近地面的平面为底部平面,底部平面相对的表面为上部平面,示例性的,风道腔体1的进风口4设置在上部平面上,出风口5设置在底部平面上,冷气体通过进风口4进入风道腔体1,对风道腔体1内放置的功率器件进行散热,由出风口5吹出热风。
32.接线腔体6是放置功率器件与外部电缆连接时的配套连接装置或连接线缆的空间。接线腔体6可以由隔板在散热柜的剩余空间内隔离出一定的空间形成,或者确定风道腔体1后,散热柜的剩余空间作为接线腔体6。示例性的,接线腔体6包括配件通口7,配件通口7连通外部,散热柜线缆可以通过配件通口7连接外部电缆。
33.底部平面上可以设置支撑脚8,支撑脚8可以支撑柜体使散热柜和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距离,底部平面与地面之间形成通流空间,有利于出风口5热风吹出。挡风结构3和底部平面之间转动连接,挡风结构3的长度横跨散热柜的底部平面。示例性的,挡风结构3和底部平面之间可以通过铰链结构连接,利用铰链结构使挡风结构3和底部平面形成转动连接。示例性的,挡风结构3可以采用挡板,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下垂直于底部平面,挡风结构3可以将通流空间隔离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内的底部平面上为出风口5,第二空间内可以放置电缆,自然状态是指散热柜正常放置时,挡风结构3由于重力影响的自然下垂状态。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挡风结构3可以对出风口吹出的热风起到导流作用。当挡风结构3受到外力时,挡风结构3靠近底部平面转动,从而可以使流通空间贯通。示例性地,机柜需要转运,从机柜前方叉装时,其中,以图1中左侧示例性的为机柜前方,叉车的叉齿推动下,如图3所示,挡风结构3向底部平面一侧翻转,不影响叉齿的推进,直至叉齿贯穿机柜底部即可顺利叉装转运。转运结束后,叉齿抽出,挡风结构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又恢复垂直状态,发挥导流挡风作用。当从机柜后方叉装时,如图4所示,挡风结构3向底部平面另一侧翻转,不影响叉齿的推进,直至叉齿贯穿机柜底部即可顺利叉装转运。转运结束后,叉齿抽出,挡风结构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又恢复垂直状态,发挥导流挡风作用。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底部平面设置挡风结构,并将挡风结构和底部平面形成转动连接,在挡风结构受到外力时,挡风结构可以双向靠近底部平面转动,从而可以使流通空间贯通,从而在散热柜安装时不影响叉车的叉齿的插入方向,无需特殊在散热柜上设置标识来指导叉装,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并在多机柜并列放置安装时,由于叉装方向灵活没有限制,也提高了散热柜布局安装效率,在散热柜转运或安装结束后叉齿抽出,挡风结构在自
身重力作用下又恢复自然状态,发挥挡风导流作用,避免热风烘烤机柜底部的线缆。
35.可选的,功率器件设置在风道腔体1内。
36.具体的,功率器件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电抗、电容和逆变器等发热较多的器件。继续参见图1,示例性的,在风道腔体中设置第一支撑架14和第二支撑架15,第一支撑架14上可以设置功率密度较大的第一功率器件,例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功率密度较大的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较多,第一支撑架14靠近进风口4设置,利用较快的空气流动可以更好的散热,其中,第一支撑架14可以设置在风道腔体1的内壁上,或平行于风流动的方向设置,降低风力阻力加快空气流通。第一支撑架14上可以设置体积或重量较大的第二功率器件,例如电抗、电容和逆变器等,第二支撑架15靠近出风口5设置,可以利用柜体底部平面结构,对第二功率器件进行支撑。
37.可选的,接线腔体1包括配件通口7;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下隔断通流空间形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出风口5设置在第一空间对应的底部平面上,配件通口7设置在第二空间对应的底部平面上。
38.具体的,接线腔体6的配件通口7设置在底部平面上。配件通口7和出风口5可以并排设置,底部平面设置配件通口7,可以通过柜体底部接入电缆束,避免散热柜两侧线缆庞杂影响散热柜并柜安装。其中,挡风结构在配件通口7和出风口5之间,将配件通口7和出风口5隔离开,其中,配件通口7和出风口5位置中心的连线与挡风结构3相交,挡风结构3的长度横跨散热柜的底部平面。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状态是指散热柜正常放置时,挡风结构3由于重力影响的自然下垂状态。因此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时可以起到导流、隔热和挡风的作用,从而保护配件通口7中穿过的线缆。
39.可选的,散热柜还包括连接结构2,挡风结构3通过连接结构2与底部平面连接,挡风结构3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通流空间,在受力时以连接结构为轴转动。
40.具体的,挡风结构3和底部平面之间通过连接结构2进行连接,示例性的,连接结构2可以为铰链结构,利用铰链结构使挡风结构3和底部平面形成连接,其中连接结构2可以应用多个,来保证挡风结构3和底部平面连接的可靠性。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510、第二连接部520和转轴杆530;转轴杆530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第一连接部510设置在底部平面上,第二连接部520设置在挡风结构上;其中,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在受力时以转轴杆530为轴转动。
42.具体的,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通过转轴杆530形成轴连接,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可以绕轴运动,示例性的,可以在第一连接部510的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套环511,第一套环511的截面和第一连接部510的一边垂直,同样的,第二连接部520设置有多个第二套环521,第二套环521的截面和第二连接部520的一边垂直。转轴杆530穿过第一套环511和第二套环521,因此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形成连接,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可以围绕转轴杆530旋转。示例性的,第一套环511和第二套环521交错穿过转轴杆530,从而形成类似合页的对称结构,第一连接部510的表面和第二连接部520的表面分别设置通孔,可以通过通孔设置安装螺丝将第一连接部510固定在底部平面,将第二连接部520固定在挡风结构3上,从而使挡风结构3在受到与挡风结构3外力时,可以绕转轴杆530旋转,并在无外力时挡风结构3自然下垂起到阻挡热风的效果。
43.继续参见图2,连接结构2还包括扭簧540;扭簧540的一扭力引脚与第一连接部510的表面接触,扭簧540的另一扭力引脚与第二连接部520的表面接触。
44.具体的,扭簧540的主体穿过转轴杆530,扭簧540两端的扭力引脚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的表面,扭簧540两端的扭力引脚保持预设角度,当有外力迫使扭簧增大或减小预设角度时,扭簧540可以提供扭力阻止扭转,在无外力时保持扭簧540的初始状态。在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20的表面可以设置引脚盖体分别与第一连接部510表面、第二连接部520表面形成容纳空间,扭力引脚放置在容纳空间内,利用扭簧提供的扭力使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时,不会被机柜底部出风口5输出的热风吹起,更好的起到隔绝热风的作用,适用于风压较大的场景。同时,在散热柜叉装过程,叉车的叉齿的作用力远大于扭簧540的扭力,因此也不会影响挡风结构3的正常旋转,亦不会影响叉装。
4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散热柜还包括磁力模块9;挡风结构3的材料为磁吸材料,在第一方向上,磁力模块9设置在挡风结构3的至少一端的一侧;磁力模块9用于提供磁引力,其中,挡风结构3的至少一端为挡风结构3靠近底部平面转动时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
46.具体的,磁力模块9可以单独设置在挡风结构3一端的靠近底部平面边缘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支撑脚8上,支撑脚8作为承载结构承载磁力模块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例性的,将磁力模块9设置在支撑脚8上,当磁力模块9设置在挡风结构3一端的一侧时,适当调整挡风结构3横跨底部平面的长度,使挡风结构3的与磁力模块9接触,挡风结构3采用磁吸材料,例如金属板等。在自然状态时,挡风结构3除受自身重力以外,还会受到磁力模块9的磁吸约束,从而进一步保证挡风模块被热风吹起,更好的起到隔绝热风的作用,适用于风压较大的场景。
47.进一步的,将磁力模块9设置在挡风结构3两端的一侧,即挡风结构3两侧对应设置一个磁力模块9,适当调整挡风结构3横跨底部平面的长度,使挡风结构3的两端分别与磁力模块9接触。通过设置两个磁力模块9增大磁吸效果,保持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
4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散热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挡风结构3包括磁吸增强部10和挡板部11;磁吸增强部10设置在挡板部11靠近磁力模块9的一侧,磁吸增强部10与挡板部11垂直连接;其中,磁吸增强部的材料为磁吸材料。
49.具体的,磁吸增强部10与挡板部11垂直连接,可以通过将挡风结构3的一端进行弯折,挡风结构3整体形成类似“l”或“t”型,或者将挡风结构3的两端进行弯折,挡风结构3整体形成类似“c”型或“工”型,其中,被弯折的部分作为为磁吸增强部10,磁吸增强部10的材料可以单独使用磁吸材料。通过适当调整挡板部11的长度,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时,磁吸增强部10与磁力模块9配合,进一步增大磁吸效果,保持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
50.可选的,在自然状态下,磁吸增强部10在磁力模块9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磁力模块9,磁吸增强部10用于增加磁吸面积,挡板部11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通流空间。
51.具体的,磁吸增强部10与磁力模块9的相对位置可以直接相对或相错,在磁力模块9上的垂直投影全部或部分落在磁力模块9上,通过设置挡风结构3的折弯边即磁吸增强部10,增大与磁力模块9配合的作用力,进一步增大磁吸效果,保持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
52.可选的,底部平面设置有凹槽,磁吸增强部以连接结构为轴转动时,凹槽用于容纳磁吸增强部。
53.具体的,从机柜前方或后方叉装时,由于磁吸增强部10的存在,挡风结构的运动轨迹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不影响散热柜结构情况下,需要在底部平面对应位置开设凹槽,当挡风结构3在受外力向设有磁吸增强部10一侧的方向绕轴旋转时,磁吸增强部10可以进入槽内从而避免影响挡风结构3的运动轨迹。
54.继续参见图2-4,散热柜还包括侧挡风结构13;侧挡风结构13与底部平面固定连接,侧挡风结构13分别设置在挡风结构两端的侧面延伸面上,侧挡风结构13、挡风结构3和底部平面合围构成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用于导流出风口5热气体。
55.具体的,侧挡风结构13可以为挡板结构,侧挡风结构13固定连接底部平面上,侧挡风结构13设置在柜体的边缘并且设置在挡风结构3的两端的侧面延伸面上,进一步的,可以以支撑脚为承载体,平移设置在支撑脚的外侧,挡风结构3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与侧挡风结构13、底部平面和地面形成一个导流通道,从而将热风进行单方向导流,无需再次设置导流风道减少占地面积,也降低了安装导流风道的成本。
56.继续参见图1,散热柜还包括散热风机13;散热风机13设置在风道腔体1内;散热风机13用于提供空气流动动力。
57.具体的,在风道腔体1内设置有散热风机13,散热风机13可以靠近进风口4的位置,通过散热风机13的风扇旋转,利用风扇产生风压从而在进风口4吸入冷风,利用冷风对功率器件进行降温,再将热风从机柜底部出风口5吹出,通过空气流动对对功率器件进行降温。
58.可选的,出风口5设置有至少一层过滤网。具体的,通过设置过滤网避免出风口5吹出热风将地面灰尘等污染物吹入风道腔体1,保护柜内器件。
59.继续参见图1,散热柜还包括进风口保护部件16,风道腔体还包括进风口4,进风口4设置于底部平面的相对表面上,进风口保护部件16覆盖进风口4;进风口保护部件16用于保护进风口4。
60.具体的,进风口4采用高防护的顶棚进风,进风口保护部件16覆盖在进风口4,进风口保护部件16包括顶棚,示例性的,顶棚在散热柜的上部表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进风口4,顶棚边缘设置有进风过滤网,进风过滤网与上部表面固定连接,顶棚和过滤网组成保护空间,保护进风口4吸入冷风空气时,杂物进入进入口影响散热柜内功率器件的可靠性。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散热柜,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腔体、接线腔体和挡风结构;所述风道腔体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散热柜的底部平面上;所述散热柜的底部平面与地面之间具有通流空间,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底部平面转动连接,所述挡风结构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在受力时靠近所述底部平面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功率器件设置在所述风道腔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腔体包括配件通口;所述挡风结构在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形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对应的所述底部平面上,所述配件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对应的所述底部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挡风结构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底部平面连接,所述挡风结构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在受力时以连接结构为轴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转轴杆;所述转轴杆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部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挡风结构上;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受力时以所述转轴杆为轴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一扭力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表面接触,所述扭簧的另一扭力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柜还包括磁力模块;所述挡风结构的材料为磁吸材料,所述磁力模块设置在所述挡风结构的至少一端的一侧,所述磁力模块用于提供磁引力;其中,所述挡风结构的至少一端为所述挡风结构靠近所述底部平面转动时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磁吸增强部和挡板部;所述磁吸增强部设置在所述挡板部靠近所述磁力模块的一侧,所述磁吸增强部与所述挡板部垂直连接;其中,所述磁吸增强部的材料为磁吸材料。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磁吸增强部在所述磁力模块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磁力模块,所述磁吸增强部用于增加磁吸面积,所述挡板部用于在所述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平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磁吸增强部以所述连接结构为轴转动时,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磁吸增强部。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挡风结构;所述侧挡风结构与所述底部平面固定连接,所述侧挡风结构设置在所述挡风结构两端的侧面延伸面上,所述侧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和所述底部平面合围构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用于导流所述出风口热气体。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腔体内;所述散热风机用于提供空气流动动力。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柜还包括保进风口保护部件,所述风道腔体还包括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底部平面的相对表面上,所述进风口
保护部件覆盖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保护部件用于保护所述进风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柜。包括风道腔体、接线腔体和挡风结构;所述风道腔体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散热柜的底部平面上;所述散热柜的底部平面与地面之间具有通流空间,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底部平面转动连接,所述挡风结构用于在自然状态下隔断所述通流空间,在受力时靠近所述底部平面转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柜,实现散热柜单柜或并柜安装的自由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在叉装结束后可自动恢复挡风功能,避免散热的热风烘烤线缆。线缆。线缆。
技术研发人员:
龚胜伟 葛向文 姜雨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