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马达开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
背景技术:
2.马达开关指的是专门用于控制马达的开关,常用于控制马达的电路中,一般是与马达分开来设置的,在对多个马达进行集中控制时,需要对多个马达开关安装于同一控制箱内,在安装时需要将多个马达开关进行依次对准安装,增加了安装的时间和流程,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在对多个马达进行集中控制时,需要对多个马达开关安装于同一控制箱内,在安装时需要将多个马达开关进行依次对准安装,增加了安装的时间和流程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包括装置
本体,装置本体包括马达开关本体和接线槽;
5.组合机构,包括插块,
所述插块安装于马达开关本体的一侧,所述插块的前后两侧皆固定安装有
插条,所述插条的材质皆为橡胶,所述马达开关本体远离插块的一侧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前后两侧皆开设有与插条相适配的稳定槽,在进行集中安装马达开关本体时,可将多个马达开关本体之间通过插块、插条、插槽和稳定槽进行彼此插接,完成多个马达开关本体之间的组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将组合后的马达开关本体进行安装,简化了安装的操作流程。
6.进一步的,所述马达开关本体的一面黏贴有指示标,且指示标的材质为荧光材质,在夜晚时指示标可发出荧光,也可起到良好的指示效果,方便工作人员进行使用。
7.进一步的,所述马达开关本体的一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接线槽相对应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远离安装架的一端皆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连接架的一端皆固定安装有安装套,在进行接线时,将线缆穿过安装套后插入于接线槽内连接,可以控制线缆连接处的弯曲幅度,避免弯曲幅度过大导致线缆破损。
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套靠近马达开关本体的一端皆均匀开设有多个引导槽,方便线缆穿过安装套弯折端后通过引导槽对线缆进行引导。
9.进一步的,所述马达开关本体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水平泡,在安装时,可以通过水平泡观察马达开关本体安装是否水平。
10.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套的外侧皆固定安装有标签盒,所述标签盒的顶端皆开设有凹槽,方便将插入于安装套内线缆的信息写在卡片上插入于标签盒内,在后期检修时方便快速判断线缆信息。
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插块、插条、插槽和稳定槽,采用这种设计带来了使用时,
首先将需要安装的多个装置本体进对准,将一个马达开关本体上的插块对准另个马达开关本体上的插槽内插入,直至插块和插条插入于插槽和稳定槽的内部,通过这种方式,将多个马达开关本体之间进行连接固定,然后将组合完成的马达开关本体对准安装场地贴合,将组合后中间位置的马达开关本体顶端和底端的安装片与安装场地之间进行螺纹连接,然后即可依次通过螺纹加固其它马达开关本体和安装场地之间的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完成多个马达开关本体和安装场地之间的安装固定,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
13.2.本实用新型带来了在进行接线时可将线缆先穿过安装套后插入于接线槽内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可控制电缆端头的弯曲幅度,避免安装时弯曲幅度过大,导致电缆外皮长时间使用后发生破损的情况,且可将对应安装套内安装线缆的信息写入卡片上,然后将对应的卡片插入于对应的标签盒内,方便后期进行检修的过程中,直观的了解线缆信息。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结构立体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结构立体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架结构立体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套结构立体示意图。
18.附图标记为:100、装置本体;110、马达开关本体;111、接线槽;112、指示标;113、安装架;114、连接架;115、安装套;116、引导槽;117、连接杆;118、标签盒;119、凹槽;120、水平泡;121、插块;122、插条;123、插槽;124、稳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组合式马达开关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一: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包括装置本体100,装置本体100包括马达开关本体110和接线槽111;
21.组合机构,包括插块121,插块121安装于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侧,插块121的前后两侧皆固定安装有插条122,插条122的材质皆为橡胶,马达开关本体110远离插块121的一侧开设有插槽123,插槽123的内壁前后两侧皆开设有与插条122相适配的稳定槽124,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面黏贴有指示标112,且指示标112的材质为荧光材质,马达开关本体110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水平泡120。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需要安装的多个装置本体100进对准,将一个马达开关本体110上的插块121对准另个马达开关本体110上的插槽123内插入,直至插块121和插条122插入于插槽123和稳定槽124的内部,通过这种方式,将多个马达开关本体110之间进行连接固定,然后将组合完成的马达开关本体110对准安装场地贴合,将组合后中间位置的马达开关本体110顶端和底端的安装片与安装场地之间进行螺纹连接,然后即可依次通过螺纹加固其它马达开关本体110和安装场地之间的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完成多个马达开关本体110和安装场地之间的安装固定,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流程。
23.实施例二:
24.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架113,安装架1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接线槽111相对应的连接架114,连接架114远离安装架113的一端皆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17,连接杆117远离连接架114的一端皆固定安装有安装套115,安装套115靠近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端皆均匀开设有多个引导槽116,安装套115的外侧皆固定安装有标签盒118,标签盒118的顶端皆开设有凹槽119,在进行接线时可将线缆先穿过安装套115后插入于接线槽111内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可控制电缆端头的弯曲幅度,避免安装时弯曲幅度过大,导致电缆外皮长时间使用后发生破损的情况,且可将对应安装套115内安装线缆的信息写入卡片上,然后将对应的卡片插入于对应的标签盒118内,方便后期进行检修的过程中,直观的了解线缆信息。
25.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26.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27.最后: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包括装置本体(100),其特征在于,装置本体(100)包括马达开关本体(110)和接线槽(111);组合机构,包括插块(121),所述插块(121)安装于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侧,所述插块(121)的前后两侧皆固定安装有插条(122),所述插条(122)的材质皆为橡胶,所述马达开关本体(110)远离插块(121)的一侧开设有插槽(123),所述插槽(123)的内壁前后两侧皆开设有与插条(122)相适配的稳定槽(1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面黏贴有指示标(112),且指示标(112)的材质为荧光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架(113),所述安装架(1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接线槽(111)相对应的连接架(114),所述连接架(114)远离安装架(113)的一端皆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17),所述连接杆(117)远离连接架(114)的一端皆固定安装有安装套(11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115)靠近马达开关本体(110)的一端皆均匀开设有多个引导槽(11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开关本体(110)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水平泡(120)。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115)的外侧皆固定安装有标签盒(118),所述标签盒(118)的顶端皆开设有凹槽(1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开关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马达开关,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马达开关本体和接线槽。本实用新型带来了使用时,首先将需要安装的多个装置本体进对准,将一个马达开关本体上的插块对准另个马达开关本体上的插槽内插入,直至插块和插条插入于插槽和稳定槽的内部,通过这种方式,将多个马达开关本体之间进行连接固定,然后将组合完成的马达开关本体对准安装场地贴合,将组合后中间位置的马达开关本体顶端和底端的安装片与安装场地之间进行螺纹连接,然后即可依次通过螺纹加固其它马达开关本体和安装场地之间的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完成多个马达开关本体和安装场地之间的安装固定,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人员的工作流程。人员的工作流程。
技术研发人员:
郑顺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天津威尔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3
技术公布日:
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