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孔集束管技术规范

阅读: 评论:0

712/9集束管技术规范
本次提供的微管集束管符合YD/T1460《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外保护管、第3微管、维管束和微管附件)的相关规定。
相应的,通过通信管道敷设的光缆调整为微缆。微缆应符合YD/T1460《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第1部分总则、第4部分微型光缆、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的要求。
1.  一般要求
1.1 外观及结构
7孔φ12/9集束管是将7()φ12/9mm微管按照一定方式(顺序)排列组合,用外层保护套紧密包覆构成的7孔集束管。
集束管应表面光滑,在整个交货长度上的任意界面上应无明显的裂纹、孔洞、水渍、修补和任何其他缺陷。
构成集束管的单孔微管在任意界面上应壁厚均匀、无气孔或瑕疵;外表面和内表面应无裂纹、孔洞、水渍、修补和任何其他缺陷。
微管与外保护套应彼此独立、即微管与外护套层管壁不应有任何粘连,确保后期气吹敷设光缆以及微管微缆的分线、分歧。
1.2
集束管的外保护套和微管可采用颜区别。其颜应是符合GB6995.2-1986规定的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或青绿。在不影响识别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线来加以识别。线的颜应从表2中选择。
表2  识别用全谱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绿
水净化系统
粉红
青绿
移动UPS测量空间
1.3 结构尺寸
齿诺洗牙笔
7孔φ12/9集束管外保护管和微管应满足YD/T1460.2-2006和YD/T1460.3-2006的要求。
单位:mm    7孔φ12/9集束管尺寸要求
规格
外径mm
外径偏差mm
护套壁厚mm
壁厚偏差mm
1
7孔12/9集束管
41
±0.4
2.5
±0.25
2
微管12/9mm
12
±0.1
1.5
±0.1
1.4 材料
生产集束管的主料应使用符合GB/T11116规定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挤出级树脂,其熔体流动速率MFR(190/2.16)为0.1g/10min~1.0g/10min,不允许使用回用料。
2.  机械性能
2.1 集束管外保护管的性能应符合Y1460.2-2006的要求
外保护管的机械性能要求
 
项目
性能要求
1
拉伸强度
≥21MPa
2
断裂伸长率
≥350%
3
扁平试验
垂直方向施加压力至外径变形量为原外径的40%时,立即卸荷,试样不破裂
4
最大牵引负荷
≥8000N
5
落锤冲击
0℃下保持2h,冲击能量为40N·m,10个试样,每个冲击1次,每个试样应无开裂现象
6
活动桌面低温弯曲
-20℃下保持2h,弯曲半径不大于管材外径的10倍,弯曲橙U形,正反方向各弯曲1次。弯曲后应无裂纹或明显应力发白现象
7
纵向回缩率
≤3%
2.2 12/9微管的机械性能
微管机械性能:包括拉伸、断裂延伸率、扁平、环刚度、抗冲击性能、纵向回缩率、气吹性能等,应满足1460.3-2006的要求。
 
测试项目
测试指标
备注
1
拉伸强度
≥21MPa
2
断裂延伸率
≥380%
3
扁平性能
最大450N
4
抗冲击性能
100g,1米高度冲击不破裂
5
纵向回缩率
≤3%
6
环刚度
≥6.3MPa
7
椭圆度
≤5%
8
内壁摩擦系数
静态:≤0.25
 
 
动态:≤0.15
3.  标识、包装、运输、贮存
3.1 产品标识
在集束管表面每间隔1m,印制产品标识,内容包括:企业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批号和生产日期。
3.2 包装
集束管两端密封后,固定在盘架上,并用适当的包装物加以保护,以保证在正常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不进水或其他杂物,并具有短期抗紫外光辐射的能力;每个盘架上应附有盘架编号和包装标识,标识上应有怕晒远离热源等字样或标志,标志应符合GB/T191的有关规定。
3.3 运输
集束管在运输时,不应受剧烈的撞击、摩擦和重压。卸货时,应用叉车或吊车,不应将集束管直接从运输工具上推下。
3.4 贮存
3.4.1 集束管存放的场地应平整,堆放应整齐,存放场地应有明显的“禁止烟火”标志。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防止利器刮碰,应远离高温热源或明火,不应长期露天暴晒。
3.4.2 产品贮存期一般不大于18个月。
3.5 产品随行文件
3.5.1 每盘集束管应附有制造标签和合格证标签。每批还应提供产品使用说明书。
3.5.2 制造标签主要内容包括:产品标记、长度、生产日期、批号、盘号、产品标准编号、生产企业名称、联系地址等。
3.5.3 合格证标签主要内容包括:合格证、检验人员代号、检验日期等。
3.5.4 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应给出技术馆的极限使用条件、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
4  施工方法及工序
4.1施工工序
集束管敷设施工工艺与普通硅芯管基本一致。
主要工序为1、路由选择→2、管道沟开挖→3、敷设集束管→4、管道接续→5、人井手孔管道处理
4.2施工工序
4.2.1 路由选择
高速公路集束管一般埋设于中央分隔带或路肩,埋设深度为0.6-0.8m。
4.2.2 管道沟
1、管道沟的基本质量要求是直、弧、深、平、宽。
1)直:管道沟直线段的路由应是尽量取直,不得出现蛇形弯;
2)弧:管道沟方向发生变化时,转角点应设计成圆弧形,弧形半径不得小于集束管产品的最小弯曲半径(一般不小于20倍集束管标称外径),不得出现锐角;
3)深:由于高速公路自身路由较为稳定,并且为全部控制出入、全立交形式,中央设有2m~3m宽的中央隔离带,集束管路由可设定在隔离带混凝土护栏内,埋深一般不宜小于600mm。当管道埋深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混凝土包封。
4)平:管沟底平坦,无石块、尖锐物,沟底为砂砾土或石质时,可在沟底铺100mm厚细沙;
5)宽:管道沟沟底宽度应比管排列宽度大100mm,沟槽最小宽度应大于200mm,便于施工人员下沟排列整理管道。
2、管道排列应按设计,是否需要捆扎视实际排列情况,一般不需捆扎。
3、沟底不平的处理:
(1)沟底有石块或其他尖锐物
(2)先铺垫100mm细沙
(3)再敷设集束管
(4)回填200250mm细沙
(5)再回填其它土
4.2.3 管道布放敷设:与普通硅芯管敷设工艺相同
1、人工敷设:
先将管道外端从盘上取出,并转动盘架,拾起管道沿沟槽方向前进(每30米间距应有一名施工人员),然后将放出的管道直接放入沟内向前布放。如遇钢管及其它保护措施,管道直接穿越(但此点需有人员看护,以免刮伤管道),直至布放完毕。
2、车辆敷设:
盘架转动时,车辆上须有专人看管,以免由于放管速度不均而导致盘架倒塌等。
3、敷设管道完毕后应进行贯通测试,确保后续气吹敷缆施工顺利进行。
4.2.4 管道接续
为避免芯管连接时出现错接,内部微管采用全谱颜区别,必须首尾相接同微管。
为方便微管同接续。集束管断点处两端应保持同微管处于相同位置。
4.2.5手孔管道处理
敷设管道经过手孔时,直接通过即可。无需特殊处理。如需要剪断,使用接口接续。
4.2.6人井管道处理
1.敷设集束管到达人井时,应有足够的预留,管端采用端帽保护。
(人井顶视图)
2、待敷设光缆通过时,进行集束管护套层开口处理。开口处须长出人井内壁不少于80cm,以利于连接气吹机以及微缆盘留。
3、设置光缆盘留箱,如下图所示:
(光缆盘留)
盘留箱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施工前只需将内部固定托架固定在人井内壁上即可,然后将需要盘留的光缆整齐的盘整进去即可,二次施工时只需从正面的圆孔中按正确方向取出光缆即可,待施工完毕后从正面圆孔中按正确方向放回内部托架即可。
4.2.7 人井、手孔内集束管接续、保护注意点:
应使用微管端帽对未穿缆的微管进行封堵,防止水、泥沙等异物进入微管;使用热缩端帽对集束管口进行封堵。
4.2.8特殊地段管道处理要求
1、桥梁、隧道
管道路由通过大、中桥梁时,可在其中央或边护栏外侧预埋角钢支架,间隔1.5m,采用管箱悬挂的形式通过,也可在设计桥梁时特别预留管道槽位。干线管道经过大桥时,应在大桥桥头增设人孔以调节路桥管道断面的高差。
管道经过隧道时,可结合隧道监控系统线缆一并考虑设置合适的强弱电电缆沟道,使干线管道和线缆能安全、方便地通过隧道。
2、匝道、路肩
匝道、路肩上铺设集束管应避开交通设施(如防撞栏立柱、路灯杆等)安装时对管子的影响。
3、如须穿越公路或其他非开挖地段,应先顶管或钻孔,再将集束管牵引过去。牵引时应注意集束管的最大牵引负荷,以免将管道拉断。
5.  竣工资料
要求详细记录管道敷设后的实际情况,应载明:
1、敷设管道的数量、规格、埋深、接头的位置
2、人、手孔间距
3、防护措施的数量、地点、方法
4、标石标志
5、监理人员验收意见
6、其他应载明的事项

本文发布于:2023-07-24 18:0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0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管道   集束   微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