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市政工程一般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如常见的城市道路、桥梁、地铁、地下管线、隧道、河道、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
3.市政道路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的道路,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市政道路通常是由垫层、基层以及面层铺设而成。
4.然而,当重型运载车辆在市政道路上通行时,道路的基层受载荷过大容易发生损坏,使道路产生裂缝,从而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有当重型运载车辆在市政道路上通行时,道路的基层不易发生损坏的效果。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包括道路本体所述道路本体从下到上依次包括路基层、粘接层和沥青表层,所述路基层上铺设有底基板,所述底基板上沿垂直底基板的方向滑动设置有承重板,所述底基板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承重板的弹性支撑部,所述粘接层铺设在承重板上,所述沥青表层铺设在粘接层上;所述道路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桩基,所述桩基用于打入道路本体两侧的土层内,所述承重板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与桩基滑动连接,所述桩基上且位于支撑臂的下方固定设置有承重块,且所述承重块用于抵接支撑臂。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辆载荷依次通过沥青表层、粘接层传递给承重板,通过弹性支撑部对载荷进行缓冲;当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上通行时,承重板受载荷影响而下压一定距离,此时,承重板两侧的支撑臂与承重块的顶壁抵接,承重板上的载荷通过桩基传导至道路本体两侧的土层内,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上通过时,路基层受载荷过大而发生损坏,从而使道路本体产生裂缝。
8.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支撑柱、支撑杆和弹性件,所述底基板的顶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柱,且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底基板,每个所述支撑柱的顶壁上沿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每个所述安装槽内均滑动设置有所述支撑杆,且所述支撑杆与承重板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用于驱使支撑杆向远离底基板方向滑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重板在受到车辆载荷时,承重板下压,支撑杆在支撑柱的安装槽内滑动,通过弹性件对支撑杆进行,从而对载荷进行缓冲;并且,通过支撑杆和支撑柱对承重板与底基板之间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定,一定程度上防止承重板与底基板之间横
向移动,并发生错位。
10.可选的,所述支撑柱的侧壁沿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滑动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支撑杆铰接,所述传动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铰接有滑块,相邻两所述支撑柱之间固定设置有滑轨,相邻两所述支撑柱上的滑块滑动设置在滑轨上;所述弹性件包括压簧,所述压簧设置在滑轨上且位于两滑块之间,压簧的两端分别与两滑块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在支撑柱的安装槽内滑动时,通过传动杆将载荷传递给滑块,滑块受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力,竖直方向上的力通过底基板传递给路基层,水平方向上的力转化为动能并驱使滑块在滑轨上滑动,通过压簧将水平方向的力传递给相邻支撑柱上的滑块,由于支撑柱与支撑杆之间的滑动方向被限定,且支撑杆与承重板固定连接,相邻支撑柱上的滑块会形成同样的力,使同一滑轨上的两滑块反向运动,并通过压簧分别对两滑块上的水平力进行缓冲,从而进一步保护路基层不受损坏。
11.可选的,所述承重板的顶壁上固定设置有温降管,所述温降管用于嵌设在粘接层内,所述道路本体的两侧均开设有排水槽,所述道路本体外侧的土层内埋设有蓄水箱,所述排水槽的侧壁开设有与蓄水箱连通的通水口,所述通水口处设置有用于过滤水中杂物的滤水组件,蓄水箱上设置有用于对温降管输水的输水组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沥青表层长时间受烈日暴晒,沥青表层的表面温度过高容易产生开裂,下雨时,通过排水槽将雨水导入蓄水箱内进行收集,雨水在进入蓄水箱时,通过滤水组件进行过滤,之后,通过输水组件将蓄水箱内的水输送至温降管内,温降管内水的低温通过粘接层传递给沥青表层,从而对沥青表层进行降温,并一定程度上防止沥青表层开裂,增加道路本体的使用寿命。
13.可选的,所述滤水组件包括净水箱和过滤网,所述净水箱固定设置在通水口内,所述净水箱靠近排水槽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净水箱靠近蓄水箱的一侧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净水箱内沿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依次设置有滤沙层和滤水棉层,所述过滤网固定设置在通水口内且位于净水箱靠近排水槽的一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槽内的水在进入蓄水箱时,通过过滤网对排水槽内的树叶、垃圾等杂物进行过滤,之后,水通过净水箱上的进水口进入净水箱内部,通过滤沙层过滤水中的沙土,并通过滤水棉层过滤水中的一些微生物,之后,水通过净水箱上的出水口流出并进入蓄水箱内,从而实现对水的过滤。
15.可选的,所述输水组件包括抽水泵和第一导水管,所述抽水泵固定设置在蓄水箱上,所述抽水泵的进口端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延伸至蓄水箱内,所述第一导水管为软管,所述第一导水管与抽水泵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水管远离抽水泵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通温降管的第一连接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水管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温降管连通,启动抽水泵,通过进水管将蓄水箱内的水抽离,并通过第一导水管输送至温降管内,实现对温降管的输水。
17.可选的,所述蓄水箱连通有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导水管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温降管的第二连接件;所述蓄水箱上还固定设置有预埋管,所述预埋管的两端均与蓄水箱连通,且所述预埋管用于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所述进水管与预埋管的其中一端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深层的土层内通常温度较低,将预埋管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温降管内的水与沥青表层和粘接层之间发生热传递,使温降管内的水温升高,通过第二导水管将温降管内的水导回蓄水箱内,再通过预埋管输送至深层土层内,实现对蓄水箱内的水快速降温,进水管直接与预埋管连通,预埋管内冷却后的水直接通过进水管抽离出蓄水箱并进入温降管,实现对道路本体的持续降温。
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工厂内预先加工好底基板和承重板,对底基板和承重板进行组装,并在底基板与承重板之间设置好弹性支撑部,在承重板远离底基板的一端固定好温降管,在承重板的两侧均焊接好支撑臂,之后将组装完成后的底基板和承重板运送至施工路段;s2、道路在施工时,先在施工路段铺设好路基层,并将底基板铺设在路基层上,在路基层两侧的土层内分别打入多个桩基,并使桩基保持竖直,且每个桩基分别对应一个支撑臂,将支撑臂与桩基滑动连接;s3、在道路的两侧设置排水槽,将蓄水箱埋设在排水槽外侧的土层内,并使排水槽与蓄水箱连通,将预埋管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通过第一连接件使第一导水管与温降管连通,通过第二连接件使第二导水管与温降管连通;s4、在承重板的顶壁上铺设粘接层,并对粘接层进行压实和整平,使温降管嵌设在粘接层内,之后在粘接层上铺设沥青表层,并对沥青表层进行压实和整平,完成道路的施工。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车辆载荷依次通过沥青表层、粘接层传递给承重板,通过弹性支撑部对载荷进行缓冲;当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上通行时,承重板受载荷影响而下压一定距离,此时,承重板两侧的支撑臂与承重块的顶壁抵接,承重板上的载荷通过桩基传导至道路本体两侧的土层内,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上通过时,路基层受载荷过大而发生损坏,从而使道路本体产生裂缝;2.沥青表层长时间受烈日暴晒,沥青表层的表面温度过高容易产生开裂,下雨时,通过排水槽将雨水导入蓄水箱内进行收集,雨水在进入蓄水箱时,通过滤水组件进行过滤,之后,通过输水组件将蓄水箱内的水输送至温降管内,温降管内水的低温通过粘接层传递给沥青表层,从而对沥青表层进行降温,并一定程度上防止沥青表层开裂,增加道路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主要用于表达弹性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道路本体;11、路基层;12、粘接层;13、沥青表层;14、排水槽;141、通水口;15、桩基;151、承重块;2、底基板;21、承重板;211、支撑臂;212、安装套筒;213、
温降管;2131、第一连接管;2132、第二连接管;22、滑轨;3、弹性支撑部;31、支撑柱;311、安装槽;312、连接槽;313、传动杆;314、滑块;32、支撑杆;33、弹性件;4、蓄水箱;41、预埋管;42、第二导水管;421、第二连接套筒;5、滤水组件;51、净水箱;511、滤沙层;512、滤水棉层;52、过滤网;6、输水组件;61、抽水泵;611、进水管;62、第一导水管;621、第一连接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参照图1,包括道路本体1,道路本体1从下到上依次包括路基层11、粘接层12和沥青表层13,路基层11通过混凝土和碎石混合并压实而成,粘接层12通过冷拌沥青碎石铺设并碾压而成,沥青表层13通过沥青混凝土铺设并碾压而成,道路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排水槽14。
25.参照图1,路基层11上铺设有底基板2,底基板2上沿垂直底基板2的方向滑动设置有承重板21,底基板2和承重板21均水平设置,底基板2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承重板21的弹性支撑部3,粘接层12铺设在承重板21上,沥青表层13铺设在粘接层12上;车辆载荷依次通过沥青表层13、粘接层12传递给承重板21,通过弹性支撑部3对载荷进行缓冲。
26.参照图2、3,道路本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桩基15,桩基15用于打入道路本体1两侧的土层内,且桩基15均竖直设置,承重板21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臂211,且每个支撑臂211分别对应一个桩基15,支撑臂211上固定设置有安装套筒212,安装套筒212滑动套设在桩基15上,每个桩基15上且位于安装套筒212的下方均固定设置有承重块151,各桩基15上的承重块151的顶壁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当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1上通行时,承重板21受载荷影响而下压一定距离,此时,承重板21两侧支撑臂211上的安装套筒212分别与承重块151的顶壁抵接,承重板21上的载荷通过桩基15传导至道路本体1两侧的土层内,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1上通过时,路基层11受载荷过大而发生损坏,从而使道路本体1产生裂缝。
27.参照图2、3,承重板21的顶壁上固定设置有温降管213,温降管213采用钢结构材质,且温降管213用于嵌设在粘接层12内。
28.参照图2、4,位于道路本体1两侧的土层内均埋设有蓄水箱4,排水槽14的侧壁开设有与蓄水箱4连通的通水口141,通水口141处设置有用于过滤水中杂物的滤水组件5,蓄水箱4上设置有用于对温降管213输水的输水组件6;沥青表层13长时间受烈日暴晒,沥青表层13的表面温度过高容易产生开裂,下雨时,通过排水槽14将雨水导入蓄水箱4内进行收集,雨水在进入蓄水箱4时,通过滤水组件5进行过滤,之后,通过输水组件6将蓄水箱4内的水输送至温降管213内,温降管213内水的低温通过粘接层12传递给沥青表层13,从而对沥青表层13进行降温,并一定程度上防止沥青表层13开裂,增加道路本体1的使用寿命。
29.参照图4,滤水组件5包括净水箱51和过滤网52,净水箱51固定设置在通水口141内,净水箱51靠近排水槽14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净水箱51靠近蓄水箱4的一侧开设有出水口,净水箱51内沿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依次设置有滤沙层511和滤水棉层512,滤沙层511采用细沙,细沙的外部包覆有纱布。
30.参照图4,过滤网52固定设置在通水口141内且位于净水箱51靠近排水槽14的一侧,通水口141的下侧壁倾斜设置,且通水口141的下侧壁沿远离蓄水箱4的方向逐渐靠近排
水槽14的底壁。
31.参照图2,蓄水箱4的底壁上固定设置有预埋管41,预埋管41的两端均与蓄水箱4连通,且预埋管41用于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深层的土层内通常温度较低,将预埋管41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再通过预埋管41输送至深层土层内,实现对蓄水箱4内的水快速降温。
32.参照图2、4,输水组件6包括抽水泵61和第一导水管62,抽水泵61固定设置在排水槽14内,抽水泵61的进口端连通有进水管611,进水管611延伸至蓄水箱4内且与预埋管41的其中一端连通,第一导水管62与抽水泵61的出口端连通,第一导水管62远离抽水泵6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通温降管213的第一连接件;蓄水箱4上还连通有第二导水管42,第二导水管42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温降管213的第二连接件,第一导水管62和第二导水管42均为软管。
33.参照图4、5,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套筒621,第一连接套筒621转动设置在第一导水管62上,且第一连接套筒621与第一导水管62连通,温降管213上连通有第一连接管2131,第一连接管2131的侧壁开设有外螺纹,第一连接套筒621的内壁开设有与第一连接管2131相适配的内螺纹。
34.参照图4、5,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套筒421,第二连接套筒421转动设置在第二导水管42上,且第二连接套筒421与第二导水管42连通,温降管213上连通有第二连接管2132,第二连接管2132的侧壁开设有外螺纹,第二连接套筒421的内壁开设有与第二连接管2132相适配的内螺纹。
35.参照图5,弹性支撑部3包括支撑柱31、支撑杆32和弹性件33,支撑柱31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支撑柱31均固定设置在底基板2的顶壁上,支撑柱31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底基板2,每个支撑柱31的顶壁上沿支撑柱3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311,每个安装槽311内均滑动设置有一个支撑杆32,且支撑杆32远离底基板2的一端均与承重板21固定连接。
36.参照图5,支撑柱31的侧壁沿支撑柱3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与安装槽311连通的连接槽312,位于两侧的支撑柱31上仅开设有一个连接槽312,位于中部的支撑柱31上开设有两个连接槽312,且两连接槽312沿支撑柱3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连接槽312内均滑动设置有传动杆313,传动杆313的一端与支撑杆32铰接,传动杆313远离支撑杆32的一端均铰接有滑块314,相邻两支撑柱31之间固定设置有滑轨22,滑轨22上沿滑轨22的长度方开设有滑槽,滑槽为t形槽,相邻两支撑柱31上各有一个滑块314滑动设置在滑槽内;弹性件33包括压簧,压簧设置在滑槽内且位于两滑块314之间,压簧的两端分别与两滑块314固定连接。
37.承重板21在受到车辆载荷时,承重板21下压,支撑杆32在支撑柱31的安装槽311内滑动,通过传动杆313将载荷传递给滑块314,滑块314受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力,竖直方向上的力通过底基板2传递给路基层11,水平方向上的力转化为动能并驱使滑块314在滑轨22上滑动,通过压簧将水平方向的力传递给相邻支撑柱31上的滑块314,由于支撑柱31与支撑杆32之间的滑动方向被限定,且支撑杆32与承重板21固定连接,相邻支撑柱31上的滑块314会形成同样的力,使同一滑轨22上的两滑块314反向运动,并通过压簧分别对两滑块314上的水平力进缓冲,从而对车辆载荷进行缓冲,从而进一步保护路基层11不受损坏。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结构的实施原理为:车辆载荷依次通过沥青表层13、粘接层12传递给承重板21,承重板21在受到车辆载荷时,承重板21下压,支撑杆32在支撑柱31的安装槽311内滑动,通过传动杆313将载荷传递给滑块314,滑块314受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力,竖直方向上的力通过底基板2传递给路基层11,水平方向上的力转化为动能并
驱使滑块314在滑轨22上滑动,通过压簧将水平方向的力传递给相邻支撑柱31上的滑块314,由于支撑柱31与支撑杆32之间的滑动方向被限定,且支撑杆32与承重板21固定连接,相邻支撑柱31上的滑块314会形成同样的力,使同一滑轨22上的两滑块314反向运动,并通过压簧分别对两滑块314上的水平力进缓冲,从而对车辆载荷进行缓冲。
39.当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1上通行时,承重板21受载荷影响而下压一定距离,此时,承重板21两侧支撑臂211上的安装套筒212与承重块151的顶壁抵接,承重板21上的载荷通过桩基15传导至道路本体1两侧的土层内,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重型运载车辆在道路本体1上通过时,路基层11受载荷过大而发生损坏,从而使道路本体1产生裂缝。
40.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市政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工厂内预先加工好底基板2和承重板21,对底基板2和承重板21进行组装,并在底基板2与承重板21之间设置好弹性支撑部3,在承重板21远离底基板2的一端固定好温降管213,在承重板21的两侧均焊接好支撑臂211,之后将组装完成后的底基板2和承重板21运送至施工路段;s2、道路在施工时,先在施工路段铺设好路基层11,并将底基板2铺设在路基层11上,在路基层11两侧的土层内分别打入多个桩基15,并使桩基15保持竖直,且每个桩基15分别对应一个支撑臂211,将支撑臂211与桩基15滑动连接;s3、在道路的两侧设置排水槽14,将蓄水箱4埋设在排水槽14外侧的土层内,并使排水槽14与蓄水箱4连通,将预埋管41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通过第一连接件使第一导水管62与温降管213连通,通过第二连接件使第二导水管42与温降管213连通;s4、在承重板21的顶壁上铺设粘接层12,并对粘接层12进行压实和整平,使温降管213嵌设在粘接层12内,之后在粘接层12上铺设沥青表层13,并对沥青表层13进行压实和整平,完成道路的施工。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本体(1),所述道路本体(1)从下到上依次包括路基层(11)、粘接层(12)和沥青表层(13),所述路基层(11)上铺设有底基板(2),所述底基板(2)上沿垂直底基板(2)的方向滑动设置有承重板(21),所述底基板(2)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承重板(21)的弹性支撑部(3),所述粘接层(12)铺设在承重板(21)上,所述沥青表层(13)铺设在粘接层(12)上;所述道路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桩基(15),所述桩基(15)用于打入道路本体(1)两侧的土层内,所述承重板(21)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支撑臂(211),所述支撑臂(211)与桩基(15)滑动连接,所述桩基(15)上且位于支撑臂(211)的下方固定设置有承重块(151),且所述承重块(151)用于抵接支撑臂(2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部(3)包括支撑柱(31)、支撑杆(32)和弹性件(33),所述底基板(2)的顶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柱(31),且所述支撑柱(3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底基板(2),每个所述支撑柱(31)的顶壁上沿支撑柱(3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311),每个所述安装槽(311)内均滑动设置有所述支撑杆(32),且所述支撑杆(32)与承重板(21)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33)用于驱使支撑杆(32)向远离底基板(2)方向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1)的侧壁沿支撑柱(3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与安装槽(311)连通的连接槽(312),所述连接槽(312)内滑动设置有传动杆(313),所述传动杆(313)的一端与支撑杆(32)铰接,所述传动杆(313)远离支撑杆(32)的一端铰接有滑块(314),相邻两所述支撑柱(31)之间固定设置有滑轨(22),相邻两所述支撑柱(31)上的滑块(314)滑动设置在滑轨(22)上;所述弹性件(33)包括压簧,所述压簧设置在滑轨(22)上且位于两滑块(314)之间,压簧的两端分别与两滑块(314)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板(21)的顶壁上固定设置有温降管(213),所述温降管(213)用于嵌设在粘接层(12)内,所述道路本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排水槽(14),所述道路本体(1)外侧的土层内埋设有蓄水箱(4),所述排水槽(14)的侧壁开设有与蓄水箱(4)连通的通水口(141),所述通水口(141)处设置有用于过滤水中杂物的滤水组件(5),蓄水箱(4)上设置有用于对温降管(213)输水的输水组件(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组件(5)包括净水箱(51)和过滤网(52),所述净水箱(51)固定设置在通水口(141)内,所述净水箱(51)靠近排水槽(14)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净水箱(51)靠近蓄水箱(4)的一侧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净水箱(51)内沿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依次设置有滤沙层(511)和滤水棉层(512),所述过滤网(52)固定设置在通水口(141)内且位于净水箱(51)靠近排水槽(14)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组件(6)包括抽水泵(61)和第一导水管(62),所述抽水泵(61)固定设置在蓄水箱(4)上,所述抽水泵(61)的进口端连通有进水管(611),所述进水管(611)延伸至蓄水箱(4)内,所述第一导水管(62)为软管,所述第一导水管(62)与抽水泵(61)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水管(62)远离抽水泵(6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通温降管(213)的第一连接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4)连通有第二导水管(42),所述第二导水管(42)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温降管(213)的第二连接件;所述蓄水
箱(4)上还固定设置有预埋管(41),所述预埋管(41)的两端均与蓄水箱(4)连通,且所述预埋管(41)用于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所述进水管(611)与预埋管(41)的其中一端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工厂内预先加工好底基板(2)和承重板(21),对底基板(2)和承重板(21)进行组装,并在底基板(2)与承重板(21)之间设置好弹性支撑部(3),在承重板(21)远离底基板(2)的一端固定好温降管(213),在承重板(21)的两侧均焊接好支撑臂(211),之后将组装完成后的底基板(2)和承重板(21)运送至施工路段;s2、道路在施工时,先在施工路段铺设好路基层(11),并将底基板(2)铺设在路基层(11)上,在路基层(11)两侧的土层内分别打入多个桩基(15),并使桩基(15)保持竖直,且每个桩基(15)分别对应一个支撑臂(211),将支撑臂(211)与桩基(15)滑动连接;s3、在道路的两侧设置排水槽(14),将蓄水箱(4)埋设在排水槽(14)外侧的土层内,并使排水槽(14)与蓄水箱(4)连通,将预埋管(41)埋设在深层的土层内,通过第一连接件使第一导水管(62)与温降管(213)连通,通过第二连接件使第二导水管(42)与温降管(213)连通;s4、在承重板(21)的顶壁上铺设粘接层(12),并对粘接层(12)进行压实和整平,使温降管(213)嵌设在粘接层(12)内,之后在粘接层(12)上铺设沥青表层(13),并对沥青表层(13)进行压实和整平,完成道路的施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包括道路本体,所述道路本体从下到上依次包括路基层、粘接层和沥青表层,所述路基层上铺设有底基板,所述底基板上沿垂直底基板的方向滑动设置有承重板,所述底基板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承重板的弹性支撑部,所述粘接层铺设在承重板上,所述沥青表层铺设在粘接层上;所述道路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桩基,所述桩基用于打入道路本体两侧的土层内,所述承重板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与桩基滑动连接,所述桩基上且位于支撑臂的下方固定设置有承重块,且所述承重块用于抵接支撑臂。本申请具有当重型运载车辆在市政道路上通行时,道路的基层不易发生损坏的效果。损坏的效果。损坏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谢波 王浩 杨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四川省远熙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8

本文发布于:2022-12-01 17:3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88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桩基   本体   表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