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行业
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气除尘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2.钢铁行业转炉车间钢渣热闷处理工艺中会产生含水蒸气、粉尘的高温废气,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现有会在废气排放的前序设置脱硫塔,废气通入脱硫塔内,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与脱硫塔内喷洒的药剂混合反应,进而实现对废气的脱硫。但是废气经过脱硫塔无法实现对水蒸气和粉尘的高效去除,处理后的废气无法符合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气除尘排泥装置,旨在能够提高对废气的处理效率,使得废气的排放符合标准。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包括塔体,以及伸入
所述塔体内的进
气管,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出泥口,顶部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出泥口上设有开关阀,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出泥口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下方,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泥口之间形成第二空间;
5.所述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还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的洗涤层和除雾器,以及从上至下依次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的喷药层和沉淀器,所述洗涤层用于喷淋工艺水,并落在所述沉淀器顶部形成没过所述喷药层的
水浴层,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伸入所述水浴层内。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设有均布器,所述均布器具有多个均布口,多个所述均布口绕所述进气管的轴向均匀分布。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气管包括:
8.主管体,沿所述塔体的径向设于所述塔体内部,所述主管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塔体内壁;以及
9.多个喷嘴,沿所述主管体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喷嘴与所述主管体连通,并伸入所述水浴层内,所述喷嘴形成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塔体上还设有位于所述沉淀器下方的排水口;
11.所述塔体外设有外排缓冲器,所述外排缓冲器包括与所述塔体侧壁固接的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箱体的高度,以将所述箱体内空间分隔形成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箱体上还设有与第四空间连通的排水管。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洗涤层连通。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嘴的底端设有锥形部,所述锥形部围合形成锥形的扩气口,
所述扩气口的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洗涤层之间的筛分板。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洗涤层沿上下方向间隔设有多层。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为从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构件,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泥管道,所述排泥管道形成所述出泥口,所述开关阀设于所述排泥管道。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喷药层包括沿所述塔体径向延伸的加药管,以及沿所述加药管的轴线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喷头。
18.本技术实施例中,与现有技术相比,将进气管的进气端接入废气气源,带有水蒸气和粉尘的废气通过进气管进入塔体内,由于进气管的出气端伸入水浴层内,因此废气首先被通入水浴层内,水浴层内的工艺水首先吸收废气中的水蒸气和粉尘,其余的气体从水浴层内溢出向上流动进入第一空间,第一空间的气体依次经过洗涤层和除雾器被净化,然后通过第一出气口排出;通过喷药层向水浴层内通入絮凝剂等物质,使得粉尘由小粒径颗粒絮凝为大粒径颗粒,再通过沉淀器使得粉尘沉淀至塔体的底部,然后打开开关阀将沉淀排出。本实用新型废气除尘排泥装置使得废气进入塔体后,先被通入水浴层中,实现对废气中水蒸气和粉尘的吸收,然后依次通过喷药层和沉淀器实现粉尘的排出,并且溢出的气体也能经过洗涤层和除雾器后再排出,提高了对废气的处理效率,有效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而满足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进气管和均布器的结构示意图(为图1的左视视角)。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塔体;11-出泥口;12-第一出气口;13-开关阀;14-水浴层;15-排水口;16-沉淀池;17-排泥管道;
23.20-进气管;21-均布器;22-均布口;23-主管体;24-喷嘴;25-锥形部;
24.30-洗涤层;
25.40-除雾器;
26.50-喷药层;51-加药管;52-第一喷头;
27.60-沉淀器;
28.70-外排缓冲器;71-箱体;72-隔板;72-排水管;
29.80-筛分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1.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进行说明。所述废气排尘除泥装置,包括塔体10,以及伸入塔体10内的进气管20,塔体10的底部设有出泥口11,顶部设有第一出气口12,出泥口11上设有开关阀13,进气管20位于出泥口11的上方,并位于第一出气口12的下方,进气管20和第一出气口12之间形成第一空间,进气管20和出泥口11之间形成第二空间;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还包括从下之上依次设于第一空间内的洗涤层30和除雾器40,以及从上至下依次设于第二空间内的喷药层50和沉淀器60,洗涤层30用于喷淋工艺水,并落在沉淀器60顶部形成没过喷药层50的水浴层14,进气管20的出气端伸入水浴层14内。
32.需要说明的是,进气管20和出泥口11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意思为进气管20的水平高度和出泥口11水平高度之间的空间为第二空间;关于第一空间的描述同理。
33.本实施例提供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将进气管20的进气端接入废气气源,带有水蒸气和粉尘的废气通过进气管20进入塔体10内,由于进气管20的出气端伸入水浴层14内,因此废气首先被通入水浴层14内,水浴层14内的工艺水首先吸收废气中的水蒸气和粉尘,其余的气体从水浴层14内溢出向上流动进入第一空间,第一空间的气体依次经过洗涤层30和除雾器40被净化,然后通过第一出气口12排出;通过喷药层50向水浴层14内通入絮凝剂等物质,使得粉尘由小粒径颗粒絮凝为大粒径颗粒,再通过沉淀器60使得粉尘沉淀至塔体10的底部,然后打开开关阀13将沉淀排出。本实用新型废气除尘排泥装置使得废气进入塔体10后,先被通入水浴层14中,实现对废气中水蒸气和粉尘的吸收,然后依次通过喷药层50和沉淀器60实现粉尘的排出,并且溢出的气体也能经过洗涤层30和除雾器40后再排出,提高了对废气的处理效率,有效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而满足排放标准。
3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进气管20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2,进气管20的进气端设有均布器21,均布器21具有多个均布口22,多个均布口22绕进气管20的轴向均匀分布。均布器21可以提高废气进入进气管20后的均布情况,并且均布器21具有多个均布口22,可以加大废气通入进气管20内的进气速率和进气流量,提高对废气的处理效率。
3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进气管2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进气管20包括主管体23以及多个喷嘴24,主管体23沿塔体10的径向设于塔体10内部,主管体23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固接于塔体10内壁;多个喷嘴24沿主管体23的轴向间隔分布,喷嘴24与主管体23连通,并伸入水浴层14内,喷嘴24形成进气管20的出气端。进入进气管20内的废气通过多个喷嘴24通入水浴层14内,可实现废气与工艺水的充分接触,并且提高单位时间通入水浴层14的废气流量,进而提高处理后的废气质量;由于单位时间通入水浴层14内的废气流量较大,可减少废气处理的耗时。
36.需要说明的是,均布器21设于主管体23的进气口,多个均布口22绕主管体23的轴向均匀分布。
3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塔体10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塔体10上还设有位于沉淀器60下方的排水口15;塔体10外设有外排缓冲器70,外排缓冲器70包括与塔体10侧壁固接的箱体71,以及设于箱体71内的隔板72,隔板72的高度低于箱体71的高度,以将箱体71内空间分隔形成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第三空间与排水口15连通,箱体71上还设有与第四空间连通的排水管73。
38.废气被通入水浴层14后,工艺水吸收粉尘,并依次通过喷药层50和沉淀器60进行沉淀,沉淀后杂质从排泥口流出,剩余的工艺水进入第三空间内,并且随着工艺水的越来越多,第三空间顶部的工艺水会溢流至第四空间内,进而可以将第四空间的工艺水通过排水管73流出,以便再利用。通过设置外排缓冲器70,可以收集工艺水进行再利用,降低使用成本,并且由于工艺水是通过第三空间溢流至第四空间,可以保证回收的工艺水的清澈度。
3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排水管73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排水管73与洗涤层30连通。直接将排水管73回收的工艺水运送至洗涤层30,然后洗涤层30喷出的工艺水又落回水浴层14,实现循环利用,方便使用且降低成本。
4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喷嘴24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喷嘴24的底端设有锥形部25,锥形部25围合形成锥形的扩气口,扩气口的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喷嘴24内的废气喷出时,经过锥形部25流速减慢,与水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可有效提高对废气的处理效率。
4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废气除尘排泥装置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还包括设于进气管20和洗涤层30之间的筛分板80。废气被吸收水蒸气和粉尘后从水浴层14内溢出,溢出的气体经过筛分板80,筛分板80上具有多个气孔,使得气体分散呈多股向上流动,有助于与洗涤层30喷出的工艺水充分接触,提高废气的排放质量。
4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洗涤层30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洗涤层30沿上下方向间隔设有多层。洗涤层30设有多层可提高对废气的处理效率,有助于提高废气的排放质量。
43.需要说明的是,当排水管73与洗涤层30连通,且洗涤层30设有多个时,排水管73与多个洗涤层30分别连通,有利于降低成本。
44.具体地,每个洗涤层30包括多个第二喷头,当洗涤层30上下设有多个时,相邻洗涤层30上的第二喷头可以交错设置。
4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塔体10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塔体10的底部设有沉淀池16,沉淀池16为从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构件,沉淀池16的底部设有排泥管道17,排泥管道17形成出泥口11,开关阀13设于排泥管道17。粉尘经过喷药层50和沉淀器60后,进入沉淀池16,沉淀池16的外形特征可以使得沉淀充分排出,防止在塔体10底部堆积。
4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喷药层5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喷药层50包括沿塔体10径向延伸的加药管51,以及沿加药管51的轴线间隔设有的多个第一喷头52。加药管51与外界的药剂桶连通,药剂桶可以及时向加药管51内补充药剂;加药管51内的药剂通过多个第一喷头52喷入水浴层14,有助于提高药剂与工艺水的混合均匀度,进而保证粉尘的絮凝效果。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以及伸入所述塔体内的进气管,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出泥口,顶部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出泥口上设有开关阀,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出泥口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下方,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泥口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还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的洗涤层和除雾器,以及从上至下依次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的喷药层和沉淀器,所述洗涤层用于喷淋工艺水,并落在所述沉淀器顶部形成没过所述喷药层的水浴层,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伸入所述水浴层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设有均布器,所述均布器具有多个均布口,多个所述均布口绕所述进气管的轴向均匀分布。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包括:主管体,沿所述塔体的径向设于所述塔体内部,所述主管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塔体内壁;以及多个喷嘴,沿所述主管体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喷嘴与所述主管体连通,并伸入所述水浴层内,所述喷嘴形成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上还设有位于所述沉淀器下方的排水口;所述塔体外设有外排缓冲器,所述外排缓冲器包括与所述塔体侧壁固接的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箱体的高度,以将所述箱体内空间分隔形成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箱体上还设有与第四空间连通的排水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洗涤层连通。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底端设有锥形部,所述锥形部围合形成锥形的扩气口,所述扩气口的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洗涤层之间的筛分板。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涤层沿上下方向间隔设有多层。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为从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构件,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泥管道,所述排泥管道形成所述出泥口,所述开关阀设于所述排泥管道。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药层包括沿所述塔体径向延伸的加药管,以及沿所述加药管的轴线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喷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除尘排泥装置,所述废气除尘排泥装置包括塔体,以及伸入所述塔体内的进气管,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出泥口,顶部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出泥口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下方,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泥口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废气除尘排泥装置还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的洗涤层和除雾器,以及从上至下依次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的喷药层和沉淀器,所述洗涤层用于喷淋工艺水,并落在所述沉淀器顶部形成没过所述喷药层的水浴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废气除尘排泥装置提高了对废气的处理效率,有效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而满足排放标准。准。准。
技术研发人员:
高凯 姚国瑞 兰建超 默良博 李自尚 阮剑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河北中科朗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3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