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产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毛衣、棉衣这些大件衣物的清洗和晾晒问题,让不少人犯难。手洗太累,干衣太贵,而晾晒问题更是麻烦,湿乎乎的衣物在低温天气久晾不干。洗干一体机的发明使这些问题不再是烦恼。
3.现有的洗干一体机是一种在洗衣机基础上增加烘干功能,但是利用该烘干功能烘烤衣物之后以为还是存在潮湿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以解决现有洗烘一体机洗烘之后衣物仍然潮湿,烘干效果差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烘干模组,该烘干模组可以包括:第一
壳体、吸湿排湿构件及第二壳体,
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覆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的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脱湿区和再生模块安装部,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脱湿区和再生区,所述再生模块安装部与所述再生区形状大致一致且对应设置;
6.所述第一壳体上对应于所述再生模块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两根第一分隔
肋条;和/或,
7.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肋条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两根第二分隔肋条;
8.所述至少两根第一分隔肋条和/或第二分隔肋条临近或接触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并将所述空间至少分隔为脱湿区和再生区。
9.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肋条的端面可选择性地设置有第一
柔性件;所述第二分隔肋条的端面可选择性地设置有第二柔性件;
10.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面向并紧邻或接触所述吸湿排湿构件。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硬质件和/或第二硬质件,所述第一硬质件设于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一分隔肋条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硬质件设于所述第二柔性件和所述第二分隔肋条之间。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件、第一硬质件、第一分隔肋条的形状大体相同;所述第二柔性件、第二硬质件、第二分隔肋条的形状大体相同。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件和/或所述第二硬质件构造成在面向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方位设置有容置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的凹槽构型。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置于所述凹槽中并凸出于凹槽边缘。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表面接触或留有0-5mm的间隙。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吸湿排湿构件为透气多孔结构。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材料为沸石、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或分子筛。
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洗烘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及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模组;
19.所述烘干模组设置在所述滚筒的外筒上部、下部或后部。
20.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21.本技术实施例烘干模组通过在第一壳体与吸湿排湿构件之间对应脱湿区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分隔肋条;并在吸湿排湿构件与第二壳体之间对应再生区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分隔肋条;使得脱湿区与再生区分隔。防止了脱湿区的水汽逸散到外部影响衣物烘干效果,并且该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有助于洗烘一体机的模块化设计。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烘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1:第一壳体;2:吸湿排湿构件;3:第二壳体;4:第一分隔件;5:第二分隔件;41:第一硬质件;42:第一柔性件;51:第二柔性件;52:第二硬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27.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层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28.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1.经研究发现,衣物烘干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加热模组密闭性较差,衣物进行
脱水之后的,高湿度的水汽逸散之后又被衣服所吸附,对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以解决该问题。
32.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进行详细地说明。
33.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烘干模组,该烘干模组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1、吸湿排湿构件2及第二壳体3,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脱湿区空间和供再生模块安装的空间,第二壳体3内设置有第二脱湿区空间和再生区空间,第一脱湿区空间和第二脱湿区空间形状一致且对应设置;
34.第一壳体1上第一脱湿区空间和供再生模块安装的空间之间的径向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根第一分隔肋条a,如图2所示;可选地,在第一分隔肋条a端部可以至少对应设置第一柔性件42,第一柔性件42还可以通过第一硬质件41而安装至第一分隔肋条a的靠近吸湿排湿构件2的端部。第一壳体1上对应于第一分隔肋条a的外部可以供再生模块安装,至此第一分隔肋条a将上壳体分隔为第一脱湿区和再生区。
35.同样,在第二壳体3内设置有至少两根与第一分隔肋条a位置对应的第二分隔肋条b,如图3所示,在每根肋条b的端部至少对应设置有第二柔性件52,第二柔性件52可以通过第二硬质件51安装至第二分隔肋条b的靠近吸湿排湿构件2的端部。第二壳体3内部空间被所述至少两根第二分隔肋条b分隔为第二脱湿区空间和再生区。
36.当然,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3上对应位置,可以设置多于两条的第一分隔肋条和第二分隔肋条,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所包覆的容纳吸湿排湿构件2的空间分隔为脱湿区空间、再生区空间、以及额外的降温区空间。从吸湿排湿构件2的旋转方向来看,所述降温区空间位于再生区空间下游、脱湿区空间上游,以在吸湿排湿构件2经过再生加热后有适当的降温缓冲再进入脱湿区空间进行吸附水分,从而提高吸附效率。
37.以上第一柔性件42和第二柔性件52可以通过第一硬质件41和第二硬质件51固定至第一分隔肋条a和第二分隔肋条b。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42和第二柔性件52通过胶黏的方式贴附于第一硬质件41和第二硬质件51,而第一硬质件41和第二硬质件51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安装至第一分隔肋条a和第二分隔肋条b的端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硬质件41和第二硬质件51形成面向吸湿排湿构件2的凹槽,第一柔性件42和第二柔性件52固定至凹槽内、且至少部分凸出与凹槽边缘;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42和第二柔性件52直接固定至第一分隔肋条a和第二分隔肋条b的端面。以上方式中,柔性件尽量贴附于吸湿排湿构件2的上下表面但又不接触,即吸湿排湿构件2在转动过程中与面向其上下表面的柔性件不产生干涉,同时它们有足够靠近,能够保持位于吸湿排湿构件2同一表面上、位于柔性件两侧的气流能够相对隔离,达到动态的密封效果。当然如果选择柔软的第一或第二柔性件,也可以将它们与吸湿排湿构件2的上下表面择一地或分别接触甚至产生干涉,以达到更优的密封效果。第一柔性件可以为软胶或者毛条,第二柔性件可以为软胶或者毛条;第一柔性件可以与第二柔性件采用相同材料,也可以不同。
38.下面以第一柔性件42和第一硬质件41共同形成第一分隔件4固定至第一分隔肋条a,以及第二柔性件52和第二硬质件51共同形成第二分隔件5固定至第二分隔肋条b的方式进行介绍。其他的方式可以从中推导。
39.本实施例烘干模组通过在第一壳体1与吸湿排湿构件2之间对应脱湿区的位置设
置有第一分隔件4;并在吸湿排湿构件2与第二壳体3之间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分隔件5;使得脱湿区、第一分隔件4、第二分隔件5及再生区形成密闭的气流通路。防止了脱湿区和再生区之间的气流逸散影响烘干效果,并且该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有助于洗烘一体机的模块化设计。
4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3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的洗衣机的模组结构进行设计,只要至少包括脱湿区和再生区两个功能区即可,并且各功能区的形状也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可以为方形、三角形、圆形,也可以为图1所示的扇形,只要确保脱湿区与再生区相互隔离且具有较大程度的气密性即可,本实施例所设计的扇形能更有效且合理的利用空间。此外,吸湿排湿构件2设置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3之间能起到吸湿排湿功能即可,本技术对吸湿排湿构件2的形状不做限定,可以是三角形、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图1所示的形,采用形的吸湿排湿构件2设计可以使循环运动在脱湿区与再生区之间,运动到脱湿区的部分吸附循环气流中的水分、继而吸附了水分的部分运动到再生区进行水分脱附、经脱附后的部分再次运动到脱湿区吸附水分,以此循环往复除去水汽中的水分,进而达到衣物烘干的效果,第一分隔件4和第二分隔件5的设置使得再生气流与湿循环气流的互不相通,再生气流只能沿图1所示的箭头指示方向进入冷凝器不会逸散,使得旋转的过程中实现的动态密封。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4通过螺钉与第一壳体1固定;
42.第二分隔件5通过螺钉与第二壳体3固定。
43.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4通过螺钉与第一壳体1固定,第二分隔件5通过螺钉与第二壳体3固定。保证了第一分隔件4和第二分隔件5稳定和牢固,不会被高速通过的气流影响,也不会因长时间的使用导致移位,进一步保证了密闭性。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4包括叠放设置第一硬质件41和第一柔性件42,且第一柔性件42靠近吸湿排湿构件2设置;
45.第二分隔件5包括叠放设置第二柔性件51和第二硬质件52,且第二柔性件51靠近吸湿排湿构件2设置;
46.第一硬质件41、第一柔性件42、第二柔性件51及第二硬质件52的形状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3上的分隔肋条形状大致一致。
47.本实施例中在靠近吸湿排湿构件2处设置柔性件,防止了吸湿排湿构件2移动时与第一分隔件4和第二分隔件5的摩擦,避免了吸湿排湿构件2在与柔性件接触时产生磨损。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42和第二柔性件51与吸湿排湿构件2之间留有0-5mm的间隙,优选地可以为0.6-0.9mm。
49.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一个较为优选的预设间隙范围,在该范围内第一分隔件4和第二分隔件5不会与相邻的吸湿排湿构件2接触,也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密封效果,防止了水汽的逸散的同时也防止了吸湿排湿构件2与第一分隔件4和第二分隔件5的摩擦。经过反复研究及实验,将预设间隙控制在0.8mm,取得的效果较好。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筋条a;
51.筋条将第一壳体1分隔成脱湿区和再生区。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壁b;
53.分隔壁的设置位置与筋条的位置相对应,分隔壁将第二壳体3分隔成脱湿区和再
生区。
54.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设计通过设置脱湿区和再生区。可以对衣物烘干时产生的水汽进行去除,并循环利用气流。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吸湿排湿构件2设置为透气结构,可以让水汽与吸湿排湿构件2接触面积增大,更好的对水汽进行吸附和脱附。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湿排湿构件2的材料为沸石、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或钠x型分子筛。
57.本实施例中的吸湿排湿构件2的材质可以对水汽更好的进行吸附。
58.上述实施例中的烘干模组不仅仅包括第一壳体1、吸湿排湿构件2及第二壳体3,还可以包括加热模块。加热模块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再生模块安装空间,加热模块包括底座及加热件,底座通过热缓冲件连接安装至第一壳体1。
59.通过在加热模块与第一壳体1之间设置热缓冲件,使得加热模块产生的热量得到缓冲,避免了高温直接传递到壳体上会使其损坏。延缓了壳体的老化,提高了烘干模组的使用寿命。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是一个整体化的壳体,该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脱湿区空间和供再生模块安装的空间,它们之间通过两根径向的筋条将容纳吸湿排湿构件2的壳体分成两个功能区,具体而言,可以是在该分隔处设置的沿着壳体厚度方向的侧壁。在壳体的再生模块安装的空间设置有加热模块的安装部,便于加热模块模块化装配。加热模块的形状与再生模块安装的空间形状相适配,例如都可以扇形体构型;那么加热模块是扇形结构,包括上下壁和沿半径方向的两块侧壁形成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有底座和位于底座之下的加热件,在下壁的一个侧壁往外延伸有温控器安装部。底座上设置有风孔,风通过加热模块的入风口径向吹过底座,并从风孔向下吹过加热件后流向位于再生区的吸湿排湿构件2,这样就形成了对再生区的转轮部分进行加热脱附水分的效果。加热件紧邻底座,以使加热件能够有效地对吸湿排湿构件2进行加热脱附水分;加热件位于风孔下方且往半径方向有一点点偏移,因为当风沿着半径往里吹且穿过风孔时,会有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的速度,因此设置一点点的偏移量,可以让穿过风孔的风能正对着加热件。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缓冲件包括:隔热件;隔热件设置在底座周侧,用于防止加热件的高温直接传递到壳体。
62.在本实施例中,隔热件是设置在底座周侧也就是在加热模块与第一壳体1之间。这样隔热件就能至少部分阻隔加热模块产生热量,防止加热模块产生的高温直接传递到壳体上,避免了高温直接传递到壳体上会使其损坏。延缓了壳体的老化,提高了烘干模组的使用寿命。
63.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件的材料为绝热材料或金属材料。
64.在本实施例中,绝热材料是保温、保冷材料的统称,其性能可以包括:导热系数小;材料性能稳定具有明确的导热系数方程式,有较大的温度适用范围;密度小;能耐一定的振动,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好,无腐蚀作用;防水性能好,吸湿性小。可燃成分少,应具有自熄性和不燃性等特点。为了减低成本也可以使用金属材料,例如使用五金件,五金件不仅有一定的隔热作用,并且使用寿命长且热塑性好。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缓冲件还包括:密封垫;密封垫包覆在隔热件外部。
66.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垫可以沿隔热件进行布置,为了进一步防止热量逸散,可以使热量按照预定通路进行传递,在保证热量高效利用的同时,并且可以防止热量损毁壳体和其他模块。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垫的材料为泡棉材料、硅胶材料或软胶材料。
68.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垫的材料都是选用一些较为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可以随着隔热件的结构变化进行改变,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加再生区的密闭性。将脱湿区和再生区进一步分割开来。
6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洗烘一体机,该洗烘一体机可以包括:滚筒及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的烘干模组;烘干模组设置在滚筒的外筒上部、下部、或后部。
70.由于本实施例的洗烘一体机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的烘干模组,因此上述实施例中烘干模组所能达到的效果,该洗烘一体机同样可以达到,在此不过多重复赘述。
7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吸湿排湿构件及第二壳体,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覆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的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脱湿区和再生模块安装部,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脱湿区和再生区,所述再生模块安装部与所述再生区形状大致一致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上对应于所述再生模块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两根第一分隔肋条;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分隔肋条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两根第二分隔肋条;所述至少两根第一分隔肋条和/或第二分隔肋条临近或接触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并将所述空间至少分隔为脱湿区和再生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肋条的端面可选择性地设置有第一柔性件;所述第二分隔肋条的端面可选择性地设置有第二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面向并紧邻或接触所述吸湿排湿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硬质件和/或第二硬质件,所述第一硬质件设于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一分隔肋条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硬质件设于所述第二柔性件和所述第二分隔肋条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第一硬质件、第一分隔肋条的形状大体相同;所述第二柔性件、第二硬质件、第二分隔肋条的形状大体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件和/或所述第二硬质件构造成在面向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方位设置有容置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的凹槽构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置于所述凹槽中并凸出于凹槽边缘。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表面接触或留有0-5mm的间隙。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为透气多孔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材料为沸石、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或分子筛。10.一种洗烘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模组;所述烘干模组设置在所述滚筒的外筒上部、下部或后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属于家电技术领域,其中,烘干模组包括:第一壳体、吸湿排湿构件及第二壳体,吸湿排湿构件包覆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的空间,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脱湿区和再生模块安装部,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脱湿区和再生区,再生模块安装部与再生区形状大致一致且对应设置;第一壳体上对应于再生模块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两根第一分隔肋条;和/或,第二壳体上对应于第一分隔肋条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两根第二分隔肋条;至少两根第一分隔肋条和/或第二分隔肋条临近或接触吸湿排湿构件,并将空间至少分隔为脱湿区和再生区。该烘干模组可以防止脱湿区的水汽逸散到外部影响衣物烘干效果。部影响衣物烘干效果。部影响衣物烘干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李行 段传林 杨志敏 刘通 全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洛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1
技术公布日:
20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