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及其动态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阅读: 评论:0

第1章种及其动态
第1节种的数量特征 (1)
第2节种数量的变化 (7)
第3节影响种数量变化的因素 (13)
第一章综合检测 (19)
第1节种的数量特征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种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种密度的调查方法都采用标记重捕法
B.估算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密度的大小
C.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密度将增大
D.性别比例的改变不会影响种密度的大小
,A项错误。种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仅估算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确定种密度的大小,B项错误。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密度将增大,C项正确。性别比例影响种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密度的大小,D项错误。
2.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低温空调
A.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密度时,被标记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降低
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C.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采用样方法调查莎草的种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
:种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降低,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A项不符合题意。两次
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计算出的种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B项不符合
题意。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统计数目偏少,使所得值偏小,C项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调查莎草的种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会导致统计数据偏大,D项不符合题意。
3.下列种的特征中,对种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种密度
耙齿菌
,A项符合题意。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数量变化的趋势,B项不符合题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数量,C项不符合题意。种密度是种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情况,不决定种数量的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4.种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记重捕法等。下列关于动植物种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样方法调查种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 m2,但需随机取样
B.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不一定是植物,而标记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
D.标记重捕法的结果是重捕个体总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
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对种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的样方面积一般是100m2,灌木的样方面积一般是16m2,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一般是1m2,A项正确。标记重捕法的公式:种的总数量=第一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种数量偏大,B项正确,D项错误。样方法调查的对象可以是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C项正确。防霉片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数量,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的数量,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的数量,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的数量,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标记和重捕都很困难,应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项错误。马尾
松是大型裸子植物,若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样方太小,会造成统计结果误差很大,B项错误。统计数据时,要统计位于样方相邻两条边线上的个体,通常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调查蒲公英的数量,不能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C项错误。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的数量,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项正确。
6.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种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
媒体播放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C.一片农田中的全部绿植物
D.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类
属于一个种,A项符合题意。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落,B项不符合题意。一片农田中的全部绿植物与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类都不是同一物种,不属于一个种,C、D两项不符合题意。
7.下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的年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性别比例的目的是,
最终使害虫的种年龄结构变为三图中的类型。
(2)某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某种鱼的产量下降,当地政府通过控制网孔的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该种鱼种的年龄结构将变为三图中的类型。
降低出生率,减少害虫的种密度  C (2)A
8.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
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1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密度与实际种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2)综合2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的性别比例(♀∶♂)为。
(3)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大(2)8∶9 (3)2.5∶1
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小,因此计算所得的平均种密度比实际偏大。(2)根据2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3)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则1hm2有360个洞口,则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能力提升
1.在一片约33 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将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密度( )
A.大于165 只/hm2
B.小于165 只/hm2
C.大于5 只/hm2
D.小于5 只/hm2
=第一次捕获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数量÷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数量=25×33÷5=165(只)。种密度=165÷33=5(只/hm2);由于将较重的铁环套在第一次捕获的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会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使其容易被捕捉到,故第二次捕获的33只大山雀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该数值是偏大的,导致求出的数值偏小,因此实际数值应略大一些。
2.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甲国家中,幼年人口数量远多于老年人口,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国家中,幼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适中,因此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3.下图表示种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死亡率,乙为出生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通常都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期
D.种密度是种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等
牙模
,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A项错误。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密度,B项正确。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通常都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期,C项正确。种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等,D项正确。
4.种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密度是种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样方法常用于对植物种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株。(2)图乙表示某区域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若选取3个合适
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密度为株/m2。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
(2)(n1+n2+n3)/(3S0)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某一个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个体。由题图可知,记录的数目应是8株。(2)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密度的估算值=3个样方种密度的平均值
=(n1+n2+n3)/(3S0)(株/m2)。
5.下图中甲为种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结构类型,乙为种的三种存活曲线(表示种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zigbee组网
(1)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渔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的年龄结构出现图甲中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
(2)若图乙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殖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养殖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殖场经营不好的原因:养殖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幼年个体大量死亡;养殖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老年个体积压。

本文发布于:2023-07-26 10:2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2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种群   调查   密度   标记   个体   数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