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入口风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氧化铝溶出系列倒组的时候,锅炉负荷也会随之降低,最低降至额定负荷的50%,这样一来,4#锅炉在低负荷运行过程中,尾部烟道的温度将会大大降低,锅炉的排烟温度会降到设计值110℃-139.6℃以下,特别是在冬季,由于气温降低,送风机入口风温下降,排烟温度最低会降至100℃以下,极易造成尾部烟道及空预器低温腐蚀,空预器腐蚀后会导致漏风现象,漏风将进一步降低尾部烟道的温度,形成恶性循环,从而降低锅炉的效率,空预器会出现严重的堵灰现象。另外锅炉脱硝氨气未完全反应部分遇冷易形成硫酸氢铵结晶,加速低温空预器的腐蚀及堵塞,烟气中的酸性饱和气体与接触到温度较低的预热器后会形成凝结水,与烟气中的飞灰颗粒结合形成酸性硫膏附着在预热器外管壁造成烟道堵塞,附着处酸性腐蚀,未堆积附着物处烟气流速加快、磨损加剧,最终导致锅炉带负荷受限。
3.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空气预热器入口侧的风箱内设置了暖风器,但现有技术中的暖风器多为旋转暖风器,其存在以下问题和缺点:
4.1.结构复杂,需对原有烟道进行改造,安装复杂、需增加电气回路及设备、设施,受余热压力、温度不稳定的制约;
5.2.运行中飞灰颗粒会造成大面积的传动部位卡涩,使其不能正常调整角度,无法满足进风温度的调整,同时酸性气体会造成传动部位腐蚀漏风,严重时需停机处理,缩短锅炉的运行周期,同时对预热器及风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坏;
6.3.必须在a、b修才能更换,整片更换费用为2万/片。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包括暖风器,所述暖风器安装在空气预热器入口侧的风箱内,且位于相邻的两排支撑柱之间,所述暖风器的入口用于接入低压蒸汽,所述暖风器的出口与厂内的取暖管道连接,进行余热利用。
10.进一步,所述暖风器包括上联箱、下联箱和安装在上联箱与下联箱之间的多个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呈均匀排列。
11.再进一步,所述散热管为高效散热翅片管。
12.更进一步,所述暖风器通过对拉锁紧件实现与支撑柱的相对固定,
13.更进一步,所述对拉锁紧件包括拉杆,在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号固定板,在所述拉杆的另一端活动套设有与一号固定板相对应的一号活动板,在所述一号活动板的
外侧面设置有一号螺母,所述一号螺母与拉杆螺纹连接,在所述拉杆上靠近一号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二号固定板,在所述拉杆上套设有与二号固定板相对应的二号活动板,在所述二号活动板的外侧面设置有二号螺母,所述二号螺母与拉杆螺纹连接。
14.更进一步,在所述一号固定板和二号固定板内侧面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支撑柱相接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6.1、暖风器的加装能有效防止低温腐蚀对二次风空气预热器造成的损坏,在冬季或者锅炉低负荷运行时,有效延长了空预器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空预器的维修、更换投资,保证了锅炉的长周期运行,为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7.2、本实用新型的暖风器采用低温蒸汽进行换热,换热后的蒸汽,直接通入取暖管道,节约了资源,实现了余热再利用;
18.3、本实用新型的暖风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用可靠,且通过对拉锁紧件实现与支撑柱的相对固定,在使用时为固定状态,在不需要时也方便对其进行拆卸。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暖风器的蒸汽流向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风箱壁的安装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对拉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暖风器—1、支撑柱—2、对拉锁紧件—3、风箱壁—4、上联箱—101、散热管—102、下联箱—103、拉杆—301、一号固定板—302、一号活动板—303、一号螺母—304、二号固定板—305、二号活动板—306、二号螺母—307、限位板—308。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25.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包括暖风器1,所述暖风器1安装在空气预热器入口侧的风箱内,且位于相邻的两排支撑柱2之间,所述暖风器1通过对拉锁紧件3实现与支撑柱2的相对固定,所述暖风器1的入口与用于接入低压蒸汽,所述暖风器1的出口与厂内的取暖管道连接,进行余热利用;
26.所述暖风器1包括上联箱101、下联箱103和安装在上联箱101与下联箱103之间的多个散热管102,所述散热管102呈均匀排列,所述散热管102为高效散热翅片管;
27.所述对拉锁紧件3包括拉杆301,在所述拉杆3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号固定板302,在所述拉杆301的另一端活动套设有与一号固定板302相对应的一号活动板303,在所述一号活动板303的外侧面设置有一号螺母304,所述一号螺母304与拉杆301螺纹连接,在所述拉杆301上靠近一号固定板3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二号固定板305,在所述拉杆301上套设有与二号固定板305相对应的二号活动板306,在所述二号活动板306的外侧面设置有二号螺母307,所述二号螺母307与拉杆301螺纹连接,在所述一号固定板302和二号固定板305内侧面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08,所述限位板308与支撑柱2相接触。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2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暖风器(1),所述暖风器(1)安装在空气预热器入口侧的风箱内,且位于相邻的两排支撑柱(2)之间,所述暖风器(1)的入口用于接入低压蒸汽,所述暖风器(1)的出口与厂内的取暖管道连接,进行余热利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器(1)包括上联箱(101)、下联箱(103)和安装在上联箱(101)与下联箱(103)之间的多个散热管(102),所述散热管(102)呈均匀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102)为高效散热翅片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器(1)通过对拉锁紧件(3)实现与支撑柱(2)的相对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锁紧件(3)包括拉杆(301),在所述拉杆(3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号固定板(302),在所述拉杆(301)的另一端活动套设有与一号固定板(302)相对应的一号活动板(303),在所述一号活动板(303)的外侧面设置有一号螺母(304),所述一号螺母(304)与拉杆(301)螺纹连接,在所述拉杆(301)上靠近一号固定板(3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二号固定板(305),在所述拉杆(301)上套设有与二号固定板(305)相对应的二号活动板(306),在所述二号活动板(306)的外侧面设置有二号螺母(307),所述二号螺母(307)与拉杆(301)螺纹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号固定板(302)和二号固定板(305)内侧面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08),所述限位板(308)与支撑柱(2)相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入口风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预热器入口暖风装置,包括暖风器,所述暖风器安装在空气预热器入口侧的风箱内,且位于相邻的两排支撑柱之间,所述暖风器的入口用于接入低压蒸汽,所述暖风器的出口与厂内的取暖管道连接,进行余热利用,所述暖风器包括上联箱、下联箱和安装在上联箱与下联箱之间的多个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呈均匀排列。本实用新型的暖风器采用低温蒸汽进行换热,换热后的蒸汽,直接通入取暖管道,节约了资源,实现了余热再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暖风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用可靠,且通过对拉锁紧件实现与支撑柱的相对固定,在使用时为固定状态,在不需要时也方便对其进行拆卸。不需要时也方便对其进行拆卸。不需要时也方便对其进行拆卸。


技术研发人员:

孙海山 袁国栋 宁文斌 谢春康 王鸿亮 吴晓东 丁立 赵学文 杨明山 吴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山西华兴铝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22

技术公布日:

2022/9/6

本文发布于:2022-11-30 02:4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4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暖风   预热器   拉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