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管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管转换接头,属于管道连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房价的上涨、人们生活品质的上升、政府旧房改造政策的落实,大部分人想把旧房改造一下。而旧房里的管道都是铸铁管,外面锈迹斑斑,改造时如果不换掉管道会继续老化,然后水会慢慢从管壁向外渗,出现渗水问题,同时阀门频繁开关,铸铁管可能会爆管。因此现在改用pvc管来替换铸铁管进行管道安装。但pvc管和铸铁管直接连接或采用其他pvc管件连接pvc管和铸铁管进行中转可能密封性不好,会出现渗水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该产品通过其特殊结构有效解决了铸铁管爆管渗水问题。
3.基于此,做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铁管转换接头,用于铸铁管与pvc管的连接。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铁管转换接头,包括用于连接位于上方的铁管和位于下方的pvc管的上转接头、以及用于连接位于下方的铁管和位于上方的pvc管的下转接头;
7.所述上转接头包括上转接主体和上胶圈;上转接主体包括上承口部位和非承口部位,所述上胶圈扣于非承口部位;位于上方的铁管由上胶圈插入上转接主体,位于下方的pvc管由上承口部位插入上转接主体;
8.所述下转接头包括下转接主体和下胶圈;下转接主体包括下承口部位和下插口部位,所述下胶圈套于下插口部位;位于下方的铁管由下胶圈套入下转接主体,位于上方的pvc管由下承口部位插入下转接主体。
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非承口部位向外设有上主体翻边,所述上胶圈向内设有与上主体翻边配合的上胶圈翻边。下胶圈翻边起抵住作用,下胶圈翻边和下转接主体的插口部位的下平面相接触时表明橡胶圈已安装到位。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胶圈的外壁设有锯齿形翻边。下胶圈的外径比铁管的内径稍大,留有一定的压缩余量,确保两者连接处装配紧密不漏水,安装时插进铁管不难插。同时下胶圈外表面呈锯齿状,既不减少橡胶密封性能,又降低了成本,还给橡胶压缩留出了空间。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胶圈的内壁设有凸起,可提高下胶圈与下转接主体连接的可靠性。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位于下方的铁管与下胶圈过盈配合,位于上方的铁管与上胶圈过盈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按上述铸铁管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铁管转接体进行装配的方式进行施工,位于上方的铁管由上胶圈插入上转接主体,位于下方的pvc管由上承口部位插入上转接主体;位于下方的铁管由下胶圈套入下转接主体,位于上方的pvc管由下承口部位插入下转接主体。本实用新型铁管转接头,用于铸铁管与pvc管的连接,其使用简单方便、造价成本低,能有效预防渗水问题。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施例铁管转换接头中的上转接头(上转接主体与上胶圈装配)的剖视图;
16.图2为本实施例铁管转换接头中的下转接头(下转接主体与下胶圈装配)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施例铁管转换接头中的下胶圈装配的剖视图;
18.标注说明:上转接头100,上转接主体110,上承口部位111,非承口部位112,上主体翻边 113,上胶圈120,上胶圈翻边121,下转接头200,下转接主体210,下承口部位211,下插口部位212,下胶圈220,下胶圈翻边(锯齿翻边)221,凸起222。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更清楚更完善的披露,兹提供了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如下详细说明:
2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铁管转换接头,包括用于连接位于上方的铁管和位于下方的 pvc管的上转接头、以及用于连接位于下方的铁管和位于上方的pvc管的下转接头;
21.上转接头包括上转接主体和上胶圈;上转接主体包括上承口部位和非承口部位,上胶圈扣于非承口部位;位于上方的铁管由上胶圈插入上转接主体,位于下方的pvc管由上承口部位插入上转接主体;
22.下转接头包括下转接主体和下胶圈;下转接主体包括下承口部位和下插口部位,下胶圈套于下插口部位;位于下方的铁管由下胶圈套入下转接主体,位于上方的pvc管由下承口部位插入下转接主体。
23.本实施例优选的,非承口部位向外设有上主体翻边,上胶圈向内设有与上主体翻边配合的上胶圈翻边。下胶圈翻边起抵住作用,下胶圈翻边和下转接主体的插口部位的下平面相接触时表明橡胶圈已安装到位。
24.本实施例优选的,下胶圈的外壁设有锯齿形翻边。下胶圈的外径比铁管的内径稍大,留有一定的压缩余量,确保两者连接处装配紧密不漏水,安装时插进铁管不难插。同时下胶圈外表面呈锯齿状,既不减少橡胶密封性能,又降低了成本,还给橡胶压缩留出了空间。
25.本实施例优选的,下胶圈的内壁设有凸起,可提高下胶圈与下转接主体连接的可靠性。
26.本实施例优选的,位于下方的铁管与下胶圈过盈配合,位于上方的铁管与上胶圈过盈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27.本实施例优选的,上主体翻边的内径为d124,外径为d130;上胶圈靠近上主体翻边的那一圈内径为d130;因此两者配合紧密。上胶圈内径为d107;非承口部位的内径为 d118,非承口部位的底部内径为d104;紧靠着那一圈内径为d118是为了铸铁管插进来的时候不卡住,能一插到底。内径为d104的那一圈是为了在插入铁管的时,便于判断是否已经插到底,同时国标铸铁管内径最大值为d104,与本实用新型的内径d104一致,能避免对水流造成阻碍。上承口部位内径为d110。
28.本实施例优选的,上主体翻边长度为12mm,厚度为3mm;上胶圈翻边靠近上主体翻边的那一圈长度为13mm,上胶圈翻边厚度为2.5mm。这样设计可使上胶圈紧扣上转接主体,使铁管与上转接主体连接处不漏水。
29.本实施例优选的,下转接头的插口部位的外径为d88.5,下胶圈的无凸起部分内径为 d88.5,凸起部分内径为d85.7。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下转接主体和下胶圈装配的方便和紧密,又降低了成本。
30.本实施例的安装方法如下:
31.(1)上转接主体、上胶圈、下转接主体、下胶圈通过上述装配方式装配;
32.(2)当铸铁管在上方时,将pvc管涂上胶水,插入上转接头的承口部位内,铸铁管直接插入上转接头的上胶圈内,上胶圈起密封作用;
33.(3)当铸铁管在下方时,将pvc管涂上胶水,插入下转接头的承口部位内,下转接头直接由下胶圈插入到铸铁管内,下胶圈起密封作用;
34.本实施例在安装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5.1、上转接主体和上胶圈装配时,后者应紧密装配在前者上;
36.2、下转接主体和下胶圈装配时,两者紧密无缝装配在一起。
37.3、铸铁管插到上转接头和下转接头插到铸铁管里都要对齐插到底。
38.4、胶水粘接面应保持干净无异物。
39.5、整个安装环境需做好防水措施。
40.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而非对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1.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位于上方的铁管和位于下方的pvc管的上转接头、以及用于连接位于下方的铁管和位于上方的pvc管的下转接头;所述上转接头包括上转接主体和上胶圈;上转接主体包括上承口部位和非承口部位,所述上胶圈扣于非承口部位;位于上方的铁管由上胶圈插入上转接主体,位于下方的pvc管由上承口部位插入上转接主体;所述下转接头包括下转接主体和下胶圈;下转接主体包括下承口部位和下插口部位,所述下胶圈套于下插口部位;位于下方的铁管由下胶圈套入下转接主体,位于上方的pvc管由下承口部位插入下转接主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承口部位向外设有上主体翻边,所述上胶圈向内设有与上主体翻边配合的上胶圈翻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胶圈的外壁设有锯齿形翻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胶圈的内壁设有凸起。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位于下方的铁管与下胶圈过盈配合,位于上方的铁管与上胶圈过盈配合。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上主体翻边的内径为d124,外径为d130;上胶圈靠近上主体翻边的那一圈内径为d130;上胶圈内径为d107;非承口部位的内径为d118,非承口部位的底部内径为d104;上承口部位内径为d110。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上主体翻边长度为12mm,厚度为3mm;上胶圈翻边靠近上主体翻边的那一圈长度为13mm,上胶圈翻边厚度为2.5mm。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管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接头的插口部位的外径为d88.5,下胶圈的无凸起部分内径为d88.5,凸起部分内径为d85.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铁管转换接头,涉及管道连接技术领域,包括上转接头和下转接头。上转接头包括上转接主体和上胶圈;下转接头包括下转接主体和下胶圈。位于上方的铁管由上胶圈插入上转接主体,位于下方的PVC管由上承口部位插入上转接主体;位于下方的铁管由下胶圈套入下转接主体,位于上方的PVC管由下承口部位插入下转接主体。本实用新型用于旧房改造中铸铁管和PVC管的连接,该产品能有效解决铸铁管爆管渗水问题,其使用面积小、操作简单、造价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

韩鹏峰 陈梦洁 余鑫栋 钱功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同正管道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5.13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

本文发布于:2022-12-01 02:2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7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胶圈   铁管   主体   部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