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防撞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碰碰车场地内,为防止用户碰撞受伤,通常使用轮胎将场地围住,起到抗冲击防撞的效果,但轮胎防撞效果不够明显,且轮胎不够美观。
3.在现有技术中,在场地外围设置防撞
软垫,相比于轮胎,具有更好的柔软性,提高了抗冲击防撞效果,并且美观度也有一定提升。
4.但在前述的现有技术中,设置的防撞软垫通常为一个整体,若用户在高速碰撞后,将其局部损坏,则十分不便维修,需要大面积更换,进而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置的防撞软垫通常为一个整体,若用户在高速碰撞后,将其局部损坏,则十分不便维修,需要大面积更换,进而增加了使用成本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包括防撞软垫和安装组件;
7.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
壳体、
伸缩块、限位单元和连接杆,所述防撞软垫通过所述限位单元设置于所述伸缩块上,所述伸缩块与所述第一壳体相互适配,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凹槽,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限位口,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限位口相互适配。
8.其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两个滑块和两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块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滑块均与所述伸缩块固定连接,并对称分布在所述伸缩块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块和所述滑槽的内侧壁活动连接。
9.其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伸缩杆和第二弹簧,所述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伸缩杆的外部。
10.其中,所述限位单元包括转轴和限位板,所述防撞软垫与所述伸缩块螺栓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防撞软垫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块具有圆槽和限位槽,所述伸缩块还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圆槽连通,所述圆槽与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转轴远离所述防撞软垫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板均与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开口相互适配。
11.其中,所述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还包括增强组件,所述增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
12.其中,所述增强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板和阻尼杆,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与所述伸缩
块远离所述防撞软垫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螺栓连接,所述阻尼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13.其中,所述增强组件还包括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套设在所述阻尼杆的外部。
14.本发明的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所述连接杆进入相邻的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限位口,将多个所述第一壳体进行连接,由此覆盖防撞的面积,所述限位单元将所述防撞软垫安装在所述伸缩块上,若用户撞击到所述防撞软垫,所述伸缩块向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移动,起到一定缓冲作用,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将所述防撞软垫单独安装在所述伸缩块上,若发生损坏,可以拆卸更换,若撞击激烈,所述第一壳体损坏,则拨动所述连接杆,使所述连接杆脱离所述限位口,进而取下损坏的所述第一壳体,由此可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局部的维护,同时可以所述防撞软垫和所述第一壳体均可拆卸,增加了维护的操作空间和灵活度,更加便于工作人员维护操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6.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
18.图3是本发明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19.图4是本发明的图3的b-b线剖视图。
20.图5是本发明的图4的c-c线剖视图。
21.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
22.图7是本发明的图6的d-d线剖视图。
23.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
25.101-防撞软垫、102-第一壳体、103-伸缩块、104-连接杆、105-第一凹槽、106-限位口、107-滑块、108-第一弹簧、109-滑槽、110-伸缩杆、111-第二弹簧、112-转轴、113-限位板、114-圆槽、115-限位槽、116-开口、201-安装板、202-阻尼杆、203-第三弹簧、301-第二壳体、302-限位块、303-固定块、304-开槽、305-第二凹槽、306-把手、307-第一转杆、308-第二转杆、309-第一齿轮、310-第二齿轮、311-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7.第一实施例:
28.请参阅图1至图5,其中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图3的b-b线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图4的c-c线剖视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包括防撞软垫101和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壳体102、伸缩块103、限位单元、
连接杆104、两个滑块107、两个第一弹簧108、伸缩杆110和第二弹簧111,所述第一壳体102具有第一凹槽105,所述第一壳体102还具有限位口106,所述第一壳体102还具有两个滑槽109,所述限位单元包括转轴112和限位板113,所述伸缩块103具有圆槽114和限位槽115,所述伸缩块103还具有开口116。
29.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若用户撞击到所述防撞软垫101,则所述伸缩块103向所述第一壳体102内部移动,同时两个所述滑块107在对应的所述滑槽109内滑动,所述第一弹簧108被收缩挤压,对用户起到缓冲作用。
30.其中,所述防撞软垫101通过所述限位单元设置于所述伸缩块103上,所述伸缩块103与所述第一壳体102相互适配,所述第一壳体102具有第一凹槽105,所述连接杆104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05的内部,所述连接杆104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凹槽105,所述第一壳体102还具有限位口106,所述连接杆104与所述限位口106相互适配。所述防撞软垫101为用户提供缓冲,防止受伤,所述第一壳体102对整个所述安装组件进行支撑,所述伸缩块103在所述第一壳体102内伸缩,带动所述防撞软垫101移动,所述限位单元将所述防撞软垫101安装在所述伸缩块103上,防止其掉落,增加耐用性,所述连接杆104进入相邻的所述第一壳体102的所述限位口106,进而将两个所述第一壳体102进行连接。
31.其次,所述第一壳体102还具有两个滑槽109,两个所述滑块107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槽109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滑块107均与所述伸缩块103固定连接,并对称分布在所述伸缩块103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108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块107和所述滑槽109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滑块107在所述滑槽109内滑动,进而带动所述伸缩块103滑动,同时所述第一弹簧108可在用户离开后,将所述伸缩块103回弹复位。
32.同时,所述伸缩杆1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104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凹槽105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104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凹槽105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11套设在所述伸缩杆110的外部。拨动所述连接杆104,所述伸缩杆110和所述第二弹簧111收缩,将其对准所述限位口106后,松开所述连接杆104,在所述伸缩杆110和所述第二弹簧111的作用下回弹,使其进入所述限位口106。
33.另外,所述防撞软垫101与所述伸缩块103螺栓连接,所述转轴112与所述防撞软垫101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块103具有圆槽114和限位槽115,所述伸缩块103还具有开口116,所述开口116与所述圆槽114连通,所述圆槽114与所述限位槽115连通,所述转轴112远离所述防撞软垫101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113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113位于所述限位槽115的内部,所述限位板113均与所述限位槽115和所述开口116相互适配。所述转轴112对所述限位板113起到支撑作用,拿持所述防撞软垫101,将所述限位板113对准所述开口116,进入所述圆槽114内,然后将所述防撞软垫101进行90
°
旋转,使所述限位板113对准所述限位槽115,并进入所述限位槽115适配,最后通过螺栓将所述防撞软垫101固定即可,由此使得所述防撞软垫101安装完成后不易脱落,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和耐用性。
34.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时,将两个所述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相邻设置,使所述连接杆104进入相邻的所述第一壳体102的所述限位口106,进而将两个所述第一壳体102进行连接,由此不断设置,直到覆盖全部需要防撞的面积,将所述限位板113穿过所述开口116,进入所述圆槽114,此时转动所述防撞软垫101,使所述限位板113与所述限位槽115对齐,将所述限位板113进入所述限位槽115适配,再使用多个螺栓将所述防
撞软垫101固定在所述伸缩块103上,若用户撞击到所述防撞软垫101,则所述伸缩块103向所述第一壳体102内部移动,同时两个所述滑块107在对应的所述滑槽109内滑动,所述第一弹簧108被收缩挤压,对用户起到缓冲作用,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局部的维护,增加了维护的操作空间和灵活度。
35.第二实施例:
36.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6和图7,其中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图6的d-d线剖视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还包括增强组件,所述增强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板201、阻尼杆202和第三弹簧203。
37.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当所述伸缩块103进行收缩时,所述阻尼杆202和所述第三弹簧203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性,使得所述防撞软垫101不会收缩。
38.其中,所述增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2的内部。所述增强组件增强所述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的防撞性和对用户的保护。
39.其次,两个所述安装板201分别与所述伸缩块103远离所述防撞软垫101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壳体102的内侧壁螺栓连接,所述阻尼杆20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板20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安装板201对所述阻尼杆202具有支撑作用,当用户猛烈撞击所述防撞软垫101时,所述第一弹簧108配合所述阻尼杆202的效果下,可以有效缓冲受到的力,减少用户受伤的可能。
40.同时,所述第三弹簧20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板201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203套设在所述阻尼杆202的外部。同时用户离开后,所述第三弹簧203带动所述阻尼杆202回弹,但所述阻尼杆202可以减缓所述伸缩块103回弹的速度,防止用户未及时离开而被弹伤。
41.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时,当所述伸缩块103进行收缩时,所述阻尼杆202和所述第三弹簧203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性,使得所述防撞软垫101不会收缩,同时用户离开时,在所述阻尼杆202的作用下,所述防撞软垫101不会快速回弹,以防对用户遭成额外伤害,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增强了防撞性,更好的保护用户。
42.第三实施例:
43.所述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还包括维修组件,所述维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1上。所述维修组件包括第二壳体301、转动单元、限位块302和固定块303,所述第一壳体102具有开槽304,所述第二壳体301与所述第一壳体102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开槽304相互适配,所述转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1上,所述限位块302设置于所述转动单元上,所述第一壳体102还具有第二凹槽305,所述固定块303与所述第一壳体10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305的内侧壁,所述限位块302位于所述固定块303的下方,并与所述固定块303相互抵持。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把手306、第一转杆307、第二转杆308、第一齿轮309和第二齿轮310,所述第二壳体301还具有第三凹槽311,所述第一转杆307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壳体301,并与所述第三凹槽31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308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凹槽311的内顶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308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凹槽311的内底壁,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305的内部,所述限位块302与所述第二转杆30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09与所述第一转杆307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杆307的外部,所述第二齿轮310与所述第二转杆308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所述第二转杆308的外部,所述第一齿轮309与
所述第二齿轮310相互啮合。
44.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8和图9,其中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还包括维修组件,所述维修组件包括第二壳体301、转动单元、限位块302和固定块303,所述第一壳体102具有开槽304,所述第一壳体102还具有第二凹槽305,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把手306、第一转杆307、第二转杆308、第一齿轮309和第二齿轮310,所述第二壳体301还具有第三凹槽311。
45.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转动单元带动所述限位块302不再位于所述固定块303的下方,此时可以转动所述第二壳体301,打开所述开槽304,以便工作人员对内部损坏的所述阻尼杆202、所述第二弹簧111或所述第三弹簧203进行维修。
46.其中,所述维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1上。所述维护组件可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所述第一壳体102内部的零部件进行维护更换。
47.其次,所述第一壳体102具有开槽304,所述第二壳体301与所述第一壳体102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开槽304相互适配,所述转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1上,所述限位块302设置于所述转动单元上,所述第一壳体102还具有第二凹槽305,所述固定块303与所述第一壳体10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305的内侧壁,所述限位块302位于所述固定块303的下方,并与所述固定块303相互抵持。所述第二壳体301转动,打开所述开槽304,工作人员通过所述开槽304对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更换维护,所述转动单元带动所述限位块302在所述第二凹槽305内转动,进而位于所述固定块303的下方,将所述第二壳体301限位在所述第一壳体102上。
48.同时,所述第二壳体301还具有第三凹槽311,所述第一转杆307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壳体301,并与所述第三凹槽31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308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凹槽311的内顶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308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凹槽311的内底壁,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305的内部,所述限位块302与所述第二转杆30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09与所述第一转杆307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杆307的外部,所述第二齿轮310与所述第二转杆308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所述第二转杆308的外部,所述第一齿轮309与所述第二齿轮310相互啮合。所述把手306便于转动所述第一转杆307,所述第一转杆307转动带动所述第一齿轮309,在所述第一齿轮309与所述第二齿轮310的啮合下,所述第二转杆308转动,使所述限位块302转动。
49.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时,当所述第一壳体102内部的零部件损坏时,转动所述把手306,带动所述第一转杆307转动,使所述第一齿轮309转动,与所述第二齿轮310配合,带动所述限位块302转动,不再位于所述固定块303的下方,解除对所述第二壳体301的限位,再转动所述第二壳体301,打开所述开槽304,由此工作人员可以对所述第一壳体102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更换维护。
50.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一种或多种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包括防撞软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伸缩块、限位单元和连接杆,所述防撞软垫通过所述限位单元设置于所述伸缩块上,所述伸缩块与所述第一壳体相互适配,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凹槽,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限位口,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限位口相互适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两个滑块和两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块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滑块均与所述伸缩块固定连接,并对称分布在所述伸缩块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块和所述滑槽的内侧壁活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伸缩杆和第二弹簧,所述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伸缩杆的外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包括转轴和限位板,所述防撞软垫与所述伸缩块螺栓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防撞软垫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块具有圆槽和限位槽,所述伸缩块还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圆槽连通,所述圆槽与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转轴远离所述防撞软垫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板均与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开口相互适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还包括增强组件,所述增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板和阻尼杆,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与所述伸缩块远离所述防撞软垫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螺栓连接,所述阻尼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组件还包括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套设在所述阻尼杆的外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防撞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包括防撞软垫和安装组件,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伸缩块、限位单元和连接杆,防撞软垫通过限位单元设置于伸缩块上,伸缩块与第一壳体相互适配,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凹槽,连接杆设置于第一凹槽的内部,连接杆的一端贯穿第一凹槽,第一壳体还具有限位口,连接杆与限位口相互适配,防撞软垫通过限位单元可以在伸缩块上单独拆卸更换,同时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壳体,使连接杆与相邻的第一壳体的限位口适配,进而将其进行连接,以便拆卸安装单个第一壳体,由此当局部损坏时,无需更换较大面积的防撞软垫或第一壳体,节省了使用和维护成本。维护成本。维护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
陈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及时保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2
技术公布日:
20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