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工程月历_王向荣

阅读: 评论:0

018
杭州江洋
生态公园工程月历THE STORY OF THE DESIGN OF HANGZHOU JIANGYANGFAN ECOLOGICAL PARK
王向荣  林箐
WANG Xiang-RONG, LIN Qing
2008年10月初,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管理处唐宇力主任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参加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竞标。能有机会在西湖边设计一处公园是每一位设计师的梦想,我们当然要参与了。多年来,无数次去杭州,除了北京之外,最了解的城市就是杭州,但我们却从没有听说过江洋畈这个地名,甚至也不知道“畈”该如何发音。我们立刻打电话,让当时在杭州带学生实习的郭巍老师去看现场。不知郭巍是怎样到江洋畈的,他在现场打来电话,说那里并不适合建造一个公园,只有一条小路从虎跑路通往江洋畈,小路很难到,江洋畈的可达性极差。现场被高高的铁栅栏围起来,里面是西湖疏浚的淤泥堆放地,好不容易人打开了大门,用树枝试探着往长满杂木的泥库里走了几步就不敢向前了,非常危险,脚下的泥都颤动着,现场根本无法踏查。这时,我们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10年前曾在西湖边看到疏浚淤泥的大管子,沿着长桥溪延伸到凤凰山中,原来这些淤泥都是输送到江洋畈了。
月中,设计之前,再去现场,我们看到的是在西湖淤泥上的一片柳树成林的谷地沼泽(图01-03)。可以想象,这个山谷原来具有与周围山体相似的植被。1999年修筑淤泥库时在山谷的谷口构筑了两个大坝,谷内的植物被砍伐,西湖疏浚的淤泥源源不断地输
送到这里。2003年库满,山谷变成了容积约100万m 3淤泥库。令人感兴趣的是随后的植物萌发生长的过程。虽然多年来它与世隔绝,人们没有观察到这种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依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530(2011)01-0018-14收稿日期:2010-12-15
修回日期:2011-01-29
据眼前的景象并凭借对自然的认识推断出这一过程:由于淤泥中含有大量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陆续萌发,并随着泥库地表水量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而有趣的演替过程;最早萌发的是水生植物,后来开始生长出耐湿的乔灌木,当乔木逐渐长大,强阳性的水生植物和耐湿灌木也就逐渐退出。这些植物与山体上的植物完全不同,因为它们的种子是沉积于淤泥中的原西湖一带的植物种子,
随淤泥一起被带到了江洋畈。如果人们不去
干扰它,这片淤泥会逐步变干,植被也会渐
渐改变,山上的植物一定会慢慢侵入泥库之
中,这里的植被最终会和山体的植被一样,
并与山体联系到一起。不仅这种自然的力量
让我们着迷,而且我们从江洋畈的历史变迁
中还看到了西湖的文化演变的历史。从地理
上看,江洋畈远离了西湖,但它与西湖又有
紧密的联系。西湖中的白堤、苏堤和三岛历
史上都是西湖疏浚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建
造的太子湾公园也是在西湖疏浚的淤泥上建
造的公园,从这点上看,江洋畈与它们没有
什么区别。
江洋畈是杭州的第一个以生态公园命
名的公园,定位非常高,人们希望它成为21
图01-03 江洋畈的原状
Fig.01-03 The former Jiangyangfan
图04 如画的太子湾公园
Fig.04 The picturesque Prince Bay Park
图05 第一稿草图
Fig.05 The first sketch
图06 最初方案效果图
Fig.06 The primary perspective
图07 毛竹片在公园施工作业中起了关键作用
Fig.07 Bamboo shee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k.
图08 江洋畈生态公园平面图
Fig.08 Plan of Jiangyangfan Ecological Park
019
020
世纪杭州园林的新典范,也要成为第二个太子湾。在江洋畈的现场,我们想到了太子湾。太子湾的原址也曾是西湖疏浚的淤泥堆放地,在太子湾公园建造前,那片淤泥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我们猜想,太子湾的演变过程应该和江洋畈相近,西湖淤泥中的种子肯定会在太子湾萌发并生长出来。但是在现在的太子湾公园里,我们并不能体会到这种自然的演变过程,当时太子湾淤泥上的独特的环境肯定在公园建造时都被人为地改变
了,变成了如画的风景(图04)。此时,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思想在我们头脑中逐渐清晰了——一定要维护和利用好淤泥库特有的生态景观,通过梳理和调整,展示该地块从淤泥库到不同植物落的演变过程,展示地块上独特的生态系统。
但江洋畈对于大众来说并非是安全的环境,当时在现场,大家心里都有些恐慌。植被下面是最深达26m的淤泥,人若陷下去根本无法救援。淤泥中的残枝烂叶和死去的生物
图09 最早修建的登山小路与我们的设想有距离
Fig.09 The earliest built trail for mount-climbing is not the same as what we expected.图10 泥库中浮筒基础的测试现场
Fig.10 The foundation of the floating pontoon in the mud area
图11 从山顶平台可以看到浩浩钱塘江和对岸的城市景观 Fig.11 A wonderful view of the Qiantang River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from the peak of the mountain 图12 浪漫的美丽月见草花丛
Fig.12 Clusters of the beautiful Evening Primrose
图13 大坝上盛开的金鸡菊蔚为壮观
Fig.13 The blossoming Coreopsis lanceolata at the dam
图14 围合生境岛的锈钢板
Fig.14 The rusted steel boards were used for the closure of the Habitat Island.
即使是在非常概念的阶段,我们也会仔细研究设计实施的可行性、比例尺度以及一些材料与做法。当时我们的设计已经对江洋畈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虑,我们建立了整个公园的三维模型,并在模型上推敲公园的结构、布局和细部。我们还制作了很多效果图,这是竞标的需要,也是我们把握公园整体结构与气氛的需要。后来,随着公园施工的推进,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眼前的景致与当初的效果图越来越接近了。实际上,在方案设计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库区外围考察,库区内的情况如何谁也不清楚。这说明,我们当时对于场地的判断是准确的,我们在短暂的方案设计阶段把握的公园整体基调是恰当的(图06)。
我们的方案最终获得了第一名。专家们都认同我们对生态的思考与把握,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但相比其他参赛方案而言,不少人也认为我们对文化的表达偏弱,或许大家在想,我们来自于北京,对杭州的理解有限,而其他参赛机构都来自杭州,自然了解当地的文化,并容易将对文化的理解展现在设计中。不过我们还是相信自己,相信我们对杭州的了解并不少于相当多的杭州市民,同时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也更能维护江洋畈的自然和文化遗存。
2008年12月,江洋畈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在西湖博物馆公示。后来我们拿到了公示期间市民的所有留言。许多建言希望我们在公园中增加文化的内涵。这期间也开了江洋畈生态公园设计的论证会,一些专家也建议我们在公园中增加文化的表达。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无数次被建议在设计中体现当地的文化。这时,我们也有机会看到江洋
体发出的腐烂气味和肆虐的蚊蝇也会让人不
愿在此久呆。而要成为公园,这里的环境必
须是安全和健康的,也必须是人们愿意亲近
并参与其中的。
2008年11月,我们的核心工作是公园
方案的设计,大的想法确定了,设计过程也
就比较顺利。我们用生境岛保留了大片原生
植被,作为自然演替的样本,供人参观了
解;梳理生境岛外的植物,适当疏伐,为下
层植物生长创造条件,营造生机勃勃的公园
景观;恢复部分沼泽湿地,与原有芦苇塘联
剖分式骨架油封系起来,创造更加丰富的生境条件,为动植
物的栖息提供适宜的环境。公园即要维护江
洋畈自然演替的过程,也要成为一个大众
休闲、参观和科普教育的场所。作为公园,
它肯定不会是一个封闭的保护地,必然要有
必要的设施。为了减少施工的成本和难度,
这些设施最好都放在泥库之外,或者在泥库
边缘淤泥深度较浅的区域。如果一定要深入真空集热管
库区,那么这些设施应该是悬浮在淤泥之上
的。在库区内,江洋畈将是一个悬浮的公
园。当年淤泥输送到山谷中的景象一定是非
常震撼的,我们的第一稿草图也试图表达一
种像淤泥在山谷中流淌的感觉(图05)。
一般而言,作为竞赛方案,其成果主要
是表达一种思想,没必要局限于一些细节。
但多年的设计已经让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
021
图15 施工中的栈道和廊架
Fig.15 Boardwalk and trellis that are still under construction
图16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标识牌和科普展示牌
Fig.16 Signals and Science Education Boards in Jiangyangfan Ecological Park
图17 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室内
Fig.17 Interior of the Tourist Service Center
图18 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蝶与蛾
Fig.18 Butterflies and millers in Jiangyangfan Ecological Park
图19 起伏的栈道吸引人们去探索自然
Fig.19 The undulating boardwalk encouraging people to explore nature
图20 栈道穿越花海,隐于树林
Fig.20 The boardwalk going across clusters of flowers and woods
图21 野餐亭是游客休息和交往的场所
Fig.21 The picnic pavilion offering a recreational and socializing place for visitors 畈公园设计的其他参赛方案,看到那些充满
了诗情画意的文化表达,这些文化符号与我
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有很大的反差。这些事促
使我们对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到底什
么是文化,景观与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我
们将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完成了“风景园
林与文化”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
冷气机组2009年第9期《中国园林》上,也算是我们在
江洋畈公园设计期间的一项额外成果吧。
2009年1月,方案的深化设计开始了。
这期间我们频繁去现场踏查。钱江管理处就
在现场附近,讨论工作非常方便。管理处是
山脚下的一座优美的庭院建筑,一看就是出
自非常有功底的建筑师的手笔。建筑隐藏在
山林之中,从任何角度都不能看到它的全
貌。由于各种会议、讨论、材料交接,我们
去过建筑中的很多房间,但一直不能很好地
把握这栋建筑。建筑化整为零,内部转折非
安全刀具
常丰富,正因为此,建筑的交通面积很大,
每个房间又都非常小,昏暗而拥挤。建筑体
量不大,但占地面积不小;建筑面积不小,
然而使用面积却非常有限。这样的建筑与环
境能够很好地融合,但却牺牲了使用功能,
这也是许多风景区中建筑的通病。我们认为
使用功能有缺陷的建筑不应该算是生态的,
无论它外表如何美观,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和
图18
提提热022android模拟器

本文发布于:2023-07-25 08:5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14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园   江洋   淤泥   西湖   文化   设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