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涉及服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温
面料。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具备调温功能的织物,大部分都是使用纤维素纤维和腈纶作为基础纤维来承载相变微胶囊,通过纺丝技术将微胶囊嵌入纤维束,附着在纤维表面,在通过织造后整形成面料。这些纤维制成的面料,主要用于贴身的衣物。在实际使用时,贴身衣物的温度变化是不大的,调温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外层的衣物上设置调温功能更合适。纤维素纤维和腈纶一般无法应用于外套上,因此对如何将相变微胶囊应用于外套上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可以用于外套的调温面料。
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方案一:其包括
表层、防风透湿层、调温层和里层;
所述防风透湿层粘接于所述表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所述调温层附着于所述防风透湿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并部分覆盖所述防风透湿层;所述调温层内离散分布有相变微胶囊;所述里层粘接在所述调温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
6.方案二:基于方案一,所述表层由尼龙材料和氨纶纺织而成。
7.方案三:基于方案二,所述里层为涤纶。
8.方案四:基于方案一,所述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小于等于3um。
9.方案五:基于方案一,所述调温层通过印花板涂布在防风透湿层上。
10.方案六:基于方案一,所述调温层的厚度在0.01mm-0.03mm之间。
11.方案七:基于方案一,所述相变微胶囊在温度超出22℃-28℃这一区间时吸热,在温度低于这一区间时22℃-28℃时放热。
12.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方案的调温面料从外到内依次包括表层、防风透湿层、调温层和里层,调温层内离散分布有相变微胶囊。相变微胶囊会在温度升高超过某个区间时,会吸热从固体变成液体;相变微胶囊会在温度低于某个区间时,放热从液体变成固体;在相变微胶囊相变的过程中,调节面料的温度。
14.在本方案中,在调温层和表层之间设置了防风透湿层,可以防止风力的影响,防止受风力的影响导致热量损耗,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使得调温面料的调温效果更好。且本方案的调温层附着在防风透湿层上,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采用涂覆的方式附着在防风透湿层上,这种涂覆方式与现有的与纤维束纺织在一起相比,使得该调温面料的应用范围更广,可以用在外套上。调温层部分覆盖防风透湿层,使得调温面料的透气性更好。
15.2、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小于等于3um其在调温层内分散的更均匀,调温效果更均匀。
16.3、调温层通过印花板涂布在防风透湿层上,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印花,实现部分覆盖防风透湿层。
17.4、设置调温层的厚度在0.01mm-0.03mm之间,不会影响面料的外观。
18.5、相变微胶囊在温度超出22℃-28℃这一区间时吸热,在温度低于这一区间时22℃-28℃
19.时放热,使得具有该调温面料的衣物始终保持在舒适的温度,提升衣物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调温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22.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23.表层1;
24.防风透湿层2;
25.调温层3;
26.里层4。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9.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30.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31.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32.如图1所示,调温面料包括表层1、防风透湿层2、调温层3和里层4。
33.表层1采用尼龙材料和氨纶纺织而成。
34.如图1所示,防风透湿层2粘接于表层1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防风透湿层2为微多孔型透气膜,其通过热熔胶采用点贴的方式粘接在表层1。
35.如图1所示,调温层3附着于防风透湿层2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并部分覆盖防风透湿层2;调温层3内离散分布有相变微胶囊。在实际使用时,调温层3由水性聚氨酯、增稠剂、水、交联剂和相变微胶囊调配成浆料,并通过印花板涂布在防风透湿层2上,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印花,实现部分覆盖防风透湿层2;加工过程使用印花的工艺,加工方式温和,不影响相变微胶囊的稳定性,其皮层不宜破裂。在涂布时,浆料中的增稠剂吸收蒸汽的水分,使蒸汽变成水同时放出热量,使得浆料更为牢固地附着在纤维上。
36.在本实施例中,相变微胶囊在温度超出22℃-28℃这一区间时吸热,在温度低于这一区间时22℃-28℃时放热,使得具有该调温面料的衣物始终保持在舒适的温度,提升衣物的舒适度。
37.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调温层3内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小于等于3um,使得相变微胶囊在调温层3内分散的更均匀,调温效果更均匀。
3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调温层3的厚度在0.01mm-0.03mm之间,这样这种不会影响调温面料的外观。
39.如图1所示,里层4粘接在调温层3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在实际使用时,里层4为涤纶。具体地,里层4通过热熔胶采用点贴的方式粘接在表层1。
40.本实施例的调温面料,相变微胶囊会在温度升高超过22℃-28℃这一区间时,会吸热从固体变成液体;相变微胶囊会在温度低于22℃-28℃这一区间时,放热从液体变成固体;在相变微胶囊相变的过程中,使得具有该调温面料的衣物始终保持在舒适的温度。
41.在本方案中,在调温层3和表层1之间设置了防风透湿层2,可以防止风力的影响,导致热量损耗,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使得调温面料的调温效果更好。且本方案的调温层3通过涂覆的方式附着在防风透湿层2上,这种涂覆的方式与现有的与纤维束纺织在一起相比,使得调温面料的应用范围更广,可以用在外套上。调温层3部分覆盖防风透湿层2,使得调温面料的透气性更好。
42.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调温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层、防风透湿层、调温层和里层;所述防风透湿层粘接于所述表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所述调温层附着于所述防风透湿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并部分覆盖所述防风透湿层;所述调温层内离散分布有相变微胶囊;所述里层粘接在所述调温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由尼龙材料和氨纶纺织而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为涤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小于等于3u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层通过印花板涂布在防风透湿层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层的厚度在0.01mm-0.03mm之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微胶囊在温度超出22℃-28℃这一区间时吸热,在温度低于这一区间时22℃-28℃时放热。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温面料,其包括表层、防风透湿层、调温层和里层;防风透湿层粘接于表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调温层附着于防风透湿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并部分覆盖防风透湿层;调温层内离散分布有相变微胶囊;里层粘接在调温层朝向人体皮肤的一侧。该调温面料可以用于外套,且增加了防风透湿层,防止受风力的影响,导致热量损耗。导致热量损耗。导致热量损耗。
技术研发人员:
许雪莲 蒋臻 周淑梅 张后清 李俊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斐乐体育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2
技术公布日: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