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新老
路面接缝连接
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公路主要采用沥青进行铺设,沥青路面的优点主要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耐磨、不扬尘、易清洗、适宜分期修建的等众多的优点。沥青路面在进行分期修建时,将老的沥青路面开设有呈阶梯状的拼接槽,再将新的沥青铺设于拼接槽处,工作人员在使用工具对新的沥青路面进行夯实,确保新老沥青路面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完成新老沥青路面的连接工作。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技术中由于老的沥青路面经受了较长时间的沉淀与来自路面上的挤压,会使老的路面较为夯实,将新的路面与老的路面连接后,新的路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导致新老路面会产生一定的裂痕。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路面产生裂痕的情况发生,提高路面的平整度,本技术提供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包括旧路面结构与新路面结构,
所述旧路面结构包括旧基层,所述旧基层上设置有旧
面层,所述旧面层靠近新路面结构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搭接槽;所述新路面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新基层、加固层、新连接层和新面层,所述新连接层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槽上,所述新面层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且所述新面层与所述旧面层在同一平面内。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工作人员在旧面层上开设第一搭接槽,使用工具夯实新基层,并在新基层上依次铺设加固层与新连接层,在将第一连接板固定于新连接层上,使第一连接板连接新连接层与旧面层,最后在新面层上铺设新面层,从而完成路面的铺设工作;采用第一连接板可以对新旧路面结构的连接处进行连接,避免来自路面上的压力直接对连接处进行挤压,可以有效地减少连接处的剪切力,避免了路面产生裂痕,从而提高了路面的平整度;当新路面结构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这时位于新面层内的第一连接板会向下产生一定的弯曲,从而形成平缓的斜面,使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能够平缓的过渡,从而减少由于新旧路面结构产生的高度差而发生断裂的情况,从而可以提高路面上行人行走与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底部一体成型有多个插接块,多个所述插接块分别插接于所述旧面层与所述新连接层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插接块能够提高旧面层与新连接层的连接强度,避免由于热证冷缩造成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产生裂痕,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10.优选的,所述旧面层与所述旧基层配合形成有第二搭接槽,所述第二搭接槽上设置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延伸至所述加固层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第二连接板可以对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再次进行连接,与第一连接板配合,可以更好地减少路面产生裂痕的情况发生,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一体成型有插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接杆插接配合的插接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插接杆与插接槽配合实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连接,当第二连接板远离旧基层的一端向下弯曲时,会带动插接杆向上支撑第一连接板,在插接杆的支撑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第一连接板远离旧面层的一端向下弯曲的程度,从而可以使新面层分别与第一连接板端部和第二连接板端部对应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形变,从而更利于新面层产生倾斜的面,可以使新旧路面结构更好地进行过渡。
14.优选的,所述第二搭接槽上设置有防裂贴,所述防裂贴用于加强所述旧基层与所述加固层之间的连接强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防裂贴可以进一步加强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避免由于热证冷缩使路面产生裂痕,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16.优选的,所述旧基层靠近所述加固层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倒角。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倒角,从而使加固层能够更好地与旧基层进行接触,减少加固层于连接处的沉降量,从而可以减少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产生裂痕,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18.优选的,所述加固层为水泥混凝土,所述水泥混凝土内预埋有多根加强筋。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水泥混凝土与加强筋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加固层整体的强度,避免新路面结构产生裂痕或者局部的塌陷,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20.优选的,所述旧基层靠近所述加固层的一侧卡开设有多个用于插接所述加强筋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贯穿所述旧基层的上侧。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加强筋插接于固定槽内,可以在铺设水泥混凝土时将固定槽进行填充,可以增加旧基层与加固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裂痕的产生,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通过第一连接板进行连接旧面层与新连接层,可以对新旧路面结构的连接处进行连接,避免来自路面上的压力直接对连接处进行挤压,可以有效地减少连接处的剪切力,避免了路面产生裂痕,从而提高了路面的平整度;当新路面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第一连接板远离旧面层的一端会向下弯曲,使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能够平缓的过渡,从而减少由于新旧路面结构产生的高度差而发生断裂的情况,从而可以提高路面上行人行走与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4.通过第二连接板对旧基层与加固层进行连接,不仅可以更好地减少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缝隙的产生,还可以在第二连接板远离旧基层的一端向下弯曲时,使插接杆向上支撑,作用于第一连接板上,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第一连接板的弯曲程度,使新面层顶部能够更好地形成用于过渡的倾斜面,减少路面出现裂痕的情况,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从而提高了路面上行人与车辆的舒适度;
25.通过使用加强筋插接于固定槽内,可以在铺设水泥混凝土时将固定槽进行填充,有效地增加了旧基层与加固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减少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裂痕的产生,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的剖视图一。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的剖视图二。
28.附图标记:1、新面层;2、新连接层;3、第二连接板;4、倒角;5、加强筋;6、加固层;7、新基层;8、第一连接板;9、插接块;10、旧面层;11、旧基层;12、插接槽;13、插接杆;14、固定槽;15、防裂贴;16、第一搭接槽;17、第二搭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参照图1和图2,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包括旧路面结构与新路面结构,旧路面结构包括旧基层11,旧基层11上铺设有旧面层10,旧面层10采用沥青材料,旧面层10靠近新路面结构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搭接槽16,所述第一搭接槽16为矩形槽,且其贯穿旧面层10的上侧开设;新路面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新基层7、加固层6、新连接层2和新面层1,新基层7采用土石夯实而成,加固层6采用水泥混凝土,新连接层2采用ac-25c材料制作,新路面结构各层之间和新路面结构与旧路面结构接触处均喷涂有pc-3型乳化沥青粘层油,用于增加新路面结构的黏性。新连接层2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板8,第一连接板8远离新连接层2的一端搭接于第一搭接槽16内,第一连接板8向远离旧基层11的方向延伸设置,新面层1采用sma-13这种材料制作,并将其铺设于第一连接板8顶部,且新面层1顶部于旧面层10顶部在同一平面内。
31.采用这样的设计,由于旧面层10均采用沥青材料制作,经过长时间的挤压,旧面层10整体的连接强度较高,不易发生断裂分层的情况,将旧面层10上开设第一搭接槽16,再将第一连接板8固定于第一连接槽上,可以减少旧路面结构与新路面结构连接处的受力,可以有效地减少连接处的剪切力;当新路面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沉降时,可以通过连接板起到缓冲的作用,在连接板上产生由新路面结构到旧路面结构的过渡斜面,减少了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断层的情况发生,从而进一步减少路面产生裂痕的情况发生,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32.第一连接板8为矩形板,且第一连接板8沿铺设路面的宽度方向固定,第一连接板8底部沿其长度方向阵列有两排插接块9,插接块9为圆柱块,旧面层10与新连接层2上均钻取有与插接块9插接配合的固定槽14,在使用时将固定槽14内喷涂pc-3型乳化沥青粘层油,再将带有插接块9的第一连接板8进行固定;这样的设计可以对新旧路面连接结构起到拉紧的作用,避免在炎热或者寒冷的时候发生热胀冷缩,造成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膨胀相互挤压产生凸起,或者在收缩时产生裂痕,从而可以减少路面产生裂痕的情况发生,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33.旧面层10与旧基层11配合形成有第二搭接槽17,旧基层11靠近加固层6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倒角4,第二搭接槽17上粘贴有防裂贴15,防裂贴15选用弯折性能好,拉伸强度打、防腐蚀地加强纤维,加强纤维表面覆盖有黏性材料,从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加固层6与旧基层
11的连接强度。第二搭接槽17上固定有第二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3为矩形板,第二连接板3沿路面的宽度方向铺设,第二连接板3宽度方向延伸至加固层6上,并抵接于加固层6上侧,且第二连接板3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板8宽度,第二连接板3远离加固层6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多个插接杆13,插接杆13为圆柱杆,插接杆13沿第二连接板3长度方向阵列设置,第一连接板8底部开设有与插接杆13插接配合的插接槽12,插接槽12为圆柱槽。
34.采用这样的设计,通过第二连接板3可以将新旧路面结构的连接处进行连接,更好的减少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缝隙的产生,再配合插接杆13可以实现第一连接板8与第二连接板3的同步联动,当第二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3同时发生沉降时,第二连接板3远离旧基层11的一端向下弯曲,使插接杆13向上支撑,作用于第一连接板8上,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第一连接板8弯曲程度;使新面层1与第一连接板8对应处和与第二连接板3对应处产生不同程度的弯曲,从而可以在新路面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时,新面层1顶部能够更好地形成用于过渡的倾斜面,减少路面出现裂痕的情况,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从而提高了路面上行人与车辆的舒适度。
35.加固层6内预埋有多根加强筋5,通过加强筋5与混凝土的搭配可以更好地提高道路的平整度,加强筋5采用圆柱形钢筋,旧基层11靠近加固层6的一侧开设有u盾讴歌用于插接加强筋5的固定槽14,固定槽14为矩形槽,固定槽14贯穿旧基层11上侧开设,在安装时将钢筋插接于固定槽14内,在向固定槽14内注入混凝土,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旧基层11与加固层6的连接强度,确保道路的平整度。
36.本技术实施例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工作时,工作人员首先在旧面层10上开设第一搭接槽16与第二搭接槽17,在使用工具对新基层7进行夯实,在夯实完成后,在旧基层11一端开设有固定槽14,并在新基层7上固定加强筋5,在注入水泥混凝土,待水泥混凝土成型后,在贴上防裂贴15,并在防裂贴15上固定第二连接板3,在将新连接层2铺设于加固层6上,并对新连接层2进行夯实,在完成后,在第一搭接槽16上与新连接层2上开槽,从而进行安装第一连接板8,最后铺设新面层1并进行夯实,从而完成新老路面的连接。采用这样的方法,配合第一连接板8与第二连接板3,可以有效地减少新旧路面结构连接处产生裂痕,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当新路面结构发生沉降时,也能够配合第一连接板8与第二连接板3产生平缓的斜面,增强路面上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与驾驶人员的舒适度。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旧路面结构与新路面结构,所述旧路面结构包括旧基层(11),所述旧基层(11)上设置有旧面层(10),所述旧面层(10)靠近新路面结构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搭接槽(16);所述新路面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新基层(7)、加固层(6)、新连接层(2)和新面层(1),所述新连接层(2)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板(8),所述第一连接板(8)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槽(16)上,所述新面层(1)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8)顶部,且所述新面层(1)与所述旧面层(10)在同一平面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8)底部一体成型有多个插接块(9),多个所述插接块(9)分别插接于所述旧面层(10)与所述新连接层(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旧面层(10)与所述旧基层(11)配合形成有第二搭接槽(17),所述第二搭接槽(17)上设置第二连接板(3),所述第二连接板(3)延伸至所述加固层(6)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3)上一体成型有插接杆(13),所述第一连接板(8)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接杆(13)插接配合的插接槽(1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槽(17)上设置有防裂贴(15),所述防裂贴(15)用于加强所述旧基层(11)与所述加固层(6)之间的连接强度。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旧基层(11)靠近所述加固层(6)的一侧顶部开设有倒角(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6)为水泥混凝土,所述水泥混凝土内预埋有多根加强筋(5)。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旧基层(11)靠近所述加固层(6)的一侧卡开设有多个用于插接所述加强筋(5)的固定槽(14),所述固定槽(14)贯穿所述旧基层(11)的上侧。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道路施工的领域,公开了新老路面接缝连接结构,其包括旧路面结构与新路面结构,所述旧路面结构包括旧基层,所述旧基层上设置有旧面层,所述旧面层靠近新路面结构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搭接槽;所述新路面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新基层、加固层、新连接层和新面层,所述新连接层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槽上,所述新面层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且所述新面层与所述旧面层在同一平面内。本申请具有减少路面产生裂痕的情况发生,提高路面的平整度的效果。提高路面的平整度的效果。提高路面的平整度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沈忠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之景市政建设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1
技术公布日:
20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