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基坑支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建筑工程的基坑施工中,通常采用土钉墙、排桩、双排桩、桩锚、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等支护结构。其中,双排桩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支护结构,其抗弯刚度较高,造价相对不高;现有技术中,在面对超深基坑时,仅靠双排支护桩对基坑的支护强度不足,双排桩在面对超深基坑受力结构不强,基坑四周对双排桩的承载力要求高,无法满足超深基坑支护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面对超深基坑时,仅靠双排支护桩对基坑的支护强度不足,无法满足超深基坑支护的需求。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有
前排桩与
后排桩,前排桩的桩顶低于后排桩的桩顶,
所述前排桩由前排灌注桩和止水桩咬合连接组成,相邻前排灌注桩之间布置有2-3根止水桩,前排灌注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前冠梁,后排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后冠梁,所述后排桩在前排灌注桩顶标高设置钢筋混凝土腰梁,腰梁通过植筋与后排桩连接,前冠梁与后排桩腰梁之间连接有多根水平平行布置的连系梁,多根连系梁之间相间隔布置;所述后排桩背面均匀固定有多根锚索与锚索腰梁,锚索与锚索腰梁均匀分布在后排桩,锚索布置在后排桩桩间。
5.作为优选,所述后排桩与前排灌注桩一一对应布置,前排灌注桩和后排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6.作为优选,所述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的
直径均为0.8-2m,当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的直径相同时,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为3-5倍的桩直径,当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的直径不同时,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为前排灌注桩直径与后排桩直径平均值的3-5倍。
7.作为优选,所述后排桩的长度为基坑深度的1.5-2.5倍。
8.作为优选,所述止水桩可以为水泥搅拌桩、旋喷桩或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桩的直径为前排灌注桩直径的2/5-1/2。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前排桩由前排灌注桩和止水桩咬合连接组成,相邻前排灌注桩之间布置有2-3根止水桩,后排桩在前排灌注桩顶标高设置钢筋混凝土腰梁,腰梁通过植筋与后排桩连接,前冠梁与后排桩腰梁之间连接有多根水平平行布置的连系梁,多根连系梁之间相间隔布置,配合锚索进行拉紧施工,锚索与前排灌注桩、后排桩形成整体结构,对于超深基坑大大提升了支护强度高,整体性高,具有抗弯刚度大的优点。
附图说明
1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1.图1为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俯视示意图。
13.其中:1为后排桩、2为后冠梁、3为前排桩、4为前冠梁、5为连系梁、6为锚索、7为基坑底、8为植筋、9为腰梁、10为止水桩、11为前排灌注桩、12为锚索腰梁。
具体实施方式
14.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5.如图1-2所示,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有前排桩3与后排桩1,前排桩3的桩顶低于后排桩1的桩顶,所述前排桩3由前排灌注桩11和止水桩10咬合连接组成,相邻前排灌注桩11之间布置有2-3根止水桩10,前排灌注桩11的桩顶上连接有前冠梁4,后排桩1的桩顶上连接有后冠梁2,所述后排桩1在前排灌注桩11顶标高设置钢筋混凝土腰梁9,腰梁9通过植筋8与后排桩1连接,前冠梁4与后排桩1腰梁9之间连接有多根水平平行布置的连系梁5,多根连系梁5之间相间隔布置;所述后排桩1背面均匀固定有多根锚索6与锚索腰梁12,锚索6与锚索腰梁12均匀分布在后排桩1,锚索6布置在后排桩1桩间。
16.具体实施时,所述后排桩1与前排灌注桩11一一对应布置,前排灌注桩11和后排桩1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17.具体实施时,所述前排灌注桩11与后排桩1的直径均为0.8-2m,当前排灌注桩11与后排桩1的直径相同时,前排灌注桩11与后排桩1之间的间距为3-5倍的桩直径,当前排灌注桩11与后排桩1的直径不同时,前排灌注桩11与后排桩1之间的间距为前排灌注桩直径11与后排桩1直径平均值的3-5倍。
18.具体实施时,所述后排桩1的长度为基坑深度的1.5-2.5倍。
19.具体实施时,所述止水桩10可以为水泥搅拌桩、旋喷桩或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桩10的直径为前排灌注桩11直径的2/5-1/2。
20.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有前排桩与后排桩,前排桩的桩顶低于后排桩的桩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桩由前排灌注桩和止水桩咬合连接组成,相邻前排灌注桩之间布置有2-3根止水桩,前排灌注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前冠梁,后排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后冠梁,所述后排桩在前排灌注桩顶标高设置钢筋混凝土腰梁,腰梁通过植筋与后排桩连接,前冠梁与后排桩腰梁之间连接有多根水平平行布置的连系梁,多根连系梁之间相间隔布置;所述后排桩背面均匀固定有多根锚索与锚索腰梁,锚索与锚索腰梁均匀分布在后排桩,锚索布置在后排桩桩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桩与前排灌注桩一一对应布置,前排灌注桩和后排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的直径均为0.8-2m,当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的直径相同时,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为3-5倍的桩直径,当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的直径不同时,前排灌注桩与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为前排灌注桩直径与后排桩直径平均值的3-5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桩的长度为基坑深度的1.5-2.5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桩可以为水泥搅拌桩、旋喷桩或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桩的直径为前排灌注桩直径的2/5-1/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有前排桩与后排桩,前排桩的桩顶低于后排桩的桩顶,所述前排桩由前排灌注桩和止水桩咬合连接组成,相邻前排灌注桩之间布置有2-3根止水桩,前排灌注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前冠梁,后排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后冠梁,所述后排桩在前排灌注桩顶标高设置钢筋混凝土腰梁,腰梁通过植筋与后排桩连接,前冠梁与后排桩腰梁之间连接有多根水平平行布置的连系梁,多根连系梁之间相间隔布置;所述后排桩背面均匀固定有多根锚索与锚索腰梁,锚索与锚索腰梁均匀分布在后排桩,锚索布置在后排桩桩间。锚索布置在后排桩桩间。锚索布置在后排桩桩间。
技术研发人员:
饶运东 杨红坡 钟秀梅 冯仲文 周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1
技术公布日: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