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接触网是牵引供电系统向电力机车提供动力的重要途径,在电气化铁路中占有重要地位,保证接触网的安全对铁路运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列车运行时,会产生高频的剧烈振动,造成接触网的整体结构产生向内或向外的牵扯。现有技术中,通过定位管和定位器将接触线拉向支柱侧的定位方式称为正定位,而远离支柱侧则为反定位。
3.其中,如图1,定位管连接在斜腕臂上,随着列车的运行,剧烈的振动使得定位管承受上下、左右的振动,过大的应力容易造成零件变形后脱钩,使用寿命短,并且造成巨大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和传递,防止脱钩。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包括水平管体和转换器,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对称设置的连接部,所述转换器包括位于连接部间的第一转向部和与第一转向部连接的第二转向部,所述第二转向部垂直设置于第一转向部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转向部底部的外径等于第二转向部的厚度;
6.所述连接部位于管体外沿的内侧,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弧形过渡边。
7.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向部上设有与定位环连接的定位孔,所述第二转向部底部的宽度小于定位孔的直径。
8.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向部的侧面外沿设有向第一转向部延伸的连接筋。
9.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向部的厚度不大于连接部之间的间距。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向部为单耳结构,所述第二转向部为水滴形的复耳结构。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向部上设有与连接部上孔对应的通孔。
12.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和传递,防止脱钩。
1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4.图1是现有技术中定位管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中连接部的侧视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中连接部的立体图。
18.附图标记
19.1、管体;2、连接部;3、转换器;4、第一转向部;5、第二转向部;6、过渡边;7、定位孔;8、连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21.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22.如图所示,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包括水平管体1和转换器3,管体1与转换器3的连接实现整体与斜腕臂上定位环的连接。管体1的前端设有对称设置的连接部2,连接部2位于管体1外沿的内侧,连接部2的两侧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弧形过渡边6,过渡边6提高了连接部2的承载强度。连接部2的底部向内微凹,为管体1的不定向受力提供微小弹性,不容易在受力作用下因为硬性连接发生形变。
23.转换器3包括位于连接部2间的第一转向部4和与第一转向部4连接的第二转向部5,第一转向部4上设有与连接部2上孔对应的通孔,保证第一转向部4与连接部2之间的稳定连接,即实现转换器3与管体1的连接。第二转向部5上设有与定位环连接的定位孔7,通过第二转向部5实现转换器3与定位环的连接。第一转向部4为单耳结构,第二转向部5为水滴形的复耳结构。第一转向部4的厚度不大于连接部2之间的间距,第一转向部4可以在连接部2之间转动,从而快速释放剧烈不定向振动带来的部分作用力。
24.第二转向部5垂直设置于第一转向部4底部的两侧,其结构的设置使得力的传递发生转向。第二转向部5的侧面外沿设有向第一转向部4延伸的连接筋8,提高第二转向部5的承载强度。第一转向部4底部的外径等于第二转向部5的厚度,使得受力均衡的向第二转向部5传递,不会造成第二转向部5集中受力的情况。第二转向部5底部的宽度小于定位孔7的直径,第二转向部5的受力向定位孔7中的定位环中传递。若受力过大,第二转向部5可以通过形变来保护定位环,保证整体稳定运行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多部件损坏。
25.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和传递,防止脱钩。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管体和转换器,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对称设置的连接部,所述转换器包括位于连接部间的第一转向部和与第一转向部连接的第二转向部,所述第二转向部垂直设置于第一转向部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转向部底部的外径等于第二转向部的厚度;所述连接部位于管体外沿的内侧,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弧形过渡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部上设有与定位环连接的定位孔,所述第二转向部底部的宽度小于定位孔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部的侧面外沿设有向第一转向部延伸的连接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部的厚度不大于连接部之间的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部为单耳结构,所述第二转向部为水滴形的复耳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部上设有与连接部上孔对应的通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包括水平管体和转换器,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对称设置的连接部,所述转换器包括位于连接部间的第一转向部和与第一转向部连接的第二转向部,所述第二转向部垂直设置于第一转向部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转向部底部的外径等于第二转向部的厚度;所述连接部位于管体外沿的内侧,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弧形过渡边。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一种接触网用稳定型定位管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应力的快速消散和传递,防止脱钩。防止脱钩。防止脱钩。


技术研发人员:

陈永娜 郭海骏 彭建 南沛 袁龙聪 赵成欢 邓朝宇 魏怡星 黄思琪 高航 邓全均 魏长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保定朝雄电气化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2

技术公布日:

2022/11/15

本文发布于:2022-12-01 00:1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6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结构   实用新型   稳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