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同步测试试卷

阅读: 评论:0

运行网
单元素养等级测评(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种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种密度能反映种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的密度影响不大
解析:种密度能反映种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结构是种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密度明显降低。
2.下图中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
B.t1~t2时,乙、丙种数量的变化是两种相互影响的结果
C.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的K值保持不变
D.t3~t4时,乙种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
解析:t1~t2时,乙、丙两种数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且t2后乙种数量增加,丙种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则两者应为竞争关系,A项错误;t1~t2时,乙、丙种数量变化是两种相互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在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的K值是变化的,C项错误;种数量的增长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D项错误。
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的数量为(D)
A.1.3N0B.1.69N0
C.2.3N0D.5.29N0
解析:在N t=N0λt中,λ代表的是第二年的种数量是第一年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原来的个体数。设第1年的个体数为X1,第二年的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第一年用N0表示,则第三年就是(2.3)2×N0=5.29N0。
4.(2020·山东济南一中高二上期中)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数量时,计算当年种数量与一年前种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
A.前4年该种数量基本不变
B.第4到第8年间种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游戏玩家信息C.第5年调查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D.第8年的种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数量增加,且呈“S”形曲线增长
解析:据图可知,前4年种的λ=1,种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第4到第8年间λ<1,种数量在下降,可能是因为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B正确;第5年λ<1,种数量在减少,说明种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C正确;第8到10年间λ<1,种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数量最少,第10到16年间λ>1,种数量持续增加,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D错误。
5.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A)
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B.该线虫种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在第15~20天内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解析:由题图可知,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在10天后存活率较野生型雄虫的高,A项正确;本题只有该线虫的雄性个体的相关数据,不能确定种的年龄结构,B项错误;在此研究中,只有线虫存活率,没有出生率,C项错误;据图分析,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短,D项错误。
6.下列关于种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D)
A.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用样方法统计种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密度
解析: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草本植物容易辨别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密度,D项错误。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C)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密度时标记物脱落黑碟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
解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会偏大;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英的种密度,数值会偏小;D项为正常计数。
8.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右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C)
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C.图中C点和D点相比,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E点和F点种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A项错误;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项错误;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项正确;F点与E点时对应的种数量相同,但前者种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衰退时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项错误。
9.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D)
万能夹具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图中显示的是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得不出蝌蚪存活率的信息,A项错。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蝌蚪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并不改变,但种密度越大,蝌蚪达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的时间就越长,即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密度呈正相关,蝌蚪生长速率与种密度呈负相关,B、C项错;综合上述分析,种密度越大,则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可能性就越小,D项正确。
10.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的防治,重在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密度
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
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密度
蒸汽减温减压装置
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
解析:蚜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密度,
A项正确;取样时应随机取样,B项错误;样方法只能估算蚜虫的种密度,C项错误;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不会彻底消灭蚜虫,D项错误。
11.如图是种数量特征间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种密度是种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①②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④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密度大微动开关
D.a的含义是决定种密度的大小
解析:种密度是种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①②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项错误;④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密度,C项错误;年龄结构是预测种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故a的含义是预测种密度的变化趋势,D项错误。
12.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根据月龄画成锥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月龄结构的影响。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大的分枝成为优势
B.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数量的增长将呈“S”形
C.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或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措施都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D.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且对苔草施肥后,一段时间内五趾跳鼠的年龄结构类型最接近于稳定型
解析:图中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施肥可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在理想状态下给苔草施肥后,五趾跳鼠可因食物丰盛而呈近“J”形增长,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减少食物和释放天敌均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对苔草施肥后,五趾跳鼠的年龄结构最接近增长型。

本文发布于:2023-07-26 10:2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29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种群   数量   密度   调查   蚜虫   酵母菌   蝌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