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 -
工 程 技 术
0 前言
房屋建筑的建设施工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房屋建筑的建设施工中涉及诸多的环节与工艺,为确保房屋建筑的建设质量需要积极从各个层面入手狠抓建设施工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与土石方作业是房屋建筑建设施工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其占据着房屋建筑建设施工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应当积极对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与土石方作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来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与土石方作业的施工质量。 1 房屋建筑建设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1 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前的准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高质量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拌制
中需要对所使用的水泥、粗骨料、细骨料等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查,确保所使用材料的质量。对于混凝土的配合比、水灰比需要进行相应的试验用以确保拌和后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坍落度。每班需要进行至少两次检查,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测量值为准,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施工缝以及后浇带的处理施工技术方案进行相应的检查确保相关规范符合设计要求。为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需要做好混凝土的运输工作,用以保障混凝土浇筑时能够连续浇筑和浇筑后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加强对于混凝土的运输管理确保混凝土运输至浇筑地点后其坍落度仍能够满足浇筑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各模板进行检查清理,避免模板表面存在异物,确保混凝土浇筑时不会出现表面粘模、麻面等的缺陷,浇筑前需要对木模板进行浇水润湿用以避免出现木模板吸水黏结或是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或是掉角等缺陷。
1.2 混凝土浇筑时处理措施
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浇筑的速度,降低混凝土浇筑时因浇筑速度过快而在大体积混凝土钢筋的上面及墙与板、梁与柱的交界处出现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现代房屋建筑施工中主要采用的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应当尽量控制好浇筑的温度,避免混凝土在固化时因所产生的温度应力而造成的裂缝。一般来说,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越低则越有利于降低混凝土固化过程中的内外温差。为确保施工质量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浇筑的温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浇筑温度应控制在
35℃以下,通过制定合理的浇筑方案及选择合理的浇筑时间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混凝土浇筑后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以此来控制表面裂缝的产生,尤其是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应当做好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的表面覆盖,通过采取保温、保湿养护等措施来减少大体积混凝土与寒冷空气的直接接触用以降低混凝土升温阶段的内外温差,避免表面裂缝的产生确保水泥能够顺利水化。
1.3 混凝土浇筑时的注意事项
混凝土浇筑需要注意控制好浇筑的均匀度,避免因浇筑不均匀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当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大体积混凝土单层浇筑高度应当控制在2m 以内,竖向结构应当控制在3m 以内,在将单层浇筑量控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后需要确保在混凝土浇筑时进行连续浇筑,对于大体积混凝土中的板、墙、柱连成一体的梁进行浇筑时,应当在墙、柱浇筑完毕后的1h~1.5h 后再进行梁或板的浇筑。此时,应当对梁和板进行同时浇筑。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当注意做好钢筋骨架的保护,避免浇筑时因不慎碰撞造成墙、柱钢筋产生位移,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浇筑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当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同时对于浇筑后的混凝土需要及时地进行振捣用以消除混凝土中的气泡,振捣应当持续到混凝土中没有气泡冒出为止,振捣过程中需要及时对振捣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振捣后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振捣密实度,振捣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振捣棒避免其碰触钢筋,以免造成钢筋的移位,在使用振捣棒的过程中应当掌握正确的振捣方法,控制振捣的时间。在混凝土施工过程
中,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浇筑地点随机的留取标准的养护试件,其留取的数值应符合要求。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其受周边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冬季或是夏季极端温度条件下,需要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施工质量。在冬季施工时需要注意进行保暖,可以采用蓄热法来确保冬季低温条件下能够满足施工温度,在混凝土周边不需要特殊加热设备或是加热设施时使用,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经济性。在冬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若蓄热法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时则需要采取其他的方法来进行保温施工,通过在施工项目搭建保温棚,并在其中加装炉子等加热设备用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营造一个较为良好的施工温度环境。在采用蓄热法进行冬季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时,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考虑对水
三相电机保护器
房屋建筑混凝土和土方施工技术要点
王根喜
(内蒙古鑫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兴安盟 137713)
摘 要:房屋建筑是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房屋建筑质量将能够为民众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做好监督与管理,从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工艺
pvc绝缘材料
等多个环节、多个层面入手共同确保房屋建筑的建设质量。在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与土石方作业占据了房屋建筑施工总量的近80%,上述两个方向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的建设质量。本文将在分析混凝土浇筑与土石方作业特点的基础上对混凝土浇筑与土石方作业中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阐述。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土石方;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志码:A
- 80 -
工 程 技 术
1 工程概述
某水库临城建设,位于两河流汇流处,坐落在某县西南方,距离京广铁路和京深高速公路不足20km,库容量1.7亿m 3。该水库主要起到防洪抗灾的作用,辅以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水库主要建筑包括拦河坝、溢洪道、水电站、泄洪洞及尾渠,水库拦河坝坝顶标高133m,防浪墙顶高程134m,大坝最高填筑高度33m,坝体总长1428m。
xxx0123
2 施工机械的选择及配备数量
拦河坝坝坡拟采用沙砾材料进行填筑,采用挖掘机装填料,自卸汽车进行运输,用推土机推平,振动碾进行压实。
2.1 挖掘机和自卸汽车的配置
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用1.2m 3
反铲挖掘机,爬坡能力35°,铲斗挖掘力180kN。按本工程施工进度计算:高峰期需
要每天完成近5000m 3
,土方施工应该考虑两班作业,因此需配备4台容量为1.2m 3挖掘机。根据施工计划要求土方调配
距离不超过2.5km,需用30辆15t 自卸汽车进行运输。
2.2 振动碾的选择及配备数量led生产
高压水冲
根据要求填筑压实要求,本工程选用LT220B 型自行式振动碾,工作重量18t 以上,振动轮宽度2298m,行驶速度:0km/h~11km/h。施工时,有效压实宽度为振轮宽度与搭接宽度之差,即2.298m-
0.5m=1.798m,根据施工进度的总体安排日填筑量为每天3401m 3,填筑工程安排两班连续施工,故选用两台振动碾即可满足填筑的需要。
3 填筑施工工艺
3.1 碾压试验
在进行填筑前为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参数,指导大面积施工,首先需要进行碾压试验。当填料在开采时的天然含水率并不能满足现场碾压时对含水率的要求时,需要进行调整。还有一些参数,如填筑时最适宜的松铺厚度、碾压遍数、压实方法等都需要在碾压试验中确定。
浅谈水库拦河坝填筑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曹 龙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第二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摘 要:拦河坝填筑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水库的运营安全和质量,拦河坝填筑施工工艺包括填料的开采与运输,铺料,平料,洒水,压实等工序,具体要根据施工区域的环境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组织的设计,包括劳动力配置,施工机械选择,施工方案制定等。本文结合实例对拦河坝填筑施
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阐述,意在抛砖引玉,给类似工程做借鉴。关键词:拦河坝;填筑;施工工艺;施工机械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志码:A
的加热,当水加热不能够满足条件时方可考虑对骨料的加热。为防止出现混凝土“假凝”的现象,水的加热极限温度不应超过80℃,此时如若不能满足条件可考虑继续加热,但此时必须与砂石混合搅拌。在采用蓄热法进行施工时,为确保蓄热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外界的温度变化情况,并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混凝土的预养程度与保温方案,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进行施工时所添加的防冻剂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选择并控制好添加量,并在冷冻剂使用的过程中确保冷却的等效龄期与所选择的预养程度相等,负温法施工技术也是一种在冬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采用较多的施工技术,需要结合负温法施工技术的施工特点科学合理地控制施工进程,确保施工质量。在完成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后需要积极做好后期养护,在保持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减少混凝土的温差,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
2 做好土石方工程施工
土石方工程施工量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占据着较大的比
重,在土石方工程施工前需要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工程项目定位、放线、设置基准点桩基水平点桩等几个方面入
手做好土石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土方开挖时,要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在用机械进行开挖时,应对基底标高以上150mm~300mm 厚的土层,采用人工清除的方式,避免超挖现象的出现;在开挖过程中,要经常监测与核对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并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支护,确保土石方工程安全、高效地进行。
存车牌结语
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和土石方施工占据着工程项目施工总量的近80%,在施工中应当积极做好混凝土施工和土石方施工质量的把控,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统旺.浅谈房屋建筑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5(10):140.
[2]何武英.浅谈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土方施工技术[J].福建建材,2016(1):70-71.
[3]刘省.房屋建筑中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