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口焊接工装。
背景技术:
2.传统焊接油口的方式,通常是在使用工装前通过划线来定位油口焊接的位置,然后人工握持油口放在
工件上划线的位置进行焊接。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仅加工效率低,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在焊接时容易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在对工件一面焊接完成之后,需要人工手动将工件翻转180
°
后对工件另一面进行焊接,进一步造成了焊接的不精准,并且人工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包括加工台,在加工台上设置有限位
组件以及夹持组件,在限位组件尾端设置有推送组件,在限位组件中设置有底板以及滑动设置在底板上的支撑板,在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工件的“v”形托板,在夹持组件中设置有
气缸a以及在气缸a带动下的定位板,在定位板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放置油口的放置孔,在推送组件中设置有气缸b以及转动设置在气缸b前端的转动杆,在转动杆移动路径上设置有转动套,解决了现有技术加工效率低、定位不够准确、需要人工进行翻转劳动强度大、加工连续性差等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5.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包括加工台,
所述加工台上设置有限位组件以及夹持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尾端设置有推送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有底板以及滑动设置在底板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工件的“v”形托板,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有气缸a以及在气缸a带动下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放置油口的放置孔,所述推送组件包括有气缸b以及转动设置在气缸b前端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移动路径上设置有转动套,所述定位板在气缸a带动下对放置在“v”形托板上的工件进行定位后将放置孔内的油口焊接在工件上,所述转动杆在气缸b作用下带动支撑板和焊接完一面的工件向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通过与转动套配合使工件转动180
°
后对工件另一面进行焊接。
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有固定设置在支撑板前端的固定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滑槽a,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供支撑板滑动的滑槽b。
7.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定位板底部固定设置有夹持块,所述定位板顶部固定设置有与气缸a相连接的连接杆a。
8.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夹持块形状设置为弧形。
9.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气缸b前端固定设置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底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杆b,所述连接杆b前端对应滑槽a设置有滑动板。
10.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转动杆尾端对应转动座设置有转动块,所述转动杆前端固定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前端固定设置有凸块。
11.作为又一种优选,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转动套内对应转动杆上的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夹持组件,通过夹持组件中的定位板、夹持块与限位组件中的“v”形托板相配合,实现了对待加工工件的定位夹持,定位板在气缸a带动下下降,通过夹持板对放置在“v”形托板上的工件进行夹持,解决了传统技术在焊接时因为设备缺乏夹持功能,导致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转动,致使偏离正确的焊接位置;在对工件夹持后,通过定位板上开设的放置孔,放置孔开设的位置对应工件上需要焊接的位置,将需要焊接的油口放置在放置孔内,实现了油口的精准焊接,一方面油口在焊接时不会出现偏移,提高了焊接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在焊接时不需要人工握持油口,解决了传统技术焊接油口时采用人工握持的方式进行焊接,容易导致油口偏移以及造成人身伤害的问题。
14.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推送组件,通过推送组件中的转动杆、转动套与限位组件中的支撑板相配合,在工人对工件的其中一面完成焊接后,定位板上升解除对工件的夹持,然后通过气缸b带动转动杆前移,支撑板在气缸b作用下同步前移,转动杆通过凸块与工件相连接,并在前移过程中通过设置在转动杆上的外螺纹与设置在转动套内的内螺纹相配合带动工件实现180
°
的转动,解决了传统技术还需要人工手动对工件进行翻转,费时费力的问题,大大极高了加工的连续性以及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焊接定位更准确、加工效率更高、加工连续性更强、工人劳动强度低、各组件之间联动效果好、结构巧妙、使用便捷等优点,适合焊接工装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17.图1为该油口焊接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19.图3为转动杆、转动块、推板、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夹持组件对还未转动的工件夹持后进行焊接的状态示意图;
21.图5为推送组件带动工件前移并180
°
转动后进行焊接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23.实施例一
24.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包括加工台1,加工台1上设置有限位组件2以及夹持组件3,限位组件2尾端设置有推送组件4,限位组件2包括有底板21以及滑动设置在底板21上的支撑板22,支撑板22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工件5的“v”形托板23,夹持组件3包括有气缸a31以及在气缸a31带动下的定位板32,定位板32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放置油口的放置孔33,推送组件4包括有气缸b41以及转动设置在气缸b41前端的转动杆42,转动杆42移动路径上设置有转动套43,定位板32在气缸a31带动下对放置在“v”形托板23上的工件5进行定位后将放置孔33内的油口焊接在工件5上,转动杆42在气缸b41作用下带动支撑板22和焊接
完一面的工件5向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通过与转动套43配合使工件5转动180
°
后对工件5另一面进行焊接;首先人工将工件5放置在“v”形托板23上,将工件5一端抵在固定板24上,然后通过气缸a31带动定位板32下降至指定位置,将油口放置在放置孔33内后将油口焊接在工件5上,在焊接完成后,通过气缸a31带动定位板32上升,接着通过气缸b41带动转动杆42前移,转动杆42前移时凸块49先插入工件5内部使转动杆42与工件5实现连接,然后滑动板46前端再与滑槽a25前端相抵,通过滑动板46与滑槽a25相抵使得支撑板22和放置在“v”形托板23上的工件5能够在气缸b41带动下前移,转动杆42在前移过程中通过设置在转动杆42上的外螺纹410与设置在转动套43内的内螺纹411相配合带动工件5实现180
°
的转动,气缸b41在带动支撑板22前移至滑槽b26顶端时停止,接着气缸a31再次带动定位板32下降,然后工人对翻转后的工件5进行焊接,在焊接完成后,气缸a31带动定位板32复位,气缸b41带动支撑板22和转动杆42复位,接着将“v”形托板23上的工件5取下即可,加工作业依次循环,解决了现有技术加工效率低、定位不够准确、需要人工进行翻转劳动强度大、加工连续性差等问题。
25.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限位组件2还包括有固定设置在支撑板22前端的固定板24,支撑板22上开设有滑槽a25,底板21上开设有供支撑板22滑动的滑槽b26;加工时,首先工人将工件5放置在“v”形托板23上,工件5一端抵在固定板24上,然后夹持组件3对工件5进行夹持,通过滑块25与滑槽b26的配合,实现了在气缸b41带动转动杆42前移的同时通过连接杆b45前端的滑动板46与滑槽a25配合带动支撑板22沿着滑槽b26同步向前移动。
26.如图4和图5所示,定位板32顶部固定设置有与气缸a31相连接的连接杆a35;定位板32通过连接杆a35与气缸a31固定连接,使得气缸a31能够带动定位板32实现稳定的升降,对“v”形托板23上的工件5进行夹持,避免工件5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偏移。
27.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气缸b41前端固定设置有转动座44,转动座44底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杆b45,连接杆b45前端对应滑槽a25设置有滑动板46;通过设置转动座44使得转动杆42在前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与转动套43的配合实现转动,滑动板46的长度为滑槽a25长度的一半,二者的尺寸差即为凸块49的长度,使得气缸b41在带动转动杆42前移时,凸块49先插入工件5内部后滑动板46前端再与滑槽a25前端相抵,通过滑动板46与滑槽a25相抵使得支撑板22能够在气缸b41带动下前移。
28.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转动杆42尾端对应转动座44设置有转动块47,转动杆42前端固定设置有推板48,推板48前端固定设置有凸块49;通过转动设置再转动座44内的转动块47使转动杆42能够完成转动,在气缸b41带动支撑板22和放置在“v”形托板23上的工件5前移的过程中以及在到位后,通过推板48能够将工件5牢牢抵在固定板24上,避免工件5在移动以及焊接过程中发生偏移,导致焊接位置不精准的问题,气缸b41在带动转动杆42前移时,凸块49先插入工件5内部,通过凸块49使转动杆42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工件5一起旋转,不需要人工手动对工件5进行翻转,加工连续性更强,更省时省力。
29.如图2和图3所示,转动杆42上设置有外螺纹,转动套43内对应转动杆42上的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相配合,实现了转动杆42在前移过程中能带动工件5完成180
°
的转动。
30.实施例二
31.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
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定位板32底部固定设置有夹持块34;通过设置夹持块34,使得定位板32在气缸a31带动下下降后能够通过夹持块34对工件5进行紧密的夹持,解决了传统技术的焊接设备缺乏对加工中的工件5的有效夹持,使工件5容易在加工过程中因为碰撞或人为晃动导致定位位置出现偏差,焊接不精准的问题。
32.夹持块34形状设置为弧形;通过设置为弧形,内弧半径与工件5半径相匹配,使夹持块34能够与工件5更紧密的贴合,实现更有效的夹持。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包括加工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台(1)上设置有限位组件(2)以及夹持组件(3),所述限位组件(2)尾端设置有推送组件(4),所述限位组件(2)包括有底板(21)以及滑动设置在底板(21)上的支撑板(22),所述支撑板(22)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工件(5)的“v”形托板(23),所述夹持组件(3)包括有气缸a(31)以及在气缸a(31)带动下的定位板(32),所述定位板(32)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放置油口的放置孔(33),所述推送组件(4)包括有气缸b(41)以及转动设置在气缸b(41)前端的转动杆(42),所述转动杆(42)移动路径上设置有转动套(43),所述定位板(32)在气缸a(31)带动下对放置在“v”形托板(23)上的工件(5)进行定位后将放置孔(33)内的油口焊接在工件(5)上,所述转动杆(42)在气缸b(41)作用下带动支撑板(22)和焊接完一面的工件(5)向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通过与转动套(43)配合使工件(5)转动180
°
后对工件(5)另一面进行焊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2)还包括有固定设置在支撑板(22)前端的固定板(24),所述支撑板(22)上开设有滑槽a(25),所述底板(21)上开设有供支撑板(22)滑动的滑槽b(2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32)底部固定设置有夹持块(34),所述定位板(32)顶部固定设置有与气缸a(31)相连接的连接杆a(3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块(34)形状设置为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b(41)前端固定设置有转动座(44),所述转动座(44)底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杆b(45),所述连接杆b(45)前端对应滑槽a(25)设置有滑动板(4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42)尾端对应转动座(44)设置有转动块(47),所述转动杆(42)前端固定设置有推板(48),所述推板(48)前端固定设置有凸块(49)。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42)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转动套(43)内对应转动杆(42)上的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口焊接工装,包括加工台,加工台上设置限位组件以及夹持组件,限位组件尾端设置推送组件,限位组件包括底板及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V”形托板,夹持组件包括气缸a及定位板,定位板上开设若干用于放置油口的放置孔,推送组件包括气缸b及转动杆,转动杆移动路径上设置转动套,定位板在气缸a带动下对放置在“V”形托板上的工件进行定位后将放置孔内的油口焊接在工件上,转动杆在气缸b作用下带动支撑板和焊接完一面的工件前移,在移动过程中通过与转动套配合使工件转动180
技术研发人员:
周礼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匠心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23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