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
换热装置及燃气取暖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燃气取暖器通常是将燃烧器设置在换热通道中,燃烧器的火焰可以直接加热换热器,换热器再向周围的空气传热,燃气取暖器的风机将换热器加热的空气吹出,形成暖风,而火焰燃烧形成的烟气可以沿着换热通道移动,并可最终排向室外,这样,进入到室内的暖风就不含有害气体,安全性更高。但是,现有的换热器的换热通道的距离有限,最终排出的烟气仍然含有较多热量,导致换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及燃气取暖器,可以提升换热效率。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
壳体以及位于第一换热壳体下方的第二换热壳体;
所述第一换热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一换热壳体的表面形成进气口,另一端在第一连接部上形成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换热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二换热壳体的表面形成排烟口,另一端在第二连接部上形成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相连,且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对接,所述第一换热壳体和第二换热壳体之间间隔预设距离。
6.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周缘围绕第一连接口环设有围板,所述围板插入到第二连接口中。
7.优选的,所述围板的外侧套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夹持所述密封圈。
8.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壳体由第一
外壳以及位于第一外壳下方的第二外壳组合而成,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壳体由第三外壳以及位于第三外壳下方的第四外壳组合而成,所述第三外壳和第四外壳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换热通道。
9.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壳顶面的周缘设置有第一围边,所述第一外壳位于第一围边的内侧;所述第三外壳底面的周缘设置有第二围边,所述第四外壳位于第二围边的内侧。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燃烧器,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燃气管路,所述燃气管路伸入到第一换热通道内,且燃气管路的出气口朝向燃烧器的入口布置。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壳体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位于燃烧器的上方,所述第一换热壳体的表面固定有盖板,所述盖板封盖所述观察窗,且所述盖板由透明材料制成。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壳体和第二换热壳体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
上设置有安装孔。
13.优选的,所述排烟口插接有排烟管。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取暖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装置。
15.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相连,且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对接,因此,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相当于延长了换热通道的距离,可以提升换热效率;同时,第一换热壳体和第二换热壳体之间间隔预设距离,第一换热壳体和第二换热壳体之间的空气可被加热,保障了换热面积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换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换热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21.其中,附图标记为:
22.第一换热壳体100,进气口101,第一外壳110,盖板111,第二外壳120,第一围边121;
23.第二换热壳体200,第三外壳230,第四外壳240;
24.第一连接部310,第一连接口311,围板312,密封圈313,第二连接部320,第二连接口321;
25.燃烧器400,支架410,燃气管路420,安装板500,安装孔510,排烟管600。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公开提供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来帮助全面理解如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描述包括各种具体细节以帮助理解,但这些细节应被视为只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能够对本文描述的各种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明,可省略对公开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27.在以下描述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和字词不受限于字面含义,而只是被发明人用来使得能够对于本公开有清楚且一致的理解。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提供以下对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公开。
28.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具有”、“可具有”、“包括”或“可包括”指示公开的相应功能、操作、元素等等的存在,但不限制额外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操作、元素等等。此外,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具有”是要指示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征、数字、操作、元素、部件或者其组合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29.应理解,当一元素(例如,第一元素)与另一元素(例如,第二元素)“连接”时,该元素可直接与另一元素连接,或者在该元素和另一元素之间可以有居间的元素(例如,第三元素)。
30.本公开所说的“下方”、“顶部”和“底部”等位置方位是以说明书附图中所呈现的位置方位为例来进行说明的,并不构成对位置方位的绝对限制。
3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如图1-5所示,该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壳体100以及位于第一换热壳体100下方的第二换热壳体200;第一换热壳体100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一连接部310,第一换热壳体100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一换热壳体100的表面形成进气口101,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在第一连接部310上形成第一连接口311,燃烧器燃烧形成的热气在第一换热通道中向第一连接口311流动,热气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一换热壳体100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
32.第二换热壳体200的顶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二连接部320,第二换热壳体200内部设置有第二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二换热壳体200的表面形成排烟口,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在第二连接部320上形成第二连接口321。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固定相连,以将第一换热壳体100和第二换热壳体200连接在一起,且第一连接口311与第二连接口321对接,因此,第一换热通道内的热气可进入到第二换热通道中,热气在第二换热通道中移动时,通过第二换热壳体200继续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且最终的烟气经由排烟口排出。这相当于延长了换热通道的距离,可以提升换热效率。
33.同时,由于第一连接部310是凸出于第一换热壳体100,第二连接部320是凸出于第二换热壳体200,当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固定相连时,第一换热壳体100和第二换热壳体200不接触,二者之间可以间隔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因而第一换热壳体100和第二换热壳体200之间的空气可以吸收第一换热壳体100和第二换热壳体200传递的热量,进而使得这部分空气所吸收的热量能够被有效利用,保障了换热面积能够随着换热通道的延长而增加,这可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34.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0可以与第一换热壳体100一体相连,第二连接部320可以与第二换热壳体200一体相连,以便于整体制造成型。进气口111可以与加热管相连,加热管内设置有燃烧器,燃烧器加热加热管内的空气,被加热的气体经过进气口111进入到第一换热通道;或者,燃烧器400可直接设置在第一换热通道内,以直接加热第一换热通道内的空气。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口311的周缘围绕第一连接口311环设有围板312,围板312插入到第二连接口321中,以保障第一连接口311和第二连接口321能够顺畅对接。同时,可以减少换热通道内烟气的泄漏。
36.进一步的,围板312的外侧套设有密封圈313,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夹持密封圈313,通过密封圈313来加强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之间的密封性。
3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或者铆接在一起,密封圈313上可设置多个供螺钉或铆钉穿过的穿孔。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壳体100由第一外壳110以及位于第一外壳110下方的第二外壳120组合而成,第一外壳110和第二外壳120围合形成第一换热通道,这便于在第一换热通道中安装燃烧器400。第二换热壳体200由第三外壳230以及位于第三外壳230下方的
第四外壳240组合而成,第三外壳230和第四外壳240围合形成第二换热通道。
39.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10和第二外壳12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第三外壳230和第四外壳240也可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
40.上述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310可设置在第二外壳120上,第二连接部320可设置在第三外壳230上,因此,可先将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固定在一起,再将第一外壳110与第二外壳120固定在一起以及第三外壳230和第四外壳240固定在一起,以方便整体装配。
41.进一步,第二外壳120顶面的周缘设置有第一围边121,第一外壳110位于第一围边121的内侧;第三外壳230底面的周缘设置有第二围边,第四外壳240位于第二围边的内侧。在组合第一外壳110和第二外壳120以及第三外壳230和第四外壳240时,只需要将第一外壳110置于第一围边121的内侧,第四外壳240置于第二围边的内侧,即可保障第一外壳110和第二外壳120准确对位,第三外壳230和第四外壳240准确对位,同时,围边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一外壳110难以相对第二外壳120横向移动,第四外壳240难以相对第三外壳230横向移动,第一外壳110和第二外壳120的组合以及第三外壳230和第四外壳240的组合都更加稳固。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燃烧器400,换热装置还包括燃气管路420,燃气管路420伸入到第一换热通道内,且燃气管路420的出气口朝向燃烧器400的入口布置,燃气管路420可连接外部的供气装置,以通过燃气管路420向燃烧器400供应燃气,燃气燃烧所需的氧气则可从进气口101进入。
43.本实施例中,燃烧器400可通过多个支架410固定在第一换热通道内,具体的,燃烧器400与支架410固定相连,支架410可固定在第二外壳120上。
44.进一步的,第一换热壳体100上设置有观察窗,观察窗位于燃烧器400的上方,第一换热壳体100的表面固定有盖板111,盖板111封盖观察窗,且盖板111由透明材料制成。因此,通过盖板111可以观察到燃烧器400的燃烧情况,便于作出相应调整。同时,盖板111封盖观察窗,以避免热气泄漏。
45.具体的,观察窗和盖板111均可设置在第一外壳110上。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壳体100和第二换热壳体200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板500,安装板500上设置有安装孔510,可通过在安装孔510中穿设螺钉等固定件,以将第一换热壳体100和第二换热壳体200固定在燃气取暖器的内部。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排烟口插接有排烟管600,以增加排烟管道的距离,便于将烟气排出到室外。排烟管600具体可与排烟口过盈配合。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均可呈蛇形延伸,进气口101和排烟口可位于同一侧,以尽可能延长换热通道的距离。第一换热壳体100和第二换热壳体200均可采用不锈钢、镀铝板等导热性较好的材料制成。
4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取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装置。有关换热装置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5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壳体以及位于第一换热壳体下方的第二换热壳体;所述第一换热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一换热壳体的表面形成进气口,另一端在第一连接部上形成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换热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二换热壳体的表面形成排烟口,另一端在第二连接部上形成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相连,且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对接,所述第一换热壳体和第二换热壳体之间间隔预设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周缘围绕第一连接口环设有围板,所述围板插入到第二连接口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的外侧套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夹持所述密封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壳体由第一外壳以及位于第一外壳下方的第二外壳组合而成,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壳体由第三外壳以及位于第三外壳下方的第四外壳组合而成,所述第三外壳和第四外壳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换热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顶面的周缘设置有第一围边,所述第一外壳位于第一围边的内侧;所述第三外壳底面的周缘设置有第二围边,所述第四外壳位于第二围边的内侧。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燃烧器,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燃气管路,所述燃气管路伸入到第一换热通道内,且燃气管路的出气口朝向燃烧器的入口布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壳体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位于燃烧器的上方,所述第一换热壳体的表面固定有盖板,所述盖板封盖所述观察窗,且所述盖板由透明材料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壳体和第二换热壳体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孔。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口插接有排烟管。10.一种燃气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及燃气取暖器。其中,该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壳体以及位于第一换热壳体下方的第二换热壳体;第一换热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一连接部,第一换热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一换热壳体的表面形成进气口,另一端在第一连接部上形成第一连接口;第二换热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凸出的第二连接部,第二换热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二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在第二换热壳体的表面形成排烟口,另一端在第二连接部上形成第二连接口;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相连,且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对接,第一换热壳体和第二换热壳体之间间隔预设距离。本实用新型可以提升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可以提升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可以提升换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李强 肖建雄 田靖 朱华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山百得厨卫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4
技术公布日:
2022/11/15