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发生器以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以及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采用蒸汽烹饪的烹饪设备,例如蒸箱,大多使用的是锅炉煮水式蒸汽发生器。通常,锅炉煮水式蒸汽发生器包括煮水室和位于煮水室内的加热件,加热件供热以使煮水室内生成蒸汽。锅炉煮水式蒸汽发生器体积大,在烹饪设备上占用的空间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体积小的蒸汽发生器以及烹饪设备。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
5.水管,所述水管包括蒸发段以及与所述蒸发段连通的过热段,所述过热段位于所述蒸发段沿蒸汽流动方向的下游,所述过热段能够隔绝来自所述蒸发段的水液,所述蒸发段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过热段的最小内径;
6.设置于所述水管外部的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能够给所述蒸发段供热以使得所述蒸发段内产生蒸汽,且所述加热结构能够给所述过热段供热。
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过热段的进口端高于所述蒸发段的最高部位。
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蒸发段和所述过热段均为直管结构,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过热段的高度高于所述蒸发段的高度。
9.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水管包括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密封连接所述蒸发段的出口端和所述过热段的进口端;
10.所述连接段、所述蒸发段和所述过热段共同构成一体成型结构;或,所述连接段为挠性结构。
1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水管呈平面曲饶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呈平面曲饶结构,所述水管和所述加热结构叠置。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加热结构为管状,所述加热结构包括弯曲段和沿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直行段,多个所述直行段间隔设置,所述弯曲段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行段。
1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弯曲段的曲率半径在9mm~15mm之间。
1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导热结构,所述蒸发段、所述过热段和所述加热结构均嵌设于所述导热结构上。
1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热结构构造为:在所述蒸发段、所述过热段和所述加热结构上由液态金属压铸成型的压铸件。
1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蒸发段、所述过热段和所述加热结构夹设于两个所述导热结构之间。
1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于所述蒸发段的
最低位置处。
1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排水泵,所述排水泵用于抽出所述排水管内的水液。
19.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与所述加热结构电性连接的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能够复位或关断,以使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温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20.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包括:
21.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
22.烹饪箱,所述烹饪箱形成有烹饪腔,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于所述烹饪箱的周向侧壁上,所述过热段的出口端与所述烹饪腔连通。
2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烹饪设备包括:
24.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当前温度;
25.供水泵,与所述蒸发段的进口端连接;
26.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控制所述供水泵的通断比。
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水液从蒸发段的进口端进入蒸发段内,蒸发段内的水液受热生成蒸汽,蒸发段持续受热,蒸发段内产生饱和蒸汽,饱和蒸汽的温度不变,例如在一个大气压下,蒸发段内水液和饱和蒸汽的温度维持在100℃;蒸发段内生成的蒸汽能够进入过热段内,蒸发段内的水液不能进入过热段内,过热段内的蒸汽受热温度上升成为过热蒸汽,例如,过热蒸汽的温度高于100℃,过热蒸汽从过热段的出口端排出。这样,可以用来自过热段的过热蒸汽蒸煮食物,以便食物快速蒸熟。采用水管生成蒸汽和过热蒸汽,蒸汽发生器的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少。通过设置蒸发段和过热段达到汽水分离的效果,由于水液不会进入过热段内,因此,水液中的钙、镁离子主要在蒸发段内生成水垢,而不会进入过热段内,过热段内水垢非常少,甚至过热段内没有水垢。蒸发段的内径较大,也就是说,蒸发段可供水垢附着的内表面积较大,这样,蒸发段在工作寿命周期内可容纳的水垢量变大,在较长的使用时长和较多的使用频次以后,水垢才会影响蒸发段的使用可靠性,因此,提高了蒸汽发生器耐水垢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清洗蒸发段的次数,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过热段的内径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增加蒸汽发生器的总体尺寸,使得蒸汽发生器在提高耐水垢寿命的前提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小尺寸,还便于蒸汽、过热蒸汽等以较快的速度排出。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导热结构、温度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图中虚线箭头所示方向为蒸汽的流动方向;
31.图4为图3中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水管10;蒸发段11;过热段12;连接段13;加热结构20;弯曲段21;直行段22;导热结
构30;排水管40;排水泵50;温度控制器60;温度传感器200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高度方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蒸汽发生器和烹饪设备正常使用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例如,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请参阅图1~图4,蒸汽发生器包括水管10以及设置于水管10外部的加热结构20,水管10包括蒸发段11以及与蒸发段11连通的过热段12,过热段12位于沿蒸汽流动方向的下游,过热段12能够隔绝来自蒸发段11的水液,蒸发段11的最小内径大于过热段12的最小内径;加热结构20能够给蒸发段11供热以使得蒸发段11内产生蒸汽,且加热结构20能够给过热段12供热。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水液从蒸发段11的进口端进入蒸发段11内,蒸发段11内的水液受热生成蒸汽,蒸发段11持续受热,蒸发段11内产生饱和蒸汽,饱和蒸汽的温度不变,例如在一个大气压下,蒸发段11内水液和饱和蒸汽的温度维持在100℃;蒸发段11内生成的蒸汽能够进入过热段12内,蒸发段11内的水液不能进入过热段12内,过热段12内的蒸汽受热温度上升成为过热蒸汽,例如,过热蒸汽的温度高于100℃,过热蒸汽从过热段12的出口端排出。这样,可以用来自过热段12的过热蒸汽蒸煮食物,以便食物快速蒸熟。
39.采用水管10生成蒸汽和过热蒸汽,蒸汽发生器的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少。通过设置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达到汽水分离的效果,由于水液不会进入过热段12内,因此,水液中的钙、镁离子主要在蒸发段11内生成水垢,而不会进入过热段12内,过热段12内水垢非常少,甚至过热段12内没有水垢。蒸发段11的内径较大,也就是说,蒸发段11可供水垢附着的内表面积较大,这样,蒸发段11在工作寿命周期内可容纳的水垢量变大,在较长的使用时长和较多的使用频次以后,水垢才会影响蒸发段11的使用可靠性,因此,提高了蒸汽发生器耐水垢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清洗蒸发段11的次数,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过热段12的内径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增加蒸汽发生器的总体尺寸,使得蒸汽发生器在提高耐水垢寿命的前提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小尺寸,还便于蒸汽、过热蒸汽等以较快的速度排出。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适用于家用电器,尤其适用于烹饪设备,例如蒸箱、蒸烤箱或微蒸烤一体机等等。以烹饪设备为例,烹饪设备包括本技术任一实施例中的蒸汽发生器以及烹饪箱,烹饪箱形成有烹饪腔,蒸汽发生器设置于烹饪箱的周向侧壁上,过热段12的出口端与烹饪腔连通。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从过热段12的出口端喷出的蒸汽和过热蒸汽进入烹饪腔内,用于蒸熟烹饪腔内的食物。
4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烹饪设备包括供水泵、控制器以及设置于蒸汽发生器上的温度传感器200,温度传感器200用于检测蒸汽发生器的当前温度,供水泵与蒸发段11的
进口端连接;控制器配置为根据当前温度控制供水泵的通断比。水液经由供水泵送入蒸发段11内,加热结构20给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供热,使得蒸发段11内生成蒸汽,使过热段12内的蒸汽温度升高生成过热蒸汽。温度传感器200检测蒸汽发生器的当前温度,并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当前温度来控制供水泵的通断比,进而调整水液的流量,使蒸汽发生器的温度维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43.需要说明的是,供水泵的通断比是指供水泵断开时长与运行时长的百分比。
44.温度传感器200包括但不限于负温度系数(ntc,nega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热敏电阻,ntc是指随温度上升电阻呈指数关系减小、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材料。
45.为了更好地控制蒸汽发生器工作,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蒸汽发生器包括与加热结构20电性连接的温度控制器60,温度控制器60能够复位或关断,以使蒸汽发生器的温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蒸汽发生器工作过程中,若水管10无水,例如,供水泵停止供水等特殊情况,导致蒸汽发生器当前温度异常升高,温度控制器60温度超出熔断温度后,温度控制器60关断,供热电路关断,加热结构20不再加热,蒸汽发生器温度开始下降,对蒸汽发生器及整机进行保护;在水管10恢复供水,例如供水泵恢复泵送水液的情况下,当温度下降至复位温度后,温度控制器60复位,供热电路导通,加热结构20加热,使得蒸汽发生器升温。这样,使得蒸汽发生器的温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46.温度控制器60的具体型号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温度控制器60采用250℃型号。
47.过热段12能够隔绝来自蒸发段11的水液的具体方式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过热段12的进口端高于蒸发段11的最高部位。如此,蒸发段11内的水液难以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过热段12的进口端,从而保证过热段12能够隔绝来自蒸发段11的水液。
48.过热段12和蒸发段11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均为直管结构,在蒸汽发生器的高度方向上,过热段12的高度高于蒸发段11的高度。一方面,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成本低。另一方面,确保蒸发段11内的水液不会进入过热段12内。
49.为便于连接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水管10包括连接段13,连接段13密封连接蒸发段11的出口端和过热段12的进口端。如此,蒸发段11内的蒸汽能够通过连接段13进入过热段12内。
50.一实施例中,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共同构成一体成型结构。如此,能够保证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之间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51.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的具体材质不限,示例性的,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均为不锈钢材质,尤其是采用食品级及以上级别的不锈钢材料。
52.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一体成型的具体工艺不限,示例性的,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通过冷拔或挤压等等工艺形成一体成型的无缝管。
53.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连接段13为挠性结构。也就是说,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为分立成型结构,连接段13、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分开制造,再装配成型,制造难度和装配难度都较低。示例性的,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可以为不锈钢材质,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作为直管,管径易控制,容易生产。连接段13为挠性结构,这样,不仅便于弯折连
接段13,还便于降低连接段13与蒸发段11、过热段12之间的装配难度。
54.连接段13的具体材质不限,例如连接段13采用硅胶材质,具体的,采用食品级及以上级别的硅胶材料。蒸发段11的出口端和过热段12的进口端均能够可恢复地撑开连接段13的两端开口,从而,使得连接段13的开口处与蒸发段11的出口端之间密封连接、以及连接段13的开口处与过热段12的出口端之间密封连接。
55.连接段13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连接段13的过流面积即横截面积从靠近蒸发段11的一端向靠近过热段12的一端逐渐减小。换句话说,连接段13的过流面积沿蒸汽的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如此,便于蒸发段11内的蒸汽快速进入过热段12内。
5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水管10呈平面曲饶结构,加热结构20呈平面曲饶结构,水管10和加热结构20叠置。如此,通过分层布局水管10和加热结构20,以便蒸汽发生器呈扁平状,便于在各个方向上控制蒸汽发生器的尺寸,以便蒸汽发生器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尺寸更小,节约蒸汽发生器在烹饪设备上的安装空间,以便烹饪设备的尺寸能够更小,满足用户需求。
57.加热结构20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加热结构20为管状,加热结构20包括弯曲段21和沿蒸汽发生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直行段22,多个直行段22间隔设置,弯曲段21连接相邻的两个直行段22。如此,加热结构20的结构形式简单,便于制造,成本低。
58.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加热结构20为电加热的管状结构。
59.一实施例中,弯曲段21的曲率半径在9mm~15mm。例如,弯曲段21的曲率半径为9mm、9.5mm、10mm、12mm、13mm或15mm等等。如此,一方面便于控制加热结构20的制造难度,另一方面,便于控制加热结构20的尺寸大小,从而在保证加热结构20尺寸较小的条件下,便于制造。
60.加热结构20的管径不限,示例性的,加热结构20的外直径为6.6mm或8mm。如此,既能保证加热结构20能够很好地供热,又避免加热结构20体积过大。
61.加热结构20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四个直行段22间隔设置,弯曲段21连接相邻的两个直行段22。也就是说,加热结构20大致呈m形,加热结构20的首端和末端均为接电端,加热结构20的首端和末端均可以呈弯曲状。
62.蒸发段11的具体管径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蒸发段11的外直径在15mm~20mm之间。示例性的,蒸发段11的外直径为15mm、15.5mm、16mm、17mm、18mm、19mm或20mm等等。这样,不仅能有效控制蒸发段11的耐水垢寿命,还便于采用除垢剂如食品级柠檬酸清洗蒸发段11的内表面。
63.蒸发段11的壁厚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蒸发段11的壁厚在1mm~2mm之间。如此,既能保证蒸发段11的结构强度,又便于热能传递进入蒸发段11内。
64.过热段12的具体管径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过热段12的外直径在5mm~8mm之间。示例性的,过热段12的外直径为5mm、5.5mm、6mm、6.5mm、7mm或8mm等等。这样,便于控制蒸汽发生器的尺寸。
65.过热段12的壁厚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过热段12的壁厚在1mm~2mm之间。如此,既能保证过热段12的结构强度,又便于热能传递进入过热段12内。
66.水管10的总长度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水管10的总长度在70mm~100mm之间。示例性的,水管10的总长度为70mm、80mm、90mm或100mm等等。这样,既能生成足够多的蒸汽、过热蒸汽,又能保证蒸汽发生器整体尺寸较小。
67.为便于加热结构20的热能更好地传递至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上,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蒸汽发生器包括导热结构30,蒸发段11、过热段12和加热结构20均嵌设于导热结构30上。导热结构30能够填充蒸发段11与加热结构20之间的间隙、过热段12与加热结构20之间的间隙,导热结构30的热传导性能高于空气,且与蒸发段11、过热段12、加热结构20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加热结构20生成的热能通过导热结构30传递至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上,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68.导热结构30采用热传导性能较好的材料,具体材质不限,示例性的,导热结构30可以为导热性能好的非金属材料或金属材料,例如,导热结构30为铝材。
6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导热结构30构造为:在蒸发段11、过热段12和加热结构20上由液态金属压铸成型的压铸件。也就是说,蒸发段11、过热段12和加热结构20均放置于压铸型腔内,液态金属进入压铸型腔内,经压铸成型形成导热结构30,如此,导热结构30能够充分填充蒸发段11与加热结构20之间的间隙、过热段12与加热结构20之间的间隙。一方面,压铸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导热结构30为压铸成型结构,自身密度更大,导热性能更好。另一方面,压铸工艺便于蒸发段11、过热段12、加热结构20和导热结构30固结成为一个整体,接触面积更大。
70.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平行设置,蒸发段11和过热段12均与直行段22垂直。这样,便于在压铸型腔内设置蒸发段11、过热段12和直行段22,操作简单。
71.示例性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液态金属为铝材,例如,型号为adc12的铝材。通过压铸铝材形成导热结构30。
72.导热结构3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示例性地,导热结构30的数量为两个,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蒸发段11、过热段12和加热结构20夹设于两个导热结构30之间。如此,热量能够聚集在两个导热结构30之间,便于热能传递,进一步提高热能利用率。
73.导热结构30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导热结构30大致呈平板状。
74.由于导热结构30各个区域的温度更加均衡,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温度传感器200设置于导热结构30上,温度传感器200检测导热结构30的温度。
75.蒸发段11、过热段12和加热结构20夹设于两个导热结构30之间,蒸发段11、过热段12和加热结构20嵌设于导热结构30内。如此,便于在导热结构30的外表面上设置其他结构,例如温度控制器60等等。
76.为了便于排出蒸发段11内积留的水液,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蒸汽发生器包括排水管40,排水管40连接于蒸发段11的最低位置处。如此,便于蒸发段11内积留的水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排出蒸发段11。例如,在蒸汽发生器工作结束后,蒸发段11内易积留未蒸发的水液或蒸汽冷凝后产生的水液,排出蒸发段11内积留的水液,进一步保证蒸汽发生器的卫生安全。
77.为了进一步更为彻底地排净蒸发段11内积留的水液,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蒸汽发生器包括排水泵50,排水泵50用于抽出排水管40内的水液。利用抽水泵更彻底地排净排水管40内的水液,例如,在蒸汽发生器每次工作结束后将水管10和排水管40内剩余的水液及时排出,进一步避免水液在水管10和排水管40内积留,从而进一步避免水管10和排水管40内生成和/或附着水垢,防止水垢堵塞水管10和排水管40,延长了蒸汽发生器的清洗周期,给用户带来了极佳的使用体验。排水泵50包括但不限电磁泵等等。
78.一些实施例中,烹饪设备包括用于承接排水管40排出的废水的废水盒。
79.为了进一步使得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紧凑,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水管10和加热结构20均呈平面曲饶结构,水管10和加热结构20叠置,排水管40大致在水管10所在的平面内。如此,通过合理的管路布局,以使蒸汽发生器结构更加紧凑,整体呈扁平状。
80.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8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管(10),所述水管(10)包括蒸发段(11)以及与所述蒸发段(11)连通的过热段(12),所述过热段(12)位于所述蒸发段(11)沿蒸汽流动方向的下游,所述过热段(12)能够隔绝来自所述蒸发段(11)的水液,所述蒸发段(11)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过热段(12)的最小内径;设置于所述水管(10)外部的加热结构(20),所述加热结构(20)能够给所述蒸发段(11)供热以使得所述蒸发段(11)内产生蒸汽,且所述加热结构(20)能够给所述过热段(12)供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段(12)的进口端高于所述蒸发段(11)的最高部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11)和所述过热段(12)均为直管结构,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过热段(12)的高度高于所述蒸发段(11)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0)包括连接段(13),所述连接段(13)密封连接所述蒸发段(11)的出口端和所述过热段(12)的进口端;所述连接段(13)、所述蒸发段(11)和所述过热段(12)共同构成一体成型结构;或,所述连接段(13)为挠性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0)呈平面曲饶结构,所述加热结构(20)呈平面曲饶结构,所述水管(10)和所述加热结构(20)叠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结构(20)为管状,所述加热结构(20)包括弯曲段(21)和沿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直行段(22),多个所述直行段(22)间隔设置,所述弯曲段(21)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行段(2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21)的曲率半径在9mm~15mm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导热结构(30),所述蒸发段(11)、所述过热段(12)和所述加热结构(20)均嵌设于所述导热结构(30)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结构(30)构造为:在所述蒸发段(11)、所述过热段(12)和所述加热结构(20)上由液态金属压铸成型的压铸件。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11)、所述过热段(12)和所述加热结构(20)夹设于两个所述导热结构(30)之间。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排水管(40),所述排水管(40)连接于所述蒸发段(11)的最低位置处。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排水泵(50),所述排水泵(50)用于抽出所述排水管(40)内的水液。13.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与所述加热结构(20)电性连接的温度控制器(60),所述温度控制器(60)能够复位或关断,以使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温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14.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
烹饪箱,所述烹饪箱形成有烹饪腔,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于所述烹饪箱的周向侧壁上,所述过热段(12)的出口端与所述烹饪腔连通。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上的温度传感器(200),所述温度传感器(200)用于检测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当前温度;供水泵,与所述蒸发段(11)的进口端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控制所述供水泵的通断比。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以及烹饪设备,蒸汽发生器包括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水管外部的加热结构,所述水管包括蒸发段以及与所述蒸发段连通的过热段,所述过热段位于所述蒸发段沿蒸汽流动方向的下游,所述过热段能够隔绝来自所述蒸发段的水液,所述蒸发段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过热段的最小内径;所述加热结构能够给所述蒸发段供热以使得所述蒸发段内产生蒸汽,且所述加热结构能够给所述过热段供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体积较小,耐水垢寿命较长。耐水垢寿命较长。耐水垢寿命较长。


技术研发人员:

沈志豪 赵鹏飞 司鹏 霍延凯 奚俊男 张红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10.13

技术公布日:

2022/2/8

本文发布于:2022-12-01 19:5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1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蒸汽   结构   发生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